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叛乱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叛乱是什么?
  • 赵都邯郸武安君
  • 2024-02-17
  • 18
  • 共2人发表观点
网友「赵都邯郸武安君 」发表观点
2024-02-19

侯景之乱历史影响(打破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汉化到河阴之变

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改姓“元”全面推行汉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宣武帝元恪499年继位,先后攻取四川击败柔然国势盛极一时,但他实行文治采取宽刑等政策,导致内政混乱、皇族谋反、地方起义频发北魏由盛转衰。

523年柔然南侵北魏导致爆发六镇起义,525年虽然在柔然和北魏的夹击下六镇起义二十万军被镇压,但北方六镇的政治地位丧失、军事重要性下降,经济上破产、组织结构上混乱,各种矛盾在魏末时交织在一起随后爆发了河阴之变。

3北魏分裂东魏西魏,与南朝梁三国鼎立

528年通过河阴之变尔朱荣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尔朱荣因杀人太多、民愤极大不敢留居洛阳,一直远据晋阳对洛阳遥控指挥,北魏政权名存实亡成为尔朱氏天下。

北魏孝庄帝因不满尔朱荣专权于530年在明光殿设计杀尔朱荣,孝庄帝被尔朱氏合力调兵攻打洛阳最后缢死于晋阳。

高欢于531年乘机攻占洛阳并于533年进兵晋阳消灭尔朱氏的势力,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孝静帝并迁都于邺(河北省临漳县)建立东魏。

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建都长安建立西魏。北魏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和南朝梁成三国鼎立局势。

4侯景三姓家奴

侯景(503年-552年)最初是北魏怀朔镇(包头固阳县)的羯族戍兵,528年因镇压怀朔镇叛将葛荣有功,被北魏尔朱荣封为定州刺史。

高欢当上东魏丞相后侯景率军投靠高欢。536年侯景受命抵御西魏将领贺拔胜的进攻大胜,南梁武帝讨伐东魏侯景率兵七万人攻陷楚州(安徽蚌埠市),后被南梁陈庆之击败弃军械辎重逃跑。

538年侯景在金墉(河南洛阳市)包围了西魏将领独孤信,进入洛阳后放火烧城,最后被西魏丞相宇文泰打败。

546年侯景被高欢任命为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独自据守河南,547年高欢去世后,侯景因与高澄有隙据守河南道反叛东魏投靠西魏宇文泰,因不受重视再投南梁萧衍被封为河南王。

5南朝梁虚假的盛世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是南朝梁的建立者,是南北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近半个世纪里文治武功冠绝天下,早期勤于政事宽待宗室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将南齐末期混乱造成的社会问题基本解决,是南朝数百年历史中最为稳定、繁荣的时期,后被史家称为“天监之治”的太平景象。

梁武帝初期先后平定江州刺史陈伯之的起兵叛乱、前益州刺史刘季连的造反,507年在钟离之战击败北魏南侵,又连续三次起兵讨伐北魏(505年萧宏北伐、524年趁北魏发生六镇起义内部混乱北伐、528年趁北魏发生河阴之变陈庆之发动北伐)。

但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致使南朝梁政治腐败、宗室内讧,加之士族阶层的腐朽、北朝的入侵等因素,南朝梁的统治江河日下。

6萧衍侄子拥兵封王,祸起萧墙

萧正德是萧衍的侄子,525年曾投奔北魏后又逃回南梁,萧衍对叛侄不责备反而恢复他的封爵,532年封临贺王屯守镇江丹阳。547年侯景与久蓄异志的萧正德联结。

548年10月侯景袭占谯州(安徽滁州)、历阳(安徽和县)进而引兵临江,萧衍却派萧正德守卫朱雀航(南京中华门一带),萧正德与侯景约为内应派大船数十艘,以运芦苇为名暗中接济侯景军辎重。10月24日,侯景军队到达朱雀航,萧正德先后打开朱雀门和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城进而围攻台城。

548年11月萧正德登基为皇帝,封侯景为丞相。549年3月侯景攻入台城将梁武帝禁闭控制梁朝军政大权,萧正德被侯景降为大司马。549年5月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后,侯景立萧衍第三子太子萧纲为帝。为此萧正德极其怨恨密召鄱阳王萧范带兵入京,侯景随后杀了萧正德。

7侯景之乱平定

551年8月侯景废萧纲立豫章王萧栋为帝,又先后将以太子萧大器为首的萧纲十五个儿子全部处死,551年11月萧栋便将帝位禅让于侯景改国号为汉。

镇守江陵的萧衍第七子梁湘东王萧绎派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对侯景发动进攻。552年王陈二军在白茅湾(安徽怀宁)会师,收复建康彻底击败侯景叛乱平息。

8萧氏内斗,鹬蚌相争西魏得利

侯景之乱刚平梁朝内部纷争便起,萧纪在治理成都期间政绩卓著,为蜀地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萧绎未称帝其弟武陵郡王萧纪抢先在益州称帝。

553年率兵讨伐七哥萧绎,萧绎派兵迎战,一边安抚萧级暗中请求西魏出兵袭取益州,萧纪孤注一掷宁愿失去成都也要进兵江陵。大军乘船顺长江东下,但将士们都是蜀人皆思乡而无战意遭受重创,萧纪被叛变的部下将领樊猛杀死。

萧绎在侯景之乱时拥兵自重对父兄不予施救,直至台城被攻破才发兵进攻侯景,依靠大将王僧辩、陈霸先杀死侯景。派手下在建康杀死侄孙萧栋兄弟三人,又借西魏之兵击败八弟萧纪,虽得皇位但却付出失去益州的惨重代价。

554年萧衍之孙萧詧引西魏兵进攻江陵,被围的萧绎命人放火焚烧图书14万卷,江陵焚书被视为中国的文化浩劫之一。萧詧攻陷江陵后成为西魏宇文泰的傀儡,仅管辖江陵一州之地而原来襄阳地盘全部被西魏占领,萧詧在江陵称帝史称西梁。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代梁)

江陵陷落后555年2月萧衍的第九子萧方智被王僧辩和陈霸先迎入建康立为梁王,北齐趁虚而入高洋护送被东魏俘虏的萧渊明来争南梁帝位,王僧辩战败后屈从于北齐压力5月萧渊明入建康即皇位。

陈霸先于555年9月举兵起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陈霸先臣服北齐甘愿当附属国独揽南梁大权,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

南朝陈代梁后大将王琳等人在郢州拥立萧庄为帝,王琳总管军国大事其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上游地区,560年王琳在南朝陈和北周两面夹击下兵败,与萧庄逃亡北齐。

偏安一隅的西梁在南北夹缝中存在32年自555年起共传三世,587年隋文帝征召梁靖帝萧琮入朝为莒国公西梁小朝廷正式灭亡。

10侯景之乱对南朝的影响

南梁王朝土崩瓦解呈现碎片化局面,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朝四分五裂、名存实亡,萧纪割据蜀地,荆襄的萧詧依附西魏,湘州的王琳依附北齐,萧勃固守岭南,各地盘踞自保的土豪更是不计其数。在侯景之乱中崛起的陈霸先杀死竞争对手王僧辩开创陈朝,在他的侄儿陈蒨、陈顼的努力下终于统一长江以南地区重建南朝的统治秩序。

侯景之乱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破坏是显著而惨重的,552年王僧辩收复建康纵容兵士大烧大抢,百姓哭声震天甚至反而怀念侯景。在侯景与梁朝官军的烧杀抢掠之下,再加上饥荒、瘟疫,江南百姓流离失所死者枕藉,号称富庶的三吴之地经历侯景之乱后“千里绝烟,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侯景之乱还引发了南朝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士族门阀遭遇灭顶之灾。侯景攻入台城后下令解放被梁朝作为奴婢的北方人,又任用了许多南朝士族家的奴婢为官,侯景之所以能从入梁时的8百人到起兵时的8千人最后到围攻台城时的10万人,是有大量的梁朝奴婢和农民加入之故,被后世称为“梁末奴婢解放运动”。

侯景之乱还导致了南朝族群结构的变化,自东晋以来南朝一直是北来侨姓士族占统治地位,原来默默无闻的南方蛮族中的土豪洞主纷纷登上了政治舞台,陈朝便是依恃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来的。

11侯景之乱打破三国平衡

侯景之乱使后三国(东魏、西魏、南陈)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侯景之乱使南朝一蹶不振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北方两国都成为这次变乱的受益者,极大拉近南北统一的时间。

其中西魏利用侯景之乱国力得到最充分的扩充:549年得襄阳、550年攻占汉东、552年取剑北之地、553年占领巴蜀、554年陷江陵一度攻入江南湘州,其疆域扩充一倍以上。

除了领土的扩张侯景之乱给西魏及其后继的北周带来的红利还有经济实力的增强(得到富庶的蜀地)、战略地位的提升(取得“跨有荆益”的有利格局)、外交环境的改善(打破四面树敌的局面)等,从而国力陡增由一个贫弱之国迅速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也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山西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一重地

两晋时期山西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通道,汉化之后也都以三晋文化自居(二赵、三魏)。匈奴人刘渊刘聪等汉赵政权(304年-319年)以吕梁为基地灭西晋,山西也是前赵(319年-329年定都西安)刘曜和后赵(319年-351年定都邢台、邺城)羯族人石勒石虎的发源地,他们都来源于曹操南迁胡人到并州,山西也是北魏拓拔鲜卑从蒙古高原进入中原的通道,其重要性和地位高于从辽宁河北进入中原的五燕和从甘肃陕西进入中原的二秦(大夏)。

山西也是北方东西对峙政权争夺的核心(虽然可以从河南沿黄河东征西战,但中原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两晋南北朝可以看成另一个版本的三国鼎立,东西对峙分别有二赵(前赵、后赵河)秦燕(前秦后秦、前燕后燕)拓拔宇文与高氏(西魏北周、东魏北齐)。

东西五个政权分别定都长安和邺城(河北邯郸临漳县),山西对于双方来说“得之则兴失之则亡”(谁能控制山西实力曾强繁荣昌盛,失守山西便生死存亡危机时刻)。

13侯马是三晋文化发源地

侯马市历史悠久,古称“新田”是三晋的源头,素有“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源侯马”之称。市内出土文物达10多万件,“侯马盟书”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另外有“晋侯鼎”“空首布币”“晋式青铜器”等重大发现,有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等多个旅游景点。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于新田称新绛,到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废晋国绝祀,历十三公共209年。在此期间晋国达到鼎盛,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始有战国,这也是山西称三晋的原因,侯马是三晋的源头。

14历史遗址

晋国古都博物馆位于侯马市府西路晋博园内,占地面积2公顷,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共分两大部分四个展厅,展出文物455件,是一座集中展示晋国新田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网友「博学的万事达人 」发表观点
2024-02-24

1,西周“三监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将纣王之子武庚分封为殷,负责管辖商朝遗民。又将其他王畿地区分封了卫、鄘、邶三个诸侯,分别分封给了周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让他们监视武庚,并称“三监”。在殷商王畿范围之外,又分封了燕、齐、鲁等国,以镇守东方。周武王去世后,周公摄政,“三监”对此不满,于是联合武庚和奄、蒲姑、徐夷、淮夷等势力发动了大乱,企图夺取王位。叛乱发生后,周公联合燕、齐、鲁发动了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此后,周公继承了周武王的遗愿,在洛阳建设洛邑、成周二城,作为周朝的东都,驻扎强盛的“殷八师”以镇守东方。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形成了长安、洛阳二都的格局。

2,西汉“七国之乱”

西汉初期,刘邦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后来刘邦又通过战争废除了异姓诸侯,分封刘氏为王,以图拱卫帝室。然而,这些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羽翼丰满,开始威胁中央集权,小规模的叛变也时而发生。汉景帝时期,试图通过“削藩”来加强集权,然而却引发了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经过周亚夫、刘武、郦寄、栾布、窦婴等将领的配合,西汉很快就平定了内乱,实现了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减,朝廷得以抽出手来对付匈奴,为后来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3,东汉“董卓之乱”

公元184年,东汉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军阀势力崛起,东汉的集权体系瓦解。189年,外戚何进让西北的董卓入京配合诛杀宦官,结果事情败露,何进被处死。随后,董卓带领军队杀入洛阳,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控制了朝政,东汉名存实亡。此后,董卓无恶不作,还强制迁都长安,焚烧了洛阳二百里的宫殿和民居,民不聊生。随后,关东的诸侯组建为了联军,开始了讨伐董卓的行动,从此中国再次进入了大分裂的时代。

4,西晋“八王之乱”

280年,晋武帝灭东吴,实现了统一。然而晋武帝再次采取了分封制,并让诸王领有军队,这给西晋大乱埋下了隐患。晋武帝去世后,白痴皇帝司马衷继位,太后贾南风掌权。贾南风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就对诸王下狠手,引发了诸王的不满。而地方的藩王也陆续参与到了争夺皇帝的斗争中,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大乱。“八王之乱”长达七年,北方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时被激发了,下层农民、游牧民族都纷纷发动了起义,使得西晋的统治基本瓦解。

5,西晋“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实际上是“八王之乱”带来的后果。八王之乱后,西晋全国上下都爆发了农民起义,而在之前就迁入中原的胡人也深受西晋的压迫,他们逐渐领导了这些起义,代表性的有南匈奴刘渊、羯族石勒、氐族李特等,他们已经开始建立政权,对西晋发动了进攻。与此同时,鲜卑族也逐渐在辽东一带发展。311年,刘聪、石勒等合兵攻破了洛阳,西晋诸公被杀,晋怀帝被俘虏。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永嘉之乱,进一步破坏了北方经济,使得大量的中原士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南渡百姓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并开发了南方,使得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基本达到了平衡。而北方则陆续出现了十多个政权,并称“十六国”,北方正在冰与火的炼狱之中进行一场民族融合,为后来的再一次大一统酝酿基础。

6,北魏“六镇之乱”

北魏时期,为了对付柔然,在漠南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并称“六镇”。孝文帝改革后,迁都洛阳,六镇鲜卑贵族没有享受到汉化带来的利益,开始对朝廷不满。523年,六镇地区的百姓又爆发了起义,这场起义波及到了河北地区,严重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尔朱荣等军阀趁机扩张势力,逐渐控制了北魏朝政,并制造了河阴之变,北魏宗族遭到大规模屠杀,北魏灭亡。此后,尔朱荣集团内部分裂,六镇军阀们互相内战,最终尔朱氏被灭,形成了高欢、宇文泰两大集团,奠定了北朝后期的格局。六镇之乱,使得六镇的鲜卑族大量进入中原,它结束了北魏王朝,但是又带来另外一个强盛的王朝——北周。

7,南梁“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可以说是六镇之乱的持续。高欢和宇文泰两大集团形成后,羯族将领侯景投靠了高欢,镇守河南,成为了抵抗宇文泰的桥头堡。高欢去世后,高澄继位,高澄和侯景矛盾很深,侯景决定投靠宇文泰。然而,宇文泰却出兵抢占了侯景基地,侯景只好南下投靠梁武帝。后来梁武帝又想杀侯景来交好北朝,于是引发了侯景的叛乱。侯景的叛乱和梁武帝诸子内乱联系非常紧密,其结果就是梁武帝被困死,梁朝灭亡;诸子互相残杀,宇文泰趁机占据了巴蜀等半壁江山。经过这场叛乱,南朝疆域缩小一半,宇文氏势力得到扩张,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同时,侯景之乱屠杀了大量的江南士族,是士族政治向寒门政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8,唐朝“安史之乱”

唐高宗后期,均田制破坏,府兵制走向了瓦解,于是唐玄宗全面推行了募兵制。唐玄宗在边疆设置了10个军事重镇,将全国精锐部队集中于此,并让节度使来管辖,形成了“守外虚内”的局面。唐玄宗后期,节度使主要由胡人担任,而朝廷大政又由杨国忠等奸臣把持,最终让唐朝陷入了危机之中。744年,安禄山等节度使发动了叛乱,唐玄宗指挥失误,导致关中沦陷,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即使叛乱结束,朝廷也未能废除河北三镇。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衰落下去。同时,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唐朝经济开始依赖于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此后的王朝鉴藩镇割据,都极力限制地方权力,推动中国中央集权的强化。

9,明朝“靖难之役”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而守卫北方的燕王、宁王还有大量的军队。建文帝继位后,开始削藩,结果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反叛,史称“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终于攻入了南京,推翻了建文帝,自己称帝,也就是永乐帝(明成祖)。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事例,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朱元璋杀功臣将领太多,导致朝廷无将可用。朱棣称帝后,明朝继续沿着朱元璋的老路继续发展,将集权政治、特务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10,清朝“三藩之乱”

清朝统一内陆后,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汉将功臣分封为藩王,镇守西南、华南。但是,三藩的存在也威胁着中央集权。康熙亲政后,对三藩采取了强硬的措施,试图削藩,而三藩也早有准备,立即发动了叛乱。三藩之乱发生后,康熙皇帝采取了分化政策,使得吴三桂很快陷入了孤立。最终到1681年,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清朝彻底统一了汉地十八省。“三藩之乱”的平定,使得清朝能够将精力放在对付准噶尔汗国上,最终清朝在没有内忧的情况下将台湾、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纳入到了版图之内,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