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潜艇最怕遭遇海底断崖,断崖是什么?有何实例?

  • 用户19829248356
  • 2018-10-15
  • 153
  • 共20人发表观点
网友「雏菊西瓜Peterpan 」发表观点
2019-05-26

下图为中国636M型372艇,是世界上目前公布的唯一的“掉深”后成功自救脱险的潜艇,创造了世界潜艇发展史上的奇迹。所谓的“断崖”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悬崖,他是指海水在垂直方向上出现了物理性质的不连续导致潜艇的浮力发生突变,使潜艇发生突然的下滑,最终导致潜艇短时间内出现压力过载而失事。

我们先来看一组公式:

F浮=ρ液gV排

这个公式就是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一部分,可以看到液体中物体所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相关的,液体密度越大所受到的浮力越大,反之受到的浮力越小。

但是海中并不是每个水域、每个深度的海水密度都是完全一致的(海水密度受到盐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出现分层的区域叫“密度跃层”,潜艇行驶到这个区域会因为密度的变化导致浮力出现突变。如果是液体上层密度高,下层密度小,那么潜艇下潜到密度小的水层就会浮力突然减小,这就叫做“海底断崖”。此时重力>浮力,潜艇就会出现短时间内急速下滑,深度急剧增加,这就叫做“掉深”。

由于海水中深度每增加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这种深度的跌落使得潜艇所受到的压力急剧上升,当超出潜艇耐压艇壳的承受能力之后潜艇就会出现损坏甚至直接被“压碎”。而且“掉深”速度往往都很快,从开始到失事可能也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潜艇自救的时间都不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海水压死。开头所提到的372艇在3分钟内完成了500多个动作才制止进一步掉深,所以说372是一个“奇迹”,这与过硬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下图为打捞的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残骸,他在1967年1月25日遭遇海底断崖,全艇69人全部死亡

当然了,有“海底断崖”就有“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指上层海水密度小而下层海水密度大,当潜艇下潜到大密度水层时浮力急剧增大无法轻易继续下潜,就如同触到海底一样。其实这种情况在作战中可以充分利用,当潜艇下潜到“液体海底”时可以利用这种大浮力悬停在海水中,此时可以关机隐蔽,等待对方出现时再突然出现。而且声呐产生的声波会因为传输介质的密度变化而出现反射或折射,也就是液体海底可以成功避开对方声呐的探测。

所谓的“掉深”除了因为密度跃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内孤立波。

在海水内部,密度沿深度方向存在层化结构,当出现某种扰动时(船舶航行、潜艇航行、地震等都是扰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水质点将在约化重力和柯式力联合作用下重新回到平衡位置,这一过程中在惯性作用下往复震荡,这种波动就叫海洋内波

1985年,菲律宾苏禄海曾经出现过上下振幅90米的内孤立波。而1992年赤道东太平洋暖池出现了长达3个月的孤立内波,上下振幅达到60米。

而潜艇在水下航行时一旦遭受到内波就会随着海水出现上下波动,如果深度变化在潜艇耐压艇壳承受范围内还好说,深度较浅还可以顺利上浮。但是如果上下波动超过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那么潜艇就有被“压碎”的危险。所以掌握潜艇的国家必然对自己周围的水域非常熟悉,一般不会轻易进入陌生水域。越南海军购买过6艘“基洛”级常规潜艇,但是一直都没有完全形成战斗力,就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水下水文、地形情况,对常见的“密度跃层”和内波分布位置掌握不全面。

美国海军SSN-593“长尾鲨”号核潜艇的失事除了内部设计和指挥官经验不足之外,可能就是因为内波被拖入2560米的海底,129人死亡。

网友「利刃号 」发表观点
2018-10-30

潜艇可谓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神秘的武器之一了,当其噪音降低到90分贝左右的时候,就可以隐匿于海中,声纳都无法侦测。正因如此,潜艇担任了各国海军的重要职责,这样极具战略地位的武器在海中是否真得无所畏惧呢?

其实,“海底断崖”便是潜艇在海底的噩梦。所谓海底断崖并不是真的如山体悬崖般突然断开,而是上层与下层的海水突然出现极大的密度差,上层的海水密度远大于下层的海水,而密度差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会将导致潜艇下坠,并且无法通过常规的排水方式上浮,便如同坠入断崖,在下坠深度超过潜艇的极限深度时,后果可想而知。在全球海军历史上,因海底断崖而导致的悲剧不止一二。

美国军方初次研制出的核潜艇长尾鲨号,造价就高达5000万美元,彼时可谓风头无二、无人能敌,但在海中进行实验时遭遇了断崖噩梦,艇内129人全部遇难,携带的22枚核弹也一同埋葬深海。巧的是,美方的冷战对象俄罗斯的K142号潜艇也在80年代因海底断崖悄然失踪,所有成员无一生还。冷战期间,双方均在海上布置了重兵,很多潜艇的消失都与海底断崖有关。

而1967年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也因海底断崖而沉没,以色列耗时31年只为寻找艇内的69位成员,最终在3000米的海底发现其已断成三截,69条生命湮灭于此。

遭遇海底断崖其实并非无力回天,中国海军的372号潜艇便创造了唯一的奇迹,在短短几分钟内,潜艇上的将领与士兵们沉着冷静,凭着过硬的技巧及军事素养成功脱险,并且士兵们并未在脱险后置潜艇于不顾,而是维修部件并继续执行任务,令人钦佩。

网友「军备解码 」发表观点
2019-03-24

在科技日益发达今天,人类似乎已经变得无所不能:超级计算机可以模拟核爆炸,人工智能可以随时掌握每个人的兴趣习惯,登上月球甚至飞往火星都成为现实,人类的想象力早已突破三维世界进入了洪荒宇宙的黑暗森林,但实际上,人类对于自己家园的了解,却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刻。

单说这蔚蓝星球上的广袤海洋,就有太多太多的未知,让自诩无所不能的人类变得无所适从,很多时候只能归结于大自然的神奇。

2014年中国海军372号艇经历的“掉深”事件,经媒体传播后,人们才了解到大洋深处不仅有狂暴的飓风,平静的海面之下也潜藏着巨大的凶险。本质上,潜艇“掉深”是由于海水密度变化引发的浮力减小。

总结人类航海史,人们在大洋上经历的“海水密度变化”事故,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海水中出现大量气泡导致的海水浮力剧变,典型的案例是大名鼎鼎的“百慕大三角”,由于此处海底产生大量沼气,释放到海水中后,在海面形成海水与沼气混合的“沸腾”现象,实际上就是大大降低了海水密度,从而降低了海水浮力,最终导致行经此处的船舶深入大海。

另一种就是“海中断崖”事故。由于上下层海水的盐度变化,导致密度跃变,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剧减小,从而形成类似于“从陆地跳入空气"这种变化的“海中断崖"。当潜艇浮力急剧减小,从而引发潜艇迅速向深处掉落,当海水压力超过潜艇极限,自然会引发潜艇的破损并最终沉没。而且,上下层海水的密度差越大,潜艇浮力变化也就越大,向深处掉落的速度也就越快,这种“断崖”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

尽管中国海军372号艇在3分钟内执行500多个动作,成功处置了“掉深”事故,最终安全上潜返航,但这在潜艇同类事故中,只是绝无仅有的个例。实际上,各国海军潜艇经历的“海中断崖”事故,几乎没有成功脱险的案例。

1963年,美国海军最新型核潜艇长尾鲨号在科德角沿海进行下潜实验时,就遭遇了“海中断崖”,最终裹挟艇上129名船员,长眠于2300米深的海底,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的核潜艇。

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访问英国后,在地中海后神秘失踪,最初以方判断三种可能:埃及海军击沉、潜艇质量问题、阿拉伯间谍破坏。但直到1999年,人们在海底3000米的发现了达喀尔号残骸。经过分析评估,才基本认定是遭遇了“海中断崖”。

二战以来,人类对于海洋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各国海军也围绕海洋环境制订作战样式,规划水中装备,进而实现海上作战意图。在此过程中,海洋环境参数对海军作战和生存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拥有详尽、精确、动态的海洋水文参数,不但能够保障和平时期航行安全,更有利于战时的海上机动和隐蔽。但这些数据都是各国海军和科研机构多年监测、积累的结果,对各国而言都属于高度机密,因此,进一步扩大对海洋的科考、监测和数据分析,对于军用和民用航海安全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科罗廖夫 」发表观点
2019-06-29

海底断崖十分可怕,潜艇如果遭遇海底断崖,基本都会艇毁人亡。中国海军南海舰队的636M型常规潜艇372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遭遇海底断崖“掉深”后成功自救脱险的潜艇,创造了世界潜艇发展史上的奇迹。

“海底断崖”又称“水下断崖”现象,主要是因为海水密度不同造成的。当潜艇从海水高密度海域进入海水低密度海域时,潜艇的浮力会突然减少,潜艇将会急剧下沉,专业上称这种现象为“掉深”。宛如一辆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突然掉下悬崖,其惊险程度可见一斑。

潜艇在水下航行是充满挑战的,潜艇部队内部有个说法,那就是潜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掉深”排在潜艇所有危险状况之首,足以见得它的厉害之处。这是因为“掉深”可能会导致潜艇的实际下潜深度超过设计下潜深度,造成潜艇破裂进水,结构解体。潜艇的主机舱内遍布大量电气设备,一旦进水,还可能会引发火灾等事故,最终的结果将会是艇毁人亡。

最著名的潜艇“掉深”案例当属美海军的“长尾鲨”号核潜艇沉没事故。1963年4月,这艘刚刚服役不满两年的新型核潜艇在美国东部沿海进行深潜试验时发生沉没事故,潜艇在2560米深的大西洋洋底被巨大的海水压力压碎解体,艇上129名艇员全部遇难。尽管目前关于该潜艇事故原因仍然有争议,不排除是除“海底断崖”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但是该潜艇悲壮的沉没解体结果无疑向外界鲜活的展示了潜艇“掉深”的严重后果。

当然,并不是说遇到“海底断崖”潜艇就会在劫难逃。在2014年年初,中国海军的372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就突然遭遇“海底断崖”现象。373艇的番号为远征72号,隶属于海军潜艇某支队,驻三亚榆林基地。这是一艘俄制基洛级636M型潜艇,是我国引进的第二批基洛潜艇,作战性能超过印度的8艘基洛877挺,稍逊于越南的6艘最新型基洛636M1。

372潜艇在短短几秒钟内从正常潜航深度下沉70多米。当时潜艇主电机舱有管道破损,第五舱有进水,情况一度非常危险。但372艇官兵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在短短数分钟内准确执行一系列口令,完成500多个动作,避免潜艇面临更大的危机。最终在进行封闭隔舱,损管堵漏等操作后,潜艇成功自救上浮,化险为夷,创造了世界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现象时成功自救的奇迹,特别是372艇最后还自行修好艇上受损设备,继续执行预定任务,足以见得372艇官兵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之高。2014年,海军给372潜艇全体艇员记集体一等功。

为了避免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现象遇险,各国海军只能加强对潜艇航行海域的水文调查。强国海军都拥有先进的海洋水文信息调查船,它们可以调查特定海域的海水流向、潮汐、盐度、温度、暗礁、水下地形等信息。这些数据将成为潜艇水下航行的重要参考依据,避免潜艇身处险境。

网友「兵器瞭望台 」发表观点
2018-10-23

海底断崖其实是潜艇最怕的,因为海底断崖的地方出现密度变化,而且是急剧变化,导致潜艇的深度出现下降。潜艇在深海中航行,其实是有深度控制的。

比如常规潜艇一般潜深大约在300米,如果进入海底断崖,那么海水密度急剧变化,导致潜艇浮力发生改变,立刻掉深度。潜艇的吨位又非常大,海水密度突然降低,那么潜艇的浮力就突然降低,就像一个大铁疙瘩那样往下沉。

对潜艇而言,反应时间很短,潜艇要立刻排水增加浮力,等一系列操作完,都掉上百米都有可能。一旦超过安全潜深,那么就是致命的,导致艇体被巨大的压力挤破,完全没有施救的可能。

这样的先例在潜艇失事原因中占比例较高,不是罕见的个案。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直接深入2300米深海。

网友「哨兵ZH 」发表观点
2019-10-15

“海底断崖”的实质是海水出现了密度跃层,从而导致潜艇受到的浮力也随之改变,当浮力骤减时,潜艇就会在短时间内“被海水拉到”一个很深的海底,如果这个深度的水压已经超出了潜艇耐压壳能承受的极限压力,那么出现潜艇由于艇身破裂而沉没的事故就不可避免了。

▲海水盐度和深度变化关系图

那么海水的密度跃层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讲,海水浮力的大小由它的密度决定,而海水的密度又跟温度和含盐量(或者直接理解为盐度吧)有关。这么说吧,海水密度跟盐度成正比,而跟温度成反比,即盐度越高,海水的密度越大,浮力也就越大;而如果是温度越高,那么海水的密度就越小,浮力也就越小。所以,当下层海水的密度与上层海水的密度不相同时,就会出现所谓的海水密度跃层,至于题目中说到的“海水断崖”,其实就是海水密度跃层中的其中一种,即下层海水的密度小于上层海水的密度。

▲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

因此,当某海域出现“海水断崖”时,此时下层海水的密度是小于上层海水密度的,即下层海水的浮力也小于上层海水的浮力,而当潜艇在水中潜航时,受到的(上层)海水浮力是等于潜艇自身重力的,如果此时突然潜艇下层的海水浮力减小,那么就会导致潜艇因此时的重力大于海水的浮力而下沉,万一下沉的深度过大,超出了潜艇的潜深极限,从而使潜艇的耐压壳在巨大的水压下破损,那么有很大概率这艘潜艇就会被永远留在海底了。所以,“海底断崖”确实很可怕,这种难以预测的海水密度变化一旦被潜艇遇上,是有很大概率导致潜艇沉没的,至于题目中说到的实例,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大西洋距波士顿港口350公里处遭遇了由海洋内波产生的海水断崖,然后,就没然后了,结果就是潜艇沉没,艇上129人全部遇难。

▲海水密度和深度变化关系图

不过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密度小的海水会出现在密度大的海水的下面?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海水越深,温度就越低(受到阳光的照射越少),盐度和密度就越大,即浮力也会越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温暖的、密度较小的海水通常都是漂浮在冰冷的、密度大的海水上面的。那么什么情况才会出现下层的海水密度小于上层的海水密度这种“密度跃层”现象呢?主要有这几种原因:

1、海底深处的地貌出现断层,导致下层冰冷的洋流沿着断层面运动,从而爬升到上层暖流的上面;

2、海洋内波运动,前面有提到,海水本身就是密度分层的,而这个密度分层的海水如果受到外力扰动,比如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等,就会出现明显的还会内波涌动,从而在波峰和波谷之间出现密度跃层;

3、区域内温度的显著变化,比如上层海水因为气候问题出现温度骤降,从而密度增大;或者是底层海水因为海底的热异常(跟地壳运动有关)而导致温度升高而密度减小;

▲海洋内波运动

不过,前面提到的是海水密度跃层中的“断崖现象”,即下层海水密度小于上层海水密度,而海水密度跃层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液体海底”,什么是液体海底呢?就是下层的海水密度突然增大,使得潜艇受到浮力也突然变大,从而导致下潜困难,就如同已经接触到海底一样,所以,这种下层海水密度突然变大、浮力骤增的情况就被称为“液体海底”。那么液体海底对潜艇有没有什么影响呢?有,除了下潜困难这个之外,其实遇到液体海底时对潜艇还是有挺大好处的,这个好处只要有两点:

1、当潜艇遭遇液体海底时,因为浮力突然增大,即相当于海水对潜艇有一个托举力,此时潜艇可以关闭发动机,依靠此时海水的浮力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悬浮状态,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是潜艇在这个“液体海底”直接静音待机,从而躲避敌方的侦查;

2、当介质的密度发生改变时,声波在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反射和折射现象,所以,如果潜艇静止悬浮在“液体海底”中,那么对方声呐发出的声波在经过密度跃层时就会被折射和反射掉一部分,避免了直接被对方的声呐探测到,从而提高了己方的潜艇的隐蔽性。

▲海水密度跃层的两种情况

上图中的右侧就是海水密度跃层中的液体海底现象,此时潜艇可以利用液体海底对声波的反射和折射来躲避敌方声呐的探测,因此,关于海水密度跃层的知识到这里基本上就介绍完了,简单总结就是:根据上下层海水密度和浮力的不同,可分为海水断崖和液体海底,海水断崖容易造成严重的事故,而液体海底利用好了,则是可以用来提高潜艇的隐蔽性。

网友「和风漫谈 」发表观点
2019-04-30

潜艇在大洋中航行,就像闯龙潭虎穴,步步危机。不但有暗礁、山峰、暗流,还有让人闻之色变的“海中断崖”和“水中魔鬼”。

潜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掉深是潜艇浮力突然减小,急速掉向海底,若超过极限潜深,就会被海水压垮,艇毁人亡。

自潜艇发明以来,很多事故都与海中断崖和海洋内波有关。

1937年,一艘德国潜艇发射鱼雷后突然消失,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多年以后,人们才明白她掉入海中断崖,被压成了碎片。

海中断崖并不是海底山峰上的悬崖,而是由海水密度异常变化,导致的浮力急剧减小情况。

大海是咸的,但不像菠菜汤那样上下一体,它像蛋糕,由一层层的水体构成。正常情况下,上层海水密度低,随水深增加,密度不断变大,呈正梯度变化。就像油水混和,油在上层,水在下层,径渭分明。

1、上层海水密度低,下层海水密度高,就形成“液体海底”。潜艇在密度跃变层界面处,浮力大于重力,就像坐底一样在液体海底上坐潜,可关闭发动机,隐蔽接近目标。

同时跃变层还能反射声波,使声呐无法发现潜艇,稳定的跃变层内形成声音通道,潜艇借此可在水平方向上发现很远处的目标。

2、但海洋环境多变,受温度、盐分等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地方海水垂直密度呈负梯度变化,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就像水在上,油在下,就形成了液体断崖,俗称“海中断崖”。

潜艇正常潜航时,浮力重力相等。突然由高密度海水进入低密度海水,浮力迅速减小,潜艇快速下沉,就面临巨大危险。

另外,高密度海水在上,低密度海水在下,本身就在脆弱的平衡状态中。一旦平衡打破,高密度海水往下流,由此形成的局部水流裹挟着潜艇下沉,极难应对。

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被海中断崖吞噬,直到1999年,才在3000米海底发现其部分残骸。

我国潜艇也曾遭遇到断崖,在几分钟之内掉深数十米。幸亏全艇官兵齐心协力,业务过硬,3分钟内下达上百道命令,关闭几十个阀门,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艘从海中断崖里成功逃生的潜艇。整个操作过程堪称经典,也印证了中国军人的勇敢和伟大!

3、除此之外,稳定的密度跃变层之间,受大气压、地震及潜艇、船舶等外力扰动,还会产生内波。

内波和表面波本质相同,只是海面波浪发生在水与空气之间,内波发生在不同密度的水层之间。内波的规模更大,波幅从几十米到几百米,波长从几百米到上万米。

当潜艇艇长小于波长时,行驶平稳;当艇长大于波长时,会颠簸,操作困难;当艇长与波长接近时,会被内波裹挟着大幅波动。表层的潜艇有可能浮出海面,而海底附近的潜艇就可能触底。曾经有潜艇,被内波从海面下8米一下子拽到80米深度。

内波的随机性强、波幅大,跃层上下流向相反的内波流速达1.5米/秒,犹如剪刀一般,破坏力极大,所以被称作“水中魔鬼”。

▲波幅巨大的海洋内波影像

1964年,美国“长尾鲨”级核潜艇在实验中失事,据分析就与内波有关,它被拖到2400英尺深水下,艇身在22毫秒内爆炸。

4、潜艇要远离海中断崖和内波,就需要精确的航海图指导。各海洋调查船平日里努力收集水文资料,了解海底地形,也是为潜艇保驾护航。

正因为这样,美国海洋调查船才总想跑到别人家门口,投放声呐及无人潜航器窃取资料,还美其名曰航行自由,实在不怎么高明。听说美国声呐价格不菲,捞一个比打渔更划算,我想这送上门的钱,我们不应该拒绝吧。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一起了解有趣的知识。

网友「挖掘机式遂发枪 」发表观点
2018-10-16

海军潜艇潜航于水下,是潜艇的通常航行状态,但热带,亚热带海水盐份由于天气原因有些海:水盐份分布不均匀,浮力怱高忽低,形成了水下断崖,明明航速均匀的潜艇正在吹好了水箱配重的2OO米深的水下航行。突然前面水中盐份密集度大量下降,(还有洋流因素影响),潜艇大头朝下,突然丧失浮力,掉深。

严重时水兵来不及做出反映,就能突然下沉几百米。艇毁人亡。

我国南海舰队潜艇八十年代〈解放军报〉介绍过有一艘艇就战胜过深潜遭遇了海底断崖突然掉深的险恶环境下,一成功上浮的事迹!

网友「装备空间 」发表观点
2019-05-27

先回答“断崖”为何可怕,再说说什么是海水断崖。一般潜艇如果在海水中遭遇“断崖”,那么伴随而来的就是迅速“掉深”,潜艇在快速下沉的过程中很难有效调整姿态和自救,那么结局一般都是“艇毁人亡”。

潜艇为什么怕“海水断崖”

说几个例子:世界上第一艘沉没的核潜艇-美国“长尾鲨号”。1963年4月10日,服役不满两年,且刚刚结束第一次修理的“长尾鲨”号在威尔金松海沟处进行深潜试验,当时为潜艇试验提供救援保障的是“云雀”号救援船,搭载了可以救援259米深处失事潜艇的“潜水救生钟”。当天上午7点47分,长尾鲨号报告准备开始向试验深度下潜,8点09分“长尾鲨”号报告已下潜至198米深度,并准备继续下潜。9点13分潜艇向云雀好救援船报告,出现小故障,准备上浮,9点17分潜艇最后一次与云雀号联络,但此时信号已经严重失真,无法听清内容,此后该艇就失去了联系。直到两个多月后的6月27日,美国"曲斯特"号深潜器才在距离海面2560米深的海底发现“长尾鲨”被压碎的残骸,艇上129名成员全部遇难。事后关于长尾鲨失事之谜众说纷纭,美国海军分析最可能的理由就是该艇突然遭遇周期性变化的“海水断崖”,迅速掉深,无法自救,最终沉没。

除了美国核潜艇的事故外,苏联、英国、以色列等国的潜艇均遭遇过“海水断崖”,且全部遇难。比如苏联的K-142潜艇在八十年代末遭遇“断崖”沉没,以色列一艘潜艇在上世界六十年代末遭遇“断崖”沉没,艇上69人全部阵亡,艇体残骸直到30多年后才在3000米深的海底找到。所以说,潜艇怕“还水断崖”是有道理的,因为凡是遇到的潜艇,基本难以幸免于难。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我国的372号潜艇,2014年该艇在经行远海试航的时候,突然遭遇“海水断崖”,潜艇迅速掉深并且艇员能够听到压力巨大的海水撞艇壳的声音,随着深度的迅速增加,艇身出现被挤压变形的金属声,主机舱管路也部分被压爆。在艇上参与试航的支队长迅速组织自救,在持续了3分钟的调整后,潜艇航态终于恢复正常开始上浮,艇员们转危为安。可以说我国372号潜艇,在遭遇断崖后自救成功一时间轰动了世界,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我国372号艇是有史以来第一艘在遭遇断崖后自救成功的潜艇。

什么是海水断崖?

先说说,海水断崖给潜艇带来的掉深,当潜艇在海洋深处航行时,指挥舱发现深度计指针突然向下大幅度摆动或者深度表读数迅速下降,此时潜艇所受浮力骤然下降,艇体急速下沉,这就是潜艇掉深和掉深时的舱内仪表表现。掉深的速度一般非常快,几分钟内就可能下沉数十上百米。随着潜艇深度的迅速增加,没下潜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的压力,当潜艇跌落至极限潜深以下时,艇壳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艇上管路也会被海水压爆,而在茫茫深海又很难自救,因此常常酿成海底事故。

那么造成潜艇掉深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海水断崖”,而断崖又与海水密度分布有关。我们知道海水浮力主要由密度决定,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反之亦然,而海水密度又受到温度、压力、盐度等因素影响,在海洋中呈现分层现象,有时在同一海区不同深度处海水密度也会不同,那么在某一海区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出现显著变化的两层海水之间,我们就称为“密度跃层”,为什么叫跃层,那是因为此处的密度不是稳定均匀变化的,还是一种跃变过程,差异明显。当密跃层上部海水密度大、下层海水密度小的时候,我们称其为“海水断崖”,当潜艇航行到断崖处时,会因为下面海水浮力小,上面海水密度大,向下的压力大于向上的浮力,而失去浮动在水中的能力而迅速跌落,就像在公路上的汽车跌落悬崖一样,所以十分危险。

网友「军武吐槽君 」发表观点
2019-06-10

海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盐度、压力、声音传播速度等都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变化,而这些在海水垂直方向发生突变的水层通常被称为海水跃变层。我们常说的海中断崖其实就是海洋中特有的密度跃变层,在海中断崖中,一般上层海水密度大,下层海水密度小,而潜艇所受到的浮力就是其体积排开海水的重量,当排开海水体积不变时,一旦从密度大的海水中进入密度小的海水中,浮力就会大幅减少,从而导致自身重量大大超过浮力,最终发生恐怖的极速掉深现象,仿佛从海中悬崖坠落,万劫不复!(海水密度跃变导致的海中断崖现象)

潜艇一旦出现快速掉深,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置,掉深超过潜艇的极限潜深,艇壳最终将会被海水巨大压力挤爆,导致艇毁人亡的惨剧!1963年,美国海军最强的“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在进行300米极限潜深试验时,不幸遭遇海中断崖,直接从300米水深掉深至2300米海底,艇上129人全部死亡。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从英国经地中海返航以色列途中神秘消失,一时间埃及击沉说、间谍破坏说、质量问题说,各种流言蜚语四起!直到30年后的1999年,搜救人员在海底3000米处找到“达喀尔”号遗骸才揭开这一谜底,该潜艇也是遭遇海底断崖而直接沉底爆裂,艇上人员全部牺牲!(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残骸)

海中断崖如此可怕,难道就毫无办法了吗?当然不是,只需对症下药即可!潜艇遭遇海中断崖快速掉深,主要是因为海水密度导致的浮力减少,在潜艇排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对潜艇进行减重就相当于变相的增加了潜艇的浮力!潜艇的下潜和上浮主要是由艇首到艇尾两侧数十个水柜(水舱)控制,水柜内的水则由顶部的通气阀和底部的通海阀控制。(潜艇压水舱结构)

当潜艇需要下潜时,关闭通气阀,打开通海阀,外界海水通过自身压力注入水柜,潜艇自身重力大于浮力,潜艇下潜。当潜艇需要上浮时,打开通海阀和通气阀,同时往通气阀内注入高压气体,气体挤压将海水从通海阀中排出,然后关闭通海阀,这时潜艇浮力大于重力,潜艇下潜。(潜艇控制压水舱水量从而实现下潜上浮)

遭遇海底断崖后,第一时间应该做的就是打开通气阀,往水柜内充气,减少自身重力,以求浮力将潜艇托举上浮!同时应该做的就是关闭各种水、油、电、气管路,防止二次次生灾害的发生,因为相对于潜艇艇壳而言,这些管路的承压性能更差,更容易首先发生泄露、起火甚至于爆炸,如果在掉深的同时发生这些连锁反应,最后很可能就是回天乏术,下场如长尾鲨一般凄惨!(潜艇内部各种四通八达的管路系统)

然而方法是有了,但是反应速度、处置速度如果跟不上,同样是然并卵!因为潜艇在遭遇海中断崖后,快速掉深至极限深度往往就是几分钟时间,所以把握好所谓的“黄金180秒”时间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三分钟内快速进行损管作业,控制潜艇姿态和掉深速度,才可能自救成功,如果反应稍微慢一点,最后的结果依旧是一首凉凉!要完成这样的应急处置,平时没有经常性的严格损管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作战训练时,各个岗位没有严格执标,密切关注潜艇状态,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潜艇指挥员如果指挥不当,阵前自乱阵脚,那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正是因为难度极大,从二战至今,潜艇遭遇断崖掉深,自救成功的只有中国的372艇!(潜艇进行损管训练)

2014年,海军基洛级常规潜艇372艇在南海进行远洋航行训练时不幸遭遇海中断崖,潜艇出现快速掉深,主机舱管道破裂漏水,情况十分危急!最终在潜艇支队长王红理的正确指挥下,全艇官兵齐心协力,在10秒钟之内,所有水柜开始供气排水,1分钟之内,全艇各种阀门和电气设备全部关闭,2分钟内,潜艇水密舱室完成密闭隔离,3分钟之后,潜艇掉深停止,372艇自救成功!2016年8月,全艇官兵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践行强军目标模范艇”荣誉称号,支队长王红理荣立个人一等功(现任东海舰队副参谋长)!创造了世界海军奇迹的中国潜艇兵,得到这些荣誉名至实归!(372艇官兵)

网友「啸鹰评 」发表观点
2019-06-10

为什么潜艇最怕海底断崖?这就和开车的时候怕前边有个悬崖是一样的。

路上拖出来的悬崖是因为前方突然少了一块,等高线出现集中区。

海中断崖其实就是海洋中特有的密度跃变层,密度突然降低。

潜艇在水中漂浮的原理是潜艇密度与海洋密度相同时,潜艇不会上升也不会下降

而当海水密度突然下降,那么也就等于潜艇密度大于海洋海水密度,在这种情况下,潜艇的深度就会快速上升。

说人话就能碰到个海底断崖式的直接往下跳。如果半路能飞起来,那么一切都好说还有生还的概率,如果无法挽救那么遇到海底断层通常就等于艇毁人亡。至于实例的话就非常多了

1968年,以色列“达喀尔”号

再比如说,18年莫名沉默的阿根廷潜艇。

我国的372

在一二战期间,各种潜艇到处乱窜,发生海底断崖事故的不知几凡。只不过,发生海底断崖事故的钱,通常情况下很难被发现,所以说就算沉了也不知道怎么沉的。通常会被记入失踪。

网友「悟空科学 」发表观点
2020-07-02

简单来说,潜艇就相当于是一种在水下航行的船只,且拥有极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相信潜艇的威力有多大不用我这个外行人多说。但是,你知道潜艇最害怕遭遇海中断崖吗?而液体海底又为什么会影响水下潜艇、水上船只的安全航行,并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海底断崖不是海底山

不少人在听到海底断崖这个词的时候,都误以为是海底山形成的悬崖,但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地球上体型较大的海底山都已经在人类的信息库里,我们准确的知道它们每一个的位置,自然也就无法对潜艇构成未知威胁。

目前人类发现的海底山大约有30000座的样子,它们的高度都超过了1000米,而位于新西兰和萨摩亚群岛之间、高度达到8690米的海底山,则是全球范围内最高的海底山,而它的形成始于死火山。相对而言,西太平洋海底分布的海底山相对更多,并蕴藏了诸多矿产资源。

事实上,海底断崖、深海断崖和海下断崖这样的名字,都不过是海中断崖的别称。海底断崖不是实实在在的山崖,而是因为上层和下层海水密度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说,也就是海水上层的密度比海水下层密度大很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无形的负密度梯度跃变层,海中断崖的出现就意味着海水浮力会呈现出从上到下急剧减小的趋势。

为什么潜艇最怕遭遇海底断崖?

在海下航行的潜艇,一旦遭遇海底断崖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整个身体的浮力和平衡被打破,然后快速一直朝着海底的方向往下掉落。要知道,潜艇在设计和制造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该潜艇能承受的最大海下潜入深度值。

就目前的公开数据来看,一般的常规潜艇都只能潜入300米的样子,只要游艇的潜入深度超过了它的设计限度就会陷入失控的局面。当潜艇快速下掉的时候,增加的不仅有其所处位置的深度,还有其身体要经受的压强也急剧增大,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国家都发生过海中断崖所导致的失事事件。

而在所有“掉深事件”中,美国的“长尾鲨号”潜艇沉没海底应该最为著名。因为,它从1960年下水到163年沉没,不仅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第一艘沉没海底的潜艇,也因为其耀眼登场之后仅服役了不到2年的短暂时间。尽管该潜艇沉默的原因至今都存在诸多争议,但官方调查结果还是认为,从遗留在海底的潜艇碎片等情况来看,它在当时遭遇了海底断崖的可能性较大。

当然,即便潜艇的功能很强大,而绝大多数潜艇在遭遇海底断崖的时候都难以幸免,这也是为什么海底断崖会成为潜艇最怕遭遇到的情况。但是,你知道吗?我国的372潜艇就曾成功克服了海底断崖造成的“掉深”险情,甚至创造了全球潜艇史上的重大奇迹,因为在那么多海中断崖经历主角中,只有我们的372潜艇自救成功了。

为什么液体海底不仅会影响潜艇航行,还会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虽然海底世界中海水的密度有一个大致规律,比如,海水的温度和密度会分别沿着赤道到两极的方向降低和增大,而相同位置海水的密度大小则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进一步变大。但是,这样的特征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现实情况,要知道,当海水的深度一旦超过1500米的时候,其密度会受到深度影响的程度就变得越来越小。

也就是说,当达到一定的海水深时,水深这个属性对海水密度的影响就变得不明显了,反而是海水的反常温度和盐度会给该处海水的密度带来较大变化。当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突增的时候,科学家们将其称为密度跃层,正是这个密度跃层会导致声波在传播的时候出现折射的情况,所以,潜艇如果能在航行的时候找到这样的特殊地带,就能避免躲在密度跃层下的自己被人发现。

这个五行的密度跃层,就像是一个液体一般的海底,如果潜艇停歇在它的上方,还能够有效的节省燃料呢。而密度跃层的形成原因除了刚刚说到的盐度和温度以外,很多时候还跟海上突然掀起的大风大浪有关,因为这个过程导致的上下水层温度变化容易形成密度跃层。

而之所以不少海洋生物会在这个过程中死去,则是因为密度跃层会导致不同层海水之间难以循环。要知道在海底生活的鱼儿也同样是离不开氧气的,而密度跃层就暂时将它们所在空间中的溶解气体体量限定了,所以,一旦无法及时补充足够的溶解气体补充,就会导致位于密度跃层之下的海洋生物窒息而亡。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特别有经验的渔民,一般都会直接避开时常出现密度跃层的特殊海域,因为这些地方一般都没有到少鱼可以被捕捞。

网友「探奇笔记 」发表观点
2018-12-04

潜艇最怕的有三样东西,一是反潜直升机,二是海底断崖,再一个就是局座的海带。今天我们只说题主所提出来的海底断崖。

这里所谓的海底断崖并不是海底地质结构所形成的断崖,而是指海水在洋流或者其它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低盐度海水层。当潜艇驶入盐度较低的海水区域中时,会因这里海水的浮力减小而出现急剧下沉的现象。潜艇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很少有生还的希望,因为潜艇很快就会下沉至它的极限深度,而被海水强大的压力所压瘪。这种现象也被人们称为潜艇掉深。

在历史上,就发生过多起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的案例。在1963年4月的一天,美国一艘排水量近5000吨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一次深潜试验中失联。最终长尾鲨号的残骸在2600米深的海底被发现,此时艇上129名官兵全部罹难,其所携带的22枚核弹也不知所踪。此次事故最后被认定为潜艇遭遇了海底断崖。

1967年,以色列一艘载有69名艇员的达喀尔号潜艇遭遇海底断崖失踪。直到31年后才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被发现。当时由于事发突然,艇上官兵连求救信号都没来得及发出。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K142号潜艇也因遭遇海底断崖,导致艇上全体乘员遇难。

可以说,遭遇海底断崖能够逃脱的少之又少。我国的372潜艇便是其中少有的幸运者。2014年年初,372艇遭遇了水下掉深险情。由于艇上官兵沉着应对,处置得当,在潜艇8分钟掉深70.6米之后开始上浮。6分钟之后潜艇成功浮出水面。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网友「雨天173249106 」发表观点
2018-10-31

你可以看我国有个电视剧《深海利剑》里面有完整的潜艇解释,你可以看下这部军旅片,虽说拍的可能有点假,但原理是真的

网友「科技之重 」发表观点
2019-09-28

由于海洋中存在不同的冷暖洋流,以及有着复杂交汇的海底水道。致使密度小的海水无法突破密度大的海水,导致密度大的在上层,密度小的在下层,就是所谓的“海底断崖”。简单来说,“海底断崖”就是海水上面的密度大,浮力也就越大;下层密度小,浮力也就越小。而潜艇的浮力在遇到“海底断崖”的那一瞬间是来不及调整的,就会瞬间失去浮力,而出现掉深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当,潜艇就会持下沉,当下沉深度超过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时,强大的海水压力就会将潜艇的耐压壳压坏,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

如果说,海水密度大的在下层,密度小的在上层,就会形成极利于潜艇作战的“液体海底”。在这样的环境下,潜艇可以避开敌方主动声呐的探测,从而隐蔽的接近敌人,并展开攻击。

众所周知,潜艇都有一个极限下潜深度,当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这个“极限深度”时,耐压壳就会被水压压扁。“海狼”级核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为610米,前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1000米,“亚森”级核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也在600米左右,日本“苍龙”级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在500米左右,我国“039C”型潜艇的下潜深度超过了300米,具体多少未知。

其实潜艇的下潜深度与结构设计,耐压壳的屈服强度息息相关。在计算机如此发达的今天,潜艇的结构设计都是大同小异,想要提高下潜深度也只有从耐压艇壳所用的钢材,龙骨,肋板所用的钢材下手了。美国建造潜艇用的钢材有HY-80,HY-100,HY-130,其中HY-80的屈服强度为550Mpa,HY100的屈服强度为690Mpa,HY130的屈服强度为900Mpa。日本的潜艇用钢有NS80,NS90,NS100,其中NS80 的屈服强度为785Mpa,NS-90的屈服强度为883Mpa,NS-100的屈服强度为1108Mpa。

法国HLES100的屈服强度为980Mpa,我国潜艇用的钢材主要是980号钢,其屈服强度为785Mpa,在1993通过鉴定,估计现在有屈服强度更高的潜艇用钢。

其实遇到“海底断崖”而沉没的潜艇也不少。前苏联的“K142”号核潜艇也遭遇了海底断崖,以至于艇毁人亡;以色列“达喀尔”号潜艇在从英国返航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海底断崖”,之后葬身海底。我国“基洛”级372号艇也遇到了海底断崖,只不过在短短2分钟之内,艇长发出了100条指令,外加上艇员处理得当,最终化险为夷。372号艇员和艇长的处理方式以及冷静对待的心态堪称教科书式的操作,必然被记录在我国潜艇的发展史中。

貌似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的原因不是遭遇“海底断崖”,据美国调查后公布的结果是长尾鲨号核潜艇的一根海水管道设计强度不够,导致深潜实验时破裂,以至于海水大量涌入舱内。紧接着电缆又受到海水的影响,直接导致电气系统失灵而沉没的。导致管道破裂的原因有多种,不一定就是遇到海底断崖。

所以说,为了避免遇到“海底断崖”这样的情况,电子海图就是必备之物。想要制作成电子海图,就必须对相关海域的水文特征了如指掌,还保持更新的频率。这也是美国海军时不时派侦察船,派潜艇来南海的原因。(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叫逗哥 」发表观点
2018-11-09

海底断崖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惑。其实海底断崖是一种海水跃层上层密度大,下层密度小的状态,不管是生物或者是仪器到这里的时候正浮力变成负浮力,所以一般生物或者潜艇到达这里的时候会迅速的下坠,仿佛落入断崖之中,最终的结果大多是毁灭!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称号,海底断崖或者是海中断崖。

比如常规潜艇一般潜深大约在300米,如果进入海底断崖,那么海水密度急剧变化,导致潜艇浮力发生改变,立刻掉深度。潜艇的吨位又非常大,海水密度突然降低,那么潜艇的浮力就突然降低,就像一个大铁疙瘩那样往下沉。对潜艇而言,反应时间很短,潜艇要立刻排水增加浮力,等一系列操作完,都掉上百米都有可能。一旦超过安全潜深,那么就是致命的,导致艇体被巨大的压力挤破,完全没有施救的可能。

我国南海舰队潜艇八十年代〈解放军报〉介绍过有一艘艇就战胜过深潜遭遇了海底断崖突然掉深的险恶环境下,一成功上浮的事迹!

网友「军武杂货铺 」发表观点
2022-07-09

海底断崖就可以用我们认知中的陆地悬崖来形容。海水的密度大,浮力就强,海水的密度小,浮力就弱。如果潜艇正常行驶过程中突然遭遇低密度海水区,就会导致潜艇的重力大于浮力。这个时候潜艇就像在陆地上开车直接掉下悬崖一样,快速掉深度。我们都知道,潜艇都有最大潜深的限制,一旦剧烈掉深度得不到控制,海水对潜艇的压强就会越来越大。随着压力变大,潜艇最终会被压扁。目前除了我国基洛级潜艇遭遇海底断崖成功自救之外,所有遭遇海底断崖的潜艇无一例外全部都沉没了。那么什么是海底断崖?海底断崖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又有哪些遭遇海底断崖酿成事故的潜艇实例?我国基洛级潜艇遭遇海底断崖之后,又是如何自救成功的呢?

什么是海底断崖?潜艇遭遇海底断崖为什么很难生还?

海底断崖指的是因为海水密度在不同水域的变化引发的不同区域海水密度的不同。一般只有潜艇才将这种海水密度变化称为水中断崖。因为洋流,温度变化,海底地质活动等原因,会在一个特殊的区域里形成一个密度低于正常海水密度的区域。这一区域密度低,所以相对浮力就比较小。一旦潜艇从高密度海水驶入这种低密度海水的话,就会因为海水密度变小,浮力小于重力而快速向海底冲去!

因为水中断崖对潜艇的极不友好,所以潜艇在遭遇这种险情的时候,如果不能快速自救或者自救不及时的话,会因为掉深大于自身潜深极限,潜艇会被海水压爆,最终沉入海底。这样的事情简直太多了,由美国的核潜艇,以色列和印尼的常规潜艇等等,都遇到过潜艇遭遇海底断崖之后潜艇被压爆的悲剧!

1963年,美国一艘名为长尾鲨的攻击核潜艇在美国东部沿海330公里进行300米潜航实验时,突然遭遇海底断崖。艇上129名官兵全部死亡。这次事件是核潜艇首次遭遇海中断崖。长尾鲨号被打捞上来的时候,已经被海水压成了六段。而且艇上的核弹全部不翼而飞!

当时跟随长尾鲨号进行潜深实验的,是云雀号。双方的通讯一直都保持着,甚至是长尾鲨号进行到300米极限潜深之后开始准备上浮的情况下,云雀号上的声纳兵还能听到长尾鲨号高压空气吹出压舱水的声音。这时候是1964年4月10号的上午9点12分,但是随后不久9点15分,云雀号发现长尾鲨号已经掉到了极限深度以下,9点17分就听到了潜艇被压溃的声音,之后,云雀号声纳兵所能听到的,就全部是海水噪音了。长尾鲨遭遇了海底断崖,仅仅五分钟,就彻底被大海吞噬了!

其他的潜艇遭遇海底断崖沉没的事件,大多数都是猜测,因为没有任何船只跟随,所以一般会认为失去联系沉入海底的潜艇可能被击沉了,也可能遭遇了海底断崖。这也是为了确定事故原因,花费很大的力气打捞的原因。比如以色列1968年就失踪在地中海的达喀尔号潜艇,直到1999年才被发现沉没在3000米深的海底。当时对这艘潜艇的推测是遭遇了海底断崖。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也只能用这种解释将此时掩盖过去。具体原因到今天依然众说纷纭!

对长尾鲨号遭遇海底断崖的事情,我想这个是非常好解释的。这艘潜艇是在监控下进行极限潜深实验的。也就是说这艘潜艇一直在和水面通讯。因为美国为了做这个实验,派出了云雀号这个核潜艇救援船泊,目的就是在潜艇遭遇事故的时候,云雀号可以快速施救。但是从长尾鲨号报告上浮到长尾鲨号小时,仅仅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这中间有个非常大的可能,那就是这款潜艇是在极限潜深状态下遭遇了海底断崖。这样的话,潜艇稍微掉几十米的深度,就会被压瘪。而我国372艇在南海遭遇海底断崖成功自救的案例,很可能是这艘基洛级潜艇航行在不那么深的水深中的原因所在!

我国潜艇遭遇海底断崖成功自救是怎么回事儿?

2014年我国一艘在南海海域巡航的基洛级潜艇372艇突然遭遇海底断崖。这次事故最终差点就将潜艇带入了3000多米的深海之中去了!因为我们艇上官兵严格的训练,在180秒的生死瞬间,艇长下达了几十条操作指令,全舰官兵完成了500多个自救动作,最终完成了断崖脱险。

372艇的掉深也是突然发生的,而且速度非常快。属于难以控制的持续掉深。当时艇上第一时间通过增加潜艇航速和改变升降舵的方式,期望用增加速度来改善潜艇极速掉深的危险!但是最后发现,利用增加速度的方式,根本不足以对抗海底断崖浮力突然变小带来的潜艇下沉。因为持续地掉深,潜艇主机舱压力过大,管路破损,大量海水被压入舱室。

大量的海水喷射而入如果得不到控制,潜艇的下沉速度会进一步增加。当时主机舱三名官兵报告之后果断地采取了关闭主机舱电路和上百个阀门的动作。一分钟后,险情得到了控制

随后,艇上支队长王红理果断下令向三个压舱水柜注入空气,将潜艇压舱水排空。一分钟的时间,潜艇开始抑制住下沉的态势开始上浮。随着压舱水被排空,潜艇极速上浮造成了潜艇上浮速度过快,冲出水面又被重重地砸到水面上。至此,潜艇成功地完成了海底断崖的自救,成功脱险!

通过央视公布的画面来看,当时372艇的航行深度可能只有几十米。在遭遇海底断崖之后,即便是快速掉深,也没有像美国长尾鲨一样马上就掉到了极限潜深。所以372艇之所以自救成功,主要是因为潜艇航行在较浅的水域。如果潜艇在极限潜深航行的话,稍一掉深,就会将潜艇的深度拉进极限潜深更深的位置,即便是马上排空压水舱的水,也会因为惯性向下冲一段距离。在潜艇被压瘪之前,如果不能开始上浮,等待潜艇的,真的就是一头栽下悬崖,粉身碎骨的风险了!

小结:潜艇遭遇海底断崖之后,如果潜深较浅,并且能够马上处置,将压舱水排空。在潜艇掉到极限潜深之前抑制住下沉的趋势,那么潜艇就可以完成自救。不过一般从潜艇遭遇海底断崖到潜艇被压瘪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内需要全艇船员数百个动作,并且不能有丝毫的失误。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如果平时训练稍有懈怠,等待潜艇的就是葬身海底!

而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遭遇海底断崖的时候,已经开始排出压舱水了,为什么还是掉下去了呢?原因自然是这艘潜艇的潜深太大。压舱水注入量太多,排出压舱水的量不够大,潜艇增加的浮力不足以抵消潜艇遭遇海底断崖的重力,所以即便是已经开始排出压舱水了,长尾鲨依然无法扭转快速下沉的趋势!可见潜艇在遭遇海底断崖之后,如果不能在掉深达到极限潜深之前将潜艇的浮力大于重力,就没有办法成功脱险。

网友「菊2487373 」发表观点
2022-09-10

中国科技要加油!我们在技术上的突破应该本着小药治大病的方法来解决实质问题,就像一颗小小的子弹就能结果庞然大物的心脏一样。就像一个机器人或铁丝就能解决来犯个航母一样。就像一个水雷隐身能蹦到来犯的舰船上一样。

网友「量子聊军武 」发表观点
2019-07-11

潜艇可以算是海洋中的幽灵杀手了。来无影,去无踪,基本很难发现他,但是他却可以伺机对目标发动袭击。在海洋里的潜艇并不怕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洋中潜艇有三个害怕的是地方首先潜艇害怕进水,然后害怕起火,害怕缺氧,但主要害怕的是海洋内波。海洋内波的产生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海洋里各种海底洋流暗流导致的海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大家都知道淡水和盐水产生的浮力不同。我们可以把一杯淡水和一杯盐水完全混合。但海洋那么大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混合的。这就导致了在同一个海洋截面上,上方的海水密度和下方的海水密度并不相同。潜艇最害怕的是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遇到下方的海水密度比上方的海水密度大,这一个倒是并不危险。遇到这种海洋状况潜艇会出现无法下潜的情况,就好像碰到一块铁板一样。这种情况被称为液体海底。而另一种情况就比较危急了。上方的海水比下方的海水密度要大,这种情况被称为水下断崖。如果潜艇遇到这种情况,因为潜艇下方的浮力会突然减小或者是消失,但是潜艇上方的重力并没有变化,潜艇会被直接吸向大海的深处,或者说被重力直接压入海洋的深处。(就好像我们陆地上的悬崖,只不过悬崖的位置你是知道的,所以不会去跳崖,但是水下断崖的位置并不是具体的,而且还是随时变化的,这就好像闭着眼走向悬崖,走着走着突然就掉下去了一样)。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超过了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这艘潜艇最后无疑会被海水的压力给压扁。

目前全世界上已知的报道过遭遇水下断崖成功逃生的潜艇也只有我国了。2014年初,我国南海舰队的636M型潜艇372号艇执行任务的时候遭遇水下断崖。情况危急,但是舰上的官兵们临危不乱,在短短的几十秒钟时间内,潜艇做出了500多个规避动作,这才成功将潜艇从水下断崖的深渊中拉了回来。其实在深海中航行的潜艇有很大的几率遭遇水下断崖,但是成功的只有这一例。可以看出水下断崖的威胁是有多大。1963年4月,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美国东部的大西洋进行海试,结果遭遇水下断崖,潜艇上的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当时长尾鲨号核潜艇才刚入役两个月。

总的来说,潜艇并不害怕海面上的波浪,而是害怕海洋里面暗藏的危机。不是有句老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吗?海面上的危机可以预先感知的到,但是像水下断崖这种危险就如同幽灵般的杀手。看不见得敌人才是最大的威胁。

网友「大脚汽车 」发表观点
2019-03-25

就是海水密度盐分的差异,洋流多数导致,有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好像在等人发明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