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自封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 逍遥游讲史
  • 2024-03-01
  • 18
  • 共18人发表观点
网友「逍遥游讲史 」发表观点
2024-03-08

刘备自称汉中王主要是为了羞辱曹操,因为他那时刚刚打败曹操,占领了汉中。如果称蜀王,又有偏安一隅的意思,格局小了。

刘备自从起兵以来,打了很多败仗,有时候败给这个,有时候败给那个。他败得最多的就是曹操。有好几次,刘备的家眷都陷在曹操手上。尽管嘴上不说,但他希望把曹操打败一次来扬眉吐气。汉中之战给了他这个机会,而且也成功了。称汉中王,就是向曹操宣示我也可以打败你,你也没什么了不起。据说,曹操接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给朝廷的上表,肺都要气炸了,但也无可奈何。

而且,刘备称汉中王还特意跑到前线沔阳举行仪式,进一步耀武扬威。他不称蜀王也是明智的,蜀王有割据的意思,而且统治时间不会长,兆头也不好。

总之,因为以上原因,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网友「棍哥观史 」发表观点
2024-03-05

汉中王的称号不是刘备自称,魏王、吴王的称号也不是曹操和孙权自称,进王位是由群臣奏请的结果,这三位雄主不会傻到自己称王,只会按示群臣是时候劝进了。而群臣也会审时度势的向主公提出进何种王位,这也是群臣商讨的结果。

群臣奏表里写到了“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矫罪,虽死无恨”。这样的奏请套路完全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走的路数,首先被封为汉中王的刘邦,也是以汉中、巴蜀为根基才统一全国的,这等奏请不是正合刘备心意么?

网友「Mer86 」发表观点
2024-03-10

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宣示战绩和主权,向曹操示威。

汉中之战前,刘备单挑曹操,从没赢过。

打一次输一次,打十次输十次。

刘备倒是不怕曹操的部将。夏侯惇、李典等人都曾被他击败过。但只要曹操亲征,刘备就只能跑路了。每次都是溃败,或是还没碰见曹操就提前跑路了。

当时人都知道,知道刘备见了曹操,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虽然此前的赤壁之战,曹操输了,且刘备也有一定贡献。然而谁都知道,周瑜才是孙刘联军总指挥。赤壁首功之臣是周瑜。

因此,汉中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生,唯一一次单挑打赢了曹操。而且还是大胜,打得曹军异常狼狈,灰溜溜的退出了汉中。

既然是一场罕见胜利,那就值得宣传了。

需要大力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

而刘备自封汉中王,显然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和恶心曹操的手段。

第二层意思是打擦边球,效法刘邦,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刘姓宗室,占据巴蜀和汉中,这个表述会让世人先想到谁?

肯定就是刘邦了。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握有法统。刘备此前在法统方面一直都被曹操压着。

别看他姓刘,是汉室宗亲。但要论法统,曹操才是汉相,刘备和孙权一样,都只是不服朝廷命令的叛贼。

在刘备看来,自己肯定要与曹操争夺话语权和法统。此前,他没能力争。

但当夺取汉中,他几乎获得了与刘邦在楚汉相争前,一样的政治资源后(只是限定于本方实力而言,如果算上大环境,也就是算上对手的实力。刘备的资源远不如刘邦),他也就有实力与曹操争法统了。

这种时候,刘备称“汉中王”,很容易让人想到刘邦的“汉王”。

刘备打下汉中郡,在汉中称王,其自称爵位便是汉中王。

同理,孙权的吴王,“吴”不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的地域概念。而是“吴郡”的意思。

吴王就是“吴郡的王”。这一点要弄清楚。

网友「邓海春 」发表观点
2024-03-07

刘备称汉中王不称蜀王,是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称王方式。在汉中之战结束之后,刘备的地盘得到了巩固,占领了一个州的领土。这时候刘备的身份仅仅是汉朝的左将军,曹操手下的于禁都做到了左将军的职位,刘备自己官职过低,将领们也得不到比较好的分封,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扩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为以后称帝做基础,刘备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

如果仅仅看地理位置和人口经济,蜀王似乎更适合刘备,但是刘备称王并不一定非要在那里建都。刘备称汉中王之后,统治中心依然还是蜀地。而且汉中王的政治意义巨大,远胜于蜀王的政治意义。汉中和汉只有一字之差,刘备称王的时候,汉朝还存在,所以不能称汉王,只能在其中加了一个中字,为以后称帝的时候打下了基础。

如果按照避讳的标准,汉中王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刘备是自立为王,也就没人能够管他了。除了汉中王和汉朝有一个字相同之外,汉中王还和刘邦的封号比较像。刘邦第一次攻占关中的时候,就自立为关中王,和汉中王只有一字之差。等到项羽军队攻破了关中之后,刘邦被迫取消了这个称号。后来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故意把刘邦分封到了巴蜀两地。为了不留下话柄,项羽把汉中封给了刘邦,让刘邦做了汉王。当时刘邦的实际称号也是汉中王,只是为了表示尊敬简称单字汉王。

网友「路遥lgy 」发表观点
2024-03-09

谢谢邀请!刘备一生戎马,命运多舛。在六十岁时,公元219年7月,在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汉朝未灭,自立为王,按说是大逆不道的,可是当时曹操把住了汉朝的权利,曹操也早就称魏王了。是刘邦的白马之蒙后第一个异性王。刘备自称汉中王,可以看出他的雄心壮志。当年刘邦就是被项羽封为汉中王的,刘备自立汉中王,一是告诉天下,他代表的才是汉室正统,是刘姓王。而曹操是国贼。在一个是要曹操明白,早晚是要征讨中原的,他要像高祖刘邦一样,征讨曹操!可见刘备用心远见卓识。

网友「大司马在此 」发表观点
2024-03-02

谢谢@ 亮剑风华正当时的邀请作答,刘备为何自封汉中王而非蜀王?这自然与刘备的内心抱负(或曰野心)有极大的关系。然自称汉中王就不一般了,任谁都晓得,刘备是从汉中走向帝位,也就是说刘备不再打算做汉献帝的忠臣(演义里说是皇叔),而是推倒汉献帝自个来了。可以想象,假如刘备打败曹魏,汉献帝的遭遇只会比曹魏更惨(历史之上,刘协一直活到了234年,那时节不消说曹操,就连曹丕都已经驾崩了),至少会少活很多年。

刘备自封汉中王,显然就是暴露他对天下的野心,之前所谓扶助汉室都只是口号而已,说白了他是想自个来。

当然,刘备也有自己的条件,当时他已然拥有了荆益两州,与江东孙权的同盟也尚未破裂,从诸葛亮的隆中对来看,“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正在从虚幻构想一步步走向现实。

网友「亭殿阁 」发表观点
2024-03-10

汉中之战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汉中之战,显然是刘备集团的一次惨胜,为了夺取汉中,已经到了“男子当运,女子当战”的地步,而且刘备军在下辨、马鸣阁之战都遭遇失败,在阳平关之战对峙一年又损失了大量兵力,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但是损失的兵力并不比曹操集团少。曹操那时已经将汉中人口尽数迁移,刘备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夺取汉中以后,刘备集团实力短期不增反降,以至于当关羽发动樊襄之战时,刘备无力率军北上响应关羽。

汉中对于曹操来说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对于刘备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夺取汉中以后,退可固守要害,保全益州,进可进军雍凉,乃至兴复汉室。从这一点看,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虽说惨胜如败,却也是战略上的大胜利,夺取汉中以后,刘备也没有停下进攻的步伐:派遣刘封、孟达连克魏国西城、上庸、房陵三郡,后来孟达降魏,曹丕合并东三郡为西城郡,刘封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夕,策反孟达,孟达带甲数万,实力不可小窥,可见东三郡给刘备集团带来的实力提升还是很大的,东三郡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刘备集团的实力,还打通了荆州与益州的联系。准确来说,是在取得东三郡之战胜利以后,刘备才进位汉中王的,正因为汉中之战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刘备才称汉中王,以纪念这次胜利。

网友「三晋清泉 」发表观点
2024-03-10

谢谢邀请

高祖皇帝在弥留之际曾经杀白马宣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有违此誓,天下共击。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刘姓子孙,封汉中王有什么问题,不违祖训。这时候有人就要说了,刘备的汉中王是自封的,不是朝廷封的。废话,自东汉以来,群雄逐鹿,内忧外患。朝廷之内先是董卓后是李傕郭汜再到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曹操更是囚君戮后而且自立为魏王。这个时候朝纲沦丧,朝廷威严早已荡然无存,哪儿还有朝廷。刘姓子孙还在一线拼搏的就剩刘备这么一支了。刘备不自立为王难道让曹操给他封个汉中王吗?

刘备自立为王正合时宜,他要让天下知道,刘姓子孙还在,大汉朝还没有亡。别说自己现在拥有荆 益 汉中,即使自己还是小小的新野令也同样要称王,这不是自不量力,而是在向天下苍生宣誓自己除奸剿贼的决心,是誓死恢复汉室的壮志与豪迈。从这个角度讲,刘备称汉中王合情合理,我相信即使刘协听到这个消息也会聊表安慰吧,最起码自己不是那样的无助……

网友「故道之路 」发表观点
2024-03-02

感谢邀请,有意思的问题。

按照两汉的爵位,天子最大,下面依次的王、公、侯。在册封时,一般遵照受封地名+爵位。比如关羽,汉寿亭侯,就是把汉寿这个“亭”级单位划封给了关羽,正常情况下,这里的土地,百姓都是属于被分封者的。再如诸葛亮,武乡侯,就是把武乡这个县,封给了诸葛亮。如果爵位是“公”,可以享有“郡”一级的封地,如果是“王”,至少享有“州”一级的封地,可以独立建国的,只是名义上尊奉汉天子。

自汉武帝削藩之后,汉朝历史上很少有人称王,因为称王者,位高权重,通常严重威胁皇权。

但到了三国时代,群雄逐鹿,地方割据,朝廷丧失中央管理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这个爵位,依次出现在魏蜀吴中,当然都是自立,然后走形式上奏朝廷。

曹操统治北方,发迹地在兖州和司隶,这里是春秋战国时的“魏”地所在,所以称魏王,没问题。假设袁绍打败曹操称王,那很有可能叫“赵王”或者“晋王”。

同理,孙权统治扬州和荆州南部,政权中心在建业,春秋时“吴”国所在地,所以为吴王,也没有问题,假设刘表也称王,那么自然就是“楚王”

那么刘备统治益州,政权中心在成都,按理说蜀王更合适,那为什么要称汉中王呢?其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汉中虽然隶属益州,但是相对独立,汉中盆地自称体系,汉末张鲁居汉中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因此以汉中为中心,囊括上庸、巴西等地而建国,从地理单元上,符合惯例。

第二:刘备终生的宿敌,是曹操。正是汉中之战,把刚刚称魏王的曹操击败,那么针锋相对,自立为汉中王,无异于表达与曹操针锋相对,平起平坐,一决雌雄的政治态度,而且对于鼓舞自身士气,往敌人伤口撒盐,都是很好的称谓。

第三:刘备的先祖刘邦,就是以汉中王的身份,从汉中起家,最后灭掉项羽,一统天下的。刘备以汉中王自居,其实表明效仿祖先,恢复中原,重振汉室的决心。

因此,刘备称汉中王,现实可行,政治意义巨大,远比蜀王,更具有号召力和对敌人的打击力。因此,刘备当然会选择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网友「剑胆琴心01 」发表观点
2024-03-05

刘备不爱读书,喜欢声色犬马,除了说过一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名言,似乎文学水平一般。他自立的“汉中王”封号,应当是诸葛亮等一班文臣建议他采用的。

刘备自立“汉中王”,是想效仿“汉王”高祖刘邦故事,自汉中兵出秦川,攻占关中,进图中原,这个称号一打出来就出师有名了。虽然地位比蜀王更谦卑,却仍然归属东汉朝廷,“高大上”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的身份等级。

所以“汉中王”就是刘备恢复汉室、拯救天下的大旗,这和刘备的行事作风一致,他韬光养晦,不用尊贵的蜀王却退而求其次,这样更能博得百姓的同情,从而在政治上获得更大的号召力。

网友「电视剧里看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7

诚邀,如题。刘备地盘主要在蜀地,那为何刘备称汉中王而不是蜀王呢?小编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同时蜀王和汉中王最大的差别就是汉中郡的归属,古代汉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处秦岭之中,进可攻退可守。刘备称汉中王大概也是为了像天下人表明立场,即刘备绝不偏安一隅,力图匡扶天下。

网友「闻知社 」发表观点
2024-03-02

文|小河对岸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为何刘备却要称汉中王呢?我国历史上的王朝与割据政权的国号,几乎都是来源於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名。而所取国号,又跟其盘踞的地盘密切相关。比如,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区,其核心地区为春秋时期的吴国旧地,便以吴为国号。元末时期,张士诚与朱元璋又分别以今天的苏州、南京为中心而建立统治政权,于是,也都以吴为国号。

再则,汉中王实际上就是汉王,表明自己乃大汉正统。秦末之际,项羽封刘邦於汉中、巴、蜀之地,而都於南郑(汉中)。我国历史上的诸侯王号,有两大主要来源,一是先秦诸侯国名,二是秦汉以后的郡县名。比如项羽分田安为济北王,田市为胶东王,张耳为恒山(汉避文帝讳,而改为常山王)王,都是当时的郡名。刘邦实际上就是汉中王,而大汉王朝的国号来历也源於此。

虽说,刘备据称乃中山靖王之后,但刘备与汉室的关系,跟商鞅(卫国公族)与周王室的关系也差不多。而据《三国志》记载,刘备这一支脉,在汉武帝时期就因坐酎金失侯(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而沦为庶民了,早已没了皇族身份。虽说,宗室也可承继大统,但都是宗室近支嫡系。就如南明时期,被拥立为帝的诸位藩王一样,也都是各藩王的嫡系继承人。

参考史籍:《三国志》、《后汉书》等等

网友「萧武 」发表观点
2024-03-03

因为和帝死后,殇帝冲龄即位,没多久就夭折了,和帝的另一个儿子平原王有病,不适合继位,所以邓太后和她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定策,找了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来继位。刘庆本来是章帝的太子,后来因事被废,才有了和帝。

清河孝王刘庆是章帝的儿子,所以刘祜是和帝的侄儿,当时只有十三岁。这当然是为了便于邓太后家族控制朝政。刘祜到长安之后,邓太后主持,百官服吉,先拜刘祜为长安侯。然后才由邓太后下诏,立刘祜为帝。

当然,这也不等于汉字就不能出现在封地的名字中。汉朝建立之后,一些地方的名字被改名,带了汉字,以这些地方为封地的爵位是没有问题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汉寿亭侯关羽。

此外,长安虽然不能直接成为封地,但是汉朝有长安县、长安乡,所以可以封长安乡侯,比如张章就被封过长安乡侯。但不能封长安县侯,因为县侯在汉朝的封爵体系里,就等于长安侯了,只能封乡侯。

在刘备之前,还有一个人被封过汉中王,就是在王莽末期,刘玄建立更始政权之后,封刘秀的族兄刘嘉为汉中王。

网友「南门太守 」发表观点
2024-03-06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刘备在汉中称汉中王。这项新职务不同于刘备之前担任的益州牧,既不能表奏,也不能遥拜,当然也无法像曹操那样由汉献帝下诏册封,刘备的方法是“劝进”。

仪式上,宣读了准备送呈汉献帝的表奏,之后刘备登坛,拜受汉中王玺绶,戴上王冠。

随后,刘备又汉中王的身份再向汉献帝上了一份奏表,在后面这篇表文里,刘备重申了群下奏表中的内容,强调了自己忧国效忠的想法。两篇奏表都派人送往许县,一同送去的还有当年曹操以汉献帝名义拜刘备为左将军、宜亭侯的印绶。

上述封地中,魏郡的辖区在之前已经进行过调整,辖有29个县,堪称当时天下第一大郡,其它9个郡都在魏郡周边,幽州和并州撤销后,它们目前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

到了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4月,曹操的魏公又向前迈出了一步,汉献帝下诏,进曹操的爵位为魏王,封地范围未变。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刘备的称王之路与曹操大致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没有在称王之前先称公。曹操的封地是10个郡,刘备是5个,这是因为刘备的地盘远不能与曹操相比。

网友「魁哥说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10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你争我夺,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一统中国北方,可谓是一头独大。公元216年,曹操凌驾百官之上,称魏王,离皇位只一步之遥。刘备作为曹操的头号敌人,自然不甘示弱,于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劝进下自立汉中王。而此时孙权尚未称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与刘备的汉中王。

既然刘备已经是坐拥荆益二州的强大诸侯,为何不顺势做“蜀王”而自封为汉中王呢?其实如果换做是你,也不会称蜀王,刘备称汉中王才是最佳选择。这是为何呢?

公元218年,刘备夺西川后,开始向汉中进兵。命吴兰、雷同等人先后进军,可惜都被曹军所击败。直到公元219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主动放弃阳平关,渡过沔水,驻扎在定军山,最终,黄忠于定军山之战阵斩夏侯渊,魏军被迫撤退。曹操得知夏侯渊战死,汉中战局不稳,拍案大怒,尽起大军进军汉中。可是刘备已经做好了准备,以逸待劳,刘备说道:“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赵云在汉水之战中击败了曹操,曹操也无奈地称汉中为“鸡肋”,所以不得不退出了汉中。

虽然汉中之战,刘备已经山穷水尽,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但好事多磨,汉中之战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中之战极大鼓舞了刘备集团,振奋人心,因为得汉中,退可固守要害,保全益州,进可进军雍凉,乃至兴复汉室。也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意思。而刘备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必然要向天下表明自己进取天下,兴复汉室的决心。刘备此时在群臣的建议下进位“汉中王”也是理所应当。

当然刘备攻占汉中时汉献帝还在许昌,所以刘备不可能向刘邦一样称“汉王”,那样至汉献帝于何地,汉中既有汉王中的“汉”字,又可以证明自己进取天下的决心,所以进位为“汉中王”再合适不过了。不但可以向天下展示自己的正统性,又可以告诉世人乃至曹操,我刘备一定会向高祖一样,一统中华复兴汉室。

最后,刘备以前只能算一个二流军阀,在张松、法正等人的带领下,才得以发展壮大。坐拥荆州,益州二地。而刘备在攻打汉中时,所倚仗的除了张飞,赵云,诸葛亮几人外,其他的都是益州本地人,也就是蜀人。

网友「快乐的轮船pV 」发表观点
2024-03-08

在《隆中对》中有一句:“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句中“将军”指刘备,“帝室之胄”指帝皇家族中的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那时是世袭制,汉朝将亡,曹操专帝。要想兴复汉室,刘备必须称帝,才能名正言顺去讨伐曹操。(一句话就是:刘备是汉景帝刘启的后代,可称帝。)

网友「西岭散人 」发表观点
2024-03-03

不为别的,就为了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刘备的先祖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前就是被封为汉王,后来又以汉为国号,刘备自称汉中王合情合理,称帝之后也把国号定为“汉”。

同年,由军师诸葛亮领衔,群臣上表请刘备称王建国,刘备自称汉中王,置百官,立世子,定都于成都。

两川之地古称巴蜀,而蜀王这一爵位很早就出现,最早的“蜀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秦惠王本纪》记载:

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

这是最早关于蜀王的史料记载,可见,蜀王这一王爵很早就出现,其辖地范围在巴蜀。刘备据有巴蜀,正应以蜀王自居,最后却为何又自称汉中王呢?愚以为刘备出于以下几点考虑,自称汉中王乃是出于政治考虑,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果然,公元221年,曹丕迫不及待的废黜汉献帝建立魏国,刘备在以诸葛亮为首的文武大臣的劝进下,于成都称帝,国号仍然为“汉”,年号为“章武”,实现了从汉中王到大汉皇帝的进阶。

刘备称汉中王,而不称蜀王,主要还出于政治考虑,汉是国号,汉王是汉高帝刘邦建立统一政权前的王爵,刘邦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最终在楚汉战争中一举击败最强对手项羽。如今刘备和先祖刘邦一样,占据巴蜀和汉中,正可效高祖以成基业,叫“汉中王”,表明自己作为汉朝皇室后裔的正统地位,无疑对于自己实现大汉复兴占据了舆论优势,也更易于收拾人心,招揽人才。

网友「寒鲲 」发表观点
2024-03-07

要明白为什么是“汉中王”,而不是“蜀王”,需要明白以下几点:

汉中是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汉朝的得名之地

楚汉之际,刘邦正是以汉王的称号,自汉中发兵,一举还定三秦,东向争楚的,而后历经四年楚汉战争,方才把项羽消灭,并由此建立了长达四百年的刘氏汉朝。由汉王国到汉朝,汉的名号最初便是来自汉中,所以刘备在占据汉中后,立马自称汉中王,便是在呼应当年汉高祖的事业,试图把自己打造成四百年后的刘邦,并将曹操比作项羽,以古人深信的天命轮回思路论证自身的合法性。

以汉中为王号,自然要在汉中设置官署,那么在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上看,便是一种兴复汉室政治姿态的表现。质言之,以汉中为王号以及日后诸葛亮、蒋琬以汉中为基地,都是一种坚持北伐、兴复汉室的军政姿态,这就提升了原本偏居一隅的“国格”。

刘备刘禅政权的政治定位是“第三汉朝”,而非蜀地政权

刘备此时之所以自称“汉中王”,而不是“汉王”或“蜀王”,一来是因为汉帝尚在,不能僭越,所以不称刘邦当年的“汉王”称号;一来是因为在汉代,“蜀”与“汉中”的地位并不一样,两者虽然都是地名,但“汉中”因其前汉龙兴地的身份而与汉朝的联系更为紧密,称汉中王,更能体现出刘备政权的全国性,以免刘备政权在创建伊始便沦为一个不思天下的割据政权。

刘备称帝以后,“蜀”始终是曹魏、孙吴出于不同目的用来贬低季汉政权政治地位的称呼,而非刘备刘禅政权的自称。“汉”始终是刘备刘禅政权的国号,质言之,刘备在称帝之时便已表现出向二祖(刘邦、刘秀)看齐的政治态度,并以兴复汉室为目标。那么,刘备刘禅的政权自始至终便是以第三汉朝自居的,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会流行用“季汉”称呼刘备刘禅政权的原因。

刘备称王的程序是在模仿汉家故事:河西推窦融

“汉家故事”是足以供晚辈君臣援引的先辈典范级的重大政治事件,换言之,只要是曾经有效执行并有良好效果的“往事”,便能构成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供后人仿照,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现象。

刘备“称”汉中王的程序,仿照得是新末乱世之中被河西牧守推举为共主的窦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是经由如下《劝进表》中次序排列的汉臣“推戴”而成的,惟其如此,方能通过两汉之际以窦融为主角的“汉家故事”,来具足自行称王的合法性,顺道把曹操比附成当年的王莽。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将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奏

综上,刘备之所以称汉中王,而不称蜀王,大致便解释清楚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