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写反了皇上会如此生气?

  • 我的呜呜呜
  • 2024-03-11
  • 115
  • 共17人发表观点
网友「甄会聊 」发表观点
2024-03-17

《甄嬛传》里有这样的情节:

雍正把年羹尧的贺表递给了甄嬛,让她瞧上一瞧,甄嬛接过来,细细读罢之后,回禀道:“皇上,此表有大逆不道之言,皇上不宜过目!”

年羹尧到底是何居心呢?发泄不满情绪,对雍正有意见?

是的!

年羹尧在西北骄横跋扈,全然不把大臣放在眼里,蒙古王子见了年羹尧,不能行普通礼节,而要行跪拜礼。

进京之时,官员出城十里迎接,还要跪倒行礼,年羹尧骑在马上,瞧都不瞧一眼,飘然而过。

后来,这些“事迹”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他十分生气,但依然有所克制,毕竟年羹尧是边疆大吏。

雍正给年羹尧发了一道谕旨: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这道谕旨,其实是雍正对年羹尧的批评之语,意思是“你要认清自己,摆正位置,不要恃宠而骄,要记住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网友「趣斋文史 」发表观点
2024-03-17

首先,笔者需要指出,这个故事讲的是清朝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事。

其次,“朝乾夕惕”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带有明显褒义色彩。随后,“朝乾夕惕”便成了一个固定的成语。

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将并列关系的词语调换一下顺序,其实并无影响。

例如“春色满园”这个成语,亦可写作“满园春色”。成语“朝乾夕惕”也是如此,颠倒一下顺序,写作“夕惕朝乾”,含义不变。

既然调换顺序,并不影响意思,年羹尧在奏折中写“夕惕朝乾”是赞扬雍正皇帝勤奋,那为何会让后者勃然大怒呢?

其实,这就涉及了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恩怨了。

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所以他本人既是雍正的心腹,又是大舅哥。早在康熙末年时,身为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就替雍亲王胤禛监视手握重兵的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禵,为胤禛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胤禛登基后,对于这位心腹兼大舅哥的旧臣可谓是恩遇甚厚,还对年羹尧说两人要做一对名垂千古的模范君臣。

然而,自古以来,天威难测,君恩更是靠不住。年羹尧并不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

圣眷优渥,再加上军功赫赫,年羹尧开始飘飘然了。

仗着皇帝的宠信,贪污受贿不说,还大肆安插私党。为人更是嚣张跋扈,回京时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竟然只是点点头,毫无礼数,视同官为下属,要求他们向自己下跪。

最要命的是,年羹尧自恃功劳,在皇帝面前也是丝毫不顾仪态,甚无人臣之礼。

年羹尧的所作所为,深深地刺伤了雍正皇帝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收拾这个狂妄的臣僚。

雍正三年,由于天象出现了所谓的祥瑞,群臣向皇帝道贺,年羹尧也写奏折向皇帝称贺。

但是,年羹尧这份贺表字迹潦草,又把“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本来这只是一件小事,而雍正皇帝趁机借题发挥,故意说年羹尧对自己不敬,随后将其贬官,调任杭州。

未过多久,又给他安了92款大罪,最终赐死。

所以说,雍正生气并不是因为年羹尧写错了成语,而是积蓄了长期的不满,借此机会发作而已。

 

网友「D东哥 」发表观点
2024-03-13

“朝乾夕惕”,怎么读?朝乾夕惕(zhāo qián xī tì)。它的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但“夕阳朝乾”虽然含义和“朝乾夕惕”差不多,但理解角度不同,意思可就不大一样了。

为什么雍正帝看到年羹尧写的“夕阳朝乾”后会勃然大怒呢?我想这是年羹尧的手误,但让雍正皇帝大为不快,引发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这件事确实很有意思,让我们来看一下整个事件经过。

话说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初一,天上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祥瑞”现象。大臣们开始向皇帝上表祝贺,其实,就是借天象的机会讨好一下雍正皇帝,也是顺便联络一下君臣之间的情感。

可令人惊呀的是雍正帝是勃然大怒,很快年羹尧被免职,调任为杭州将军。随后,跟风的大臣开始揭发年羹尧的各种罪行,年羹尧最后被定下了92项大罪,虽没有对其处以极刑,而是让他“狱中自裁”,结束自己的一生。

年羹尧错写“夕阳朝乾”,认为没什么关系,但雍正帝可不这样认为的,他的意思是年羹尧故意错写“夕阳朝乾”的。这是因为年羹尧是算是个读书人,出现这种低级错误是可能的,年羹尧是故意错写,就是想表达说朕的行为称不上“朝乾夕惕”,他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嘲讽皇帝的。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雍正帝他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一定要杀年羹尧。就算这次没有追究,他还会找其他理由的。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农民工说古道今 」发表观点
2024-03-20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如提问者所说,将“朝乾夕惕”写作了“夕阳朝乾”;另一种说法则是将“朝乾夕惕”写作了“夕惕朝乾”。个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阳的繁体写法是“陽”,和“惕”看起来非常近似。夕阳朝乾四个字是有明显语病的,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年羹尧进士出身,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然有些过于“弱智”了!而将朝乾夕惕写作夕惕朝乾是可以说得通的,算不得语病,充其量就是倒装而已,意思仍然是明确的、根本不能算错。很显然,将“惕”说成“陽”,要么是年羹尧字迹潦草,早点只能是清世宗(雍正帝)的欲加之罪!

奏折中的错别字问题

在那个没有汉子标准化的时代,人们写几个错别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此,后世还有了所谓“通假字”的说法。清朝皇帝在奏折中的朱批出现错别字也是非常常见的,清圣祖(康熙帝)的朱批中就曾经出现了不少错别字,清世宗的朱批中也同样存在。

既然如此,清世宗为何揪住年羹尧奏折中夕惕朝乾四个字不放,而且无限上纲上线呢?说白了,并不是清世宗没有容人之量,他要的就是这个上纲上线!

可清世宗刚刚重重嘉奖了年羹尧,甚至将年羹尧捧上了天!这个时候,作为皇帝,清世宗出尔反尔总归是说不过去的。而朝臣们见皇帝如此“恩宠”年羹尧,有意见恐怕也没有谁敢触这个霉头。总之就是,清世宗想要办年羹尧,却师出无名,他急需一个理由、一个突破口!就在这个当口、雍正三年年初,清世宗干了两件事:一、赦免了因开罪年羹尧获罪的蔡珽,并将其升任为主管监察的左都御史。二,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上表称贺,年羹尧亦然。但清世宗却抓住年羹尧奏折中的“夕惕朝乾”不放、无限上纲上线,斥责年羹尧“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甚至说出了年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这样的话。

那么,为什么清世宗不直接拿下年羹尧而要借此事发难呢?除了需要一个冠冕堂皇、不出尔反尔的理由之外,很可能清世宗也是想再给年羹尧一个机会,希望他能够“急流勇退”。只可惜,年羹尧根本没有领会或者压根儿就没打算“急流勇退”……如果这个时候年羹尧能够主动服软、交权,看在敦肃皇贵妃年氏的情分和年羹尧的功劳上,清世宗或许还可能放年羹尧一条生路,让他顶着一等公的光环回家养老便是了。

综上所述,所谓“朝乾夕惕”与“夕惕朝乾”原本只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如果是在平时,就算是皇帝也不会当成什么大事。但这件事发生在清世宗准备拿下年羹尧的节点上,于是便成了大事。说白了,清世宗就是在借题发挥、向群臣释放拿下年羹尧的政治信号,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拿下年羹尧的借口和切入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清世宗态度明确之后,群臣们便“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对年羹尧的攻击。自此,年羹尧被拿下已经没有疑问,唯一的区别恐怕也就是留不留得住一条小命的问题了……但年羹尧的反应让清世宗彻底失望了,加之群臣的反应过于剧烈,清世宗已经骑虎难下,最终只能以赐死年羹尧收场。

网友「微风之语 」发表观点
2024-03-21

首先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朝乾夕惕”最早出自《周易·乾》本来是赞美一个人从早到晚勤奋谨慎的工作,既努力又时刻警惕不出差错。但在清朝雍正时期大将军年羹尧借花献佛表“忠心”不成,反倒因为这几个字被个职查办。

据说在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钦天监夜观天象发现天文学上百年不遇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大臣纷纷上表称贺,平西大将军年羹尧也上了贺表,并引用古人《周易.乾》中的“朝乾夕惕”赞美雍正,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但羹尧的贺表中出现了二个瑕疵,一是字体写的非常潦草;二是将“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虽然意思相同,但却引起雍正的猜疑。

本来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个大舅哥就非常不满,自从年羹尧平定边疆叛乱之后,居功自傲,仗着自己手握整个西北的军政大权,又是皇亲国戚,在雍正面前忘记做家奴的本分,雍正对其早就动了杀机,刚好年羹尧的这篇贺表给了雍正借口。

网友「奇妙喜鹊IM 」发表观点
2024-03-13

谢邀,朝乾夕惕,是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这个成语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这个成语一倒装即成了夕惕朝乾。大体意思没有多大变化。仔细揣摩就成了,每夜先想好謽惕,防备,以防万一。

这个故事出自雍正当皇帝期间,某一日,年羹尧写给皇上的奏折里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雍正帝看罢龙颜不悦,忖曰,这不是他自恃功高,要提防我,显露不敬之意吗?于是寻找机会削职罢黜,调任杭州将军,最后下令自裁。

我记得大概意思就这样,不知对否,请师友斧正!见谅!

网友「雍亲王府 」发表观点
2024-03-12

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京城的天空中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景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上天赐予人间的 “祥瑞”之兆,于是群臣们纷纷写诗做赋,敬上贺表,以表达自己对于雍正皇帝祝贺。

此时,远在西北的年羹尧也向雍正敬上了一份贺表,然而,雍正在看完年羹尧的贺表后随即勃然大怒,痛斥年羹尧不忠不孝,并就此将年羹尧调离了西北,后又经过对其的一路贬谪,最终以“九十二条大罪”赐年羹尧以自尽。

而雍正之所以会对年羹尧如此的愤恨,原因就在于年羹尧将本应写作的“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从而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当时的明眼人都很清楚,雍正以这样的方式处置年羹尧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这也恰恰昭显了雍正惩治年羹尧的决心,于是参劾年羹尧的奏折如雪片一样飞来,年羹尧就这样倒在了雍正的这场“阴谋”之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顺利登基,随即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爆发了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叛乱。

此时雍正的皇位尚未稳固,在此“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雍正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统领西北大军全力平叛。

结果年羹尧前后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以极少的消耗与代价,迅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叛军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罗卜藏丹津的家人悉数被俘,罗卜藏丹津本人更是化妆成一妇人才勉强逃脱,只身投奔了蒙古准噶尔部落首领策妄阿拉布坦。

然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年羹尧与雍正之间的矛盾便不断的激化。

首先,就是年羹尧居功自傲,目无君主。

早在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西北得胜进京的时候,就开始在朝臣面前趾高气昂,飞扬跋扈,就连对待雍正也全无君臣礼仪,不仅言语嚣张,甚至当着雍正的面盘腿打坐,俨然真的把自己当做了雍正“恩人”。不仅如此,诸如“用膳”、“翻牌子”等这些僭越的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其次,年羹尧开始结党营私,培植党羽。

这一时期的年羹尧利用雍正对其的宠爱与信任,不断网络自己的党羽,并且把持地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年选”一词也就此不胫而走。

再次,就是年羹尧贪污腐败,生活极度奢靡。

此时的年羹尧一改其在西北平叛期间,节约、勤俭的良好作风,开始极度的铺张浪费,并且不断收受官员贿赂,搜刮财富,弄得整个西北官场是乌烟瘴气,甚至京城内的朝廷中央都受到了影响。

可以说,年羹尧已然是在自我“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雍正也逐渐对年羹尧失去了耐心,年羹尧的最终末日也即将来临。

实际上,“朝乾夕惕”和“夕惕朝乾”本无意义上差别,在民间也经常为文人替换使用,看似并无大碍,然而,雍正却拿此事大做文章。

雍正认为,年羹尧不是普通的文人,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年仅21岁的年羹尧就考中了进士,与横跨康雍乾三朝的名臣张廷玉是同年同榜,他并不是不知道“朝乾夕惕”的典故,而写成“夕惕朝乾”纯属故意。于是,在雍正看来,这就是:

“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

更为致命的是,雍正更认为年羹尧这是在“诅咒”自己早点去世,好让新皇尽快登基,所以才将代表晚上的“夕”,放在了代表早晨的“朝”之前。

就这样,雍正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

最终,雍正给年羹尧定下了九十二条大罪,其中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这九十二条大罪中,抄家灭门、处以极刑的罪过多达三十条,但是雍正还是念及年羹尧的功劳以及同年家的特殊关系,仅仅是赐年羹尧自尽,杀掉其子年富,至于年家的其他人包括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兄长年希尧以及年羹尧的其他儿子,则没有过多的牵连。

当然,雍正这样处置也是顾及到年羹尧的妹妹年氏。

为了不让病重期间的年氏担心,雍正并没有将年羹尧被查办问罪的消息告诉她,而为了给病重的年氏“冲喜”,雍正甚至还在皇后仍然在世的情况下,晋封年氏为敦肃皇贵妃。直到年氏死后一个月,年羹尧才最终被雍正赐死了,结束了其大起大落的一生。

网友「识海泛舟 」发表观点
2024-03-21

“朝乾夕惕”和“夕阳朝乾”这组成语的渊源来自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也正是因为这顺序之差,雍正皇帝大怒,并且为年羹尧招来了杀生之祸,这中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分析整个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

贺表事件的原委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时期西方也在进行工业革命,因此在清朝有很多西方的仪器被引进,其中天文望远镜就是被引进的仪器之一。

由于受到科学技术的限制,一般当时只能观察到“三星连珠”,雍正年间又一次出现了“四星连珠”的景观,雍正大喜并为彰显自己的勤勉,就说这次是“五星连珠”,“五星连珠”是难得一见的祥瑞吉兆,因此各地大臣纷纷上表以示祝贺。

作为雍正最宠爱的大臣,年羹尧自然也是上了一份贺表,贺表的具体全文已难以考察,但是年羹尧在贺表中将“朝乾夕惕”写反了且把惕字写错了最后写成“夕阳朝乾”了,雍正一直以“朝乾夕惕”为自励和自诩,这次年羹尧犯错使得雍正勃然大怒,至此年羹尧一路被贬,最终以“九十二款罪状”被杀。

其实顺治皇帝曾经就以“朝乾夕惕,冀迓天休”来自我标榜过,雍正也是一位极为勤勉的皇帝,因此“朝乾夕惕”也是雍正对自己勤于政务的一种自我夸奖。

“夕阳朝乾”就是“夕惕朝乾”的意思,其实从字面解释来看,与“朝乾夕惕”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汉字是博大精深的,有时候经常会出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这里朝乾夕惕本来是比喻白天做事光明磊落晚上回来继续反省激励,但是换了顺序以后就会变成晚上小心谨慎的思考,第二天面对事情就有所准备有恃无恐。

从一个有心人的角度去看这样一个改动,其实还是会发现这其中含义大相径庭的,前者是一种正面的做事态度,而后者则显得有些投机取巧颇有心计。

雍正为何因此而大发脾气,甚至导致最终年羹尧被杀

正常来说,这种颠倒顺序的用词在古时候写文章的时候时常有之,本身并无太大关系,只能说这件事只是雍正大发脾气的一个切入点,一个对年羹尧下手的切入点。其发脾气真正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雍正对年羹尧早有不满,这次事件是一个雍正心中长期积累的情绪的爆发。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的皇位争夺战中胜出,俗话说“外有年羹尧,内有隆科多”,确实年羹尧平叛西北对于雍正的上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雍正继位以后也十分器重年羹尧,但是年羹尧却恃宠成骄,居功自傲,不但贪污受贿,更是结党营私,天高皇帝远有时甚至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雍正对日益骄纵的年羹尧也是日益不满,但是年羹尧手握重兵且西北战场还是需要他,因此雍正只能忍住这口气,所以这次事件是雍正长期以来对年羹尧的不满情绪爆发的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其实“朝乾夕惕”也好,“夕阳朝乾”也罢,都不过是一句平常的典故,雍正之所以对这件事大做文章,主要还是由于他心中对年羹尧的不满积怨已久,正好借这个机会兴师问罪罢了,而年羹尧作为进士出身,这种错误像是有心为之,难免有些过于狂妄自大,最终咎由自取招来杀身之祸。

网友「素素追剧Su 」发表观点
2024-03-19

在《甄嬛传》第四十集中,远在西北的年羹尧给雍正发来了贺表,雍正看完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将贺表狠狠地甩在地上,年羹尧从此跌落神坛,甄嬛心想正如我意:

苏培盛:皇上西北请安的折子到了,请皇上过目。

皇上:年羹尧的手脚真快。

甄嬛:敦亲王的事情才出,年羹尧请安的折子就到了,怕是来试探皇上态度的吧。

皇上:是为天象之事上的贺表,来来去去就这些,朕懒得看你念给朕听。

甄嬛(打开折子看了看):皇上臣妾不敢读这贺表。

皇上:怎么啦?给朕瞧瞧。

甄嬛:皇上大逆之言皇上不宜过目。

甄嬛陪皇上看奏折

然后又将年羹尧的翅膀卸了两肢,一个是将甘肃巡抚胡恒期革职,另外一个是将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这两个人是年羹尧的亲信。

并且从此开始,年羹尧的人生一落千丈,他原本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在朝中位高权重,位极人臣,

仅仅因为两个错别字就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最后落得一个家破人亡的惨局。我们来看雍正为何会对年羹尧的两个错别字如此生气:

皇帝生气

放在不同语境下就有不同的理解,“夕阳朝乾”本没有这个成语,这是年羹尧倒装了词序,他不仅倒装了词序,还把“惕”字写成了“阳”字,

颠倒顺序后的一字之差,意思也就成了黑与白的颠倒,本来是表忠心,一倒过来还写了一个错别字,意思也成了大逆不道之言,

雍正是这么理解年羹尧贺表中的“夕阳朝乾”这四个字的,年羹尧表达的是“我每夜自己先想好,做到有备无患,以便明天去见皇上时,可以做到有恃无恐”。

皇对借题发挥

有用得着他的地方,才迟迟没有对他动手。雍正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防范着年羹尧,他的妹妹年世兰一生无子就是有力的证明,

他给予了华妃无尽的荣宠,然而就是不能让她有孩子,所以翊坤宫的宠爱被“欢宜香”熏染着,年羹尧在前朝的功劳越大,

华妃在后宫的日子就越好过,华妃到死都不相信,皇上给他的宠爱是因为他在前朝有一个卖力的哥哥,其实事实上这就是真实的皇帝的心思。

年羹尧挑衅皇威

接下来就该算一算年羹尧的账了,正好缺一个借口时,年羹尧却自己送上了门来。皇上表现的勃然大怒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

整治年羹尧也因此事拉开了序幕,灾难对于年羹尧来说是应接不暇,皇上要找你麻烦了,你不主动生事,都有办法抓到小辫子,

更何况还是一个皇上一直怀揣忌惮之心而又不知收敛的年羹尧。所以皇上因为年羹尧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而生气,就是故意的。

甄嬛帮忙读圣旨

皇上也不要看了,大逆之言的帽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给年羹尧扣上了,还又吊起了皇帝的胃口,甄嬛让他不要看了,他就偏要看,

皇上打开一看,果然这年羹尧有不忠不诚的僭越之心,甄嬛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的功夫可不是盖的,把皇上心中怒火点燃之后,

然后又假惺惺地提出可能年大将军是一时疏忽,又为其说起话来,说完之后,又让皇帝将不敬之语圈出把原件发回西北,

甄嬛成功点火

三、背后隐藏目的,皇帝认为年羹尧是有意为之

一个小错误本来没有什么打紧,可是如果背后隐藏的是别有用心,那就不大好说了!皇帝之所以这么生气,就是这么认为的,

他认为年羹尧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将顺序写反,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留后手和说辞,还可以将皇帝一军,

那么在年羹尧写反的背后有没有别有用心呢?我认为是有的,他功勋卓著,战功赫赫,确实有骄傲的资本,别说骄傲,就是造反他也已经具备这个能力,

皇上认为年羹尧是故意

并且皇上也了解他平时并不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如果是不小心写错了,这肯定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如果是故意显露不敬之意,

那证明他已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隐藏在这背后的真实意图才是让皇上生气的主因,此时的年羹尧手握重兵,

又有战功傍身,这才是让皇上最为忌惮的,在这种不敬之意的背后可能隐藏的是一颗造反之心,所以皇上才会勃然大怒,立刻就对年羹尧作出了迅速的反应。

网友「旭日拱护 」发表观点
2024-03-14

朝乾夕惕这个成语反过来用皇上如此生气的原因,它见证伴君如伴虎的真实事例。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是自强不息,这里的惕字典是小心谨慎和疾速两层意思。

一、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下,什么事以君为头,不能放在后面。作为臣子,不能臣在前,夕惕朝乾,夕在前,有臣为头之疑。人们常当头头就是这个意思。

意思为你臣子在头,大过皇上,有造反之意思。

二、时间颠倒

你为臣子,把夕送给我皇上朝乾,皇上是万岁、万岁、万万岁,你用快下山的太阳送给我,你是不是有意让我快点倒台,惕有疾速之意。有大逆不道之意思。

三、反皇上宗主

雍正皇帝是朝乾夕惕为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你臣子反过来用,把它作为贺礼。

它的意思为你臣子反我的言行主张,与我对着干,又是大逆不道。

网友「别酒流年 」发表观点
2024-03-20

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旸匀。

宵衣旰食非干誉,夕惕朝乾自体仁。凤纪分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

——《暮春有感》

猜猜上面这首诗是谁写的?作者是蒙古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另外一个名字叫爱新觉罗胤禛,大清朝的雍正皇帝。

雍正自己都写做“夕惕(tì,不念yáng,也不能写做阳)朝乾”,为何年羹尧写了就被罢黜了呢?

这让我想起网络上很流行的段子:员工得罪了老板,当时老板很大度,并没有追究,结果第二天员工因为左脚先进门被开除。

别小看一等公,清末曾国藩对于朝廷有再造之功,也仅仅是个一等毅勇侯,和年羹尧差了一大截。在清朝的体制里面,一等公就是汉人的最高爵位(虽然年羹尧在旗)。

同时年羹尧总理陕(陕西)、甘(甘肃)、青(青海)、川(四川)、云(云南)五省军务政务。

年羹尧进京期间,即与总理事务大臣马齐、隆科多一同处理军国大政。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令其“传达旨意,书写上谕”。年羹尧俨然成了总理事务大臣。

雍正对于年羹尧更是能放下皇帝的架子,称其为“恩人”,并昭示天下:“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这对于雍正来说,属于大忌。

三、贪赃枉法。

这个不用过多解释,不贪就不是年羹尧了。

开始的时候雍正还能忍受,可是随着帝位的稳固,雍正越发看年羹尧不顺眼,于是于雍正三年(1725年)以年羹尧上贺表将“朝乾夕惕”写为“夕惕朝乾”为由开始查办。这和进门先迈左脚何其相似。

后来,在雍正授意下,朝廷为年羹尧开列九十二款大罪,分别是: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

最后雍正还假惺惺地说念年羹尧有大功,法外开恩,赐其狱中自裁。

网友「澹奕 」发表观点
2024-03-16

喜欢的时候,缺点也能是特点,不喜欢的时候,什么都看着不顺眼。

雍正三年,天现祥瑞,当时的雍正帝宠臣年羹尧上表称贺,结果在奏折中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

原本两个词语虽然次序颠倒,但意思并没什么差别,但雍正帝却勃然大怒借题发挥,认为年羹尧心怀不轨居心叵测,将其贬去做杭州将军。

这件事,也成为后来雍正帝彻底铲除年羹尧的一根导火索。

当时西北尚未平定,雍正帝非常仰仗年羹尧对西北用兵,而年羹尧接连获胜,为清王朝在西北开疆拓土,其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年羹尧不仅在西北诸多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直接参与军机朝政事务。

在朝廷要员的任免与众多人事安排方面,雍正帝时常与其交换意见,赐予其重权,年羹尧管辖的范围之内,所有人都唯年羹尧马首是瞻。

青海平定之后,雍正帝在给年羹尧的朱批中道:

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在外,雍正帝将年羹尧当做是心腹宠臣,在内,两人的确还有亲戚关系,雍正帝算是年羹尧的妹夫,年羹尧是雍正帝的大舅子。

志得意满不可一世,最终君臣决裂

雍正帝对年羹尧,实在是没得说的,他都尚且如此,就更别说朝廷里其他人,几乎所有人对年羹尧都极尽谄态。

不过众所周知,皇帝再看重,那是皇帝的客气,伴君如伴虎,绝不能失去分寸。

但年羹尧却真的越来越飘,他步步试探,觉得自己在雍正帝心目中如同家人手足,所以越来越不知好歹,倚仗功劳诸多僭越。

比如,雍正帝派去保护年羹尧的侍卫,按照规矩应该优待,结果年羹尧却让他们做粗使奴仆做些牵马执鞭的事情。

按照清代的规制,上谕到了地方上,再厉害的封疆大吏也要三跪九叩迎接,结果年羹尧不仅没这么做,甚至两次都坐着迎旨,未等宣读自己拿走就看。

雍正帝打算亲自给《陆宣公奏议》撰写序言,年羹尧竟然代笔,要求雍正帝用他写的。

这回年羹尧朝见结束,雍正帝对其态度有所改变,他下了一道谕旨给年羹尧。

内容中有这么一段:

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可以说,雍正帝这封上谕的意思非常明显,也算非常含蓄,他只想让年羹尧收敛一些,但年羹尧却毫无理会,继续无法无天。

自古功高震主者,倘若毫无忌讳必然没有好结果,雍正帝对年羹尧已是仁至义尽,可年羹尧却不懂得恪守人臣之礼,肆意张狂。

从任何角度来看,年羹尧的行为都是不能原谅的,而年羹尧也太高估了自己,毕竟雍正帝连亲兄弟都能下得去手,忍无可忍的雍正帝,对年羹尧的态度急转直下。

本来,夕阳朝乾与朝乾夕惕两个词虽然次序颠倒,但大致的意思并没有什么区别,若是在平时也没什么,但这个时候雍正帝已经恼了年羹尧。

年羹尧是读书人出身,虽然征战沙场多年,但文采很好,若是说他不小心写错,那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只能是他故意写错。

雍正帝非常恼怒,认为年羹尧不仅写错,还故意将其写反,意思就是在暗指自己不够“朝乾夕惕”,简直就是对君上的大不敬。

雍正帝下旨:年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其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这样意思也就非常明显了,雍正帝盛怒之下,削去年羹尧的川陕总督之位,要其交还抚远大将军印信,出任杭州将军。

网友「明月照边关 」发表观点
2024-03-15

朝乾夕惕是愿意是出自《周易-乾卦》,乾:君子自强不息,剔:小心谨慎,这句意思为,一个人每天很自律,勤奋不怠,并且小心勤慎,以为自我勉励的话。

你说的夕阳朝乾应该是《雍正王朝》里的说法,历史上真实的是,年羹尧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就是把这个词的前后顺序变了一下,但这两个词其实是并列关系,颠倒一下,大意并没有改变多少,夕惕朝乾:以为我晚上好好反思我的不足,以正确的态度 来面对皇上,也并无多少不恭。

电视剧《雍正王朝》为了突出雍正与年羹尧的矛盾转化,把夕惕朝乾改成了夕阳朝乾,其实只能说明年羹尧一时马虎大意,并不能说明什么,雍正之所以会生气,这只不过是雍正以此借口把柄。

雍正真正生气的原因,在于年羹尧这个人恃宠而骄,而且和八王爷,九王爷暧昧不清,这事儿别说放雍正身上会生气,放任何一个主子身上都会生气,雍正对年羹尧倚重甚大,指望年羹尧能够给自己长脸,但年羹尧的表现,却是让雍正始终觉得他不可靠,而且年羹尧仗着雍正的恩宠,行事太过。这是犯大忌的冒犯行为。

年羹尧的死,只能说明年羹尧情商太低,没有做到夕惕朝乾,他忘了一点,雍正再嗯宠他,雍正始终是君,而他是臣,君臣永远得有别,有界限。

网友「张珞珞小米米 」发表观点
2024-03-16

“朝乾夕惕”最早出自《易经》,“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终日乾乾”可以理解为:整天都是做光明正大的事;“夕惕若厉”则可以理解为:每晚都要警惕反省自己。“乾乾”与“夕惕”本为并列关系的词语,顺序颠倒一下其实大概意思不变。然而雍正皇帝却因年羹尧的奏表中该词语序颠倒而龙颜大怒,年羹尧也因此倒了大霉。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雍正三年二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天文奇观,群臣都上表称贺。雍正皇帝特别注意了年羹尧的奏表,并找到了“毛病”,一是字体潦草,而是将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其实此词写倒了意思也不变。雍正却大作文章,认为年羹尧居功藐上,心怀不轨。那些平日里对年羹尧有怨怼的大臣们见皇上带了头,立马群起而攻之。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

同年四月年羹尧被革除总督职位,卸任抚远大将军,调任杭州将军。年羹尧被贬后,大臣们更加看清形势了,弹劾告发的奏折纷纷递上。

九月,年羹尧被押送到京城会审。

十二月,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一共给年羹尧开列了92款大罪,请求力正典刑。

最终,雍正念其功勋卓著,赐狱中自裁,年大将军的辉煌人生,以三尺白绫结束。

网友「玄坤文史 」发表观点
2024-03-16

这说的是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的故事,年羹尧在给雍正皇帝的奏折里把“朝乾夕惕”写成“夕阳朝乾”,这别说是让雍正这样一个勤政自我标榜的皇帝生气,就算是其他君王看了估计也高兴不起来。

更何况此时雍正皇帝和年羹尧之间已经出现矛盾了,雍正皇帝即位后,马上让年羹尧到西北接管了胤禵的兵权,年羹尧在西北平叛,为雍正皇帝巩固了皇权,雍正皇帝也十分宠信年羹尧,本来两人能成为君臣知遇的典范。

但是年羹尧却自持功高盖主,日渐骄纵,总督是清朝最高的封疆大吏,见到年羹尧却要跪拜,在他权势最鼎盛时,王公贵胄也跪迎接他的驾,这些事情雍正皇帝早有耳闻,也只是提醒他谨慎,毕竟他还需要年羹尧为自己稳住西北的局面。

雍正二年,年羹尧入京,见到雍正皇帝时,仍然态度傲慢,毫无人臣之礼,雍正皇帝几乎把整个西北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年羹尧,他见年羹尧持功自傲,也不得不警惕起来,此时如果年羹尧稍微收敛点,可能他还有救。

但才过去几个月,年羹尧上贺表就出问题了,雍正皇帝自从上台后,为了整顿吏治一直在积极推动新政,非常的勤勉,凡事亲力亲为,遇到的阻力非常大,结果年羹尧却写了个“夕阳朝乾”送上来,这不就是在否定雍正皇帝的勤政吗?

网友「达摩说 」发表观点
2024-03-16

题主可能是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

在《雍正王朝》中,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回到行辕,发现岳钟琪夺了行辕,自己的都统都被调走了,帷幕后闪出了钦差大臣图里琛。

图里琛开始宣读圣旨:“亏你还大放厥词,把朝乾夕惕写成夕阳朝乾……”

朝乾夕惕,出自《周易》,意思就是从早晨到晚上,都勤奋谨慎,不敢有一丝疏忽懈怠。雍正帝本来就是个工作狂,按理说年羹尧这么夸他,他一定很高兴,就算是写颠倒了,朝乾夕惕和夕惕朝乾意思也没啥区别,应该也没什么罪过。

可惜,年羹尧功高盖主,雍正帝早有将其连根拔起之意,只缺一个借口。结果,说着借口就来了,字那么潦草,朝乾夕惕都写颠倒了,肯定是你瞧不起我了,简直是毫无人臣之礼,简直是大不敬啊。

雍正帝这一暗示,群臣立马上奏折,开始借题发挥,先是将其贬为杭州将军,接着便是进一步罗织罪名。最终,年羹尧以九十二款大罪被赐死。

网友「芹草草 」发表观点
2024-03-14

甄嬛在不断打怪升级过程中,华妃以及华妃背后的年羹尧是其升级过程中的一个大boss。

年羹尧倒台的直接原因是在奏折中,错将“朝乾夕惕”误写为“夕阳朝乾”。表面看起来,这两个词差别很大,怎么可能错的这么离谱?似乎如果真能错成这样,真的有“大不敬”的意味。

那么年羹尧真的是故意为之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朝乾夕惕”是什么意思。“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朝乾夕惕的意思是: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的确是一个称颂皇帝的好词。

但像是“朝乾夕惕”这样并列结构的四字成语,往往可以前后颠倒:“千山万水”可以写作“万水千山”;“朝三暮四”可以写成“暮四朝三”。同样的“朝乾夕惕”也自然可以写为“夕惕朝乾”了。这样的话,对比“夕惕朝乾”与“夕阳朝乾”,两个词就仅仅相差一个字了。

不仅如此,阳的繁体字为“陽”,与“惕”形近,也就存在写错的可能性了。

况且,在剧情上已经交代,这封奏折年羹尧写的很潦草,两个字在形上就更接近了。

这样看来,年羹尧将“惕”写得比较接近“阳”是有可能的。一时之误,似乎“大不敬”的意味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