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 开心奶奶03
  • 2024-01-23
  • 3
  • 共16人发表观点
网友「开心奶奶03 」发表观点
2024-01-27

我们村有一个98岁的老太太。一生养了5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小儿子有点智障。4个儿子分家各有家庭、俩个女儿出嫁到外村。老太太跟一个智障儿一起相依为命。

有一次老太太生病了、生命垂危。没人管,没人问。只有这个憨儿买药送水。两个女儿来到拿点东西看看就走。这4个儿子一个你看我,我看你到处推脱、有时候吃也吃不上,喝也喝不上、看着都可怜。这时村里人都看不下去了就说了儿女。儿子说该死就死呗、那么大的岁数了。就这样老太太熬了一个年头。终于走了。也许这个就叫博养吗?

走完后,亲戚朋友全村的人都来吊唁。因年龄大,儿孙很少人哭、我们这也叫喜丧吧。

第2天。放一院子的纸人、摇钱树、花轿、别墅、小轿车等各种生活用具、又弄来了棺材、样样齐全。

第3天找个阴阳先生,看个好日子。出殡那天,那是一个气派。穿着白孝服、长长的队伍。喇叭在前面带路。儿女孙儿,跟在其后、只是

席桌都办了100多桌、那叫一个威风.派头。也许这就叫厚葬吧。

有些人看着热闹。千言万语的说。活着没人问。死了一大群。我在想,如果在世时的时候多照顾她好一点。总比人死后。再搞得这么隆重,好的多、全是浪费。不知道的,还以为你看儿女多孝顺、多威风。其实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你们那有这样的现象吗?

网友「刘有仪 」发表观点
2024-02-02

大伯直到89岁因病离世时,一直独自生活。大伯有5个子女,二子三女。大娘二十年前因病去世,大伯便一个人守着老家的小院,独自生活。

子女们也不能说不孝,三个女儿全都嫁到了城里。经常回家看望父亲。来的时候,自然是大包小包的,各种营养品、肉、菜齐全,把冰箱给放满了。

二个儿子一直在村子里,相继成家立业,顶门单过。对老父亲亦是孝顺,早上看望,晚上请安。做得也是周周全全。

回到老家的小院,看到躺在炕上的大伯。已经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风烛残年。我感觉生命的气息正在一点点地流逝。

凌晨一点左右,大伯走了。

大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寿衣,我们几个兄弟慌乱着给大伯换好。然后二哥在院里点了一个鞭炮,一声巨响,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极是突兀。这是家乡的习俗,表示家里出了白事。请乡亲们帮忙。

知近的亲戚们相继起来。大多是侄子和孙子辈的。我家在老家是个大户,枝枝叶叶的,五服之内的侄子辈,也就是我的同门兄弟有二十几人。

早上九点,院子门外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几个盛装的男女在台上开始唱戏,这也是请来的,是个场面。

灵堂前,堆满了花圈和纸人、纸马以及黄纸。盆中火起,三个女儿一声长泣,代表着葬礼正式开始了。

乡亲们陆续赶来,行礼吊唁。子女们跪在灵前,还以礼。

中午宴开十桌,走了三轮,便是办了三十桌。鸡鸭鱼肉,杯盘罗列,极是丰盛。

晚上又是三十桌宴席,依旧是丰盛至极。

这样的酒宴整整办了三天。

网友「纪录乡土 」发表观点
2024-01-27

在农村都讲究“落叶归根”死者为大的一种传统风俗,以前在农村如果有人去世的话首先他的逝者的子女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领着去村里各家各户磕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再一个就是出殡的那天希望能够过来帮忙,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都兴人力抬棺材,而且还必须是八个人人抬,这八个人在我们当地被称之为“八大金刚”,也就是说在抬棺的时候前面四个人后面四个人,在中途不能让棺材落地。

我就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我们村有一位老太太他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在她四个儿子小的时候这位老太太缺吃少穿的,但是她一个人无论再辛苦也把最好吃的和最好穿的都留给自己的那四个儿子,转眼间她的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同时也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娶了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现在母亲走了却风光大葬,那么我个人认为咱们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们应该在她生前好好的孝顺她老人家,不能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想起作为子女的孝道。

网友「往事如烟的打工故事 」发表观点
2024-01-25

我是农村人,关于目前农村出现针对老人出现的“薄养厚葬"这一现象,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我们村有个叫李朝元的大爷,去年腊月过世的,在世79个春秋。

李朝元大爷有5个儿子和2个女儿,在儿女们全部成家之后,李朝元就跟老伴一起生活,自已一直做些零工,种着田地养活自已和老伴,一直到70岁了,实在做不动时,才让5个儿子赡养。当时一家人在一起商量好的,李大爷夫妻仍住在家里老房子,但吃饭则到5个儿子家中去吃,每个儿子家中吃一个月,轮流着来。至于老人过生日,则由两个女儿出钱给老人过生。

就这样,李大爷夫妻开始轮流着在儿子们家中吃饭,但没吃上三个月,李大爷对儿子们的这种赡养方式就很不满意了,其理由是:

儿子们家里的条件不一样,生活条件也不一样,有的儿子家里吃的好,有的儿子家里吃的差,而且吃饭时间不规律,有时早,有时晚,伙食也难合老人胃口。除此之外,老人觉得在儿子家里吃饭不自在,无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儿子们只管供应饭食,却不再给零用钱,老俩口只有农村老人最低的基础养老保障,加起来不过二百来块钱一个月,老年人又多病,这二百来块钱还不够买药吃,有时口里无味,想买燕麦片之类的零食吃也没钱买。

因为这种理由,李大爷要求自已和老伴一起生活,费用由五个儿子供给,每个人一个月给200块钱,女儿们不用给赡养费,只是父母生日和逢年过节女儿们送些礼金就是,多少随意。至于老俩口如果生病了,小病不用儿女们管,大病则由儿女们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就这样,李大爷和老伴跟儿子们分开过日子,老俩口在一起过了五年,李大爷的老伴就去世了,剩下李大爷孤孤单单一个人过日子。儿子们因为只有李大爷一个人过日子了,就将赡养费减少了一半。

李大爷70多岁的人了,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他年老体弱,虽然没生大病,但小病不断,打针吃药又花费不少,剩下的钱也就仅够他紧巴巴的生活了。李大爷是个农村老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人变老了,就更不爱卫生了,衣服穿得脏兮兮的,被褥也脏兮兮的发出一股怪味,儿媳们都避着他,连儿子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头来照顾老人。而李大爷的两个女儿,都认为自己是嫁出去的人,没有分享到李大爷的财产,自己又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公婆,没有道理对李大爷尽赡养和照顾的义务,过年过节和李大爷生日,给李大爷几百块钱,就是尽到孝道了。这种观念和习俗,在农村很多地方,是普遍地存在的,所以被认为是正常现象。

李大爷就是这种儿女们只管薄养,不管照顾中苦苦度日,直到去年病死家中。

李大爷一生五子二女,老年生活却过得如此不堪,你说生儿养女图个啥?

李大爷去世后,按照当地农村风俗,需停棺三日,邀齐亲朋乡邻,大办丧事。

农村的厚葬其实就是丧事的大操大办。就说李大爷吧,生前儿子们舍不得给他花钱,死后却为李大爷的丧事大把花钱,棺木是六合材的上好棺材,在大爷棺不停放的这三天里,分别请了西洋乐队和传统乐队,每天都要吹吹打打,晚上还请当地的的艺人开了一场演唱会,另外两个晚上则请民间艺人打渔鼓;除此之外,还要请几十个人帮忙做事。账房(管事的),礼生(负责礼仪的),厨师(掌管膳食的),和尚、道士(做法事的),这些人都是要出重金请来。另外还有抬灵柩的,帮忙跑腿的,烧火打杂的,这些人都要连续在主人家吃上几天,包括吃酒席,都不用送人情礼金。出殡前夜,大办酒席20桌,出殡归来,仍然是酒席20座,每桌费用约为800元。

等到丧事办完,一算账,花费了167800元,李大爷的二个女儿每人送人情2万元,其他人情收了不到3万元,这个丧事办完共亏损了97000多元。

大家说说,如果用这个钱给李大爷养老,李大爷的老年生活是不是过得很幸福?

因此,我觉得薄养厚葬大不可取,这样不但让老人的老年生活过得不幸福,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老人的过早离世,这其实是一种不孝之举。

而厚葬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花费了不该花费的钱财,更是浪费了活人的资源,同时又在找累受罪!

网友「书艺付 」发表观点
2024-01-28

农村出现薄养厚葬这种风气的确使人怨声载道。人死安葬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风俗习惯,是不可改变的。50一80年代这风气是很正常的,人死了就简单地安葬。在赡养上的确是很孝顺的,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富裕,人情的淡化,薄养厚葬的风气愈演愈浓,一对父母可养四五个孩子。而四五个娃难养父母二人。将老人一推六二五,这家不管那家不要,老人生活无有着落过着孤者伶丁的生活,真乃悽惨可怜。

你说他们都养不起父母吗?贫穷吗?非然。然而在安葬上却不惜一切,大摆宴席,几十桌几百桌,来客如赶集,娱乐有大戏,歌舞,电影应有尽有。高档烟酒尽其所用。花费十几万。你说这是为了啥?我看纯粹是炫富给自己扬名声。其实是大错特错,是铺张浪费的行为。有如此经济实力为何不用在赡养上?这全然是怪胎。故国家现号召人们履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最后希望人人都能做到厚养薄葬吧!

网友「蔷薇之夏的小屋 」发表观点
2024-01-27

外公享年92岁,葬礼办了三天,大舅不仅请了有名的唢呐,还请了人专业哭丧,葬礼上的席面更是十分丰富,鲍鱼龙虾都是按盆上。

外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舅和二舅身价百万。很多人都夸外公有福气,儿子有本事,女儿孝顺,去世了还能厚葬。可我们心里清楚,这些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外公幸福与否,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葬礼结束后,我妈和小姨担心外公一个人在家照顾不好,希望外公去她们家住。可外公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家是他和外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家里到处都有奶奶用过的东西,他觉得只要他不走,奶奶就会以另一种方式陪着他。

我妈和小姨担心外公吃不饱穿不暖,只要有时间就骑车来看他,哪怕只是在家里坐一会,陪他说说话也好。

外公89岁那年得了中风,半身不遂,说话也说不清楚。外公身边离不开人照顾,舅舅们自然要商量如何赡养外公的晚年。

大舅忙着给表哥扩展事业,没有时间照顾外公,便提出将外公送到养老院。但三舅妈不同意,大舅和二舅都是大老板,手里有几百万家产,养老院一个月六千,这笔钱对他们而言不算什么。但三舅和三舅妈能力平平,一直靠打工谋生。如果将外公送到养老院,三舅妈怕自己负担不起。

虽然是三个儿子一人出一个月的钱,三舅一年只需要出四次钱,可三舅妈还是舍不得。三舅妈建议三个儿子一人照顾外公一个月,需要谁照顾的时候就把外公接到自己家里。

大舅气愤地说:你不能动弹,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我还要赚钱呢,我在家照顾你,我老婆孩子怎么办?喝西北风吗?

二舅说:大哥都没时间照顾你,我比他还忙呢,我更没有时间。

三舅说:爸,我想照顾你,可是我也要生活呀。我两个儿子结婚花了不少钱,我还欠了十几万的债要还呢。

小姨哭着说:对,你们都忙,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钱多重要啊,你们应该多赚钱,咱爸就应该早点走,免得耽误你们赚钱。

虽然小姨讽刺三个舅舅不孝顺,眼里只有钱,可三个舅舅却装傻,就是不接话茬。最终,小姨把外公接到家里照顾,三个舅舅轮流按月给小姨一千块钱。

之所以给一千块,和三舅妈有关。大舅妈和二舅妈提议给小姨两千左右,三舅妈说她手里没有钱,需要三舅照顾时,一个月只能给小姨一千块,如果实在不行,她也没办法。

小姨说,如果三舅妈不给两千,需要三舅照顾外公时,就把外公接走。三舅妈反驳道:你大哥和二哥忙,你能帮他们伺候你爹。我们没钱给你,你就不愿意伺候了?难道大哥二哥是你哥,你三哥就不是你哥了?

父母在世时,子女对父母尽孝,让父母安享晚年,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生前,子女对他们不好,葬礼上却哭得伤心不已,还花重金厚葬,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父母已经离世了,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这份心意,有什么意义呢?

而子女们选择“薄养厚葬”也是有原因的,农村许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大多是老年人还有留守儿童。子女要生活,没办法时刻在老家陪伴父母,自然不能做到厚养。出于愧疚,子女们会选择厚葬老人,一是弥补心里的愧疚,二是为了面子,希望通过厚葬,表现出自己很孝顺,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我认为,很多子女对父母做不到厚养,却花重金厚葬,希望博得一个孝顺的名声,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子女是否真的孝顺,不会因为一场葬礼就改变别人的看法。

父母在世时,子女只要尽到孝心,就算没有厚葬父母,也会成为别人心中的孝子。因为子女是否真的孝顺,亲戚朋友看得见,只不过心知肚明不戳破罢了。子女们与其床前不尽孝,反而在葬礼上花重金,不如用心善待父母,把厚葬父母博名声的钱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做一些善事。你们觉得呢?

网友「等风来G 」发表观点
2024-02-01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我叫她老姨,她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女双全,晚年应该过得幸福吧,但其实过得很凄惨,最后走的时候倒是很风光!

大儿子,学习不好,在农村结婚生子,爹妈给准备的婚房,三间北京平,那时候是农村结婚的标配。

娶的媳妇,不怎么好,很泼辣,很刁钻,跟老姨三天两头的打架,甚至动手打老姨,她大儿子耳朵根软,听媳妇的,最后闹到脱离父母关系。

二儿子,学习好,后来考上了一所中专,学医,毕业后分配在了医院,后来因为老姨家没有条件在市里给儿子买楼,二儿子给一个条件不错的人家做了倒插门女婿。

大女儿,学习不好,初中毕业,早早的嫁人了,但后来因为感情破裂,跟老公离了婚,后来一直自己带着孩子过,生活条件很差。

二女儿,学习好,考上了中师,毕业后分配城里当了小学老师,嫁到了一个很有背景的人家,但后来身体一直不好,得了什么癌症,早早的病休了。

老姨一直跟大儿子生活在农村,但他们不住在一起,一个东头,一个西头,因为脱离了父母关系,所以一直没有来往,处的不如陌生人。

后来,老姨病了,瘫痪在床,老姨夫岁数大了,也没办法自己照顾,二儿子因为是上门女婿,也不敢往家领,老两口没人管了。

最后,二儿子、二女儿花钱在市里给老两口租了一个房子,(二儿媳也不愿意,从来不去看望老两口))偶尔闺女去照顾。

老姨刚强了一辈子,最后落得个没人养,在床上瘫痪了两年,去世了。

去世以后,二儿子在市里给他妈妈办了一场,风风光光,人来人往的,花圈20多个,各种纸活扎了好多。

大儿子听说妈没了,非要在农村再给他妈办一场,说母子一场,表达一下最后的孝心,其实就是为了收点礼钱。

大儿子也不遗余力的表达着他的孝心,又搭灵棚,又请鼓乐,还请了唱戏的,哭的那叫一个惨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老太太生前是多遭人待见,多享福哪。

老姨走了,剩下老姨夫,又没人管了,连房子也没人愿意掏钱给租了,最后送到了养老院…

真是活着不孝,死了烂叫啊,死了大操大办都是给活人看的!

网友「姥爷克南6891 」发表观点
2024-01-25

现在对待老人不孝顺的人很多,但老人去世形成了一个不好的风气,厚葬!有钱的人也有不孝顺的,老人去世葬礼办的非常大,吸烟中华的,酒几百块钱一瓶的。没钱不孝顺的,老人去世也是办的风风光光。邻村有一个有钱的人,自己住的是楼房,老人住在一间旧房子里,平常也不怎么管老人,老人在世时,有人说你儿子那么多钱,你还过这穷日子,老人说有钱是他的,他不给咱也是白搭。老人去世了,葬礼办的非常隆重,好烟好酒,

高朋满座,非常风光!朋友说,你这场面可以呀!有钱人说,老人辛苦一辈子,得叫老人走的风风光光!街坊邻居背地里说,你这不孝之子还真有脸说!

网友「卢庆玲梦纱 」发表观点
2024-01-27

乡村白事之隆重,本人亲身经历过几次,但让我无法忘怀的还是我大姨的出殡。大姨105岁,虔诚天主教徒,一生无病无痛至生命最后一刻。整个过程,没太多伤痛,就如在拍电视剧般的优美画面,反而我的伤痛告别,似乎还与其格格不入……医学上有云:要想病好,就必须把性格修改好。从哪儿修改?从孝顺父母开始修改。为什么?“百善孝为先”,人一旦孝顺父母,火气一下就退下去,火气退下去之后,经络就非常容易通畅,经络通畅了,病自动就好。可以见‬得‬,‬孝‬顺‬是‬多么重要。‬所以说‬,‬"‬薄‬养"‬‬乃‬为‬不‬孝‬,‬"‬厚‬葬"‬‬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是‬为‬了‬脸面。‬活‬着的时候孝‬顺‬了‬,‬逝去时‬,‬传统礼仪不‬能‬无‬,‬毕竟死‬者‬为‬大‬,‬但‬太‬铺‬张‬浪费也‬无‬必要!‬

视频加载中...

网友「GanPanDeng 」发表观点
2024-01-31

“薄养厚葬”在农村风生水起。

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干事,长年回家很少,不到老人生病去世一般不回家。

关于“薄养”普遍存在,现象一,富裕有孝心的后代,多给几个钱或请保姆照顾老人,这算好的,叫厚养。现象二,一般人负担重,有房贷,有小孩,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上辈怎么厚养得起?现象三,老人不管是农村城市只要能动一般不会去儿女那儿吃闲饭,在家自食其力,小孩给的钱也舍不得花,可否叫薄养?

关于“厚葬”,更是甚嚣尘上,特别是任何一事一定不能少,不能比别人差,富豪是大张旗鼓地操办,一般人也不甘落后,养不与富豪比,葬则不能比富豪差,由此,形成一股攀比风,安葬老人都舍得花钱,不知这是为哪般?例如,本地开始执行火葬时,一般只会葬一个骨灰盒,后来有一老者在火化前就准备了棺木,后代为了处理棺木,便将骨灰盒装入棺木套葬,凡事有初一,便有十五,后来老了人都花几千买棺木套葬,不知这有何意义?农村老一个人又是叫道教唱,又是叫舞女跳舞,又是叫机械火炮,又是叫哭丧的哭,又是叫车队,还有吹唢呐的,骨灰盒越买越贵。一个比一个的钱用得多,在安葬的问题上都舍得花钱。

笔者觉得,“薄养厚葬"风气不好,应该大力改革,减轻百姓负担,变“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

网友「树德汉硕 」发表观点
2024-01-26

谢邀!

时下确有这类现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很虚伪,死要面子,红白事都很讲排场,更重攀比,不甘于落后,不惜举债,薄养厚葬更是屡见不鲜,日趋严重,真令人烦愁!

厚葬是生者对故去亲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孝的表现,有条件的这样做,本无可厚非。但受传统习惯影响,无条件的,又硬要攀比,爱要面子,受虚荣心指使,重花钱,把仪式做隆重,场面气派,给人厚葬有孝的感觉,如此我似乎心安理得了,但要是生前薄养不孝,这不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么?这足以见人心人品及孝道是如何的了。我主张是厚养薄葬,认为薄养厚葬是很不对的。

人生有三不等,读书工作不可等,成婚生养儿女不可等,孝敬父母长辈不可等。时不待我,人生都不可等。子欲养而亲不再。人生不宜有太多借口藉由,父母长辈有生养教化之恩,人不可忘恩,知恩不报。人要会报恩,如果连父母长辈都可以薄养,甚至不养不孝而忘恩的,还算是人吗?还能说是好人吗?有的生时不孝不养,死后却假惺惺的来一场厚葬,这不是很大的反讽,更体现人的虚伪无道么?我主张生的要尽自己最大孝心最大能力,去孝敬服侍父母长辈,达到厚养标准,故去后却可以薄葬,不必花那些冤枉钱,费那些心神。

网友「高山藏故事 」发表观点
2024-01-24

村里有一对老夫妻,生了3个儿子,2个女儿。两人80多岁时,丈夫伺候瘫痪在床的妻子,妻子不忍心拖累丈夫,偷偷喝农药自我了断。

论辈份我叫这对老夫妻,大爷大娘。记得大爷高高的个子,黑红的脸上见了人,还没说话,就堆满了笑容。一根很长的旱烟袋别在身后,哪怕有丁点的时间,也会抽上几口。

大娘胖胖的,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生了3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们都在家耕种几亩地,一个女儿嫁到很远的地方,另一个女儿嫁到离家3里路的村子里。

5个孩子小时候,就是5个学生。排行老大的女儿,小学还没毕业,就被大爷扣下书包,不让上学了。她又哭又闹,也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在家帮着做家务,去田里干农活挣工分。

这也不能只怪父母心狠,不知心疼女儿。可这也是没办法呀!5个学生刚学杂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靠大爷两口子累死累活挣工分,一家人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大娘喂养了几只鸡,下的蛋都舍不得做给一家人吃,攒着卖几个钱,给孩子们交学费,再买点油和盐。

就这样大爷两口子,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把5个孩子拉扯成了。两个女儿出嫁走了,3个儿子也都已成家,生儿育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大爷两口子,也由一头黑发,变成了满头白发,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以前挺拔健壮的身体,也变得弱不禁风。

也从住了好多年的大房子里,搬进了两间又小又矮的土房子里,这才终于完成了,3个儿子每人一处房子的任务。

就为这套房子,3儿子还和两个哥哥攀比,说他们的房子是新房子,自己的是旧房子。说父母偏心眼,做事不公平,对他这个小儿子有看法,搞得满城风雨。

自从大爷两口子搬进小房子里,就自己做饭吃,当时两人70多岁,身体还可以。大爷就自己种了几分地蔬菜,主要是卖了换几个零花钱,自己吃着也方便,还能省下几个钱。

以前大爷两口子,和3儿子一起生活,经济大权由大爷掌握。现在两人单住,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常吃、喝、拉、撒等费用,都要靠自己,想办法解决。

大娘在家没事,就挎个小筐去地里,拣人家漏下的花生,鲜姜。回家把鲜姜切成片晒干,卖给人家收姜的。

把花生晒干,找人家榨成花生油吃。好心的邻居就劝她们俩,这么大年纪了,还不要命地去干。向儿子闺女一个人,一个月要200元,就有吃有喝。

从现在开始,不要等以后自己走不动不了,再让儿女养着,早养比晚养强多了。

大娘总是那句话,儿女们也不容易,人家不给,我不能伸手向人家要吧!这叫我怎么开口。等以后动不了再说,她们还能不管,饿死我两。

就这样大爷两口子,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度过了一个个日日夜夜。期间3个儿子,很少到父母的屋里,看看父母生活得怎么样,夏天热不热,冬天冷不冷。

问问还有没有米和面,还有没有零花钱。就数小女儿回来得勤,回来就住二三天,把父母的脏衣服洗了,再打扫一下屋里小院的卫生,临走再买点面油等吃的。

大女儿离家300多公里,前些年好几年不回家一趟,父母年纪大了,才每年正月里回家住几天。

大娘每当和别人说起这事,就后悔自己同意,把大女儿嫁得太远了,有什么事根本就指望不上。

大娘在80多岁的时候,一天上午有个邻居,从大爷的屋后走过时,从屋里传出大娘嘶哑的叫声:"快来人!有人吗?"

邻居赶紧跑进小院,推开屋门一看,大娘趴在地上,邻居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娘扶到床上。大娘指着一条小腿说很疼,邻居看了一下,发现都已经肿了,怕是骨折了。

就和大娘说:"大妈妈你自己坚持一下,我去把大爷爷找来。"大娘赶紧说:"你大爷爷很有可能在水库边,看人家钓鱼。"

大爷听说后,又去田里把3儿子叫回家。儿子看着母亲的腿,肿得老粗青一块紫一块,就心痛地埋怨母亲,这么不小心,把自己磕成这个样子。

于是赶紧用地排车,拉着母亲去了镇医院,医生叫拍了片子说是骨拆,但不是很厉害,给打上了石膏,拿了一些药,叫回家养着。

回家躺在炕上,吃饭靠大爷递在手里,大小便大爷把便盆放到炕上,再扶着老伴大小便。

一辈子没做过饭的大爷,也逼着学会了,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放下饭碗,就出去和一群老伙伴下象棋,打扑克。自从年龄大了,不种菜了,这就是大爷每天的任务。

到了晚上3个儿子,都过来看望母亲。大爷就和两个儿子说:"你娘在医院的花费,都是您3弟付的钱,你们兄弟3个应该平摊。"

然后又说:"今晚您兄弟3人都在,我就把我跟你娘的想法说说。我和你娘都这么大年纪了,我什么也干不动了,你娘现在又摔坏了腿,往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

想叫你们每人每个月给300元,作为生活费,以后我两生病花钱,你们再平摊。"大爷说完,兄弟3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一个人吱声。

大爷看着没一个人说话,就叫着大儿子的名字说:"你是老大,你说说我们的这点要求,你同意吗?"

大儿子尴尬地笑笑说:"我就觉着拿300元多点,快拿200元吧,"另两个儿子这回来劲了,也跟着说拿200元。

大爷摇摇头,再没说什么,给点总比不给好。那时候大约是11年左右,物价相对还比较低,可是就200元,终归是太少了。

屋漏偏遇连阴雨,大娘可能是摔了那一跤有关,腿刚刚痊愈,柱着拐杖脚能轻轻踩地了。

突然有一天晕了过去,大爷赶紧叫儿子,把老伴送往医院,一番检查后医生说是脑血栓,住了半个月院,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回家后只能躺在床上,下地也是扶着墙,才能走几步。

这样更增加了大爷的工作量,除做饭外,还要为老伴翻身,换尿布。虽然大爷身体好,可是终归是80多岁的人了,做完这些事情,累得气喘吁吁。

大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和老伴商量,想找3个儿子轮流,来侍候自己。可是儿子们都说,只要有时间就过来,到头来还是没时间过来。

第二年的一天,大娘趁着老伴去买菜,爬到3儿子的小院里,因为两个院子,中间墙上留了个门,找了半瓶农药喝了,等老伴回家发现,找人送到医院,早没了生命体征。

大爷疼得老泪横流,说我为什么要去买菜呀!是我害了你。

葬礼进行了3天,骨灰盒买得上好的,共摆了20多桌,烟、酒也是中等偏上的,反正花了不少钱。

这是典型的薄养厚葬,如果把这些钱拿出一部分,用在大爷两口子的日常生活中,生活肯定会好不少。

或者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关心照顾好,让她们吃得好,穿得暖。死了火化后,找几个人埋了就是,别人爱怎么说,是他们的事,反正自己问心无愧。

其实薄养厚葬,就是给自己争面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做给别人看。

网友「逸尘朝夕绮云 」发表观点
2024-01-26

从古至今,中国农村的葬礼相比城市,都是相对要“热闹”很多,这是一种习俗,本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薄养厚葬”的丧葬的风气却越来越盛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二、担心遭人非议,只能风光大办。

在农村,老人在世的时候,不管子女是否孝顺、是否尽心赡养老人,这都属于家庭内务,街坊邻居偶有议论影响有限,毕竟没人愿意为此去得罪人。但是老人去世后,亲朋好友和街坊四邻齐聚灵前,不管子女在老人生前是否孝顺,葬礼却只能风光大办。若是当子女的把葬礼办得过于寒酸,就有可能遭亲朋好友的非议,甚至落下不孝顺的名声。做人都不会毫不顾忌他人的评价,也最怕别人嚼舌根,为了避免遭人非议,不管生前是否孝顺、是否尽心赡养过老人,葬礼都要办得风光,如此一来就能落一个“孝顺”的评价和好名声。

网友「梅兰竹菊186798909 」发表观点
2024-01-28

我不认可这种做法。人死如灯灭,死了就什么事也不知道了。你再给他修上好坟,买上好棺材,把葬礼搞得高大上花很多钱,对逝者有意义吗,一点意义都没有,那只是给外人看的。那纯是虚荣心作祟。

对待老人最好是他活着时孝顺他,他想吃什么你就给他做什么,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惹他生气,让老人幸幸福福的度晚年,这是最好的。

前段时间老回家。正好我们村有个在外去世的老人回家安葬,那家人就是办的葬礼挺简单,把他父亲的骨灰盒带回来,找了个挖掘机,在他母亲的坟边挖了个坑,简单的磊吧磊吧,就把他父亲葬了。

但是村里人没有说不好的,都赞扬去逝者的儿子孝顺呢。这个老头多年前他的老伴没有了,那时他65岁左右,他儿子就想接他进城住,他觉得自己还能种地生活,不去给儿子添麻烦。过了十多年,他70多岁后,他儿坚决不让他自己在家干活了,说父亲自己在家,万一有个什么突发情况,他不放心。就把老人接到了城里跟他一起住。在城里这10多年的时间,家里的亲戚朋友去看望老人,有时去城里办事也见到老人,这个老人总是说他的儿子儿媳很孝顺,不用他干活,不惹他生气,现在有的儿媳容不下公婆,他的儿媳不是那种人,很厚道,对他很好,他吃了饭就是出来玩,和周围的老人也都熟悉了,他在儿子家过得挺舒心。他的脸面气色也很好。其实我们这里离城里不远,有些事情老头不说村里人也都清楚的,都说他儿子儿媳肯定是对他好,若对他不好,老头早就不行了。

一个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人,在儿子家带了10多年,一直生活很好安度了晚年,比农村其他同龄人生活的好多了。他儿子儿媳知书达理,他们说,老人活着我们对他好好孝顺就是了,死了就是一把灰埋了就是了,没必要搞得轰轰烈烈的。

所以,他们的葬礼虽然简单,但村里的人都表扬逝者的儿子孝顺懂事呢。我也是持这种看法,老人活着,你好好孝顺他,就比什么都好,他的后事完全可以从简,比那些活着不孝顺,死了给他厚葬,嗷嗷哭给外人看的人好多了。对待老人不要薄养厚葬,而是要厚养薄葬!

网友「粉色花瓣雨 」发表观点
2024-02-01

儿子越是不孝,越容易出现薄养厚葬的现象。我们村里的黑狗叔,因为不孝顺他老娘,引起村里人众怒,更是把薄养厚葬发挥到了极致。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孝顺老人是自己家的事。不管他孝不孝顺,养不养老人,怎么对待老人,别人管不着,也没法管。黑狗叔不孝顺他老娘,村里人都看不下去,却都没有办法。

但厚葬是风俗,老人去世后,自己家里是说了不算的。因为没有老少爷们的帮忙,用乡亲们的话说,你能自己把你老娘背到坟地埋了?你做不到,就要用乡亲们。用乡亲们,就得按乡里的规矩办。

于是,黑狗娘活着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死后却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光葬礼。请了两班子唢呐,用了最好的棺木。所有进灵堂吊孝的一律管饭。

十里八乡的都来看热闹。不乏一些外村看热闹的,进灵堂哭几声,讨个孝带上,就可以留下吃饭。

负责葬礼的人,当地人称大总理。大总理在开饭时要带着孝子给来宾磕头,并讲几句,叫“按饭。”大总理带着黑狗叔磕头时说:“大家都吃好喝好,黑狗娘一辈子受苦把儿子拉大,老了没享过一天福,没吃过一顿好饭。现在大家都来送她一程,都替她老人家多吃点 ,都别省着啊。”[捂脸]

而正常的按饭语是:“诸位亲朋今天在这里,少酒无菜,大家多担待,孝子在这里给大家磕头了。”

具体花了多少钱不知道。反正是把黑狗媳妇心疼的不行了,出殡的时候都哭晕过去了。大家都知道,她哭的不是婆婆,她哭的是花的那些钱。

正常情况下,是不存在薄养厚葬一说的。只是大多数老人生吃俭用活着不舍得花钱。去世后儿子们给办一场葬礼,相对来说就算是花钱了。单从花费上来说这就算是薄养厚葬。因为有的老人一辈子在农村,真的很少花钱。一生的消费没有他一场葬礼花的多。

活着薄养还是厚养,是看儿子,主要是看儿媳妇的孝心。死后厚葬是风俗。正常情况下也没有很厚葬的,都是量力而行。很少有儿子觉得老人一辈子不容易,负债花钱为老人办一场热闹婚礼的。所以,真正的薄养厚葬,是不存在的。[祈祷][祈祷][祈祷]

网友「勇敢的芒果T 」发表观点
2024-02-01

一,薄养厚葬现象在农村比较突出。二,平时不烧香,临时暴发脚,有的直接不闻不问,长期不来看父母,甚至死活都不知。三,有一位邻居,家中人告诉他母亲已经一个多星期没有进食了,他还是不相信,最后以村委会名义打电话叫他立即回来,没有等到儿子回来,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在众人面前发誓,一定要把母亲的丧哥办得体面些,隆重些,大方些,派头大些,才能对得起死去的母亲,,那么隆重的场面看不出有悲伤的情景,有说有唱有笑。四,出现这种怪现象,在一些人的眼里,就是面子,就是脸面,家族的所谓名声和地位比他们的父母都重要。五,孝敬父母不要虚伪,也不要表面,更不要留余形式,关健在平时,关健在实际行动上。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