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就是中等专科学校的简称,比如卫生学校、税务学校、幼儿师范啊等等。
从学历上看,中专是中等学历,和高中一样,但比高中强的是,中专生毕业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业技能,可以参加工作;而高中生学习的仍旧是通识教育。
在八九十年代,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了报考中专而不是继续上高中以便将后考大学,这种现象,也是当时的时代才有的。
最主要的,恐怕还是经济原因吧。事实很简单,中专三年后就可以参加工作,而且当时是包分配的,即当时所谓的“铁饭碗”,考上就等于将来有了保障。
更何况,当时家庭多数小孩很多的,所以很多年龄比较靠前的子女报考了中专,为什么呢?可以早点参加工作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给弟弟妹妹今后求学创造条件。
其次,中专学历当时还是很吃香的,因为可以包分配,单位也都还不错。更何况,当时考中专的分数可是比考高中更高,因为报的人很多,如果不优秀,恐怕还考不上呢!
其三,有一点是值得考量的,那就是:如果考高中,不但需要再读三年书,而且未必保证就一定能考上大学!
当时的大学名额不比扩招后,那时考上大学还是比较难的,因此,与其三年后再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初中毕业时先考中专也是一个选择。
不过,我记得我1992年在我们县中初中毕业时,倒是有个事值得一记。当时,校长把初中毕业班的前十名学生都找去,我当时也在其中。
在一个大会议室,校长给我传达了一个文件,要求我们这些优秀学生报考时不要去考中专,并且说县里已经下文件,这次(包括今后)的中考,如果考上我们县中并且考进前三十名的话,县里将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似乎是每月50元,当时不少了)。
校长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希望我们去考高中,将来去考大学。当时似乎县里也出文件了,每年考上多少大学生也算衡量教育水平的一个指标。因此,校长都鼓励我们这些人尽量考高中,而不是要考中专。这就是我们当时说所谓“截流生”。
可惜的是,但我们班排名靠前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委员,最后还是报考了中专(其他班的情况我不清楚)。按她们的水平,三年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后来,我从同学那得知,这两位女孩子最后在参加工作后,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上了大学(可能不是全日制的那种),据说还有一个上了研究生。这倒是和我一样,殊路同归了。
这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简单的说,就是读了中专可以马上分配工作,而读了高中的人还得考大学,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从当时的经济条件、人们的长远认知以及社会状况来看,一般成绩好的会选择读中专,然后分配工作,拿到“铁饭碗”,就衣食无忧了。而读高中考大学既花钱又花时间,而且还不知道大学毕业了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就导致了这样的一种现象。
现在很多农村乡镇中学甚至是小学的教室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成绩比较好的那一批人。那时候很多县城都有师范中专,初中毕业成绩比较好的才有资格去读,读完了就被分配到各个镇上担任老师,享受着“铁饭碗”。
而那些成绩平平家里面又稍微有点钱的学生,只好继续读高中考大学,看大学毕业后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然而事实上那一批中专毕业的几乎现在仍旧在镇上教书,很难有较大的突破了。而那群当年成绩不算太好的被中专刷下去不得已考高中考大学的学生,现在的社会地位社会职位都明显比读中专的那群人高很多。
我曾经问我的老师:“你们有没有感到过气愤?”
“这有什么好气愤的”,他说,“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我们谁都无法预料未来会发生什么”。
对啊,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时代的安排。
好在我们都热爱生活并且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更好,不是吗?
为什么20年前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都去考中专,可能考不上中考的才去读高中?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性所决定的。在20前年由于我国教育政策,读中专就意味今后的工作有了保障,人生就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20年之前,考中专比考高中困难得多,尤其是公立中专和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都是拔尖的候选人。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了中学,因为包分配。一个中学生,一个当时的师范生。只要考上了,就不用担心找工作的问题了。你一毕业劳动部门就给你安排工作。相当于你考上了中专,你就找到工作了。你想想,考上高中要三年,考上大学要四年,前后七年。等你毕业了,同时参加中考的同学已经把工作磨练了四年,比你多挣了四年钱。中专是来自普通家庭,急需就业的成绩优异的学生的最佳选择。
在20多年前,当时确实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初中生,选择了报考中专,但并不是所有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选择了中专。成绩优秀的学生愿意选择中专,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但在1996年1月份时,人社部发文表示,开始尝试让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且制定了4年的过渡期,该规定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的实施,到2000年时,全面停止毕业生包分配制度。优秀初中毕业生喜欢读中专应该是1997年高考扩招之前的年份,高考逐步扩招之后,优秀初中生开始偏向读高中考大学了,这个群体逐渐变少,到2000年左右基本上就消失了。
中专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当时读个三年中专后,国家统一包分配,端上铁饭碗,成了国家人,这是很多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事。对于当年的中专生,只要被录取入学顺利毕业者,特别是农村考生,可以顺利地把户口迁出农村,使自己能成为一位光荣、令人艳羡的城里人,拥有一个城市户籍,吃国家粮,这是那个时代农村学生的最高追求,无论是本科、专科还是中专,都能实现这个目标。当时普遍对学籍管理较松,有的学生为了考上中专,初中能读五六年。
随着大批的中专学校毕业生分配到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国有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人才结构,不少中专生成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骨干,走上了领导岗位。初中毕业部分,中专招生和高中招生是分开进行的,而且初中生报考中专的方式,和报考大专的要求是差不多一样的。很多城市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家庭的考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比较优秀的孩子,初中毕业以后都把报考中专作为第一选择,其主要原因还是就业问题,跳出农门的问题。考不上中专的很多农村孩子,还要复读准备来年再报考中专。这就形成了初中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都进了中专,读高中都是没有考上中专的孩子,成绩一般的孩子,或是家境比较好的孩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的不断完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严重冲击着就业的形势。中专的地位也在下降,虽然初中考上中专依然能跳出农门拥有城市户口,可城市户口的政策优越慢慢取消了,与农村户口的差距基本上是没有了。工作国家包分配的体制基本也取消了,看自己的实力,拼自己的本事吧。后来,很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出现进一步冲击着中专生的就业形势,自然有条件上高中的孩子更不会去选择中专了。
二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优秀的农村孩子为了端上铁饭碗,脱下农皮,变成城镇户口,他们选择在初中毕业考中师中专。这是初中生考中师中专最主要的原因。还有的之所以考中师中专,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里人的想法是早点出来工作,早点帮助家里。他们不到20岁就出来上班挣钱,减轻了压力父母的压力,帮助了弟弟妹妹。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今天上大学与当年上中专相比,当年的难度要明显大于现在上一般本科院校,而论真实水平,当年的中专生,无论是专业知识水平还是阅历,都要强于现在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水平。所以当年最优秀的学生都选择读中专,考不上的才去读高中,这既是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反作用的结果。
1992年以全镇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中专,读了4年,1996毕业后不再分配,“双向选择”在那时候是个新鲜词,于是从湖北来杭州工作了,一转眼21年了,媳妇熬成了婆。
(上图为老家)
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们没有办法,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尽快毕业参加工作,所以中专是最佳选择,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能“跳出农门”,坦白地讲,就连中专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非常困难,没有办法,自己向同学和朋友了不少,尚未毕业就欠债。
(上图为杭州城东的黎明)
依然还是要感谢那个时代,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才刚刚拂过大地,能给予勤奋的年轻人一些机会。 即便是两手空空地、欠着一屁股债来到城市,只要勤奋工作、勤奋学习,一定能有一份发展,一定不会错过低楼价时代。
学历当然也非常重要,所以毕业后马不停蹄地边没日没夜加班加点,边参加成考,以夜大的形式搞定了专科、本科两本证。
非常遗憾的事情是,早年政策宽松的时候没能以“在职研究生”的形式搞定硕士研究生学历。
一句话,是历史造成的!
1977年恢复高考,当时总录取率可能就是1%!后来逐年增加,但估计每年平均难增加1%!所以,高考的录取率是相当低的的!恢复高考大约两年后,湖南高取消了初中毕业考中专,直到1983年恢复。中间5年是高中毕业考中专!中专也在高考中录取。含中专的总录取率也只是百分之几。本人就是1982年通过高考考取师范的。
那时生产不发达,经济比较差!农村家庭,维持生计,就像老牛负重。如果能早减负担,那真是喜从天降!政府号召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农村的孩子到手就是材!那时初中考中专,只有第一年要拨粮,以后是不要拨粮的!换言言,这个孩子就已经“吃国家粮”了,毕业后分配工作。如果考师范,国家还发生活费。像本人读师范时,每个月学校发17.5元菜金(学校内部使用的菜票,即生活费)和三十二斤米的饭票。(当时的实习工只有24元一月)。没有用完的部分,假期发全国粮票和现金回家。
所以要搞清楚,不是“20多年前,成绩优秀人初中生喜欢读中专”,而是农村孩家中条件有限,无力送高中,被迫读中专!当然也有极个别富家子弟由于跟风,也将自己成绩优秀的子女送去读了中专!但这比例并不高!回答供参考。
那时的优秀初中生喜欢报考中专,这主要集中在农村初中,城市里极少。
其实原因很简单。
当时,二元制的户籍制度使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在招工,招干有极大差异,农村户口的几乎很难分到招工招干指标。而城市户口的基本上会有一份正式工作,最差的也是集体性质单位的一名员工。
而农村孩子考上了中专,即可转户口,可谓一步登天了,又减轻了家中负担,当时读中师既免学费,包伙食,还发放助学金。毕业后,国家又可妥妥地分配工作,当然,文凭不够高,比如中师毕业,基本分配在乡镇初中,小学。
而拥有城市户口的,在当时基本上都会有一份好点或差点的工作,文凭越高,工作越好,成绩好的肯定向往读大学了。
这实际上也是农村人的一种无奈,至于人生日后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当时就顾得那么多了,这也是多少当年的中专生至今留下的难以忘怀的遗憾与伤痛。
这个问题我深有体会啊!
1:生活所迫。现在的生活比起20多年前,那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差别。那时的生活大多数都很艰苦,一个家庭不会只有一个或两个孩子,教育经费的沉重负担,不是一般的家庭就能承担的起的。很多家庭,孩子多,父母要在众多的孩子中,衡量怎样才能让孩子既能摆脱文化的限制,又能平衡各个孩子之间的受教育程度。而中专就是那根救命稻草,中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技师,可以学成后作为一技之长来傍身。
2:兴趣使然。经历过那段艰苦时期的人们都知道,要在花费很短的时间,学会自己喜欢的东西。中专是会第一选择,中专中有指定的专业,每种专业都会吸引有兴趣的人去学习。在接受了系统的兴趣培训后,可以让自己的兴趣,变得更加实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20多年前,高中、大学更高学府的深造,在普通人看来就像遥不可及的梦一样。在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要先学会生存,而更高学府的深造,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是没有时间的,也是没有经济基础可以支持的。
这是作为20多年前自己的深刻记忆。
20多年前,为什么有些成绩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你说的应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事。当时在社会上,尤其在广大乡镇农村中学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流学生上中专,二流学生上重点高中,三流学生上普通高中,四流学生去复读,五流学生去南方打工。为什么有些优秀的初中生喜欢读中专,这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招生政策所决定的。
一、巨大的城乡差异。当时城市人,拥有城市户口,吃供应粮。农村人,用友农业户口,种地还得要上缴农业税,农闲时节,还有很多繁重的土方工程。城乡壁垒还比较严重,城市任课比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福利待遇。读个中专就是鲤鱼跳龙门,一上中专,立马农村户口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对广大农村初中生和他们的家长诱惑力很大。
二、中专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当时读个三年中专后,国家统一包分配,端上“铁饭碗”,成了“国家人”,这是很多农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事。当时普遍对学籍管理较松,有的学生为了考上中专,初中能读五六年。
三、读中专家庭开销相对较少。八九十年代,很多农村家庭普遍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的家庭子女多,负担更重。读中专费用较少,尤其是师范类学校还有补贴,能给家庭减少负担。
四、大学录取比率低。当时大学少,录取比率又低。一所县城重点高中能考上大学的,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多的也就在百分之三四十。普通高中考上的就更少,有的全校一年只能考取一两个。这么低的录取率让很多家长望而生畏,尤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当下能考上中专,还不如上中专,这也是那个年代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普遍心态。
单位会计25年前税专毕业,前几天才和他聊过。
1.大学没扩招前,本科比现在985还难考,中考师专税专比普高分还高。25年前,一个哥哥重点高中文科第五只上了东北财经。当时重点高中一个年级500多人,考一本不到50人。现在重点高中一个年级1000多人,几乎都能过本科线。因为以前考大学太难很多人选择中专。
2.当时大学学费已经很高,中专相对实惠。老公20年前上辽宁省内的本科学费3000每年,我17年年上北京的本科学费5000每年。聊天的同事25年前税专学费1000多每年。20年前钱还是很值钱的,我们这月工资才300多,妈妈是做保险才供我上完的大学。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大学学费,中专又早毕业早工作。师专,税专就是很好选择了。
舅妈家姐姐在县里初中,成绩能考重点高中,舅妈也让她报师专。是但是班主任发现了给改了才上的重点高中。可见当时很多想让孩子早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3.当时中专毕业工作也很好,甚至比本科更好。师专都可以到重点小学初中当老师,税专可以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当会计。而大学毕业反到不一定分配的更好。而且中专都是本地的,你的同学也同样分到类似部门,小城市,都处是同学感觉很好的。
我的老叔高考落榜,参加商业局考试去了商业局,老婶当年全市文科前10,读的辽大法学,也去的工商局,邻居读的中国医科大被分去了传染病院(当时没人去的),老姑护校,当时有机会考医生,去了最好的三甲医院当医生了。上文提的班主任帮改志愿上重点高中的姐姐,考的东北大学自动化,最好的专业,女生去工厂很压抑,有孩子后辞职了,这么看真不如读师专了。几十年前很乱的,说不好什么是好,都是命。
4.中专已经是过去时。随着大学扩招中专的光环逐渐退去,比我小1岁的同事,16年前读的师专已经不好分配了,很难进重点小学。她选择了培训机构,之后自己办班。现在很多中专都取消合并了,即使上了也很难找工作了。
要想知道20多年前为什么有些成绩好的去读中专,就要从那个年代说起,你就会很明白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学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过去很多中专毕业就觉得还不错的,如今中专已经是比较低的学历了,所以时代的发展,都不会跟你说一声,我们又怎么能不努力适应这个时代呢?
为啥我的金币一下子就少了好多?我也听文件章也看文章,就是没写文章。
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批人,被誉为是耽误了的“清北学子”,这些人也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读中专中师的人。由于他们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去读中专中师,中专中师毕业以后,立刻就被分配参加工作,因此没有机会读高中,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考大学。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在初中毕业以后,会去读中专中师?为什么他们又被誉为是被耽误了的“清北学子”呢?
咱们先来说说,他们作为被耽误了的清华北大学子这句话,是否名副其实?
说起来这句话还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初中毕业,参加中考以后,录取的批次首先是中专中师,中专中师录取完以后才录取高中生。高中生的录取,又是先录取重点高中,再录取一般高中。那时候中专中师的录取成绩,比高中的录取成绩,要高很大一截。而且每个县每年的录取总人数,也就是三四十个人。如果是放在现在的话,这三四十个人,也就相当于全县最好的重点高中里的最好的那个班。你说这样一个班,就不可能全部考上清华北大,但是考上名牌大学的,肯定不少。至少一点,考重点大学,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惜的是,这三四十个全县成绩最顶尖的学生,因为去读中师中专,就没机会考大学了。三年之后,他们要么被分配到工厂去当工人,要么被分配到农村去教书。去工厂当工人,大约也就在工厂里呆一辈子,和现在一些流水线上打工的农民工也就差不多。而那些考上中师的,三年后,他们一般都是被分到山村学校教书。也许从此后,他们一辈子都会在山上教书,他们上升的空间是很小的,最多也就在山区的学校当个校长。但在这样的山村学校当个校长,其实和当个老师也没有多大的区别。校长本身没有行政级别,与一般的老师没有什么区别。
那时候,由于交通很不方便,因此城里和乡村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一个老师是在乡村里教书,他想谈一个城里的朋友,几乎是不可能的,谁愿意嫁到这样的乡村里去呢?而这些被分配到山村学校教书的老师们,可能他们今后就只能在山村呆一辈子。由于他们是老师,是领工资吃饭的人,比山村里的一般农民有优势一点,因此,他们可能娶一个村里长得比较漂亮一些的姑娘。但是呢,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了,因为农村的农活比较多,因此这些山村里的老师把课上完以后,必须马上赶回去,帮助家里干农活。这就是那时候所谓的“半工半农”,半天当老师,半天当农民。或者说,他们是老师,但他们的家属是农民。
久而久之,这些半工半农的老师,与外界的接触就越来越少,掌握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少。再加上长年累月奔波于学校和田地之间,长年累月干农活,因此,慢慢地他们就变得和当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山村汉子差不多了。
反过来说,如果当初他们不是去读中专中师,而是直接去读高中。那么,他们至少会考上一所重点大学。重点大学毕业以后,他们所分配的工作,多半是全国各地的重点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他们将生活在城里,发展前途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走这条路,而是只考了中师中专,因此这样的机会,就让给了那些原本成绩比他们差一大截的同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被称为是被埋没的一代,确实是恰如其分的。
那么,为什么当初这些优秀的人,并不是去考高中,而是只去读中专中师呢?
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的铁饭碗制度。
由于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有大量的中等学历的人才。比如在教育上,需要大量这种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去从事基础教育,尤其是是从事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所以中师就应运而生。工厂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然就需要大量有中等教育的人才走到基础岗位上去。这样说,并不是国家不需要受到高等学历的人才,并不是不需要研究生、博士生,只是那样的人才,培养过程相当漫长,国家没有时间慢慢等,所以就有了中专。
最关键的是,所有考上中师中专的人,只需要在学校里读三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分配工作,端上铁饭碗。这对于那些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能端上铁饭碗,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所以,尽管他们的成绩非常好,智力水平也非常高,但是为了更快摆脱农皮,有一个铁饭碗端在手里,所以他们毫不犹豫选择了这条路。
只是后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整体国民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读高中也变成了常事。甚至到后来,读完大学才能教书,才能走进工厂的时候,原本只有中师中专的人,明显就落伍了。他们不得不自修专科,自修本科,最终他们的见识反而成了最小的。由此落后于时代潮流,成了时代的弃儿。
笔者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专中师生。笔者是八四年考上中师,三年后,被分到一个山村学校里面教书,教了近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时间里,虽然充满了寂寞,但是我没有放弃自己,除了在学历上不断努力提高以外,还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写作不仅成了我的兴趣爱好,甚至成了我的职业,而我也早已从那个小山村走了出来。自我评价,我还不算落后于时代,不算是生活的弃儿。
总之,一个人不管处在怎样的环境,不管命运对自己如何,只要不放弃自己,努力拼搏,最终结局绝对不会太差。
可能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中专毕业后可以早上班挣钱
20年前,有些成绩优秀的初中生读中专,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今后的生活工作有了保障。
因为那时候,只要考上中专,毕业后国家就直接安排工作,还是干部待遇;而去读高中的学生,苦读三年高中,也不一定就能够考上大学,反而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前途。我当年就有这样一位同学:
整个初中三年,她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即使有一次她得了阑尾炎,在家养病一段时间,返校后考试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初中毕业后,当年她就是考上了中专;但是同年级的另一个女生却考上了高中。
同时担任英语的一位老师劝我们班的这位同学,说:“你成绩一直这么好,干嘛读个小中专呢?不如去读高中,三年后念个大学。”
她听了老师的建议,去读高中了。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她的成绩进入高中以后,一直不那么理想,这应该是对她的打击比较大。所以,她变得越来越不喜欢与人主动说话,走路喜欢靠着墙根。
现在想来,应该是她的心理压力过大,得了现在人们普遍知道的抑郁症吧!
一直到高中毕业,她不仅没能考上大学,反而头脑变得糊里糊涂,在外人看来,就是头脑出了毛病,村人拿精神病患者看待她,直到今天,她虽然嫁人,仍旧不那么灵光了。
如果当初,她不去读高中,而是去念了中专,或许情形会好一些,或许不必遭受高中学业的重大压力,或许也不会心理崩溃而有些失常……
这种情况农村里比较多。
二三十年前,中师中专毕业的,国家要分配工作。所以为了脱下“农皮”,吃上皇粮,优秀的农村初中生就考中师中专。考不上中师中专的就读高中,才可能考大学。
我88年初中毕业,当时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考上中专,就我一个人考上中师。那一年中师的录取分数比中专高,所以还有两个成绩比较优异的报了中师也没能考上。他们读高中了,三年后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我家5个孩子,我是老大,有3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奶奶一直在我家住着,她常年生病住院。虽然我爸妈很勤劳,但责任田的出产也不够我们用钱。
所以初三填志愿时,我爸妈就叫我填中师。因为读中师不交学费,学校还发饭票。读书时我妈每个月给我10元零用钱,我还会攒点钱,给自己买衣服,给妈妈买衣服。
我出来上班后,每个月都把工资给我妈,自己留下极少一部分,买衣服买书。因为家里弟弟妹妹还在读书,奶奶经常住院。有了我的帮助,我父母的压力轻多了。
我班另外两名考上中专的同学,毕业后都分到了工厂。一个家里有关系,分到了效益一直很好的烟厂。他现在已经是烟厂的厂长,每个月工资上万,让人羡慕嫉妒啊。
另外一个似乎运气就没那么好,进了一家工厂当会计。才工作了十来年就遇到工厂改制,他东跳西跳,进了成都一家会计事务所。后来努力学习,考取了高级会计师证,现在是那家会计事务所的合伙人。
我班发展最好的不是他们,而是初中没考上中师,读高中考大学的一个同学。这个同学高中毕业,考上了西南财经大学。现在是我们这个地级市的父母官,经常在电视里看到。
只有我这个当年考第一的人,依然是个农村教师。同学聚会时,曾经有人问过我后不后悔。我告诉她,我后悔啥。人家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人家后来的努力分不开的。
结语: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优秀的农村孩子为了端上铁饭碗,脱下“农皮”,变成城镇户口,他们选择在初中毕业考中师中专。这是初中生考中师中专最主要的原因。
还有的之所以考中师中专,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家里人的想法是早点出来工作,早点帮助家里。他们不到20岁就出来上班挣钱,减轻了压力父母的压力,帮助了弟弟妹妹。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弟弟妹妹们带了个好头。所以很多哥哥姐姐读中师中专的,弟弟妹妹们也会考上中师中专或者大学,不再是农村人,吃上了皇粮。
最后还有一些考中师中专的,是因为父母怕孩子读高中有变数。初中能考上学校,他们就让孩子初中走。现在也不能说父母这做法有错,因为谁也说不清楚读三年高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九十年代初,在农村,农民的孩子想要鲤鱼跃龙门,最快的方式就是考中专。
有多少人一年考不上,初中复习再考。为了梦想,不少人复习个三四年,改年龄甚至改姓名大有人在,有的同学居然把自己改小了十岁。改小了十岁,睡想到退休也要延长十年!
那个时代,人们特别能吃苦,那些考中的知识比较扎实。因为人才少,所以他们发展迅速,考中专是时代的产物。
20多年前,相对高中来说,为啥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喜欢读中专?
我是老白,我来回答。
老白我1993年初中毕业,在我们那块,我们这一届是最后一届包分配的公费中专生。
在我们这一届以前,考中专比考高中难多了,尤其是公费中专生、中师生,那都是拔尖的中考生才能选报的。
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中专是因为当时的中专生、中师生包分配。
只要你考上了,就不用发愁找不到工作,你一毕业劳动部门就给你安排工作。相当于你考上中专,你就找到工作了。
想想看,你考上高中还要上三年,考上大学还要上四年,前后要七年,等你毕业,和你同期考中专的同学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磨砺4年了,比你多挣4年的钱。
对于家境一般,急需就业的成绩优秀的同学而言,中专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在1993年,我们这一届开始,高中就开始扩招,中专也不再包分配了。
中专也很快由“香饽饽”堕落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很多中专名校要么升级变成大专,升不了级的再也招不到好的生源,然后就在时代的浪潮中彻底沦落。
不过,即使中专再沦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还是有不少人选择上中专。
中专相比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毕业后有“派遣证”。
这个证件在包分配的年代就是命令,毕业生持派遣证到当地劳动部门,劳动部门接令必须要给持证人分配工作。
当然现在不包分配了,但是不代表这个证没有作用。
除了中专,想拿到派遣证只能等到大学毕业,或者当兵复员。对于一般人来,只有这三条路可走。
老白说:报考中专虽然没落了,只要毕业派发“派遣证”,就不失为一个选择。很多人还是会走这个“门路”。
多的不说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是老白,动动小手给个关注吧。
别人为什么读中专,我是说不清楚的,有人说是社会和历史原因造成的,叫我说更大的是家庭原因更多一些。因为这在当时也算是人生大事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家长起的决定性作用。
就拿我来说吧,当时我们姐弟四人,在当时家庭负担真是不小,于是就选择了上小中专,目的就是少上几年学,还能够早毕业早挣钱,何乐而不为呢?早说了,在我们那个年代,中专生可是挺香的哦!都是学习成绩特别好的人老师才会让报考的。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当然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因此,在那个年代,好多成绩优异的同学都选择走的这条路,也就是人们以为的优秀的初中生都喜欢读中专了。
20年前,家庭生活普遍都不算太好,当时家庭孩子比现在孩子要多,社会正处在百废待兴,急需社会实用建设人才,读中专学习时间比较短,家庭能够尽快的摆脱现状,减少负担,读中专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特定要求。这些中专毕业生在后续的时间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这种事情还可以追溯到更早。
一、条件使然。当时的经济条件没有现在水平高,一般家庭培养一名高中生甚至大学生很不容易,往往家里培养一名高中生,其他的兄弟姐妹就要用辍学来保证“千倾地里一棵苗”,代价不小。
二、助家捷径。当时不少“小中专”有国家补贴,可以缓解家庭经济窘境,特别是2~3年后直接参加工作,端起“铁饭碗”,早早挣工资养家。
三、受师长影响。当时很多上完高中,有一定能力却没有能够升学的部分人走到了“代课教师”岗位,这些老师在教课的同时,还在复习并参加高考,让大家直观看到个中艰辛。进而来个“短平快”,直接跳出“龙门”。
不过,后来这批人因为比同龄人参加工作早,有能力的人早早走上领导岗位,并借后来的挂职进修,不少人拿到更高的学历。
不管怎样,世事难料,学习为要,品质当先,终有好报。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