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合肥目前的经济水平,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房价等方面,合肥市向西向南发展么?
  • 雷小阿伦
  • 2024-01-30
  • 12
  • 共17人发表观点
网友「庐州晓生 」发表观点
2024-02-02

合肥未来会向东拓展。理由如下

1.一直有人炒合肥发展西南忽视东北的概念,实际上这是开发商在操纵舆论的错误导向,西南目前新开发楼盘多,但多数买房者都将其作为投资需求,实际空置率高。东部人口密集,人力资源丰富,现在也在努力引进产业,一旦东部新中心产业兴起,未来价值不可估量。

2.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既定发展目标,之前合肥是将自己定位为中部城市,同时也是担心受南京虹吸,选择反向发展避其锋芒,现在合肥起势,可以和东边硬碰硬了,虞书记“向东看”新概念得以适时推出,很多人解释说是向东看齐不是向东发展,这很片面,向东看是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理念的转变,理念引导方向。

3.随着东部新中心的建设逐渐明朗,长江东路和裕溪路高架正在改造延伸,市博物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很多重要场馆已经在向瑶海倾斜,未来地铁9-12号线都与东城相连,动物园落地肥东,合巢产业新城稳步推进,新站东侧路网已成雏形,不远的未来的合肥终将回到各区域平衡发展的路线上来。

网友「合淝生活通 」发表观点
2024-01-31

作为一个合肥人,简单谈下这几年发展的感受。合肥,一座科技之城,最起码,科技实力在全国来说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未来会依托科技基础,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塑造一座人文科技有情怀的城市。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60平方公里以内。

  未来交通体系

  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方便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

未来人居环境

网友「小新滚雪球 」发表观点
2024-02-07

谢邀

这个问题回答的有点迟,一来最近有点忙,二来这个问题有点大,在看了好多的东西才敢来答。说下我的想法!

1:合肥这些年发展真的是举中国目可见,更不用提我们这些合肥的人了。从五里墩立交桥建好的时候,那时候大人们说建这么个东西又没车跑干嘛!到现在五里墩堵的不像样子!

房价涨幅全国第一,全球幅度第一!

GDP领跑省会增长!

合肥现在发展最好的区域在哪,肯定是政务区,那过去10年,对政府来说最重视的是政务区吗?肯定不是,是滨湖新区。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是政策,很对,政策是一个区域发展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最基本的条件。

区域空间有山有水有土地才是一个地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连土地都没有更别提发展了。

合肥未来两个地方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了,一个是老城区(环城公园以内),一个是市级政务区,这两个区域是合肥城市发展的对立面,也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时代。

一个是辉煌过后的沉寂,一个是当下城市发展的顶峰,可以预见的的是你现在看到的环城公园以内和政务区未来5年10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3:简单的说合肥未来发展,新站北,蜀山西北,滨湖东。

这些大的行政区划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调。政府也不会在无端更改,未来几年可能吧三县中部分地区划为城区,但不影响其重点发展的地区!

写了这么多,只想说滨湖新区已经有目共睹其发展和未来了,未来关注滨湖东部。

新站区北,三号线还没开通,大部分人也没那么重视,虽然房价涨上来了人一部分,还是大有前景。

不要等所有人都涌过去了,才去就迟了!

先见之名有多重要!

网友「合肥头等舱 」发表观点
2024-01-30

合肥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偏西南位置。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是以政府驻扎地为核心向四周扩散。

合肥市2002年3月合肥政务文化区正式启动之后,2006年合肥市政府驻地从原来的老城区市府广场搬迁到新政文化区,核心位置便发生变化,即合肥区域中心偏西南发展。

老城区以宜居舒适为主。

东北与西北部以科技产业兴市,适宜发展厂区园区。东部可能因为地质问题,相对发展较慢,但更近地气。

网友「胖瘦玄机 」发表观点
2024-02-07

熟悉合肥的人大多会认为合肥还会继续向西向南发展,但是请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合肥适合不适合再继续向西向南发展?

滨湖区刚启动的时候,地广人稀,是合肥周边征迁难度最小的一块区域,落子滨湖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能够迅速的建立起一块比较有逼格的新区来,对抗周边强市的虹吸作用,这么多年来,滨湖区也确实受到了省里不少的眷顾,发展的也很成功,但是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它取代不了老城区中心城区的地位

1滨湖区属于山河阻隔的地形,无法以滨湖区为中心建立城区,它的南边有巢湖水域,东边是已经建设了多年的滨湖湿地公园,大圩农业旅游示范区,这些因素决定了滨湖区周边无法建设连片的城区

2湿地保护,巢湖水域污染治理,决定了滨湖区产业定位单一,没有工业用地,金融,科研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3合肥市的新旧规划仍然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往外辐射的,地铁线路贯穿整个老城区,线路的末梢才是滨湖区,新规划的三环路,及改建的二环路都还是以老城区为中心,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城市规划者都不会低级到以远郊新区为中心的,滨湖确实是所有新区里最受眷顾的新区,但这不代表它会取代老城区

4 滨湖区的商业氛围不如老城区,城区各个板块之间的流动都要经过老城区,带来的人流量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没有新区整洁干净,但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中心,人流量,客流量是绝对优势,是不可取代的,反观滨湖区大型CBD遍地开花,但其实都是在给各板块楼盘制造概念,如果你的楼盘连CBD都没有,你房子好意思卖那么高价格吗?大家都以为万达是一家商业地产公司,结果统计数据出来,万达85%以上的利润是来自于住宅的销售,商业部分和文旅部分都是陪跑的,万年埠业主4万多一平米被深度套牢,官司打了五六年了没有结果,我采访过的几位万年埠业主说:商铺价格还在涨,涨了不少,就是租不出去。可是这带来不了租金收益的商铺,谁会比你还傻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接盘呢?只有等到潮水褪去,才发现谁在裸泳。

综上所诉,我认为合肥未来的发展还会是以老城区为中心,蔓延舒展,征迁难度大的新区发展会比较迟缓,南边的边界应该在环湖板块,瑶海区两大污染源已经拆除了,说明东边城区要扩展了,界限应该在新建的垃圾焚烧厂和再生资源产业园附近,因为合肥属于北纬31度线,此纬度大多时候气流是往东吹的。合肥以北属于中原地形,地势平坦,人口众多(同属中原地形的河南,皖北都是人口大省大市),发展条件较好,征迁难度也不小。

网友「和风核桃 」发表观点
2024-01-30

从当前的热门角度来看。

省政府由长江中路往南迁移到滨湖新区。

市政府在偏向西南区域的政务中心。

高铁南站,是在包河区,火车站在合肥市市中心,偏向东北出,合肥西站在合肥西边。

可能这些东西串联在一起,给人感觉到没有任何的相关意识,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最简单的是看开发区域,改革开放,首先开放的是深圳,大手一挥,经济特区。还有浦东新区的发展都很说明了,政府如果想发展,首先会给一个区域化足够的土地以及财政,招商引资,成为一个合肥市发展的引擎

这个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圈一块地盖幢楼,然后呢撒点广告说点概念化,当前发展看似很简单,但是要从全省的角度来看.以当前全省的发展方式,可能未来的二三十年都不可能像苏常熟那样,三个城市发展都凝成一片,合肥这座城市,如果想四周外扩,可能是没法跟其他地级市整片区域合同发,再困难,那必须带动全省共同发展

1那么就要强调了,高铁.运河.航运.这就是合肥市强烈打造高铁时代,加强省内各地级市的联系。环巢湖港口,江淮运河,新桥机场,每个项目都是千亿级产业,未来发展甚至更高。

2科技创新,科技的研发需要科技公司以及培养科技人员的大学组成,其中的大学的位置就很重要,即使培养人才,也是科研研发的一大助力,同时,安徽省省内其他区域的高校都分别陆续在合肥建分校!合肥市本身就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农大等高校!

以上的铺垫,政府偏向哪方面?新建的高校!教育科技,高速,高铁,无不对接省内区域,很明显,滨湖新区是安徽省打造最大片面的第三产业中心,但是第三产业他需要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持,毕竟合肥还是以工业化家电汽车科技起步,会往南打造卫星工业城镇,巢湖港口,高铁站,往南带动巢湖芜湖,毕竟安徽省省内的强经济市份除了合肥,另外两个都是在南边。

肯定有人说啊,往北淮南的都挺好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都需要水资源,北方缺水,这也势必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城市大规模的联系运河便宜的优势!北方的联系运输成本加大!

这是当前首先要向苏州一样跟其他地级市连快发展,必须加强南部芜湖,马鞍山,铜陵他们里面的产业都是很有市场活力,才能更有利的一起发展

网友「zxfgghjj 」发表观点
2024-02-05

淮河长江区域,东部,包括东北和东南,借江苏和浙江强省以及两大省首府南京杭州的无死角辅射,大力发展与淮河之滨的蚌埠滁州宿州,长江之岸芜湖马鞍山宣域无缝对接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南京湖州杭州。且记,不要向西,不指望湖北与河南,特别是靠近湖北与河南的城市市中心要往东靠內收,当然,六安阜阳亳州淮北淮南池州安庆铜陵黄山都要同时发展!

网友「顾成洲 」发表观点
2024-01-31

合肥未来应该是以巢湖为中心,向东向西发展,巢湖以北发展差不多了,围绕着环湖十二镇,把巢湖周围打造成人间天堂,以活水为美,让每个人都住在流水边,树林中,在流水中清澈见鱼草,让阳光沙滩蓝天再现,在环巢湖大道沿湖边打造环湖长亭,这样不管春夏秋冬,炎热,暴雨,可以在长亭中默默观赏,闲聊,喝茶,下棋,恋爱,享受着安静的人生,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网友「合肥少荃说 」发表观点
2024-02-05

合肥目前的发展方向是为了申请国家级滨湖新区,所以一直向西南方向发展 滨湖新区也是合肥未来城市脸面,很多高楼大厦都是在那里,这是无疑的。 但合肥硬实力不在滨湖也不在政务, 合肥未来大力发展科教,预计会引进不少国内一流高校或科研机构。

比如本土的中科大以及即将落户合肥的北航合肥科学城, 这些会是合肥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网友「末类 」发表观点
2024-01-31

合肥发展方向应该综合考量安徽省的发展方向!单纯的规划合肥只会让安徽省的发展方向出现问题,安徽省的布局应该是以芜湖、安庆为重工业区,皖南地区以生态旅游区为主。蚌埠为全省重要交通枢纽辐射全省,两淮以矿产资源为主开发配套产业链。所有的城市应按照城市原有的产业基础发展,不应该为了配合合肥发展而随意更改发展方向。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应重点发展旅游、商业、娱乐文化,打造成以旅游商业吸引人气,娱乐文化作为配套服务。作为省会应该有发展的侧重点,不应该全面开花,四周发展。这样会让所有的资源向合肥汇集但合肥短期内无法消化吸收,也会拖累整个安徽发展!

网友「青梅煮史论英雄 」发表观点
2024-02-04

一个区域,只有有了产业,才有税收,地方政府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到更新改造城市中去。预测哪个地区未来发展得更好,就是预测哪个地区未来的产业会更强。

金融和商贸服务业是不少省会城市选择的支柱产业,这符合省会作为一省经济政治中心的特点,比如南京之河西金融城,武汉之光谷,都是依靠金融商贸,不仅产生大量利税,而且城市面貌也很现代化。但是具体到合肥情况就有些特殊。合肥作为一个二线相对较弱的城市,政治地位不高,不是副省级城市,而且合肥东距南京180公里,西距武汉350公里,夹在两大城市中间。南京和武汉分流了安徽省的大量人口和资金,所以,要想和其他省会城市一样,靠发展金融和商贸来带动经济,毫无疑问是不现实的。合肥只能发展制造业,这也符合合肥一直以来贯彻执行的工业立市的方针。

因此,预测合肥未来哪个区域发展得更好,无非就是预测哪个区域未来制造业会发展得最好。而制造业中最赚钱、技术门槛最高、工资最高的就是战略新兴产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合肥市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城市前列。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代表国家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一个区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能引领未来的发展,那么,合肥市的三个产业集中区:新站区、经开区、高新区,谁在这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中占得了先机呢?

新型显示器件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包括:京东方的液晶面板工厂、彩虹、康宁玻璃基板工厂、视涯科技硅基OLED显示屏工厂、维信诺合肥第6代柔性AMOLED工厂等等。通过搜集资料,我们发现,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位于新站区,可以说新站区独立承载了合肥市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代表性企业包括:科大讯飞、新华三等。这些代表性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高新区,其他两大开发区基本上没有人工智能产业,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新区独立承载了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网友「潇洒的三尔哥 」发表观点
2024-02-05

合肥的未来发展方向早就已经确定了的,在庐江划归合肥之后,接下来就要等待合适的契机(安徽16地级市太多,将来一定是要合并了几个市),目标直指长江北岸的无为或者是枞阳,因为合肥需要一个沿江码头,所以合肥的未来发展方向一定是往南。

网友「天涯真选 」发表观点
2024-02-05

打开合肥市地形图和十四五规划图,查看主要经济指标,你就会发现一定的规律!

2020年各县区gdp

我们抛开之前的各项规划,再来看问题,为什么之前合肥的发展自发地一直往西往南,而不是往东往北?主要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受地形影响,北边有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两大水库,发展空间受阻,西南边有储备了大量可用土体。二是合肥是一个科技之城,各类大院大所、重点高校都在西南片区,这就导致在城市发展中围绕科技做大文章,各类高新技术产业都在西南片区,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西南发展速度快过东北的发展格局。

网友「HFQM5278 」发表观点
2024-02-02

说实话,最近十几年,历届合肥政府都大力发展外围,外围一片空白好做文章,老城区拆迁成本太高,一直没人触碰旧城改造。外地有同学来,都不好意思往步行街长江路带,太丢合肥脸面了!县城标准,甚至连县城都不如。提到南京,有鼓楼新街口,提到上海,想到外滩南京路淮海路,提到长沙,有五四广场,提到重庆有解放碑,提到南昌,有八一广场,提到合肥,有什么?!让人首先想到的商业名片是哪里?!市中心或者商业中心在哪里?!好意思说是鼓楼四牌楼长江路嘛。合肥一味扩张,忽略了老城改造,忽略了城市商业名片打造,极大败笔!!合肥在发展,可是不要忘了,大家都在发展,不要老是纵向自己比较,也要横向比较一下,这样更容易意识到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合肥总是没有大城市的味道!体现在规划,城市建设,市民素质,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这些年进步很大,但更应看到差距和不足!

网友「合肥甄不假 」发表观点
2024-02-05

作为一名参与了合肥建设规划的人员,我来说一下合肥发展方向到底是什么

1:接下来重点发展区域--滨湖和高新

有人说滨湖已经建设差不多了,还会重点建设?答案是肯定的,滨湖科学城重新规划了,这里将会是新的科研重镇,是安徽最重要科学展望区域,以后一系列尖端科技产品都会来自这里,前10年合肥名片是天鹅湖,以后将全部是科学城,体现在房价上,滨湖目前均价在3.7左右,合肥第一,未来短期均价可能会突破15万左右,人文,科技,金融,绿色环境,CBD全部包含,集合了所有优势,均价15万只是底线

再说说高新区,这里住宅供应比较少,尖端科技产业很多,是很优秀区域,但是规划上企业太多,不太适合普通人,单论住家,你不在高新区上班,来这里没有任何意义,体现在房价上,短期会在 均价5万左右

2:具体到哪几个区域呢

滨湖的环巢湖,高新区蜀西湖,以后这两个区域,将会代替天鹅湖,变为安徽封面哦

网友「楼盘网 」发表观点
2024-01-31

楼盘网感谢邀请!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十多年里合肥多个区县将迎来真正的发展黄金期,近期合肥市5年规划经过修改,近期正式推出,从目前规划看,合肥目标是2020年GDP 1万亿!

合肥未来3大重点发展方向,分别是新站北、蜀山西北、滨湖东。合肥主城区,包括市辖区以及肥东县店埠镇、撮镇,肥西县上派镇、桃花镇和长丰县双墩镇,是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核心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承担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功能。

网友「十项全能斜杠青年 」发表观点
2024-02-06

“十三五”时期,对照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要求和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愿景,合肥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为:

  ——全国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重大项目,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率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努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高等级公路枢纽、航空门户枢纽、江淮航运中心等建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畅通人流物流渠道,为聚集国内外资源,促进枢纽型经济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筑牢基础。

  ——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推动与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设一批互联互通、基地型、服务型开放平台,扩大对外投资贸易规模,推进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完善接轨国际的投资贸易体制机制,打造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以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城湖共生、生态宜居的典范。挖掘城市文化内涵,集成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成果,整合周边生态旅游等资源,加快建设以大湖、温泉、湿地、名镇为特色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

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结合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位次前移。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财政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力争达到84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0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累计招商引资2万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0亿美元。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为4:50:46。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5%。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11%。

  ——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完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达到50%。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县域实力持续增强。水、电、气、热、公交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国际化都市区框架初步形成。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均衡化配置,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超过8.5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普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人均预期寿命和主要健康指标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巢湖水质总体保持地表Ⅳ类水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重超过8%;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上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控目标。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平安合肥”持续深化,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突破,国际化及区域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突出创新驱动,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追赶与引领同步,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城市,打造国际知名、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聚焦重点领域,按照三次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思路,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