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败给洋人?

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吗?
  • 你好谢缤
  • 2024-03-03
  • 69
  • 共18人发表观点
网友「你好谢缤 」发表观点
2024-03-13

所谓的特种部队,是针对当时清朝内部比较而言,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面对西方当时工业时代的武器,劣势就非常明显了,不是同一个维度的对抗。虎衣藤牌兵是清朝一支特殊的步兵部队,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战术灵活与近战能力:虎衣藤牌兵擅长使用藤制盾牌(藤牌)进行防御,并结合地趟刀等短兵器进行贴身肉搏。藤牌兵通常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以快速机动和灵活的阵型接近敌人,利用盾牌防护自己,同时对敌方实施突袭。这种战术在对抗同样使用冷兵器或者早期火器时具有相当的优势,因为当时火枪装填速度慢、射击精度有限,且近距离作战中火枪优势减弱。

2. 心理震慑作用:虎衣部分指的是士兵穿着带有虎纹图案的衣服,这种服装设计有威慑敌军马匹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能有效影响敌方骑兵的心理状态,削弱其冲击力。

3. 特殊装备优势:藤牌质地轻便,却有一定的防箭矢和抵挡早期火枪铅弹的能力,尤其在应对近距离火力时较为实用。此外,藤牌兵还可能配备其他适应性较强的武器,如长矛、弓箭等,形成多样的攻击手段。

然而,这些优势都是对于冷兵器时有用,与西方近代化军队相比,虎衣藤牌兵的劣势就非常明显了:首先武器装备落后:随着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火器时代后,英军等西方列强军队普遍装备了更为先进的燧发枪甚至线膛枪,这些火器的射程、精度、装填速度以及火力密度远超清军的传统冷兵器和早期火器。其次战术体系不匹配:面对近代化的步兵线列战术和海军舰炮火力,虎衣藤牌兵的单兵技艺和近战优势无法有效发挥,尤其是在鸦片战争这样的大规模冲突中,遭遇的是拥有强大远程火力和现代化战术组织的对手。

最后结果显而易见

网友「萨沙 」发表观点
2024-03-0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轻型火炮近距离杀伤力极大,一炮就是无数霰弹乱飞。

事实证明,藤牌兵只要使用得法,效果很好。

1661年,郑成功登陆台湾以后很快攻陷赤嵌城,随后命令藤牌兵在山林埋伏荷兰元军。

结果荷兰援军果然匆匆赶到,在近距离遭到藤牌兵的突袭。

双方相距太近,荷兰兵匆匆开枪。藤牌兵急忙在地上翻滚躲避射击,随后站起以藤牌抵抗霰弹,用快刀斩杀红毛鬼。

此战红毛鬼援军大败,伤亡接近一半,狼狈逃回台湾城。

郑成功是职业军人,很会用兵,明白藤牌兵的缺点,只是用他们来突袭。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这批虎衣藤牌兵又倒了大霉。

当时英军盘踞定海等浙江沿海,1842年道光皇帝命令反击。

清朝从各省抽调的援兵到齐后浙东清军已达万余,另有乡勇2万余人,但负责指挥的吏部尚书奕经仍然不敢随便进攻。

当奕经路过杭州西湖关帝庙时,去求了一签。这支签上写道:“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奕经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边疆2支援军赶到,都是藏族人。

这些藏族人和当年的虎衣藤牌兵一样,拿着藤牌,穿着虎皮纹路的衣服。

奕经大喜,认为虎衣藤牌兵就是签中必胜法宝,决定让他们打头阵,使用3万多部队猛攻。

奕经将进攻的时间选在1842年3月10日四更时分,之所以把日期定在此时,是因为这天是难得的“四寅期”,即虎年虎月虎日虎时。

在奕经看来,洋人都是羊,遇到虎自然就败了,这同后来满清编组的虎神营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军是久经战斗的老兵,他们一排排开枪,虎衣藤牌兵奋力冲锋,但在排枪下死伤狼藉。

事实证明,藤牌根本不能抵抗新式枪弹,一枪就被洞穿。

虎衣藤牌兵在大量清军配合下,勉强前进几十米,逼近宁波县衙,也就是英军的指挥部。

谁知道,这条街上,英军架起了1门大炮,朝着街心密集的人群开炮,炮弹准确的打入清军阵中,一时尸体堆积如山。

冲在最前面的虎衣藤牌兵,几乎全部被打死。

其余清军士气低落,纷纷溃逃。

这100多虎衣藤牌兵,包括指挥官阿木穰在内全部惨死,无一生还,藤牌都被轰的粉碎。

这100多虎衣藤牌兵没有火器,所以根本就不能对英军造成什么威胁。

英军认为死于虎衣藤牌兵之手的士兵,仅有1人

虎衣藤牌兵大部分被打死,残部只剩一二百人。

5天后3月15日,英军突然从宁波出动1200人,对准附近的清军发动反攻。

网友「狄飞惊 」发表观点
2024-03-12

没有原因,落后就要挨打!这支神秘的虎衣藤牌兵曾两次大败沙俄,镇压新疆张格尔叛乱,在历史上出尽风头,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给英军,最终黯淡收场。

其实,虎衣藤牌兵这套战术并不新鲜。虎皮吓唬战马,是一千多年前战国时代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军战马蒙上虎皮吓唬对方战马的方法;使用藤牌、短刀做武器是明朝“戚家军”的原创;至于砍马腿,则是南宋岳家军对付骑兵的常用手段。

这些战术对付武器落后的杂牌军不在话下,但对上洋人的先进武器就Game Over了。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腐朽落后的清军面对洋人的新式枪炮一败涂地,历史战绩辉煌的特种部队虎衣藤牌兵再度出场。

最后,英明的奕经大人又任命属虎的总兵段永福为大将,这样就凑足了“五虎”,而“洋人”又含“羊”字,暗合“五虎捉羊”之意,仗还没打,清军就已经胜券在握了。

战斗如期打响,清军奉命进攻定海,英军出城列队而出,一无所知的虎衣藤牌兵使用惯用战术发动进攻,其他清军则持长矛和弓箭接战,却无一人携带鸟枪。

虎衣藤牌兵的经历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数千年来恒古不变的定律!而武器和战术落后更可怕的是思想和制度的落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网友「老孙的火器工坊 」发表观点
2024-03-08

虎衣藤牌手的确是存在过得一支大清的特种部队,他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抵御火枪的攻击。

对此康熙皇帝大喜过望,遂下令组建了一支400人的藤牌军,使用福建送来的藤牌和片刀。组建完成后,随即参加了之后的雅克萨之战,并取得优益的战果。再之后,藤牌军的人数逐渐扩充,并且穿上了标志性的虎皮衣,以震慑敌军。后来准噶尔叛乱,虎衣藤牌兵一进入战场,四处打滚,见人就杀,见马就砍,很快就把准噶尔精锐骑兵部队打得四散,以至于战马看到这支奇怪的部队的腿就发抖,四处奔逃。 可以说到乾隆后期,藤牌军成了大清关内少有的可以近战的部队了。

而在另一处战场定海,虎衣藤牌手同样发动了无畏的冲锋,但是己方指挥官却在双方短兵交接之际下令开了炮。结果是没打到英军却击中了正在冲锋的虎衣军,在冲锋中,虎衣藤牌兵战死600多人,而英军仅仅1人阵亡。最后藤牌军军心涣散,溃败而逃。

网友「冷兵器研究所 」发表观点
2024-03-05

虎衣藤牌兵是被谁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

鸦片战争前,满清真正的精锐是各种禁军八旗部队,比如骑兵为主的骁骑营,枪炮为主的火器营,专门进行山地作战的锐健营。这些部队拥有最好的装备、最好的待遇和最受重视。骁骑营里倒是有藤牌营,但这个藤牌营只是负责保护火炮。

清代的《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了六种盾牌,分别为藤牌、绿营盾、绿营虎头牌、绿营燕尾牌、绿营挨牌、绿营圆木牌。

其实能抵御火枪子弹的盾牌虽然真有,但不是那个小小的藤牌!

《纪效新书记载有一种刚柔牌,是复合材料制成的盾牌,能在远距离抵御火枪的射击。根据记载,刚柔牌重十五斤,用轻木做框,两面蒙生牛皮,用钉子钉牢,牛皮表面为了防水,涂有灰漆和油。牛皮内夹有两层棉被,两层棉被间夹有一层用薄绵纸揉成的厚纸层。按照记载,在四五十步(60~75米)的距离上,火枪无法射穿刚柔牌,但三十步(45米)的距离上,刚柔牌就无法抵抗火枪了。而且最大的问题是价格太贵,一面要五两银子。

显然能抵御火枪子弹的盾牌,根本和那个简单的藤牌不是一回事。指望那个藤牌挡子弹,岂不是嫌弃自己活得太久了?

简单说拿着一面挡不了子弹的盾牌,去冲击近代化的排枪阵列,真的是去找死了。

惨败是正常的,不惨败才是怪事呢

网友「弋北谈古今 」发表观点
2024-03-12

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藤牌这种落后的武器早已无法应对先进的火器。手持藤牌身穿虎衣的清军士兵,无论是否精锐,面对西方帝国持有先进火器的线列步兵时,都吃不消他们的一轮齐射。当失去了相应的作战功能,虎衣藤牌兵只能逐渐被清政府购买的西式武器所取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弓箭发射,林兴珠等人立刻使用藤牌抵挡,并且在地上四处滚动,展示了较高的机动性和较强的防御能力。康熙大喜过望,立即下令在福建组建一支虎衣藤牌军。

虎衣藤牌军防御敌人火力射击时采用的方式与防御弓箭武器的方式并无二致,这种防御方式在康熙年间火器尚不发达,射程较近、精准度较低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虎衣藤牌军的失败是晚清衰败的缩影。清政府闭关锁国,腐朽无能,不能适应世界潮流,终究被世界所淘汰。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网友「杂史说 」发表观点
2024-03-05

这支虎衣藤牌兵在刚建立不久就派上了用场,他们手持油浸过的藤牌,不但能够抵挡弓箭,甚至还可以抵挡当时杀伤力并不算强的火枪,而在雅克萨之战中福建虎衣藤牌兵就将俄国人杀得大败,甚至一见到他们就吓得大叫。

1841年,英国攻击厦门,虎衣藤牌兵又被派到了战场,但是这次他们没能抵挡得住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后来这支曾经称霸一时的清朝特种部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网友「石头说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5

据传诸葛亮南征时,孟获手下有一支藤甲兵,身披油脂浸泡过的藤甲,免疫刀枪弓箭,让蜀军吃了不少苦头。不过藤甲兵只是野史传说,而清朝确有一支类似的部队,叫做藤牌兵。

藤牌兵的组建

1684年冬,康熙召见郑氏降将林兴珠,问他抵御火器之法。林兴珠说,最有效的是“棉被”。康熙笑着问道,柔软的棉被如何能抵御尖锐的火器?

林兴珠说“柔能克刚。”说罢,便将抵御之法告知康熙:士兵身着棉衣,手持藤牌护盾和片刀,面对火器射击时,用翻滚的方式来躲避枪弹,然后接近敌人,近身肉搏。

光说不练,难以服人。之后林兴珠取出家中所藏滕盾和片刀,在康熙面前实际演示。面对鸟枪射击,林兴珠身法矫健,毫发无损。康熙大喜,于是抽调福建驻军中善使藤牌和片刀绿营兵500人入京,并为他们统一配发装备:身穿着虎纹棉甲,头戴虎头头套,手持画有虎头的油浸藤牌护盾和片刀,号为藤牌兵。

甚至在清朝接待使臣或者进行阅兵时,藤牌兵也作为独立兵种参阅,藤牌兵的地位可见一斑。

藤牌兵的没落

早在藤牌兵组建之时,虽然其屡立奇功,但康熙已经敏锐地看出其的不足之处,康熙曾说“藤牌兵进剿沙漠地寒冰冻、与南方迥别。藤牌兵虽强、夏尚可用、自八月以至三月,岂但交战,即藤牌亦不能执。”

简单来说,藤牌兵的短板是受制于地形和气候。因为藤牌兵所需藤牌和兵源都来自福建省,当地气候湿热、未有寒冬,地形以丘陵为主,是藤牌兵作战的理想场地。但清朝疆域辽阔,其建立后用兵之处多在北方地区,地形和气候均与福建不同。特别是遇到严冬时期,士兵连藤牌都拿不稳,就别说上阵杀敌了。所以在北方地区,藤牌兵只能在夏季发挥作用,这就限制了藤牌兵的用武之地。

另外,乾隆即位后,随着清朝大规模用兵停止和政治趋于腐败,清朝的武备逐渐废除,藤牌兵亦难幸免。1763年,刚刚登基的乾隆就说“藤牌手仅以滚跌花簇见长,并未学摧锋破阵之技。”已经出现了训练废弛的迹象。甚至连所造藤牌的质量都出现了问题“又藤牌粗重,滚跳不灵。”这势必影响藤牌兵的战斗力。

网友「段亦明 」发表观点
2024-03-06

藤的使用历史

藤的使用历史悠久,在清朝时的使用已经是末期了。三国“火烧藤甲兵”那时的藤甲,是由青藤编织成盔甲,穿在士兵身上的“防弹衣”。藤大概分为青藤、白藤、竹藤、赤藤这几种,其中以竹藤的韧性最好。

藤通过浸泡桐油,火烤等工序就可以成为坚固又有弹性的藤甲,一般刀剑是砍不进的,穿在身上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藤这种材料,直至今天还被人们拿来制作椅子或工艺品使用。

藤牌作战历史

据记载,藤牌作战是在明朝时起,被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使用。接着,在郑成功收复时大规模的使用,最后是被清朝的林兴珠发扬光大。

明代戚继光当年创立了鸳鸯阵,阵法里的主力就是手持藤牌的藤牌兵。藤牌兵在这时期,就曾经大败过有着弓箭和火绳枪的倭寇。

郑成功收宝岛时,就大量的训练藤牌兵。他认为藤牌制作成本低,因为那时在南方地区藤很多,适合大规模制造藤甲,再者藤牌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水里有浮力不会沉,非常适合船上水兵使用。

郑成功收复之时,藤牌军就作为先锋主力,打的荷兰佬抱头鼠窜。那时荷兰人用的鸟枪威力不够,远距离没有杀伤力,另外上膛间隔时间长,藤牌兵就迂回翻滚,迅速接近敌人,手起刀落,从容砍杀敌人!

虎衣藤牌兵

林兴珠应该算是虎衣藤牌兵的创始人了。他当年积极响应郑成功的驱敌号召,举义旗占山头,也有着几千人马。

那时候他的藤牌兵,身上穿着虎纹的衣服,头上戴的是虎纹的头巾,藤牌上画着一个老虎头的标志,真可谓是全身上下都是“虎牌”的。后来他在郑成功那里系统的学习了藤牌兵作战技术。

藤牌军的没落

林兴珠虽然离开了,但藤牌兵这个兵种却被满清保存了下来,当成杀手锏使用。然而就是这种自我优越感,使得真正的危险悄然来临!

1841年,鸦片战争进入了白热化,清朝大臣们还在认为,只要有虎衣藤牌兵这把利剑,谁来都无敌,自我高唱着当年的凯歌。

1842年,清军以虎衣藤牌军为先锋,遗憾的是,夹了棉被的藤牌再也无法抵挡英军新式步枪的子弹!

到了1851年,虎衣藤牌军再一次被慈禧当成了最后得杀手锏,然而就是这一次,虎衣藤牌军永远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自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封建的思维局限了新事物的学习,造成了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号称清朝最强特种部队的虎衣藤牌兵,为何惨拜给洋人的原因了。

原创首发:历史小地主

网友「晓东笔谈 」发表观点
2024-03-08

“虎衣藤牌兵”是货真价实存在的,在明末清初确实是“特种兵”一样的存在,大杀四方;至于最后惨败于洋人,那也是事实。

一,“虎衣藤牌兵”的来历

“虎衣藤牌兵”实际上是“藤牌兵”或者“藤甲兵”的一种,是装备着藤牌的兵。

藤牌是用藤制作的盾牌,有单层牌和双层牌两种;一般是圆形居多,也有长方形等不同形状,藤牌中心突出向外,内有上下两藤环,可伸入手臂,并有横木,便于抓拿;而福建一带的藤牌兵还配备有大片刀和滚被刀片,极大增强了攻击力。

古代最有名的关于“藤甲兵”的战斗就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火烧“火烧藤甲兵”的故事,这场战争也暴露出“藤甲兵”的致命弱点——禁不住火攻。

二,明末清初“虎衣藤牌兵”的发展

到了明朝时期,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鸳鸯阵”战法,这“鸳鸯阵”的核心战斗力就是“藤甲兵”:

以十二人为一个方队向敌人发起攻击,最前方是就两名“藤牌兵”:一人手持大型长方形藤牌,用来防御敌人长枪长刀攻击;另一人手持轻便的圆形藤牌,贴近地面匍匐,烦恼翻滚前进,用腰刀敌人。

在赤嵌城之役中,杨祥率领“藤牌兵”与提督陈泽的前锋部队以及铳手,水兵相互配合,在双双僵持不下的时候,500名“藤牌兵”拍马赶到,列阵向荷兰士兵发动攻击,大获全胜,迫使荷兰人丢下阵地退回城中。

荷兰士兵评价”藤甲兵”时说到:

“士兵(藤甲兵)低头弯腰,躲在盾牌后面,不顾死活地冲入敌阵,十分凶猛而大胆……”。

另一次是清军雅克萨之战。

清朝收复台湾后,也收编了郑氏的“藤甲兵”,列入清军部队中。

十七世纪中期以后,沙俄大肆扩张,在我国东北地区与清军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一场大战不可不避免。

由于战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流域,对作战的军队有极高的要求:

既要有很强的攻防能力来抵挡沙俄军队火炮的攻击;又要具备水战的能力。

在这一要求下,康熙皇帝想到了曾经在东南沿海声名远播的“虎衣藤牌兵”,他们是对沙俄作战的主力。

不仅仅是“虎衣藤牌兵”,强悍一时的僧格林沁冷兵器骑兵,蒙古骑兵,哪个不是在欧美军队新式枪炮面前一击即溃。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虎衣藤牌兵”的悲哀。

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11

一提到特种部队,给人的印象就是充满神秘感。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无不胜。这样的部队往往深入敌后,执行急难险重的任务,神兵天降,来去如风。

现代战争中,特种部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美国的“海豹突击队”。

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就是被美国特种部队找到的;最近热播的《红海行动》也是讲述我国海军配合特种部队成功撤侨的故事,感动了全体华人。

(虎衣藤牌兵画像)

康熙大喜,下旨组建“虎衣藤牌兵”。精选全国优质的山间野藤,编织成数百个藤牌。挑选善舞牌且身强力壮之人,给他们配备带虎纹的战服和利刃。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特种部队的由来。

“虎衣藤牌兵”在后来的战争中,曾两次击败沙俄军队。

在第一次雅克萨城战斗中,林兴珠改进了“虎衣藤牌兵”的装备,给每个“藤牌”加上了一层棉被。准备就绪后,林兴珠率领数百名“虎衣藤牌兵”,随彭春进军雅克萨城。

到达雅克萨城后,林兴珠和大将彭春商议,兵分两路。由彭春率大军围攻雅克萨城,林兴珠率“虎衣藤牌兵”在外围阻击沙俄援兵。

其一,当初创建“虎衣藤牌兵”时,对付的是敌方的鸟枪和弓箭。鸟枪的火力弱,子弹小,杀伤力不足,只要藤牌足够结实,鸟枪的子弹是无法穿透藤牌的。

弓箭的杀伤力就更小了,而且清军在藤牌上浸了油,大大减轻了弓箭的着力强度。

英军在鸦片战争中使用了大炮,岂是一个小小的藤牌和一件虎衣能挡住的?

其二,“虎衣藤牌兵”的装备一直没有改进。从康熙年间到道光,清廷一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军事技术和军事装备严重落后,用区区“虎衣藤牌兵”迎战英军,无异于以卵击石,焉能不败?

还是那句话,“落后就得挨打”。

网友「历史有妖气 」发表观点
2024-03-03

藤牌兵是中国古代的特殊兵种,藤牌是南方一种特殊加工过的藤条盾牌,一般的弓箭很难攻破,藤牌兵进攻时,人人都是顶着藤牌,看起来就像是一道可以持续前进的移动长城防守的时候,就将藤牌朝外,围成一个大圆圈,等到敌人弓箭射击完毕,便开始出击敌人。

那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五月,清军的一名叫彭椿的将领率军到达雅克萨城,却无法攻克沙俄重兵防守的城池。这时,沙俄援军的船队又从上游乘船而来,千钧一发之际,林兴珠率400藤牌兵在江水中迎战援军,《平定罗刹方略》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众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罗刹众见之.惊所未见,呼日‘大帽鞑子’,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身,枪矢不能入。”

藤牌兵在与沙俄的战斗中大显身手,康熙皇帝大喜:“藤牌官兵勤劳懋著,官员俟后议叙,兵丁令户部以白金赏赉之”,并且下令这支部队号为“虎衣藤牌兵”,来彰显它的勇猛。

网友「电视剧里看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11

虎衣藤牌兵,这倒是一个新鲜陌生的称呼

据说这虎衣兵也参加过鸦片战争,只是这一次,藤牌没有再次大放光彩

为何虎衣藤牌兵会惨败给洋人?一方面,藤牌虽然对于冷兵器有着巨大的防御能力,一般的弓箭刀枪的冲击力是无法穿透藤牌伤害士兵,但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使用的是进化完善的热武器,如加农炮和贝克式滑膛枪,这是藤牌无法防御的,再说清军由于承平日久,战略战术严重脱节,穿着藤牌的士兵如果在近身战斗中还有些作用,但是对着敌人的枪口去撞,这就不可避免的失败了

网友「南风之神百科局 」发表观点
2024-03-11

虎衣藤牌兵早在1685年就建立了,也就是清兵入关后的几十年。最早是为了对付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虎衣兵各个都是身手不凡的老兵,肉搏和兵器样样精通,且兵源地在山东和河南,不仅能熟练使用火器,而且还有一招必杀技,快速滚闪。左手钢刀,右手藤牌,迅速滚到敌人身后,一招必杀。

主要原因还是战术落后。16世纪的阵法一直延用到19世纪,洋人早已大规模装备火器,但是虎衣兵不但没有改进,反而一直延用老一套的战术,认为这是经典,就该死里练。

虎衣兵的失败让清政府彻底的明白了自己与世界潮流的差距。有时候杀敌不仅仅是凭着一腔热血,军队建制应该随大流发展,虎衣兵的事件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网友「资治通今 」发表观点
2024-03-05

清朝末年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无数有远见的将领已经意识到了火器的作用,但是满清依旧固执的相信自己的骑射才是王道。而在1684年,同样的选择也摆在了康熙的面前,面对着沙俄军队的火器,康熙不是想的以火器对抗火器,而是组建一支专门对付火器的部队,于是大名鼎鼎的虎衣藤牌军就诞生了,专门为对付沙俄的入侵。

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拿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遂发火枪,还有当时口径最大的后膛炮。一上阵就让清军知道了什么叫做热兵器时代,当时的英军利用蒸汽战船,直接沿着海岸线一路进攻,所到之处清军皆是不能阻挡。于是在浙东清军决定投入虎衣藤牌军,希望可以挽回败局。

网友「爱旅行的grace 」发表观点
2024-03-13

1684年康熙召见林兴珠,与他谈论如何抵抗火器,火器就是鸟枪,那个时候从明朝流传下来的火枪已经很普及了。为此,康熙和林兴珠谈论如何找到最有效用的方式抵抗火器,林兴珠回答说以柔克刚便可,林兴珠先是提出用滚被的方式来克服它,后又提出用滚牌的方式。这支刚成型的军队便立下了赫赫战功,1685年,沙俄南下侵略打算占领黑龙江大片领土,清军为收复失地于是触发了雅克萨之战。在这场战争里面出尽风头的便是这支虎衣藤牌军,把沙俄人打得抱头鼠窜,赢下了这场对外战争,给虎衣藤牌这支军队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沙俄战败同清政府签下了《尼布楚条约》,而这个条约成为后来那段浩浩荡荡的历史中中国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而130多年后,这支虎衣藤牌军在平定张格尔战役中依旧光荣地拿下了这场战争,保持住了他们一百多年的骄傲。而大家似乎都未曾发现,这次他们打败的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沙俄,而是自己国家的反叛者。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虎衣藤牌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彻底无人问津,留下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他们的陨落势必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声叹息,但也无可奈何。你不能责怪他们不思进取,大刀依旧锋利,藤牌依旧坚固,挡不住敌人,怪只能怪那个逆水行舟的时代。

乾隆年间,骄傲的古国实行了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过了一百多年安逸的生活,创造了一个逆水行舟的时代,给了老百姓一百多年幸福安乐的生活,也给灾难埋下了伏笔。

古人云: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虎衣藤牌亡了,后来清政府亡了,后来的人啊,终是在忧患中生存了下来。而今,历史的滚轮又滚过了一百多年,只希望没有忧患,也不生于“安乐”。

网友「有时聊人文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8

藤牌兵并非清朝原创,而是借鉴了明朝的一个兵种。

明末‬铁人兵

藤牌兵见于荷兰殖民者的记载,是作为郑成功攻打荷兰人要塞的先锋部队出现的。17世纪,荷兰殖民者的主要装备是滑镗火绳枪。那个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燧发枪,但受制于成本、维护维修,燧发枪仍然没有大规模装备,尤其是没有在东亚的各个殖民侵略据点装备。

郑成功麾下的铁人军是身穿全覆盖鳞甲的赤脚藤牌兵,说到藤排,其实并不是纯粹藤编的盾牌,在藤牌的背面是用泥灰等材料加固的。

滑镗火绳枪的有效射程最多只有70米左右,装填发射弹药大致需要九个分解动作,装填火药很麻烦,因此这种武器射速较慢。此外,滑镗枪打出的弹药弹道并不规则,射击精度也较差。这种武器的特点导致线列步兵战术的出现,即大量的、集中的火枪步兵的齐射、轮射才能发挥这种武器的威力。

最主要的是,17世纪的中国明朝是装备滑镗火绳枪的,对这种武器的弱点有一定的了解。

17世纪的荷兰殖民者属于早期殖民者,这种殖民者在东亚的活动特点是——人数较少,火力、机动性不足,前哨据点非常依赖防御工事,对于殖民线路的控制也不是很稳固。通信技术落后,从欧洲本土到达东亚前哨据点,单程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的邮寄时间,因此也较难获得援军的支援。具体到荷兰,虽然在爪哇岛有大型据点,但荷兰自身人口很少,兵力也相对较少,其殖民系统更偏重于贸易,而不是军事征服。

铁人军是专门的、最早登陆部队,他们打赤脚就是为了抢滩登陆的。而他们的铁甲可以帮助他们抵御一部分火绳枪射击伤害,直到他们冲进火绳枪兵方阵。荷兰殖民者军队很少,不可能在前线部署大量的线列步兵。所以,理论上说,铁人军似乎可以克制住西方的火绳枪兵。

实际上,不能说这种克制是假象,只能说左右这种克制关系的因素太多了。敌军的人数、阵型、对武器的操作熟练程度、甚至是气候,都可以左右这种克制关系。在真实的历史中,也许铁人兵发挥了作用。但最后,荷兰人是因为被长期围困而投降的。

这和几十年后的清军雅克萨之役有些相似,中国的军队都是通过长期围困,使敌军投降。

‬清军藤牌兵

清朝建立后,大量的明军战术被吸纳进清军系统。

火炮战术是清军最重要的技术引进,这让他们在面对西北的蒙古游牧民兵时占得上风。与此同时,所谓的反火炮战术也被引进了,这就是所谓的藤牌兵。当然,清军本身没有参与明朝与荷兰的战争,对当时的情况不太了解,可能只是从结局上认为藤牌兵是有用的。上文说过,17世纪来到东亚的殖民者人数较少,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在国力上具备压倒性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弥补技术的落后。

‬为何穿虎衣

并不是为了可爱。清军认为虎衣可以让敌军战马产生恐惧,可以看出,这也是一种与骑兵作战产生的经验,很可能在过去曾经有用。但是对付非常成熟的大规模线列步兵,这种装扮是没用的。

以往有人认为清军之所以失败是没能近距离接触到英军,好像清军可以在肉搏战中获胜。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当时的清军即便冲到了英军阵地里也很难取胜。因为当时的英军有一套成熟的战法,这种战法来源于长期殖民扩张留下的实战经验,英军对于如何对付冷兵器冲锋是有战术保证的。并且,因为英军的士兵构成主要是殖民地士兵,英军也不会害怕战损。

‬结局

清朝对于英军的装备认知还停留在17世纪的荷兰、沙俄时期。清朝对于英国军队的打法完全没有了解,也就没有相应的准备。这种认知导致了他们的战术完全错误,以至于出现了派虎衣藤牌兵冲锋这种哭笑不得的局面,结果也只能是个悲剧。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军队还停留在二战时代,使他们的地面部队遭遇到毁灭性打击,也是这个道理。

网友「漩涡鸣人yy 」发表观点
2024-03-06

说起藤牌的话,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三国演义》里面曾经大杀四方的藤甲兵,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不少人对于藤甲兵的深入研究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后藤甲兵确实能够被制造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稍微看一下我爱发明等一系列科教频道上面关于藤甲的介绍。

藤甲确实能够防止锐器的进攻,本身藤曼具有韧性,通过有等一系列材料浸泡以后韧性保存了下来,编织成铠甲,盾牌以后就具有了防备锐气,进攻的手段。

关于藤甲,我多插两句,关于藤甲,除了他自身的韧性,能够防御住敌人的贡献以外,在必要的时候,藤甲上面编织的藤曼可以通过自身的断裂,吸收锐器进攻的时候所剩下的那些能量,这就说明腾峡并不是无敌的,它的吸收能量是有一定的临界点的,超过这个临界点攻击仍然可以穿透藤甲,这个临界点是多少呢?当时我看了一下节目组对藤甲的测试,大约清代的短柄刀一个成年男子,用尽力气砍下去,以后能够砍断一半儿左右的藤蔓。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在英国克伦威尔时代,当时骑兵,尤其是重甲骑兵在战场上面仍然还是主流,仍然还是王牌火枪虽然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那个时候火枪的性能仍然不可靠,甚至有的火枪都没有办法击穿重骑兵的装甲,所以重骑兵可以在那个战场上面为所欲为,克伦威尔本身就是一个骑兵团的团长。

我们回到东方大地,那个时候,康熙和俄罗斯人军作战的时候,那个时候双方的火器仍然处于一种传统的古老的火器,杀伤力并没有比当时的刀剑啊高出去多少。

这个时候,藤牌,它的防御里仍然还是绰绰有余,甚至比普通的那些纯木质的纯铁制的。盾牌要好,而且重量更轻,更适合特种兵携带特种兵要长途奔袭,并且短期之内跟那些拿着火枪的事并拉近距离,跟敌人进行近身肉搏战,这个时候疼牌的轻重量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

但是中国一直在康熙到鸦片战争的时候,整个中国的武器装备处于一种发展停滞的阶段,但是西方这个时候由于欧洲列强之间互相的掐架,可以说,欧洲人把自己的武器装备提高到了max的级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火枪的不断进化。

比如说欧洲发生了比较近的一次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手底下的士兵百分之百全部装备了火枪加刺刀的组合,由于时代的发展,由于欧洲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整个欧洲,他的火枪的威力不断的增加,而且稳定性越来越好,按照风格灵性,当时在20年以后,就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对于英法联军的火枪的射程估计是200米,200米左右的时候,这个时候火枪会对他的重骑兵产生影响,产生杀伤,就是根据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森格林亲得出来的经验,200米呀,即便是博尔特要跑也得跑19秒一九,你步兵是靠两条腿在那跑啊,你这个时候200米的距离,你就是活靶子,只有那么几百个人家把你当活靶子一样射,你有任何脾气吗?

即便是僧格林沁,他指挥清朝的重骑兵作战的熟人,然还是犯了没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亏,英国人,法国人在20年的时间里面仍然对他们火枪进行不断的改良和研究发明出了膛线以后火枪的有效射程提高到了600米,结果僧格林沁几万的骑兵一下子又成了活靶子。

正是在不断地推进的,你必须要对战场上最新的形势作出应对和变化,否定的话,你拿着老一套的去进攻敌人,当然被别人吊起来打,无论是文中介绍的虎衣藤牌兵,还是僧格林沁的那几万蒙古骑兵,都是被满清臃肿的落后的军事理念给活生生葬送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