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否矛盾?

  • 用户5118728571
  • 2024-01-26
  • 13
  • 共13人发表观点
网友「愚不测 」发表观点
2024-02-04

谢邀。以百姓心为心和以百姓为刍狗本质上是一致的。圣人常无心,就是没有私心,所以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没有私心,对万物一视同仁。

老子是春秋时期人,彼时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百姓不堪其苦,渴望安定,而之所以有战乱争夺都是由于人们的私心太重。所以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就是要抛弃那些虚仁假义和造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所谓圣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前面一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是法天地的,所以圣人也应向天地一样没有私心妄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给百姓一点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了,对百姓太烦太扰势必治理不好。

网友「白玉子 」发表观点
2024-01-29

谢谢邀请ヽ(^0^)ノ《道德经》中任何一句话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上文相联系,相联接着的。如果只拿出来一句话,强行解释,就容易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按自己的认知而解之!因为圣人是达到了无漏大智慧的得道之人,他的话都是完满圆通,至真至善的至理真言,“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就是《道德经》对圣人境界的诠释和描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上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章节末句是“不如守中”。联接上句和点题的末句,整体来看,才能够较为准确地厘清圣人的真义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是同一个语境,都是对所服务对象不施加自己感情成分和意志,而任由对方按照自己的生存之道,自由发展的意思。再联系结尾的“不如守中”点题句可知,语句和语义完全是一致的。就可证明是符合圣人真义的了。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大道至简,直接点题,没有比喻,简单明白。这样的句子就可以直解直断了。因为她是大白话!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与百姓同心同德,和光同尘,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就是圣人境界了!这与《道德经》的中心思想,道德圆通圆融,天人合一最高境界也是同一个境界。肯定就是圣人之真义,不会有错了!

再将“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比对一下,

网友「姬付文 」发表观点
2024-01-27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圣人以百姓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会顺从百姓的意愿。也就是说顺从民意。

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可以揣测为两个不同的意思:

一,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就是圣人,也是阻拦不住的。与其说不仁,实际上是无力、无奈。任由他自生自灭,而不去干涉,表面上看似不仁,其实是顺应自然。

二,圣人,只是对君主的尊称。比如说以前臣子在皇帝面前,称皇帝为圣上。皇帝被称为圣人,并非就具备了圣德。象桀、纣那样亡国的暴君,在位之时,照样能被臣民称为圣君。这样的君主拿自己治下的百姓根本不当回事,视作刍狗。这样的君主,当然是不仁的。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与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果从第一句与第二句的第一条解释来看,并不矛盾。第一句与第二句的第二条解释来看,也不矛盾。因为同一个圣人的名号,却不是指同一类的人。所以也不矛盾。

胡乱揣测,并非按正统解释,谬误难免。欢迎批评指正!

网友「狼烟一九三一 」发表观点
2024-01-26

并不矛盾!

所谓圣人是指完美无缺的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

所谓百姓是指众人。

所谓仁三人为众,众人一心相互爱护帮助为仁。

所谓刍狗为古人用草扎成的狗用完丢弃,用来祭祀喻为低贱无用。

译过来是:具有高深修养的人,应当以众人的欲望行事,不应违背众怒。

如果具有高深修养的人怀有私心,就会把众人当作祭祀用的草扎刍狗一样,利用之后就丢弃。

这两句话是转承的关系,是指事物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

网友「丁哥说 」发表观点
2024-02-01

谢邀,当然不矛盾。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被误解的太多,需要先讲清楚。

仁,亲也,儒家的人伦之道。儒家总是教化百姓,人人都温文尔雅,互亲互爱,没有相互的倾轧和伤害,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如沐春风之感。

但是,老子对于这样的社会却有不同的看法。老子认为,天下失道而后仁。因为百姓失道,丧失了本该拥有的纯朴的天性,所以才需要用礼法来教化他们。儒家的仁,在老子看来,是一种化性起伪的东西,是人道的巧善,是将错纠偏的做法。

道化天地,因此天地没有人道的巧善,所以也就不存在人道之“仁”。

“刍狗”,是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是轻贱之物。天地只是创造万物,消亡万物,创造再消亡。。。。循环往复。因此,天地把人当做轻贱之物,不会在意人的感受,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也没有冷酷之心,更没有人的性情。

“圣人”,指道家的圣人。圣人不仁,圣人对百姓也没有仁爱之心和冷酷之心,圣人没有人伦的巧善,只是按照道的规律来治理天下。因此,圣人把百姓当成轻贱之物,当做“刍狗”,并非圣人不善,而是圣人无常心而已。

网友「东方广明 」发表观点
2024-02-04

圣人的心思令人无法琢磨,皆以大家的心情了解百姓心中所想意愿而为。

王公权贵如果不讲仁义道德,会以众生百姓视为杂草犬狗不当人类。

圣人要为大家考虑,还要了解百姓众生的心愿。圣人如果不把百姓当人看待,人民疾苦的生活还不如花草猪狗。

网友「陈广逵 」发表观点
2024-01-27

在《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出现在第四十九章,原句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先解析一下这一章:

第四十九章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四十九章释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思想,把百姓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好人我善待他,不好的人我也善待他,以善待人为德;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以信任人为德。圣人在天下好像无所事事地不做什么,治理天下让自己的思想与百姓的思想融合起来,百姓都专注地用他们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圣人把他们都当作孩子看。

本章描述圣人“以身为天下”的表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的是圣人以百姓思想为转移。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说的是圣人以善待人、信任人为德。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说的是圣人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固定执政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思想,他“以百姓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帮百姓之所需,顺应百姓的需求呼声,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圣人顺应自然,顺应客观,因时而变,所以说“无常心”。

“德善”与“德信”中的“德”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美)德”的意思。“德善” 就是“以善待人为德”,“德信”就是“以善信人为德”。“德善” 就是“与人为善”,“德信”就是“与人为信”。 圣人把善待人、善信人作为应有的品质,“德善”“德信”不是暂时的姿态,是“圣人”包容的“常态”。德善,以与人为善为德。因为“德善”,所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第二十七章)。“德”不是物质利益的回报,当然不是索取,而是一种思想境界,处世态度。“德善”“德信”是“德”的外在表现的两个重要方面,“守善”“守信”就是坚守了美德,坚守了道德,不善、失信就是缺德。

“歙歙”同“翕翕”。翕,合羽而不飞,“翕翕”即无所事事的样子。焉,形容词词尾。“歙歙焉”是清静无为,超然于物外的态度。为国者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不妄为,天下将和平宁静。 “为天下浑其心”,因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所以“浑其心”。“浑”乃“浑然”,“使……浑然”,“浑其心”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同百姓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德善”“德信”正是“浑其心”的表现。

“百姓皆注其耳目”中的“注”是“专注”,是“注意”“注目”“关注”,是使动用法,“使……关注”。“其”是百姓“自己的”。“注其耳目”就是“让自己的耳目关注”。耳用于听,目用于看,百姓专注圣人怎么说,怎么做,进而效仿。“百姓皆注其耳目”,是唯(圣人)马首是瞻,圣人怎么做,百姓就怎么做。

“圣人皆孩之”的“孩之”,是意动,是“以之为孩”,“把百姓当作孩子”。圣人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是亲民爱民。“孩之”,就要让他们吃饱——“实其腹”,让他们精神愉快——“虚其心”,让他们身体健康——“强其骨”,让他们无知(智)无欲没有杂念——“弱其志”(第三章),像孩子一样保持纯洁的本真。“圣人皆孩之”不仅有关怀,还体现了以身示范的表率作用。

“百姓皆注其耳目”与“圣人皆孩之”,也是一种“互动”,这是一种和谐的境界。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全用第一人称代词“吾”来说话,这是站在圣人的角度说话。 要始终把握循道而行,顺应万物而无为这一主旨来分析老子推崇的圣人。

本章描述的恰恰是圣人“以身为天下”(第十三章)的表现。本章也可以作为老子“愚民”思想的诠释,也就是说,老子的“愚民”与“自愚”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天下和平安定,百姓生活得到保障为前提的,而且他希望圣人“和其光,同其尘”(第五十六章),与百姓“同愚”。这种“愚”是放正心态,排除杂念之“愚”,是清心寡欲之“愚”。 本章描述的是圣人循道而行的状态,体现了圣人之德,意思是说这样做才符合“道”、符合“德”,虽没有直接说“道德”,实际讲的全是“道德”。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这样,“圣人”是人,不是“道”,“圣人”与“道”不可混为一谈。

下面回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来。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现在第五章,紧接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意思是“天地不偏爱,把万物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圣人不偏爱,把百姓当作顶礼膜拜的草狗”,这是比喻与类比,讲天地圣人无为,任凭万物百姓自然生长。注意,“不仁”是“不偏爱”的意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正是天地圣人无私,所以都不偏爱。天地养育万物,但它却“不仁”,这实际就是“天道无亲”(第七十九章);圣人境界高深,他也“不仁”。天地圣人在“无为”,即“不刻意而为”。

正因为“圣人不仁”,没有私心,所以才能“以百姓心为心”,思百姓之所思,急百姓之所急,帮百姓之所需。第四十九章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与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冲突,是有机的一体。

网友「唠悟杂侃 」发表观点
2024-01-26

就你这个发问。我看不出什么”矛盾”来啊!”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被我解悟来的感触是,『人因不徒狭隘自私而是知晓还有众人之豁度理念见圣』这样的思想觉悟。”圣人(道德经上是”天地不仁”)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话给我的领悟则是。”人遇诸事,不要动辄就去求上帝。上帝即便真的存在。它也是暗许了”天助自助者”这样的潜规则的”。

上头两句话。一句是说”不能徒我,否则不足称圣成圣”。一句是说”上帝也会嫌烦,所以人要晓得『天助自助者』的世理和事理”。有什么矛盾啊!?

网友「乐观的宽德 」发表观点
2024-01-29

不予盾,反而更深入。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而天地心平等对待万物。不仁的不字是谦词,圣人对百姓所做的一切,不认为是自己对世人有功。并且无时无刻都在为百姓着想。

刍狗是祭祀用品。用的时候拿过来用,用完了随便搁置。

圣人不是把百姓的事情断断续续的,若有若无的重视,而是始终如一,从不间断。

就象日月一样,日月没有想着照耀大地,却始终默默无闻挂在天上,大地万物却享受它的恩惠。所以,圣人对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跟天地心一样

网友「天边永远有片云 」发表观点
2024-02-02

老子讲的道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就是无为,无为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心,无心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圣人在虚与静中不会动心动仁动义,那样虚与静的境界是人无法想象的,那是死一般的静寂,完全是空无,可以说没有心。这时他可能有一种特异功能叫他心通,就是能知道别人想什么,所以百姓之心就成了他的心,但他不会随百姓心而动,不会应你而求去行事,因为那样做会违反天规,既会毁掉百姓也会毁掉自己,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这两句话不矛盾,以百姓心为心不等于应百姓所求去做事,这是圣人之道。

网友「黎明时分自然醒来 」发表观点
2024-02-01

不矛盾。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于说“圣人不恶,以百姓为孩子”。这都是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要像个孩子,和百姓打成一片,就是把百姓也当做孩子,两小无猜,心连心:一起犯错误,同错;一起做事情,同事;一起发现错误,同悟;一起纠正错误,同修;一起办成事,同功;一起喜怒哀乐,同情;一起承担恶果,同当;一起享受硕果,同享。

同也有不同,大同小异,小同大异。圣人可以快半步,不要快十步,更不要快百步,一骑绝尘而去,人家追不上。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让人恐怖,不亲切,就会把圣人请下神坛的。

孩子天真烂漫,人为的东西比较少,更加接近于道。所以孩子是成年人的父母,大人要学习小孩,“复归于婴儿”。父母生育了孩子,这是正道。孩子也生育了父母,反者道之动。这是反面的道理,反面的道。和正道是一体的。那么所谓的仁,也是不仁的。而反面的不仁,也可以是仁,甚至是大仁。

所以有时候小人看起来像个大人,而大人有时候看起来像个小人。

对不仁二字,不要认死理,不要以为不仁就是不仁,不要以为不仁就绝不是仁。正如对于仁,也不要认死理,不要以为仁就是仁,仁绝不是不仁。但也不能和稀泥,好丑不分,自以为是个圣人,大肚能容。

这是说:语言有局限,总是有空子可钻。假如无私心,善解人意,这些话都容易理解。好心说错话,也不必计较。非要抬杠,世上就绝无好话了,绝无真理了,绝无仁爱了,绝无圣人了,绝无雷锋了。其实雷锋叔叔是货真价实的,不会因为我们误解雷锋,冤枉雷锋,嘲笑雷锋,雷锋叔叔就不做好事了。

网友「蓝田翠竹 」发表观点
2024-01-28

圣人,名也

说话人不同,所谓言有宗,圣人的内涵可能不同。说话人所说的事,所谓事有君,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道篇》《德经》是两个作品。《道篇》是《德经》的经解,有所创建。所可也者,微也。首唱名论,名论不昌。然而《道篇》喧宾夺主,《德经》成了附录般的存在。两个作品中的圣人内涵可能有所不同。

《德经》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这个圣人,是天下人的代表,没有自己的私心。危,相异,变动不居。这个圣人在人心惟危的局面下,其惟精,能够惟一人心,允执厥中。更多地,人伦的德行。

《道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个圣人在道心惟微的局面下,其惟精,能够惟一道心,允执厥中。这个圣人,更多地道性。

这个圣人反人类吗。没有。他把人,置於道下。他能做到这个吗[what]「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以此。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名论康庄[握手]

网友「山神001 」发表观点
2024-01-27

谢谢益娟。春节将至,给您及家人,以及所有朋友拜年,祝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天天有精彩。

这个问题就很精彩,是德经的灵魂之所在。

老子写道德经的年代,竹简和锦帛都是很奢侈的,能读书识字的人必为多门望族,必为辅佐之良相、治世之能臣。所以,我个人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君王们的一封长信》,不是写给咱平头百姓的。

所以,圣人不是指孔圣人、关圣人、聂圣人,而是三皇五帝,文王武王这些圣明君主。所以,他的意思是圣明的君王要以老百姓的期望和心愿为自己努力的方向,现在的话叫作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刍狗,多解为祭祀用的草狗,其实这里理解成小狗就是不错的。天地视万物为小狗狗,同样的哺育,同样的呵护,当它们生长到一定程度该枯萎还要让他们枯萎老死。主要强调不要偏爱。

老子认为"仁”是"为之无以为"的,既故意去做但又感觉不到。所以,往往有失偏颇,厚此薄彼,致生不满如怨恨。

老子也不是无情的,他主张善。他自称有三宝:慈、俭、朴。君王做到这三点就很好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