黄岩石窟:从废弃矿洞到文旅新地标
引言
黄岩石窟位于浙江台州黄岩,凭借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融合设计,成为当下热门的网红打卡地。建筑师徐甜甜因成功改造这一项目而荣获沃尔夫建筑奖,为地方文旅资源开发提供了创新思路。
历史背景
黄岩石窟自唐代起便作为石板开采地,被称为“山下郎石板仓”。岁月洗礼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人工洞窟,犹如地下宫殿。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这些洞窟逐渐荒废,杂草丛生。
文旅价值的发现
近年来,洞穴露营、悬崖秋千等新兴旅游形式兴起,当地意识到废弃矿洞的文化和旅游潜力。黄岩区将矿洞改造纳入标志性工程,并邀请徐甜甜团队进行设计。
创新改造理念
徐甜甜团队采用“建筑针灸”方法,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通过精准的小规模调整激活整体景观活力。面对洞窟复杂的地形和采光问题,团队细致勘探,逐一解决风化和结构不稳定等问题。
空间设计亮点
在保留原有石头运输通道的基础上,设计交错连续的通廊,并设置镂空栏板以减轻荷载。灯光投射技术被用于旅游标识,既保持原始风貌,又增添现代感。山下郎村也借此成立共富公司,村民投身旅游业,实现经济转型。
浙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浙江多地如缙云石宕和平田农耕馆等项目,均展现了“文化传承+遗产活化+协同共富”的发展模式。专家指出,这些项目具有三大特点:迅速引爆网络的标志性景观、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地标以及自然与人文、传统与时尚的深度融合。
可持续发展路径
黄岩石窟等项目打破了传统文旅开发的大拆大建模式,转向微创激活,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转变。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文旅体验,还为协调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通过黄岩石窟的成功案例,浙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为全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