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散文的新写作:女性、恋物与消费主义

数字时代的散文:情感的消失与异化

在数字时代,现代人面临着情感的枯竭与消费主义的双重夹击。情感在消费主义的框架下似乎在构建一个新的产业,成为刺激经济的巨大生长点。然而,这种矛盾和撕裂最终让情感指向空洞。现代人容易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躯壳,只是为了满足一个又一个欲望,填补一个又一个消费制造的沟壑。受众在新的消费美学的影响下,也试图相信购买可以解决一切情感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媒介所搭建的自恋式的平台,在发明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有些散文的情感不再具有反抗力量,而是沦为纯粹的装饰物,乃至成为消费主义开疆辟土的击鼓手。情感的消失和异化,使得散文写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困境。

曾几何时,情感作为文学艺术诞生的源泉及发展动力,正一点一点趋于枯萎。张怡微在《散文课》中强调散文写作的前提是认识情感的层次、理解复杂的情感,这其实就一针见血地阐明了散文存在的本质问题,就是情感维度。散文的写作主体一定是“有情”的主体。

然而,当代散文的危机和困境,有一部分原因即源自这个“有情的主体”的衰败和消散。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探讨了“情”的纯粹和神秘难辨,以及可以催生的巨大能量和生命力。而如今,“有情的主体”逐渐式微的对立面,是当代社会在努力培养一种“理性的主体”,强调用科学的方式,将情感控制在所谓正常的范围之内,加以理性调控。

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指出,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其创造出来的精密的控制系统,压抑了人类真实的情感,人类持有的是一种被建构起来的虚假的情感。与此同时,商业社会所催生的人的需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建立在消费主义基础上的虚假的需求。

环顾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商业广告和信息推送充满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新媒体时代数字信息无孔不入,媒介的力量在不断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如何在情感的消失和异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情感的价值,找回那些被忽视和压抑的真实情感,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散文中,寻找到真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