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精髓是什么?

  • 了空9
  • 2024-03-07
  • 21
  • 共15人发表观点
网友「tu医海拾遗1942 」发表观点
2024-03-16

《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精髓。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部份。

《素问》的精髓部份是:

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论,六节脏象论,五脏生成论,脉要精微论及太阴阳明论等……。

《灵枢》中的精髓部份是:

主要论精和神的概念,知,本神,营气,营卫生成,病本,决气及海论,津液,百病始生,天年,通天,及九针等。

网友「幸运客至 」发表观点
2024-03-1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其精髓,我认为就是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充分理解和利用这句话,可终身不得病。其实践及方法,我有拙文:《冬季怎样养生?》里作了回答和介绍。不用吃药打针,可让你吃得香,睡得甜,成为五毒不侵的金刚之身。想知详情,可关注我,查看。此不重复。

网友「朱力芳 」发表观点
2024-03-08

《黄帝内经》应该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厘清思想到行为全过程的生命文化经典。甚至还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阐明了心理路线图的千年经典。

《黄帝内经》云:“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下面我谨从生命文化的视角,逐一分析:

01.两精相搏谓之神。内经很清晰地给“神”一词做了定义。即“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我们中华文化的生命文化源流,给神的定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不认为“神”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二“神”是多元的,非一元的。只是阴阳两精融合新生命存在。即有多少个阴阳结合的新生命,就有多少神个体的存在。

02.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内经认为,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魂是一种精神的灵动存在和运行核心。一个丧失灵魂的机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的灵魂或丢了自己的灵魂,就是行尸走肉。

03.依傍着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魄,在西式科学,尤其是心理学,是没这个词的。而我们的生命文化范畴里,不但有“魄”这个词,且其地位仅此于神。比如,肝气足的人,其将军魄力,就十分强盛。

04.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作为一个官能潜意识系统,也是中华生命文化特有的提法。一般而言,西式科学认为人是用大脑思考和主宰意识。而我们将“所以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内经看来,人主动和被动甚至消极去看待事物和人自身,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境遇。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人若能积极主动去内活自己和发现外部的世界,人生会更精彩。

05.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是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人根据自身的本能,并在有经验所记忆的基础上,形成欲望或动念,这个心理过程,是妙不可言的。

06. 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当下的人们,将“意志力”,当做口头禅来讲,把“心-意-志”原本三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用一个“麻袋词”笼统搁在一起,往往导致“下决心容易,反悔更容易”行为摇摆不定现象发生。

07.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思,是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人光有内心远景的良好志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梦想的场景,照进理想的环境本身,就有较长的路要走。同时,一个理想的事业,要在尘世中得到关联人的理解和认可,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故有“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的古训。来告诫我们在做现实工作的时候,要准备若干个相对可行的对接方案,从而避免“胎死腹中”的尴尬。

08.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虑,是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思,是积极方向的准备,而虑是万一出现意外情况而准备的预案。思虑是有阴阳二者组合而成的词汇。思虑是一个正反两面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和多环节的细节落实,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

09.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内经将“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智=知+日。大道至简,从“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都应该修炼一个如同太阳光普照的内心世界,并将前八个步骤酝酿甚至强大的意志力逼迫下,才会产生“理智”的逻辑推演模型和现实行动路线图。

《黄帝内经》是生命科学,用生命文化形式来表达的人类经典。

从“精”到“智”,是一个从思想到行动的绵密过程,人若能做到每个细节都不会产生断点,并能成全闭环,就能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人体是如此,由人组成集体(组织),同样也是如此。

网友「压海棠的黎叔 」发表观点
2024-03-10

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内经》分为上篇“素问篇”和下篇“灵枢篇”。上面的那个问题是黄帝在《黄帝内经》“素问篇”第一章节“上古天真论”向他的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意思是:黄帝听说上古的人,都可以活100岁以上,并且动作还很灵活,为什么到了黄帝那个时代,不到50岁,就开始衰老呢?到底是因为时代不一样呢?还是因为人为的原因呢?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岐伯回答了黄帝的问题: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做到活到100岁,还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的原因是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个问题就是酒,有的人喝酒就当喝水一样。尤其是朋友聚会,劝酒,不干了这一杯是不是不给我面子,感情深一口闷等劝酒词,喝得胃里很不舒服也继续在喝。喝酒肯定是对身体不好的,还把酒当水喝那简直是作死了。

以妄为常。妄是作妄想,欲望来解释。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了车子想要房子,有了房子想要漂亮老婆,有了漂亮老婆还想要多个小姐姐做女朋友,这些欲望的获得都需要耗费我们颇多心神,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的。

醉以入房。这里讲我们的性行为。

网友「上善若水125944379 」发表观点
2024-03-12

《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精髓,是它的哲学辨证思想,也就是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哲学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医疗体系。

《内经》"阴阳应像大论"中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这种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孤阴不存,独阳不长,物极必反","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正是在这种哲学辨证思想的指导下,中医逐渐建立起了完备的基础理论与诊病治病方法。

中医诊病方法为望闻问切,从中获取病者的大量信息,在掌握患者本人具体情况的同时,(这包括年令,生活习惯,职业,心理状态等)亦考虑外部环境气侯条件,经综合研判,然后得出结论,再据情施治。

脉象诊病分阴脉阳脉,此为纲,再分别细分则为目,(迟数,浮沉,滑涩,洪细,弦濡…)。诊病方法还有八纲辨证,(表里寒热阴阳虚实,都是两两相对),六经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症,三焦辨证,(针砭炙按)这些方法互为补充,灵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可以说其法是很科学的。

中药的分类,组方同样是遵循阴阳五行学说之辩证原则。中药分类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又分温热寒凉四性,升降沉浮四气,以对应人体之症候。中药组方又有君臣佐使,以分主次。这也是中国除"周易"“道德经"以外,以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药物分类学,和诊病治病分类学。华夏的阴阳五行学说,从创立分类学的意义上讲,比十八世纪瑞典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早了二千多年。

中医调强养生,即治未病,提倡防患于未然,而且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种未雨筹缪的哲学思想,和治未病的方法,是西医所望尘莫及的。中医的治未病,也体现了无病和有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前后相随,音声相和…"。

综上所述,中医的精髓是阴阳五行学说之哲学辨证思想,这种辨证思想不光能用于中医药,亦可用来指导人们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实践中的各个方面。

网友「眾正聯盟 」发表观点
2024-03-08

《黄帝内经》是祖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瑰宝!本人从《黄帝内经》“上古之人,知其道者,灋于陰陽,龢于術數……”这一段经典中,“受益匪浅”。通过长期探索研究发现:只要把深藏在“灋于陰陽,龢于術數”的奥秘搞清楚、弄明白,人类社会和自然万物的奥妙就会“了然于胸”。

熟练地掌握它的内在规律后,不仅仅能比较轻松詮釋、解讀東方神秘文化和東方養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時还可以比较轻松地揭秘西方神秘文化的面纱!

网友「superstar007 」发表观点
2024-03-16

这个作者都不敢署名的,假托黄帝发声的伪书,有什么资格动不动称精髓?

《黄帝内经》称:

……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中医和现代医学两种医学体系有着根本区别:一种不断推陈出新另一种坚守古代理论,一种不断突破另一种拒绝改变,一种不断自我否定更新而另一种古人绝对正确,一种认为人类不断进化另一种认为人类在退化,一种认为现代人更聪明另一种认为古人最聪明,一种向前看另一种向后看,一种开发新技术另一种崇尚古方古籍,一种唯物客观另一种唯心冥想,一种崇尚科学另一种玄幻神化,一种开放包容另一种封闭自守,一种真科学真治病另一种真忽悠真骗钱。究竟哪种是中医哪种是现代医学我本人不好判断,阴阳五行有道理还是病毒基因有道理大家来评判。

以下转高端黑:

古代中医先贤的智慧,岂是狭隘的现代科学能够解释得了的?

细菌病毒、基因遗传、血液循环、神经激素、大脑脊髓我们通通不听不看不采纳,不能让你们颠覆我们纯洁的阴阳五行理论!

核磁共振、螺旋ct、心电监测、显微透视我们通通排斥,我们只相信人工望闻问切!

即使是中医巅峰时期康熙和乾隆各几十个子女在御医加持下夭折了50%也无法改变我们对中医的狂热信念!因为我们重金属肝毒肾毒药物致癌马兜铃酸入药本来就是靠的是药三分毒!中医本来就是固本培元治本不治标!

其实,西方的古人也发明创造过很多神奇的治病方法。比如以干尸粉治金创、放血疗法治百病......烫烙,烟灰,蚂蟥,鸦片都在不同的时期用使用过。但是后来他们建立了现代医科学之后,就开始狭隘地、盲目地崇拜科学,把以前的文化都丢了。

古希腊有四体液理论,古印度有三体液理论,但他们现在都不发扬这些文化了。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太不自信了!

只有我们的五行、阴阳理论,至今仍然是民族的国人的骄傲!

网友「踏雪无痕问道中医 」发表观点
2024-03-11

《黄帝内经》的精髓,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取象比类的中医思考方式,《黄帝内经》给出了人体疾病的由来,疾病的演变,以及疾病的诊疗原则。

从这个原则出发,加上一代代中医人对此的领悟与发扬光大,行之有效的中医实践,才有了中医数千年不衰的局面。

也正是由于黄帝内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对自然规律的独到认识,才有了即便今天的西医盛极,也动摇不了中医的基础,再多的研究都无法否定中医的认知。中医也一步步走向国际舞台,走向国际的诊疗一线。

网友「laity徐 」发表观点
2024-03-10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巨作。有人认为就是因为冠以医学之名才能保存到现在,它包含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军事学等。

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黄帝内经》主要是学习中医知识。然而何为医?就是解除病痛,让人们活的好、过的长。

所以,我认为《黄帝内经》的思想精华就放在最为重要的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诉人们如何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网友「翔轩阁主易理书画中医 」发表观点
2024-03-17

黄帝内经是自然科学,讲人类生活生产在大自然中,如何尊循自然规律,服从自然,顺应自然,做到天人合一,实现身体健康,安排生活生产的古代学者总结性的一本好书。

把天地人应该有的规律称之为道,首先讲了大自然(地球)在宇宙间运行的规律,诸如春夏秋冬四季丶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等对生物特别是人的影响。人的七情五志喜怒忧思悲惊恐对应五脏六腑的影响等等。

在维持人类身体健康,治疗疾病方面做了全面的概括,把人归入大自然之中,把人按整体來对应自然,指出阴阳五行丶表里丶虚实丶寒热,用经络丶五脏丶六腑的平衡,保持健康,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黄帝内经是对今天把人当成物理构件丶当成机械另件对待丶用化学的丶分子细胞等西方医疗理论批判的有力辨驳。

这本书是易学辨证法的延伸,也是搞好中医中药的好书。

网友「风如铁 」发表观点
2024-03-10

“内经”自然是“释内”。解释内部之道的经典。所谓经典一定是非常合道。不合道不足以成经典。

总不能一部经典却经不住推敲吧?

而能经得住推敲,自然说明它阐述的道是客观的、公正的无可指责的。

道即规则,规律法则。而“释内”自然是相对人而言,人身之外为“外”,身体之内为“内”。

《黄帝内经》自然是阐述人体中规律法则的经典。

不难想象,《黄帝内经》精髓肯定是关于身体规律出现异变该如何理解的方法。否则一部经典就失去了作为经典的价值。

正如,《道德经》也是指导人们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经典,而恰恰很多人“不可说,说不清”。不是说不清楚,是读不懂而已。

我想《黄帝内经》则面临同样的问题,大多数人读不懂。这种读不懂来源于语境的错位。

《黄帝内经》著书立说的时代的用词用句,与现代语言的用词用句可能完全不一样。

以《道德经》为例:道分未知之道和已知之道。未知之道需要人们探索发现,已知之道属于人们运用使用之道。

而“未知之道”用“无”表示,“已知之道”用“有”表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楼图纸是已知之道,规划蓝图是未知之道。

通篇都是这个意思:

“无私”就是对未知事物的个人观点;“无争”就是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办法;“无欲”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

与现代语言中:没有私心,不争名利,没有私欲等风马牛不相及。

这也是很多人读不懂《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应该与此差不多。估计很多词汇都不是现代语言中的概念,而人们又使劲用现代语言理解,可能越理解越错。

这是心理学范畴的事情。非医家不去研究《黄帝内经》。而医家又不敢“篡改”《黄帝内经》。医道越深厚越不敢越雷池半步。

早期语言环境与著书时期还接近,人们还能读懂,越往后语言环境变化越大。到了近现代,白话文已经发展到自由体,根本与原著时期的语境不同。

所以,要想弄懂《黄帝内经》的精髓,首先要“逆归”原著语境并准确翻译成现代语言。

否则只能是像《道德经》的处境,千人千解。乱象环生。

网友「分享康健文化 」发表观点
2024-03-08

黄帝为轩辕黄帝,黄帝是神,开编写道,昔日黄帝,生而神灵,说的是生下来即是神灵,非是凡夫俗子,岐伯为上帝的弟子,一个凡夫俗子,由此来看,黄帝怎么可能问道于岐伯,如果没有黄帝岐伯的问道,又何来的黄帝内经?

因此黄帝内经非是黄帝岐伯之问道,另有其人,假借黄帝岐伯之名,所写。

网友「文华武英行走 」发表观点
2024-03-13

《黄帝内经》是迄今为止在时间上最早,在地位上最高的中医理论巨著,是我国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两部分,共18卷162篇。每篇均通过黄帝与岐伯等医学大臣问答形式,展开对医道与医术的阐述。《黄帝内经》为秦汉前医书,与伏義、神农之书为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三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是一部探索生命奥秘,揭示生命本质,运用古朴的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论证生命规律的医学书籍。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人体以及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知识领域范畴内容。

《黄帝内经》的精髓为“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黄帝内经》的医道医术能解除疾病对人的缠缚和痛苦,保全人的真精之气,导通人的身体元气,拯救黎民百姓达到健康长寿,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如果没有黄帝、伏羲和神农这三位圣人的学说,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

《黄帝内经》的实用性为“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也。”《黄帝内经》的文字简洁,内涵广博,道理深奥,旨义深远。天地间事物分别清楚,阴阳节气有序排列。事物变化被揭示,生死征兆被阐明。不相谋而远与近的道理相同,不相约而幽与明的道理相契合。验证书中之言,无不灵验。检验于疾病医疗中,无有差错。确实可以说是最高医道的渊源,养生之学的根本。

如果能精心研究,深刻领会《黄帝内经》的意旨,就能在医道上取得明显的成就,在医疗中犹如有神暗中相助,出神入化。自古至今,出现许多如张仲景、华佗等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人物,无不是熟悉掌握了《黄帝内经》的医道医术,并能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其中的医学妙理,在广泛救济世人,解除黎民疾病痛苦,妙手回春的事业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网友「觉明中医学堂 」发表观点
2024-03-13

我是一名中医临床医生,专注于中医四大经典传承和学习。我觉得黄帝内经最大重要的精髓有三大点:

1、 天人合一观念,

黄帝内经第一个精髓就是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很好的把自然跟人联系起来,总结其中的规律,尤其是一年四季的规律,以及阴阳变化运动的规律,这个跟人结合起来并且落实着地,让后人保健养生有了可循的依据。

3、 针灸应用,并且建立归纳了系统的经络穴位生理系统,以及具体的针灸治疗方案和原则。尤其是根据病人的阴阳虚实予以补泻的调理。这个在临床上非常有用。最关键的是这些方法经过后人的实践证明,非常的有效。这才是黄帝内经的精华所在。不仅仅有里理论实践,更有临床治病的方法和原则。

4、 文化价值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中医经典,更是一本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书中一些知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尽管有一些认识上的瑕疵,但是总体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文明还是让人感叹的。

网友「汤谷冲霄 」发表观点
2024-03-09

《内经》中最精髓是“五运六气”七篇。完整讲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气观念。“通天下一气耳”五运六气也,五运是地之五味(酸辛苦甘咸)阳气化后成的五行(木金火士水)功能化之气;六气是天之阳能在四季六个时段不同的表达,温热暑湿燥寒。五味阳化为五行是六气主使的结果。五运为阴气,六气为阳气,五运六气就是存在干天地之间的氤氲阴阳二气,此二气为万物化醇之源。此二气为无,万物为有,无可生有,有也可化无,有无相生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德。

人生存在世,饮食五味是保后天之本的唯一途径,五味产于大地。此为“人法地”。五味的产出源于天上的太阳(万物生卡靠太阳),此为“地法天”。“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运六气谓之道”,此为“天法道”。五运六气的产生源太阳地球(天地)相对自然的运行,此为”道法自然”。

万物(天地人各种生命体非生命体)皆自然化生化灭,有形或无形。“道无鬼神,独來独往”。万物的千变万化是阴质(五味)在阳能(六气)的适度促使下而发生的。阳能适度的量变,可令阴质发生数量、形态、质地结构的不同变幻。阳能是神机是动力是外因,阴质是根基是内因。阳能是无形的,它有多种表达方式,核裂变(核能)、电子运动(电能)、分子的扩散与收缩(热能)、蛋白质的变更(酶化学能)、空气流动(风能)。这些能都自然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人类要顺其自然而生存,就必须正确合理趋利避害的利用这些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令体内阴质化生化灭到未病的标准,执行这一要求的最好办法是:在饮食中,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也。补精益气是为让形神执行天道:补不足,损有余。气血不足要补,垃圾堆积要消。

“五运六气”七篇运气学所阐述的万物始终的化生化灭之理,就是人类一生养生的基理,是“三世医”的核心现论和行医的指南。古人认为不知运气不能为医。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