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人是农村白事上面的重中之重,不管是出来迎接的礼仪、送行的前后、以及宴席的座次位置等都会被区别对待,一方面是因为娘家人是死者除去父母儿女最近的亲人,前来送死者最后一程的是她的兄弟、侄子,这都是血浓与水的关系,至亲至近的人,另一方娘家人对于死者坟墓安葬的位置地点、安葬的时间、棺材的摆放都是有十足的发言权,再加上如果死者生前受过什么委屈,比如子女不孝、丈夫谩骂,那么在这种场合下,死者的娘家有时候会故意生事,借机会给死者出气,所以这个时候死者的家人,心情是非常忐忑的,生怕自己做过什么错事,要不然大庭广众之下,被对方打几个耳光也是得受着。
因为各地的世俗不同,所以在礼节上面是会有很大差异的,所以我就说道一下我们鲁西南农村的礼节,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一般来说在死者离世的前几天,娘家人都已经知道对方生命垂危了,从对方有病住院,就会马上通知娘家人,因为死者的手术等各种问题都会和娘家和协商,而娘家人也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前去看望病人。
等死者离开之后,首先会有电话通知一下娘家人,然后会有专门的人去送信告知这个情况,一般来说送信的人会最后一家去死者的娘家人告知,表示礼节方面的重视,而如果到了饭点,那么这顿饭也是会简单的吃一下,吃不吃饭完全就是个人意思,不会有人纠结这个问题。
而到娘家人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会马上组织人前去吊唁,一般都是男女人数对半,到了死者那里之后,男方前去堂前跪拜行李,女方则会去后面磕头痛苦,礼毕之后会有主事的人,告知娘家人举行葬礼的时间,以及商议一下葬礼举行的具体流程和棺材的选择等等,这个通常都是会知会一声。
来吊唁的这些人里面,一般会留下两个人商议死者的葬礼问题,留下的人选大都是死者的侄子或者是弟弟,留下的人一般在下午离开,当然了也有不走的。
而到了举行丧事的那天,男方一般都会去20个人到40个人之间,娘家人这里的族人只要辈分和死者一样都可以去,贡品的选择都是入乡随俗,我们这是都是鸡、鱼、还有猪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面子的家庭也会在每个鸡的嘴里放上一些钱,放钱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因为娘家人拿多少礼,是没有谁能控制和约束,完全看娘家人自己的意思。
丧事那天娘家人一般来说要去的比较早一些,并且肯定会有死者的家属前来跪拜迎接,唢呐声音一响,主事的大呼一声:今有某府的客到,行礼先谢客,注意在向死者磕头结束的时候,死者的侄子必须跑到最前面,在扣头几次,以示自己的哀伤,当然了娘家人侄子辈分的都是带的大孝衣孝服,后容易辨认出来。
在后面吃饭的时候,会有一个黑色帘子搭建的一个简单吃饭的地方,会宴请重要的亲属去到里面坐席,吃的喝的其实都一样,主要是有专门的人陪着,而娘家人会坐在这个特殊房间最重要的位置,到了那里不要谦让,因为那个位置就该你座。
上面的这个流程大体上就是我们村里面举行葬礼的一个细节,当然了各个地方是有很大不同的,欢迎大家评论一下,弘扬传统文化。
我是农村小小李,喜欢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肯定是死者是女的。我们这里是有病了,敢快通知娘家人来瞧,以后不落埋怨。人咽气了,头一个丧信是给娘家人的,街口安排人守候着,娘家人来了,守后候的人上前迎接客气的说些来到啦,稍微等一下,让孝家来接的客气话,谦让之中,就有人把女孝子(儿媳)领着出来给娘家人磕头恳孝,娘家人搀起来,算是允许戴孝,孝子于是来屋内带孝守灵。娘家人来了掀开蒙脸的纸看一下,哭的像死去活来的样子,嘴里念着死人生前的辛苦,在孝家帮忙的妇女再三的劝阻下,停止了哭声。妇女拿出来凳子客气的让座,娘家人于是坐下来,用剪子把火纸绞成烧的纸钱。娘家人烧了的纸钱再走。
出殡的这一天,更是隆重,女孝子披麻戴孝还是先接女眷,叫接礼。女帮佣的人喊道:孝家接姥娘家的客了,磕头啦。女人们哭着进到灵棚里大哭着,对着丧屋的遗体磕一个头,起来再上屋里去哭。娘家的男人们把祭祀的礼物有人客气的领着上了账单,帮佣的男人端着祭物领着进灵棚吊唁,执事人喊道,姥娘家的客前来吊唁,就位,孝家答礼。这个过程很简单,娘家人爬下痛哭三声或六声,执事者喊道,谢姥娘家的吊仪(供祭物),重谢了。说完后,让人客气带到客棚里等通知的客人(亲朋好友)来全了,执事者把孝子带到娘家人面前,让孝家磕头,喊道,今日送某老太君入土为安,驾鹤西游,孝家先谢姥娘家的客的吊仪,恳请娘家人入灵前观殓,看棺吊唁啦(死者在棺材里,棺材板不盖严)。得到娘家人允许,执事者喊道,盖棺,请姥娘家的客引扣,这个时候帮佣的人们的把棺盖盖严,孝子在丧屋里手托托盘,托盘里放着斧头和系上五色彩线的木扣,娘家侄子拿起斧头在木匠的指引中轻砸一下,叫引扣。执事者喊道,谢观殓的客了。烧轿西行,叫冥饯,也是这种喊法,只是换了中间的名词。然后出殡的时候,再叫孝子磕头,执事者喊着恳请娘家人领丧的话,娘家人哭着做作揖,走到棺材前,扶摸一下抬棺材的杠头,就往外走,叫领丧……总而言之,一回回的都是娘家人在前面领着客人们行礼,执事者喊的也是谢和重谢的话,一直到死者入土为安。最后是答谢饭,先是女帮佣的领着女孝家来娘家人的餐桌前让其磕头,说些姥娘家的人辛苦,招呼不周全,多原谅的话。安葬完毕,该男客人上餐桌了,执事者,把男孝家领到娘家人餐桌前,喊道,今日,送某老太君西去成神,劳动了姥娘家人的大驾,为孝家增光,为某(孝家的姓)府添彩,孝家感激不尽,叩头在地,给姥娘家的客请安酒,请安菜,请安饭,一时的不周,多多的包涵,重谢啦!
娘家人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出尽了风头。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前几年,我们村一个人去世了,也算是正常去世,因为她去世时都七十多岁了。人去世后,在农村叫办白事,也就是丧葬一系列事。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明白,农村白事上都有一帮抬棺的,我们这边叫“杠社”,以前都是十八到二十个人,现在简化了,因为现在都有灵车,这些人在路上不用抬,但这些人仍然离不了,因为需要他们挖墓坑、抬出家门、下葬和埋墓坑,现在大多都是十二个人。
这在农村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管事的一旦让干这件事,那么不管有什么事都得推掉来抬,这在农村是个不成文的规矩。杠社的人在葬礼上是高人一等的,吃饭都比别人吃得好。
但是,在干活时也要非常严肃,不能出半点差错,结果那次就出了事。
现在农村年轻人不多,大多在外面打工,以前抬棺的人大多在外面打工,所以找的人要么是太年轻,要么是上岁数了,这帮人中需要有个在最前面,也就是抬着棺材头,这在我们这边叫“扛材头”,这个需要有经验的人,其实不用太发力,但需要个子大。
那次是实在找不到人了,于是就找个以前从来没有抬过的人,剩下的人都岁数大,腿脚不是太灵活,这个人以前没有抬过,所以没有任何经验。
等到了抬下墓坑时,他需要先下去,是背着棺材头下去的,过程是先跳进去两个人,这两个人着抱住他腿,等于是连他带着棺材头一起抬进墓坑,我们这边一直都是这样下葬的。
两个人跳进去了,抬着他腿也很顺利,结果两人弯腰刚把他腿放下,不知道为什么他腿软了,棺材头直接栽在了地上,等于是棺材半立了起来。
这下捅了马蜂窝了,去世人娘家人不愿意了,人家都跟着呢,说这样棺材里的人还能是原样?你们办事怎么这样?当场闹了起来,差点打架。
管事的一直在道歉赔不是,只差下跪给人磕头了,后来娘家人中也有明事理的,认为并不是故意这样,而且这样闹下去也没有个结果,难道就此不下葬吗?所以就同意了,这才顺利下葬。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这些事会这么严肃?也有人问出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农村白事上,娘家人需要说什么?
娘家人非常重要,而且从人去世那天起,主家要时刻防备着娘家人找事,要事事商量,要做到满意。
那么,在农村白事上,娘家人需要说什么吗?黑嫂经常在农村白事上给人帮忙,来说一下这个问题。(图片是我自己拍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个问题,在农村白事上,为什么这个娘家人这么重要?首先,吃过饭后,管事的要跟人家客气,说办得不好,吃得不好啥的。
而且在办事上,比如说用什么棺材,这些都要商量着来。黑嫂小时候其实也有这个疑问,咋娘家人这么重要?平时也没有见娘家人经常来,也不是多么的亲近,怎么到了人去世后就这么重要了?
其实,这里面有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生的开始和人生的结束,娘家人代表着她不是个无根之人,她是有娘家的。
我们农村,一个出嫁的女人,在婆家受了委屈怎么办?回娘家。在婆家被人打了怎么办?回娘家。娘家有兄弟的话,兄弟会来帮姐姐或者妹妹出气,假如是没有哥哥弟弟,那本家的男人也会来帮堂姐或者堂妹出气,总之,你男方不能认为女方娘家里没人。
而当一个女人出嫁前,她的根在娘家,她是娘家的人,当她出嫁后,她的根在夫家,生前同枕,死后同穴,这些都是需要娘家人监督的。所以,不管去世的是女人还是男人,娘家人都会到场监督。
她以前当闺女时是在娘家,当她去世,她是夫家的人,夫家对她怎么样,需要娘家人的监督。所以,娘家会来一大帮人,这些并不都是亲近的人,同村的也来,就是看看人家村里的闺女在你们这里有没有受委屈。
而同时,如果去世人有兄弟或者弟弟,他们会派人跟着孝子,有的甚至是亲自上场,怎么跟着孝子?民间有个说法叫“搀灵”,也就是拉孝子。
母亲去世,身为儿子当然得披麻戴孝,还得在灵前痛哭。这个痛哭并不是哭两声就行了,而是要趴在地上痛哭不起,而搀灵的人则会把他硬抬着向前走,意思是人都去世了,你不能如此悲伤。孝子要硬扯着不走,三步一拦灵,五步一被拖,就是硬拖着,硬抬着向前走。
搀灵名义上是怕孝子太过悲伤影响下葬时间,但其实还有个监督的心思,假如孝子不知道拦灵,或者哭得不悲伤,那当场就得被踢,甚至影响到丧事的进行。
那有人会说,黑嫂你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娘家人需要说什么啊,我们下面就说,因为这个需要说话的地方其实并不多,所以我们先说了在白事上,娘家人的重要性。
其实,在农村白事上,需要娘家人说话的地方并不多,而讲究的娘家人也不会多说话,只会听,假如真是违背了他们的意思,他们才会说话。
另外,如果不是出了特别的事,比如说孩子生前特别不孝顺,那么在白事上就可能丢人,因为娘家人会选择在这一天为去世人出气,故意闹孩子丢人。
一般来说,大家都做得过去,所以娘家人也不会说什么。
我们说的听,就是家里跟娘家人商量怎么办这件事,多少菜,多少席,娘家人不会插话,顶多说可以,怎么办都行。
到了正日子,也就是下葬这天,娘家人去的时候会带两条烟,这两条烟是给抬棺那些人的,意思是你们辛苦了,她的人生最后一段路是被人们抬着走的,所以娘家人带两条烟给大家,算是你们的辛苦费。
而这些时候都是不说话的,没有那么多话。除非是什么地方出错了,什么地方不满意他们才说话,一般的情况下,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真正需要说话的是给那些别的帮忙的人,娘家人会给一些钱,不多,三两百,有的是几十,给多少算多少,接的人不说多少。这些钱不是让他们分的,就是给你们买点东西吃。在给这个钱的时候,娘家人会客气说几句话。
比如说你们辛苦了,事情办得不错,大家把自己的事情放下来帮忙,我们谢谢你们。
帮忙的会客气回几句。
等到下葬完毕,回来吃饭的时候,在吃到一半时,娘家人会有个人说这件事办得不错,娘家人很满意。
等到吃饭完毕,管事的会送这些娘家人,娘家人是先走的第一批人,他们是吃过饭就走,不停留。管事的会送,会说客气话。而娘家人会跟管事的说你们辛苦了啥的。
送走娘家人,管事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场合,娘家人是最重要的人,得让他们满意。
至于有人说用不用说什么哀悼词,用不用娘家人站在某个场合说几句面子话,这些都不用,这些都用不着,说话的场合就上面那么几个,不用致词,都是客套话。
而一般情况下,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顺利把这件事完成,只要不闹出笑话,不丢人,两好合一好,事情办了就是好。
当然了,如果孩子在母亲在世时不孝顺,那就另说了,娘家人在这一天是铁定会闹孩子丢人的,这些事情在农村也见过,结果就是孩子丢人,所以这个孝顺很重要,人如果不孝顺,就算是父母去世了,那也会被闹丢人。
Ⅲ: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农村白事中,娘家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如果没有什么矛盾,娘家人是不多说话的,事情办好就可以了,如果是家里没条件,办得差一点,娘家人也不会说什么,只要不是面子上丢人就行,只要按路走就没事。
假如是孩子在父母生前不孝顺,那这样的白事不会顺利,娘家人一定会找出点事来闹孩子的丢人。
但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面子人,而且我们要知道,在这样的白事上,特别是下葬这一天,娘家人几乎不跟事主交流,所有事都是管事的在交流,大家都会按照规矩来,只要按照规矩来,那么就会很顺利。
至于什么是按照规矩,这个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所以不能说出个具体的规矩来,简单一句话,按照当地的丧葬规矩来就行了,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娘家人是出嫁女的“靠山”和“代言人”。毕竟从一个温情的家庭,只身一人去了一个与自己还不太了解的男人身边。还要在这个陌生的家庭里搭伙过一辈子,难免有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委屈了,受气了,不快乐了,首先想到的去娘家诉诉苦,让娘家人出出气。特别是“百年”之后,这娘家人连说话都带有权性,作为外甥(女),乃至姐(妹)夫都要“唯命是从”,这已经涉及到了不得不说的礼仪和自己那个“面子”。
农村的白事上,娘家人去了说什么?
丧礼之日,娘家人会有一行几人前来吊唁,可以说也是这一日最隆重的仪程。门口早有村人等候,一见人影,吹鼓手打头,孝子们随后出门迎接。灵堂前祭拜之后,会有娘家人要求见逝者遗体。其实,主要是看棺材的木质、尺寸、逝者穿的戴的铺的盖的,是不是达到了他们吊孝之时的要求。然后由专人陪同,专门的房间休息,稍息片刻,便将他们第一次请上酒桌,酒桌之上已经摆好上清饨的“引路鸡”。礼仪人拿着话筒开始主持丧礼,孝子们全跪在地上。酒席开始,也是娘家人说话之时。娘家人会把自己看到的,诸如丧事场面、逝者穿戴、棺材木质尺寸、坟地等是否满意全讲出来,同时叮嘱外甥照顾好自己父亲。若还有弟弟未娶亲,也要特别提出来;若姐(妹)夫早已离世,千叮咛,万嘱咐,“娘亲舅大”,过不去的事找舅家。并且告诉明早出殡他们会留下几人住下来。这些便是娘家人“说话”的内容之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人情风俗,特别是丧葬习俗与礼仪各不相同,但是,“娘亲舅大”也算真理。白事之上,娘家人的说的话,婆家人按意思还是必须做到的。因为农村丧事总是全村人出动,又有亲朋好友,谁不为自己的面子着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娘家人都会“无端”说话,他们还是会从实际考虑,只是想为操劳一生的逝者说句最后的“公道”话,仅此而已。
农村丧葬习俗:接“娘家人”很隆重。
在我们中牟县南,丧葬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招待“娘家人”。
岀殡的头天晚上,在我们这里要家祭,在吃饭前,娘家人要到外甥家里参加家祭,娘家人的头天晚上主要有两个活动,一就是在家祭过程中,照顾好外甥的祭祀,怕处甥过于悲伤,出现意外;二就是要祭拜姐(妹)夫或姐(妹)、姑夫(姑姑)。娘家人祭拜一般都简单,大部分有祭“九扣礼”,“二十四拜”很少祭。
出殡当天,娘家人要先派一个代表,带上舅家的供品,在上午九点前到外甥家里,因为挖墓坑时要用舅家的供品祭祀土地。
中午时分,舅家人全部到齐,来到丧事现场,舅家人的弟兄们都抬大食盒,也就是全供一组,事主全部孝子,手持哀杖,长孝子头顶托盘,托盘上给所有舅家人的孝帽,等到娘家人的孝帽发完,有舅舅搀扶站起,其它孝子要悲声大放,尤其是外甥外甥女们,如果没有哭丧,舅舅是要发脾气的。
中午吃饭时,要把娘家人请到屋里或者院内坐下,上菜时要先给娘家人,上菜至中间时,有执事或族中长者带领外甥给舅家人一一敬酒。紧。跟着娘家人要有舅舅在执事或族中长者带领下,向“打墓”(抬棺)人敬酒,以示“打墓”人辛苦了,并以酒致谢。
下午出殡,娘家人要留下部分人“搀孝”,一般是孝子和穿“孝衣”的人有几人,娘家人要留下几个人“搀孝”。一般都是吃罢午饭,留下“搀孝”人,其它的娘家人就可以回家了。娘家人走时,全部孝子要手持哀杖,放声大哭,等娘家人搀扶起,娘家人上车走后,可以回到灵前。
下午出殡,灵柩出家门,在大路上“路祭”,娘家人要搀扶外甥“路祭”,等孝子“路祭”完后,娘家人也要“路祭”逝者。在灵柩去坟地的路上,娘家人不停地向“抬棺人”也就是“打墓”人让烟让水,一直到墓地,就算安安稳稳地把逝者送到目的地了。
娘家人怎么接,怎么说,怎么招待?
一,接娘亲
灵堂前备水,茶,酒、三盏待祭。置香案,供桌,摆小菜两碟,红筷子两双、酒、香、表,做好迎接娘亲的一切准备工作。主事在前,礼官相随,长孙执幡,女婿举铭錦,执事举花圈,龙斗等件,孝子全孝,执丧棒躬身,踏素鞋,乐队高奏哀乐出灵堂外迎接。有娘亲为显示尊贵,以孝子迎接距离较远。
孝子跪,娘亲至案前,礼官(支客)说项:娘亲远道,一路辛苦等语。延娘亲上香,焚黄,泼供,奠酒。支客謂:孝子给娘亲敬酒,娘亲接杯,面朝来路,云:敬天,敬地,敬亡人!洒酒于地。礼官高喊:娘亲接精神!孝子垂头双手高举亡人牌位,娘亲一人接过抱怀中。此时鸣炮,奏大乐,孝眷举哀。娘亲在前,孝子哭后入灵堂。
二,请示娘亲
请娘亲就坐,上香,奠酒,焚黄毕。礼官呼孝子三拜九叩,主祭宣读祭文,毕,交祭文孝子,焚于灵前。
请娘亲说话。支客謂:娘亲在上,执事者请示:病信报到没有?
娘亲:没有,高茶贵饭,不如生前一面。三献祭盘,比如生前一言,亡者卧床之时,为人子者,理应当与亲戚朋友一概通知,让我们探望,以做永别,才是道理,或叙哀伤之言离别之情,都是常理,常言说,宁隔千山,不隔一板(棺材板)!生离死别会过亲友,即是亡过归天,一了百了,无牵无挂,其心也坦然,做孝子的也该释然,为何不报病信给亲友?
支客:娘亲所说,一片正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亡者初病,孝子盼望早愈,不想惊动娘亲诸友,不料病情转巨,此时孝子侍奉左右片刻难离,虽央他人代达娘亲,不知代达未曾,望娘亲恕过,感恩不尽。
娘亲:既然孝子如此尽孝,我们恕过。
支客:娘亲在上,执事者请示:亡人死丧报到没有?
娘亲:报是报了,但没有报到。报丧是礼,吊丧是情。礼不到则情不通,圣人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发引,祭之以礼,尽孝,无非是尽礼也。亡者停丧在地,理应与三族无伦亲戚朋友一概报丧,亲友们灵前吊丧,灵前祭奠,临丧而哀,临穴而哭,见一见亲者的骨骸才是道理,为何有的报有的不报?
支客:娘亲之言,尽在情理。当亡者归天,孝子顿感天塌地陷,头脑昏聩不能理事,且身在服,不离方寸,哀哀父母,可当大事。亲友帮忙相助,委拖之人,或不知亲疏远近,漏报,或道路崎岖,或娘亲户大族繁,人家辐輳,没有完全报到者有之,望娘亲恕过。
娘亲:如果真是如此情况,我们只能恕过。
关于娘家人的迎接说话,各地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这里略举,请了解。
我们这里做白事宴将娘家人称之谓"人主呀",娘家人在白事宴的安排接待上是主要的客人。
我们这里老人死后是要择日子埋葬,择好日子后要通知娘家人,通知娘家人必须是孝子亲自上门,并且有很多跪拜礼节。娘家人如果认为选择的埋葬日子不对,需另选日子,娘家人有绝对的权威。
出葬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当地称之谓送行,一般都在下午开始有了吹鼓手。"人主呀″要在太阳落山后来,专门有"接人主呀"这个程序,吹鼓手也有配合的乐谱。接人主呀是白事宴中一项隆重的礼仪形式,上香、敬纸、祭酒都有复杂的礼仪。娘家人跪灵前最少要哈哈哈哭三声,接待的总管扶起来,言劝"节哀自重”,然后送入客庭上茶递烟。
坐席时,人主呀要坐首席主要席位,首席一般安置在灵前。出葬时人主呀还要对死者"开光″,其实是要检查死者是否正常死亡。埋葬死者人主呀还要摆弄棺材的方向位置,看一看是否对此重视。死者打发埋葬后,人主呀一般直接离去,不再回死者家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有些不必要的礼节正在逐步减少,但娘家人依然是白事宴上最重要接待的对象。接"人主呀″这一道礼仪,至今仍然进行。
首先应当面告知,应派两个人去送白条,一个人拿条(这个人应认识所去地点),另一个人开车,两人送白天已成为一种习俗,古时也是避免一个人害怕。当面不应说去世,更不能说死了,应说谁谁老了,代表去世的意思,农村忌讳“死”字。希望对您有点儿用。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既要隆重,又要尊重,这也是娘家人最后的权威。我们河南一般承先辈礼节,领谢会说:主事尊亲,一路多受车马劳苦,孝子叩头拜谢。待孝子叩罢头。领谢:我再谢谢,请灵前见礼。娘亲舅大,我总认为应该叩头接待,其它客人,才可以说:孝子举躬。这也不失现在礼仪,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人才疏学浅,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望老总批评斧正。
在盐山不管农村还是城里白事先通知娘家人,娘家人通知亲戚集合好前去吊唁(上纸),到主家先到灵前吊唁对已逝者的思念,外甥外女出来磕头表示感谢安慰,接进屋里说些安慰的话定好出殡的日子,回家准备出殡那天应用的物品。
我们家乡这边知道有人去世的消息就是说些安慰话,然后孝子见人就是磕头。
因为,如果事情不是很突然的话,比如,久病卧床、急救等,一般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时候,都会通知娘家人的。作为娘家人,也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有时候,过世时甚至娘家人就在跟前。按我们这边的风俗,人已过世,娘家人就会回去做准备,通知通知自家亲戚,卖卖祭奠的东西,第二天傍晚来参加泼汤,然后再回去。第三天出殡的时候,才算是正儿八经的来烧纸。娘家人来送葬的队伍,不能直接进家,要在村口等候。孝子们要身着重孝,到村口迎接才行。如果请了戏班子,还要由唢呐手跟着,一路吹奏。
到的娘家人队伍前面,孝子要跪下磕头。因为娘家人都已经来送殡了,孝子也不需要说过多的话,可以简单地打招呼,比如,大舅、大妗子,都来了!就行了。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上面提到的事发突然的去世。在这种情况下,孝子们需要做的最要紧的事就是抓紧去报丧。如果娘家人还有长辈在,就要先找长辈;没有长辈了,就找同辈人中最年长者。去报丧的孝子,进门就要磕头,说,俺娘昨个夜里老了。民间对老人去世忌讳说“死”,而是说“老了”。娘家人一看带着孝,心里也明白了三分,最多问一句:啥病?或者说,啥时候办事?
以上是一株吊兰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愿能有所帮助。
首先,派2个人去娘家那通知一下,有白事了,带带去白布,农村这叫~报丧,一般去了娘家人那里都会先说一些安慰的话,毕竟人已经不在了,家里的人还需要咱们照顾,这个白事上还有好多事需要处理,所以,咱们还是要,节哀顺变,注意身体之类的,料理好后事,把眼前的白事先处理好了,现在,才是最重要的!
同时以后肯定对死者家里其他人的照顾,肯定还需要咱们娘家人出力,所以,咱们还是的保重身体,别太难过了!
同时,再根据风俗不一样,把大概的丧事大概流程,出殡的时间大致说一下,具体的都有当地的辈份比较大的长者专门管这个事儿,一般俗称,管大事儿的,娘家人有什么异议的话,也可以去参加白事时可以和管大事的商量
那要看死的是谁,男的没了,贵宾是人家舅家人!女的没了,贵宾才是娘家人!娘家不到,不开席,娘家不到,不入殓!就知道这些[捂脸]而且我们那埋完人,第二天孝子要去亲戚家答谢宾客!回一份礼,现在图省事,都是埋完人回去当天就给客人了!但娘家跟舅家不管有多忙,第二天必须亲自去!
我来说一个我们这边的白事送信接人的风俗习惯:“一般送这种信都是两个人去,到谁家就直接说明情况,不能吃饭,但如果送到最后一家或者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在这家人喝口水,如果有亲戚跟着来的办完事再用车送回去”这就是我们这边的风俗
农村老人过世,接娘家人,是掉念老人的一种风俗礼节,是对人的尊重。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的都是谦虚话,礼让三分客气话,绝不抬杠子,不说满话,热情招待,听娘家人话。失去母亲低人一等,象是对不起娘家人。
从古传至今日,历来对娘家人好,一是母亲的娘家,当然对娘家的兄弟,姐妹,及娘家侄儿侄女等人都熟,也很客气。二是传统光念影响,留传娘家人是自己人,闺女找到婆家,就应该对娘家人好,办事多吃点亏。
对娘家人好的来由,封建社会说起,那时人们家里穷,闺女幼年时期,就去做童养息,送给别人家作妻子,由于自己年幼无知,加上没有文化,更是憨道实田。经常受到婆家的婆婆等人虐待和统制。吃饭在别人后面,干活在人们前面,常常是隐爱饿,穿的钉补衣裳。
自己年纪小,不敢抛头露面,受尽屈辱,闺女才知道娘家人亲,娘家人好。加上娘家人给自己争气,为自己说话。在娘家人监督下,婆家人才不敢欺负。
解放后,婚姻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国家制定了《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提高了妇女的地位。
旧的传统光念不在存,但在娘家人面前,礼让三分,客气高待延续至今,特别是白事接待娘家人那天,对娘家人特别好,深怕娘家人在殇事面前,提出什么问题,免的在大厅观众面前丢人现眼。
欢迎大家评论!
农村在丧事中最注重礼仪,特别是迎接娘家的来人,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习惯来说说吧,首先父母亲去世后当孝子的必须亲自到娘舅家报丧,老人有多少个儿子全部都要到,把办理后事的大小事项和准确时间告知。
到了办理丧事的时候,娘舅家来多少人和什么时候到要特别注意,需要派专人在村口放哨等待或者沟通好时间,等娘舅他们一到村口,孝子孙和孝媳、孙媳等全部到村口跪接,期间还有吹鼓手尾随奏响哀乐,由长子手捧茶盘和茶杯,长媳拿面盆和毛巾跪接时双双奉上,孝子孙跪下时要开声嚎啕大哭。
娘家来人中由娘舅夫妇双手接过孝子孝媳茶盘和面盆,期间并不需要什么言语,只是神情表现得非常悲戚,最好由当舅妈的小声哭泣几声,礼毕,孝子孙们才能起身站立,然后跟随着娘家来人后面一起走回家中,走到丧家门口时,家族长老和丧礼主持人也要在门口迎接打招呼,然后迎进家中。
我们地方,接娘家人也比较讲究的,当有人过世后,准备明天做事,就要沠人去通知娘家人,现在也不太讲究了,用电话通知也可以,不是主家出面通知的,是由管事的对娘家人以商量口气说的,说明此事是该要派人通知的,但现在人手不够,电话通知行不行,一般娘家人都会说,行了不必来人通知了,这样就不用派人去了,如果娘家人一定要派人去,那就得派人去,据我报了几次,都是没问题的,我们地方是今天做事明天就清楚了,娘家人要到下午才来的,一般是二十人左右,娘家人来主家孝子们要出门外跪接的,娘家人到后上香叩拜,完事后安排吃点心,如果来得太晚,也可以由管事的同娘家人商量直接开饭,娘家人的菜是比较丰盛的,最少要有十碗,并要有专人着,如果菜少了立即给补上,吃饭期间孝子也要来跪拜的,吃完饭娘家人一般是回去明天再来的,第二天来是不用接的只是安排早点,后开奠跪拜后吃饭,再跪送就结束了,娘家人全程会得四个封包合共五十到一百元不等各村不太一样,会有四包烟,中档烟的,娘家人走后就安排大家吃饭,然后送上山丧事就结束了
我们这里是湖南新邵县,母亲去世,孝子亲自上门去给舅舅报信,见面孝子就跪下,哭着告诉舅舅娘走了。娘家人会很快就来看望姑奶奶,并了解丧事的一些情况,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孝子商量。我们是出殡前一天去吊唁,到了那天,娘家人会早早赶到,因为要举祭,娘家的会安排在最前面。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