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 M狼绅士
  • 2024-02-26
  • 24
  • 共19人发表观点
网友「M狼绅士 」发表观点
2024-03-03

嗨,说到司马昭为啥没称帝,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但也可以理解。司马昭那时候虽然手握大权,但他的权力来得有点那个,你懂的,不是正儿八经的继承或者任命,而是通过一些手段搞到手的。那时候的人还是很看重忠诚和正统的,如果司马昭直接称帝,可能会被大家看成是篡位的坏蛋,对司马家的形象不好。

再说了,那时候蜀国还没灭,外头还有敌人虎视眈眈的,如果司马昭这时候称帝,可能会让内部的人不高兴,搞不好还会起内乱。他可能觉得,还是稳扎稳打,慢慢来比较好。他通过加强自己的势力,控制军队和官员,实际上已经是国家的老大了,只是名义上还是曹家的皇帝。

最后,司马昭可能觉得时机还没到。他可能想等局势更稳定一些,反对他的人力量更弱一些,再慢慢来。不过,命运弄人,司马昭没等到那个时机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后来就接班,称帝建立了晋朝。所以说,司马昭不称帝,可能是出于对家族形象的考虑,也可能是为了稳定局势,等待更好的时机。不过,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网友「仁勇校尉 」发表观点
2024-03-04

很简单,司马昭称帝程序没完成就死了。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平定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三次诸葛诞之乱,已经基本消灭了反对势力,加快了篡位过程。

甘露五年(260年),刚烈的皇帝曹髦亲自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虽然这次完全是以卵击石,曹髦毫无悬念的被杀。但司马昭杀曹髦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兄弟诛杀,并夷三族。

网友「煮酒君 」发表观点
2024-03-05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后期,曹魏政权的实际掌舵人早已换成了司马家族的人了。从司马懿,司马师一步步的扳倒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到司马昭时期肆意废除皇帝。实际上,此时的司马昭像极了当初的曹操,只要想当皇帝,随时都可以废除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称帝。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司马昭不称帝呢?

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点: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从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扳倒了曹爽,到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再到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杀死曹髦。短短的十一年里,父子三人先后把曹魏政权的主要领导人物废除、杀掉,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但是此时毕竟还有大臣忠于曹氏,如果贸然称帝很容易造成政局的动荡。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几年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

第二点:外患未除。司马昭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仍然屡屡北伐。此时司马昭如果贸然称帝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老臣可能联合蜀汉,里应外合给新生的政权带来威胁。所以蜀汉未除,司马昭不会轻易称帝。

第三点:地位崇高,无需承担骂名。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此时的司马昭,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早已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对于称帝这件事,可谓可有可无。称帝虽然能够带来皇帝的的美名,当时更多的是带来乱臣贼子的骂名。

第四点:时机成熟之际,身亡无福享受。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兵伐蜀并灭蜀,随后又快速的平定了邓艾和钟会在蜀地的叛乱。并且在第二年里,拜相国、封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昭称帝的外部阻碍已经全部清除,但是司马昭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在灭蜀的第三年里去世了。死亡才是司马昭未能称帝的最重要因素。

第五点:为儿子留下政治资本。在司马昭去世的那一年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的称帝,离不了司马父子三人的奋斗,特别是他的父亲司马昭在临死的时候坚决不称帝。让他拥有了开国皇帝的美名跟赏赐功臣的名义,正是依靠着赏赐功臣,让司马炎极其所建立的晋朝迅速的站稳脚跟。司马昭临死之际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才没有称帝。

综上所述,司马昭可谓是成功的政治家,即便是他的野心路上皆知,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压制住自己称帝的想法。

网友「美丽青春您真痘 」发表观点
2024-03-03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他聪慧果决、有雄心壮志,善于权术、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马早年追随其父司马懿抗拒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马昭弑君杀死曹髦,虽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但打破了司马昭篡位的计划,此时蜀汉政权仍然屡屡北伐,尚有大臣忠于曹氏,此时司马昭如果贸然称帝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老臣必会联合蜀汉,里应外合危害新生政权。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几年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马昭于是与公卿商议,立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并改元景元。

司马昭为加快篡位进程,263年司马昭任命钟会作为伐蜀的主帅,发动灭蜀之战,264年成功灭掉蜀国,并将邓艾、钟会二人除掉,3月30日司马昭由晋公改封为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氏两代三人辅佐曹魏,功绩名望已经达到顶峰。

网友「毛毛小峰 」发表观点
2024-03-06

保全自己的和父亲司马懿的名声,他们都曾说过效忠曹魏,因此不愿意在当时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面对下属的怂恿及建议只能说一句“若天命在孤,孤愿做周文王”,而且司马昭位极人臣已是晋王,当时还有不少曹魏的臣子,时机也不成熟,等到自己的儿子称帝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威胁,就像当年曹丕篡汉一样名正言顺。

网友「富士康虎哥 」发表观点
2024-02-26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昭当时手中的权利是否可以称帝。其一,在历经两代司马家人的谋划,当时传到司马昭这一代的时候,司马昭已经完全将曹魏皇室的人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那个时期曹魏政权几乎已经名存实亡,曹魏的皇室已经翻不起什么太大的波浪了!其二,司马懿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将曹魏的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说司马懿集兵权也耗费多年,但在司马懿诛杀曹爽、王陵和评定淮南镇叛乱之后,就已经将兵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也正是因此,司马昭才能在司马懿去世之后,轻易的拿到兵权。

其三,不仅仅是曹魏的兵权,在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的经营之下,曹魏的政权也已经落到了司马家人的手中。而且在当时人们对司马昭的尊崇以及远超曹魏皇室,但也正是因此,当时皇帝才在万般无奈之下选择找人去刺杀司马昭,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无力的。不仅刺杀没有成功,自己还丢了皇位。但想想也是,司马家怎么可能让一个不听话的傀儡皇帝坐在皇位上呢?所以司马昭便用力曹奂这个听话的皇帝上位。

最后再带大家看一下为什么司马昭已经具备称帝的条件,却还是没有称帝。司马昭虽然当时已经具备了所有称帝的条件,但却碍于民生,没办法突然性的逼迫曹魏的皇室禅位或是直接的改朝换代。虽然当时的人们比较爱戴他,但却也没到那种能支持司马昭改朝换代的地步,所以当时的司马昭才会一拖再拖,但也正是因为拖的时间太久,最后才落得身死还没登上帝位的结果。而在小编看来,司马昭之所以一拖再拖主要是以为他想在自己成功拿下蜀国之后,在名正言顺的登帝。

但在事实上,对于司马昭想要称帝的这一做法,有非常多的人都很不赞同。毕竟在当时适合出军的两名大将只有邓艾和钟会。而邓艾虽然无力比较高强,但却不同意攻打蜀国,因为邓艾认为钟会的野心太大,自己一旦出兵,钟会就容易做出什么反叛的事情。但无奈司马昭一意孤行,不听劝说,最后只能和钟会一起出兵攻打蜀国。要说司马昭是个幸运的人吧,他也算是挺幸运的。毕竟在自己发起战争之后,不仅自己成功的灭了蜀国。而且钟会和邓艾两人以为争功劳,最后都被杀掉。由此他也能除了自己的心腹大患,毕竟让手下的人也过多的兵权,这也是自己所不能接受了。但司马昭同时却也是个不幸的人,因为司马昭在灭蜀国之后,想稍微准备一下就登位称帝,但没想到还没等自己准备好,自己就已经身去了。

所以的时候时候想一想,还真的觉得司马昭挺憋屈的。心心念念一辈子的事情只差临门一脚就可以成功,无奈自己身体素质不过关。仗打完了,心腹大患也被清除之后,居然自己也去了。所以这也应该算是天命吧!最后自己没有完成的遗愿,也就只能由自己的孩子来完成了。虽说最后司马家成立了新的政权,但司马昭这一生兜兜转转其实只是再给自己的孩子铺路。如果他提前知道自己以后会发生的事情,相比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

网友「历史百家争鸣 」发表观点
2024-03-01

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昭已经是第三代了,按理说司马昭已经有了篡权称帝的资本,但是不是有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说明当时司马昭已经开始准备谋朝篡位了!

但是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权期间发生的事情让司马家族措手不及。

到现在司马师掌权时期,皇帝曹芳对司马师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大臣李丰,夏侯玄,张缉等,想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师,把权力收回,但是这件事情被司马师提前得知,提前行动,杀了三个大臣,并且夷灭三族,然后他逼迫郭太后废了曹方,打过胎后的坚持下离了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大臣行废立,一般会对其政治生命造成很大影响。

没过多久,司马师在讨伐叛乱的时候,路上病死了,司马昭继承了其哥哥司马师的权位,司马家族的三代传承,其实都非常的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们并没有封王,只是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和军队才得以控制朝政。

网友「路卫兵 」发表观点
2024-02-29

司马昭有称帝的本领却没那命。他继承父兄遗志做好了司马代魏的一切准备,然而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只能遗憾地将这一重任留给司马家的第三代。

除了屠戮、淫威和控权,司马昭称帝还需积累人气和声誉。司马昭不怕没戏演,他不断让皇帝给自己加封头衔——比如晋封他为相国、加九锡、晋公,以及不断扩大增加食邑和待遇,然后再三番五次地谦让推辞。最多的一回连着让了九次,简直不要入戏太深。推让的间隔还不能太短,那样显得不够诚意也不够矜持,时间累积也会放缓代魏的节奏。在自导自演过足戏瘾的同时,司马昭还将军事打击目标锁定蜀汉,以转移视线和捞取资本。

灭蜀后司马昭的权势、威望达到阈值,也终于走出了弑君阴影。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里,司马昭高歌猛进,毫不掩饰自己称帝的野心。包括对司马家权力的加强——任命司马望为骠骑将军、司马炎为抚军大将军,以及一次性封爵600多人的人心笼络。之后司马昭让曹奂封他为晋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其他如冠冕、车马、仪仗、乐舞等等也全都跟皇帝一样。

网友「三国逐鹿 」发表观点
2024-02-29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弑杀魏帝曹髦,并立曹奂为帝。司马昭与景元四年(263年),分兵三路灭蜀,并晋升为晋王。从此曹魏再无任何力量能与司马昭抗衡,魏国已名存实亡。司马昭有进图天下之心,废掉魏帝自己易如反掌,然而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称帝,究竟是为什么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其爵位,便把曹魏政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并且在公元264年(曹魏景元五年),可以说司马昭做了一辈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职、功劳、名声甚至于家族势力都是拜曹魏所赐。因此司马昭若是谋反,必然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就像曹操当年不愿意称帝一样,因为曹操也是做了一辈子的魏臣,不愿背负骂名,因此司马昭不愿冒然称帝。

后来司马昭又弑杀曹髦,把曹魏政权牢牢掌控。司马昭在世的一切举动,都为其子司马炎继位皇帝铺平了道路,为司马家的上位巩固了政权,确立了司马氏的核心领导地位,甚至于曹魏百姓的民心也开始向着司马氏。因此司马昭不慕名利,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会冒然称帝,司马昭宁愿等待时机。正是因为司马昭的一系列举动,才让司马炎顺利称帝。

再次司马昭受其父司马懿的影响,世为魏臣,不行篡逆之事。司马懿虽然有野心,但至死也没有谋反,司马昭的野心要远胜过司马懿,也更有野心和手段。年少时期,司马昭的莽撞常常让司马懿为之担惊受怕,而一些传闻也不约而同的指出司马昭想做皇帝,这让司马懿无比惊恐,甚至有几次要除掉司马昭。

最后司马昭有称帝的条件时,却不幸死掉。曹魏的江山在司马昭手中,蜀汉政权也被司马昭所灭,就连曹魏的人心也开始向着司马氏的时候,司马昭却因为命短,还没来得及做皇帝便一命呜呼,据相关史料记载,司马昭与咸熙二年(265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葬于崇阳陵,几个月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由魏帝禅让称帝,并追加司马昭为文帝。由此可见,司马昭因病不幸离世,也是司马昭没有称帝的另一个原因。

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6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首先就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昭没什么本事,能力很弱,胆量很小,他不敢废魏自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司马懿想发动政变,处死竞争对手曹爽,重新获得权力的时候,嫡长子司马师表现得镇定自若,而嫡次子司马昭却吓得全身发抖。

连他爹发动政变他都害怕,何况是他自己发动政变,他更没胆子了!

(曹髦)

这件事再一次说明,司马昭的特点是:谨慎。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想除掉司马昭,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可是没成功,他的手下不但不帮他,反而跑去向司马昭报告此事。结果,曹髦被杀死。可以说,这是司马昭篡位的最好机会。他就是篡了位,慑于他的威权,别人也无可奈何。然而他没有,他知道只要名不正,就会很麻烦。由此可见,司马昭还是那一点:谨慎。

再说第四件事。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准备讨伐蜀国。派钟会和邓艾前往。有人对司马昭说:邓艾这个人没啥,但是钟会一直有异心,如果他攻灭蜀国后,呆在成都,当上了蜀国之王,那就不好收拾了。当时司马昭笑着说:他要当蜀王也可以,但是他带去的那些兵,谁愿意留在成都啊?大家都想回乡。如果所有的人都跑了,那他就成光杆司令了,他还当什么蜀王。结果又一次和司马昭预料的一样。

网友「一个装睡之人 」发表观点
2024-02-26

天时,地利以及人和,在司马昭在世的时候!时机没有成熟!当时的魏国气数和人心都没有尽在!司马昭假如强行称帝的话……以前跟着曹操打天下的衷心部下老臣等等,都会跳出来公然挑战反对司马昭的!加上当时的魏国皇帝还没有把自己给做死在……还有一些有能力有本事的一些手下衷心的守护着魏国皇帝在!也有一点就是,司马昭在世的时候,他的势力和实力没有达到完全能自己掌控的程度在!那时强行称帝的话,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手下,能敢跟他一条道走到底……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司马昭选择了隐忍和把机会留给自己的下一代了!所以说,当司马昭的下一代顺利称帝,夺取魏国和天下的江山时候,就变得水到渠成和顺理成章了!那时候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掌握在司马家的手上了!想什么时候称帝……就能什么时候称帝!天下的江山也都是司马家的了!这种战略规划,可能从曹操在世的时候,司马懿可能就早已经制定和交代下来给他的子孙了吧!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情况下……司马昭一直到死都没有公然强行称帝的原因人!就是因为司马家族一直遗传的基因!那就是隐忍的能力……只有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时机也都成熟了……他们司马家族的人才会顺势而为,从来不做他们没有把握的事情出来!宁可让自己或者后代等待时机的成熟,以及能让自己一手掌握和把握以后,才会顺势而为,从来不会逆流而上的基因!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情况下……司马昭还宁可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下一代的原因了!

网友「萧武 」发表观点
2024-03-05

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的时候,才只有48岁,这还是虚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平常百姓家来说,不算小了,但对司马氏这样一个政治家族来说,当然是壮年而逝。司马懿一辈子的心血都交给他了,结果他却在正当壮年的时候去世了,这意味着司马懿之前的政治安排都被打乱了。而更重要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合法的继承人。

名义上,司马师是有个儿子的,也就是过继的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但到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攸才只有八岁,仍然是虚岁,实岁只有7岁。这样的年龄显然不是一个适合继承他的权势的合适接班人。而在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因为之前无论功劳还是名望,都不如司马孚,所以司马昭并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因为论名望,还有他的叔叔司马孚。

这对当时的皇帝曹髦来说,也是一个收回权力的机会。所以,朝廷在得到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叛乱回师的路上死去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认识到了这个是重新拿回自己的政治主权的机会。所以,朝廷给前线的命令是,让司马师的参军代替司马师领军,率领军队安全返回。不过,前线将领显然早已经是只忠于司马氏而不知道曹魏为何物的人了,所以,他们的选择是给司马昭发密信,让她火速星夜赶来领军,接替司马氏的权位。这样,司马昭才在一片危疑之下,接过了司马师留下的接力棒。

到司马昭时期,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其中第一件就是曹魏的皇帝曹髦居然因为造反的罪名而死,他因为不满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率领着宫里的太监之类毫无军事训练的人,要亲征司马昭,结果出了皇宫还没多远,就被司马昭的手下刺死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死后,还被司马昭安上了造反的罪名。堂堂的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的大臣,死了也就罢了,结果反而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也是荒唐。

邓艾之于司马懿,算是晚辈,在对待司马师的时候相当于司马懿对待曹丕,到司马昭掌权的时候,在邓艾眼里,司马昭无非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还能有什么呢?所以,邓艾在平定蜀汉之后的安排,完全没有考虑司马昭的感受,就自己直接决定了。尤其是在诸葛诞叛乱发生之后,这对司马昭的刺激当然是非常之大的。曹魏政权的军事部署重心无非是观众、淮南和荆州三个方向,荆州方向一直是司马氏比较信任的,淮南先后三次发生叛乱,观众地区之前是被司马氏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后来经历了夏侯玄,现在又是一个司马昭不能完全信任的邓艾,当然是万分提防的。

等到司马昭借平定蜀汉的机会,一箭三雕,既灭了蜀汉政权,又消灭了邓艾,还顺手消灭了自己阵营中最大的野心家钟会,这样,司马氏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主要阻力差不多就都被消灭了。到诸葛诞叛乱之前,贾充到前线犒军试探诸葛诞的态度时说的话,显然也意味着,在曹魏的都城洛阳确实已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有人都清楚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只是早晚的事而已,而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以来所做的一系列的事情,意图无非也就是扫除自己篡夺曹魏政权的路上的障碍,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算不如天算,当司马昭把自己所认为的这些障碍都一一消灭之后,他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265年,时年仅55岁的司马昭就病死了,还没来得及完成篡魏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受禅程序,他就死了。而他生前选定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大儿子司马炎当时只有三十岁,之前他也没有刻意进行培养,以至于朝廷一度出现了让司马孚来接替司马昭的权位的声音。如果是司马孚接替,那就意味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都白辛苦了。好在司马炎虽然政治经验不足,但接班后表现还不算太差劲,接过父祖辈留下的接力棒,沿着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路继续前进,没多久就完成了篡魏入晋的过程。

网友「三十六铯 」发表观点
2024-03-02

司马昭掌权时,曹髦被杀。弑君之罪是很重的,还是当街把皇帝杀了,司马孚很不给面当街大哭,就连同盟陈泰也强烈要求惩办贾充。这是天理难容的恶事,司马昭从小顺惯了,从没经历过这样的压力,虽然事情最后处理了,但对司马昭心里一定有很深的影响。

连后世晋明帝听到这个故事都觉得这样得天下一定不长久。作为当事人的司马昭估计也觉得很不吉利。一个人一生做一件天大的恶事够了,做两件简直天理难容。在魏晋玄学发展,轮回说一定也会影响到司马昭,为了自己的转世,少做一件是一件吧,反正自己跟皇帝也没啥差别了,于是就不称帝了。

网友「西瓜岛主 」发表观点
2024-03-04

司马昭之所以不称帝是因为1·他有能力笼络住自己的政治力量,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完全可以称帝,他和其兄司马师已经收拾了所有的反对派,大权独揽。2·曹魏政权不像汉政权有很长久的历史,有很多贵族势力和广泛的知识分子的支持,所以司马昭可以称帝,但司马昭有自己的算盘,他在为后代留下政治资源,称帝是要冒政治风险的古来称帝失败者太多,刘邦自己也是在楚怀王被项羽杀死后才敢称帝的,朱元璋也是一样。开国之君如此司马昭更应小心经营。3·古来篡位者都是广受诟病的,司马昭为人精明,他已经加九锡享受皇帝待遇了何必要背此骂名4·司马昭政权相对稳固没有必要再以称帝的方式巩固政权整合领导核心。5·司马昭确实在灭蜀后野心膨胀,但他的寿命可没膨胀死的早。希望我的个人愚见对你有帮助

网友「阁下可知司马懿 」发表观点
2024-03-02

简单的说,司马昭想称帝,并且也一直在为称帝做准备,但是就在进行到最后一步的时候,身体不好挂掉了。

司马昭在继承了司马师的政治遗产之后,手下人,包括他自己都一直在稳步的推进篡位。按照王莽和曹操父子的惯例,要禅让,就要先封公、封王加九锡,然后立有大功,得到社稷这么一步步的来。

为什么后来司马昭力排众议,支持钟会伐蜀?因为司马昭还是想篡位。但是以当时的政治条件,如果没有盖世功勋,这茬根本就没有人敢提,毕竟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当朝天子的污点是怎么都洗刷不清的。只有灭蜀灭吴这样的大功才能让司马昭重新把篡位提上日程。

网友「社保小达人 」发表观点
2024-02-28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历史上司马昭没有称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的父亲司马懿具有这方面的顾虑,曾经告诉过司马昭。所以是没有称帝的一个原因吧。

但是司马昭的野心比司马懿的野心是要大很多。因为司马昭曾经杀了这个现任的这个皇帝。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表明他的野心。甚至出现了一句成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因此而得来。

嗯,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他跟了曹操一辈子,曹操一辈子,也是没有称帝,也许对司马师亦友,是一辈子有震慑作用,所以说司马懿也是比较收敛吧。

再加上本身司马懿年龄比较大,他一辈子能征善战活了70多岁,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称帝的问题,所以说把这个问题,其实他当时传位于司马师了,并没有传位于司马昭。司马昭这个人野心比较大司马师还是比较稳重的,但是司马师眼睛有病。嗯,在眼睛动了手术之后,旧伤复发导致他英年早逝,最后司马是没有办法又将嗯,这个大位传给了司马昭!

但是司马昭朝在位的时候,他的主要任务是。这个统一三国,蜀国和这个吴国给统一,但是司马昭在位的时候只是将蜀国给扫平了!甚至扫平,吴国的重任都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也就说司马昭,这个由于他这个本身寿命不是那么太长,所以没有功夫去考虑成绩的问题,也是他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吧

感谢阅读,请加关注

网友「历史神秘人 」发表观点
2024-03-01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司马昭想篡魏当皇帝,不篡魏实在对不起民众的“期望”嘛,司马昭也是一步步做的,只是到了最后一步挂了,一生和称帝无缘了!

曹髦死了,司马昭扶持曹奂为帝,司马昭被封为晋公,离称帝还有两步了非常近了!司马昭要想称帝服众就必须有大功劳堵住大家的嘴,这功劳无非就是统一天下,要想统一天下必须干掉吴蜀两国!司马昭迫不及待了,他下令讨伐蜀国,当时所有大臣反对,时机不对啊,蜀国还是有点实力的!只有钟会支持司马昭伐蜀,只要计划周密蜀国一定会被灭的,当然钟会也明白司马昭那么心急灭蜀的原因。司马昭立刻任命钟会为灭蜀主帅,蜀国真的被灭了,司马昭很高兴啊,马上让曹奂封他为晋王,这离称帝只有一步了,司马昭志得意满啊,感觉皇位就要到手了,只要一番操作称帝那是不成问题的!只不过坏事做多了吧,他被封晋王后的这年八月居然得病而死了,只能说司马昭有称帝的实力,却没有称帝的运气,到了摸到龙椅的时候居然病死了,怪他没有父亲司马懿那么长命呢,最后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魏称帝了!

网友「世界简单说 」发表观点
2024-03-01

司马昭之所以不称帝,个人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来不及称帝,第二种想学曹操,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称帝。这两种的可能性都很大,那我们分别来说说。

对于第一种,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昭自从司马师死后是怎么样的,公元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被拜为卫将军,曹髦命令司马昭率军镇守许昌,而让尚书傅嘏率大军回朝,司马师听取了傅嘏与钟会的建议,自己率军回到洛阳。

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终年五十五岁。司马炎继承相国之位和晋王之爵。十二月,魏元帝曹奂禅让给司马炎,司马炎称帝,建立了晋朝。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昭从被封为晋王到去世,仅仅一年时间。

也就是说司马昭在时间上有点来不及,这个和曹操的情况不太一样,曹操是建安十八年被封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四月被封为晋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的,也就是说曹操接近四年的时间来准备称帝的。

也就是说司马昭是想称帝的,但是时间来不及,也死得比较突然。

第二种说法,司马昭不想称帝,这种情况和曹操的情况也是比较一致的,反正称帝也是为了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后代,那么由自己的儿子来称帝,也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这个篡汉篡魏的骂名,可以由儿子来承担,何乐而不为呢?

您比较支持哪种说法,欢迎留言评论,大家一起讨论哦。

网友「焦发财 」发表观点
2024-03-02

历史上的司马昭之所以没有称帝,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被错过”,正是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司马昭最后没能当上皇帝,成为晋朝开国皇帝,只能将机会让给儿子司马炎,这对于他来说确实非常遗憾。

那么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何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错过”?

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司马师亲自领兵东征,而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则留在洛阳镇守。平叛的过程虽然比较顺利,但是还是会受到了一点挫折。作为统帅的司马师因为文鸯带兵袭营而惊吓过度,导致坏掉的眼睛掉出眼眶,随后病重去世。

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立即进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并录尚书事,以辅助朝政,顺利的替代了哥哥司马师的位置,成为曹魏新的“摄政王”

此时,司马昭继承了来自司马师的遗产,威望不足,根基不深,缺乏登基的坚实基础,如果贸然称帝,恐怕人心不服,因此新上任的司马昭并没有快速登基称帝,而是一步一步的打磨自己的威望,以期望顺理成章的登上帝位。

最后,威望不足无法称帝。

司马昭要想称帝就需要足够的威望,只有这样才能让称帝之事顺理成章,可是寿春之战只是解决了威望中“威”的问题。

凭借武力消除国内的反叛势力,这就是“威”,从而却保曹魏朝堂内外一言九鼎,可是称帝单凭“威”不足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还需要寻找机会来提高“望”,而这个“望”则主要是指良好的声誉,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不服气的人彻底的服气,从而站在司马昭的大旗之下。

当曹魏皇帝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并设置晋国的时候,可是司马昭并没有欣然接受,而是前后九次推让曹髦的诏书。

司马昭的推让固然有故作姿态的缘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司马昭缺乏足够的“望”来接受更高的爵位。

连晋公的爵位都无法接受,那么距离进一步称帝那就更加遥远,因此司马昭需要更好的功绩来更进一步,这个需要等待时机。

其次,灭蜀汉提高声望。

为了消除弑君带来的恶劣影响,挽救急剧下降的威望,司马昭需要寻找新的时机为称帝打下基础,于是就将目光朝向了西南方不断骚扰边境的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率领十八万之众,从两个方向发动对蜀汉的进攻。在历尽三个月的攻防战之后,钟会和邓艾顺利的消灭了蜀汉,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未来天下统一奠定了基础。

灭蜀之战完成了曹氏数代想完成而没法完成的夙愿,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司马昭的威望。第二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再一次下诏封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此时距离登基为帝已经是一步之遥。

总而言之,司马昭不称帝,不是他不想,而是时机未到,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却有被错过,从而失去了登基的机会。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