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该怎样欣赏这幅作品?

  • 快乐生活从心开始
  • 2024-02-21
  • 18
  • 共8人发表观点
网友「快乐生活从心开始 」发表观点
2024-02-27

这是篇祭祀文章的草稿,一共有23行,340多个字,文中还有30多个涂图抹抹的字。这件作品真迹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这是颜真卿为了祭祀自己的侄子颜季明给他做的一篇祭祀文章,是颜真卿50岁的时候书写的。这件作品为什么被称为第二行书呢?祭侄文稿最初是在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家收藏的,他在文稿跋尾有记载:“天下行书第二”,这说法就是从他那儿开始的。为什么后人也都承认这种说法呢?在当时战争的大环境中,颜氏家族30多人为国捐躯,颜季明是他最爱的侄子,在战争中找不到尸身,只剩一颗头颅。颜真卿作为整个部队的最高统帅,不可能老处在这种极度悲痛的情绪里面,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篇祭文,是在祭祀死者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念出来给大家听的。所以颜真卿把自己的官职和他侄子的官职都写出来,而且占了整个文章的好几行。为什么要写全了呢?这种官职是国家对一个人的肯定,对这个人的作为,对这个家族的肯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人所谓“死得其所”,死的有没有价值,就通过这种荣誉,这种封号体现出来的。故此在书写这篇祭侄文稿时的状态跟平常的状态不太一样,是一种极度悲痛的状态,也就是说非常态。他能够非常清晰的,非常清醒的把自己的官职和他侄子的官职完整的写出来。就表明了他当时还是能把情绪控制的很好了。人在常态下和非常态下书写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颜真卿他在这个非常态下写完的作品就成为特例。他当时的书写状态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平时的那么一种状态,就不是像平常文人书写那么放松,那么自在。他完全是有一种态度在里面,有一种情绪在里面,非常强烈的情绪,也可能是宣泄,也可能悲愤,但也有可能是冷静。关于这篇祭侄文稿元代陈铎是这么评价的“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这件作品其实还是有争议的,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是看不上。所以说这件作品你学到了某个层次,你自然有某一种看法,这跟个人的学养经历非常有关系的。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从书法上来讲,就是没刻意追求成篇成作品的。它就是一篇祭祀文章,就是从心而发,自然而然不做作,完全是自然流露的一个状态。在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中,彰显出他平时积累的所有的笔法、字法、章法,甚至是墨法,这些都流露出了他的自然率性。这里笔法的风格比较圆寂,又浑厚又显得高古,没有那么多的笔锋。在第一行完全没有笔锋的显露,到第二行更明显了,他的这种用墨是以枯为主,他写这篇文稿就是从第一笔墨蘸下去开始写,一直写了三行,直写到墨干了没墨了,才再蘸第二笔墨,在行笔过程当中,轻重 粗细 大小 开合这种千丝连带非常清晰,字与字之间形气接的很婉转,非常巧妙。从这儿可以看出他这种运笔的技巧,也能看出他情绪的连贯性。情绪抒发过程中怎么跟笔法协调,怎么跟文字协调,风格非常鲜明,所以说把它尊称为天下第二大行书。

网友「神秘烙剑许建锋 」发表观点
2024-02-26

这文章毁誉参半!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口水也多的惊人!

看到好多人居然喷祭侄稿?!我就不说什么历史背景,也不讨论书法至情至性,也不谈折钗股、屋漏痕笔法,也不谈墨法,这些大家都谈过,那么,我就只谈章法。

有人说祭侄稿作品凌乱,我的观点是:祭侄稿的章法,半丝都不乱!(想要喷,看完全文再喷)

我简单从章法层面,与大家做个分享,希望除了人文感性层面之外,有助于大家从理性的技术层面去欣赏。

(注意,颜真卿在激愤状态下,居然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章法,我仔细分析过了,包括尾部涂改的部分,章法上也不愈矩。)

我的观点很冲:

如果有人说祭侄稿这作品乱,那么,我敢断定他是不懂章法的!

以下用事实说话吧——

1.同列重心垂连线:

与兰亭的纵向重心章法的规律,是不是一样?

事实上,怀素自叙帖,也与此规律相一致。

2.重心斜角连线

你说颜公如此激动状态下,章法居然一丝不乱,这功力……

打个比方,这跟我们喝酒时候常说的“醉醉三分定”,是不是一样。

同类案例:看下米芾这个“長”字,为什么在这个位置?是偶然,还是必然?答案是“非偶然”!

第二行第二字,左右两侧上下字(或字组)均距辐射。

这是古典章法的典型技巧之一。

4.同列笔画的同向性协调

给个兰亭序对照组,看得更明白。

同类案例2:

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中秋贴,原来这么整齐划一。

这些角度,并不是偶然的,而很大程度是由章法协调性的内在机制决定的。

有的人认为过分解读,那么就再看一下,看狂草吧!

同类案例3:

这些古典章法的基本规则,好比诗词的“格律”,格律的存在,并不影响天才与才情的发挥!两者并存。

如果说,“法”即规则准绳(属于全局性),不折不扣,“度”即随势灵动(属于局部性),千变万化。那么,两者可合称法度。

古典章法中(本文只谈古典章法),始终贯穿的“重心连线”法则,是一棵树的主干,是整体宏观的,那么,字和字组的正侧奇正大小俯仰左右疏密等变化,则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叶,是局部微观的(分属于章法的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不要错位来比较哈!)

宏观调控微观,章法调控字法。正如无论你怎么样左右飘荡,总体要必须回归主轴。无论你大小怎么组合变化,无非字与字组。

总之,信或不信,由你自定!

想要喷的人,请先拿法帖自己印证一下,再讨论(今人的所谓章法,不在讨论范围哈)。

要反对也可以,但请谈有理有据的干货,不要空洞唯心批驳,更不要粗言谩骂。注意文明用语!

网友「铁所小村姑 」发表观点
2024-02-24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颜真卿喝醉后,把首骨摆在书案上,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由于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舛之处甚多,时有涂抹,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 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 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 苏轼书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网友「小虫象棋 」发表观点
2024-02-23

我觉得实质上就是丑书,完全体会不到美感,只不过它出身高贵,名家手笔,打狗也要看主人面,富贵人家百样好。所以历来许多名家牵强附会,各种分析,给其脸上贴金,久而久之,就没人敢说不好了。另一方面说,颜久负盛名,作品皆极其出色,难得有一副字写的差,物以稀为贵,就像人民币的错版被炒上了天价。

要不是作者是颜,喷子们也会喷其为丑书。不过颜有强大的楷书做后盾,没人敢喷。如今书协的没有好作品也学人家写丑书,那是活该被喷。

网友「半勺1 」发表观点
2024-02-23

谢谢邀请!唐初四大家颜体以其独特的魅力独树一帜,以之为后人临习提供了诸多范本。如《多宝塔》

可以说颜楷自唐以来,还无人出其左右。 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

之所以为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除了整篇无半点修饰,其点画呼应,用墨枯润,浓淡相间外,最重要的,颜真卿是在极度悲愤中书写的草稿,正是书家当时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成就了一代大家的传世佳作。据传颜本人后来也曾效仿王羲之再书一遍,却都因情境不同,状态不同无功而返。可见一幅流传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蹴而就的。本人因临习颜字仅两三年时间,故无法把拙作呈现给亲们,抱歉了……

网友「千年兰亭 」发表观点
2024-02-27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巍峨的高峰。他的行书走的是一条取“二王”之长又与其有别的书风道路,他追求雄强之美,使中国的行书有了新的发展线索。

《祭侄稿》涂改增删、雄横苍茫,与二王典雅的行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笔圆转流动,神采焕发。

临习《祭侄稿》,重要的一条是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他的创作情绪。

人世间,惟有真情能感人。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这一祭文,他虽满怀悲愤一挥而就,但作品集情感和笔法、结构、章法为一体,是无法之法。

其用笔丰富而厚重,体势开合纵横,个性鲜明,形式独异。

学习此帖,一方面要把握其浑厚遒劲、沉着苍雄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要注意其随意天成的基本特征。

与《兰亭序》相比,王用指力,颜用腕力;王书纤瘦、妍媚,颜书肥腴、雄强;王左紧右舒,抬高右肩,颜左右对称丶正面示人;王书墨色温润,颜书墨色苍涩。二者分占行书榜一二,确是名至实归。

网友「晓风残夜123456 」发表观点
2024-02-22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写《兰亭序》,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写《祭侄稿》,两者创作的时间一早一晚,我认为这个天下第一和第二只是区分时间用的,成就都很高,艺术造诣都值得推崇,但两者创作背景截然不同,后者联系人品,则更让人敬佩,我认为‘第一’当之无愧!

网友「郁香墨 」发表观点
2024-02-26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单看其笔划及造旨,精气神突显。没有一处有败痕,笔笔精到,干练,无拖泥带水,无装模作样,无故弄玄虚之势,很是受许多书法者及书法爱好者追崇。颜公书法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容颜犹存,这是无可非议的。以上仅代表个人。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