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十年,高校反性骚扰机制依旧难产

中国人民大学迅速处理性骚扰事件,但为何总在“事件化”后?

近日,一段长达58分钟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视频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王某实名举报导师、原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王贵元对其进行了强制猥亵,并要求发生性关系。视频发布后,播放量迅速突破千万。

面对这一严重指控,中国人民大学反应迅速。7月22日上午,学校发布声明,称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当晚7点,人大再次发布通报,确认举报情况属实,并宣布对王贵元的严厉处罚:开除党籍,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人大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学校还报请上级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并将问题线索依法反映给有关机关。

在近年来多起校园性骚扰事件中,中国人民大学此次处理的速度和力度被认为是最为迅速和果断的。然而,这一高效处理的背后,依然引发了人们对校园性骚扰问题处理机制的深思。一名人大教师在接受采访时感叹,为什么这类事情非要等到成为公众关注的“事件”后,才能得到妥善处理?这对受害学生和学校本身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建立健全的校园性骚扰预防和处理机制,确保每一个举报都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依然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