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难之役,都说朱棣是最有实力的藩王,那怎么会起兵的时候才八百人,要知道,历来藩王起兵造反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在这里,朱棣又是怎么靠着八百人而最终起兵成功的。
先说说明朝的藩王制度: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朱元璋一手策划建立起来的,起因是,朱元璋本是草莽出生,自夺得天下以后,屠杀了大批有功之臣,同时利用自己的宗亲分为藩王,替自己保卫边疆拱卫京城,这些藩王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人事税收权,而且也可以有自己的王府护卫军,因此这个时期的朱棣作为藩王,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再说说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事情经过就是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同时以防边为名,将燕王朱棣的精兵调往边塞驻守,其实就是变相的削弱朱棣的实力,朱棣又且是善类,且能坐以待毙,因此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区区八百之兵最终竟能夺位成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朱棣起兵,正好是天时地利人和,占据了有利时机,当时皇太孙朱允炆刚刚登基三个月,立足尚未稳定,各部大臣军事主官尚未拉拢,便急于削藩。其实朱允炆这样做他还是心中有算盘的,他自认为财力人力都足够,况且燕王朱棣的护卫军并不多,也成不了大气候,实质上,朱棣早就做好了造反的准备。
朱棣起兵时到底多少兵马我们无从探讨,但是八百我觉得不太可能,原因有几点,一,明朝初,藩王护卫军一般有三护卫,总兵力在9000~15000不等,作为燕王在北边有戍边之重责,因此燕王实际护卫军不会低于两万。二.燕王朱棣在北方有一定的人脉资源,起兵后附近旧将来投奔的也不少,因此最初起兵总兵力在四万左右。
其次,在靖难的过程之中,骗得宁王的朵颜三卫,和部分被收买的部将,其中朵颜三卫的战斗力极强,这些部队被收编以后,实力大增。宁王的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骁勇善战,姑且算他八万吧,此时,朱棣有了造反强大的资本。
最后,朱棣一路打来,边打边收,经真定之战,郑灞之战,白河沟之战后,朱允炆损失了五十万之众,最后由于内线告密,南京空虚,朱棣直接改道出兵南下直取南京,南京兵力空虚,各地勤王之师回救以晚,加上李景隆开门献城,朱允炆不知所踪,靖难之役结束。
“靖难之役”,对于大明王朝来说,这场战役是明朝政权的一个转折点,说是“靖难”,实际上就是“造反”,而朱棣也因为这场战役,由“燕王”成为了“明成祖”。在为藩王时,朱棣便是不可小觑的一位藩王,但为何在他起兵时只有八百人呢?这要从明朝的藩王说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保证“朱家天下”的稳固,就实行了“分封诸王”的做法,把皇家宗室分封各地为王,而这些藩王在明朝初期时,权力和地位都是比较大的,公侯大臣进见亲王时都要“伏而拜谒”。而在这分封的诸王中,燕王朱棣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实力的一个,军功赫赫,影响力也不小。而朱元璋也令朱棣可“节制沿边士马”,使得朱棣的地位在藩王中更是显得突出。
并且,因为明朝初期时,国家内部还好,外部还有有一些战斗的,所以在当时,藩王是有“军事指挥权”的,但也只是指挥权,就比如,如果有战斗,藩王可指挥国家军队作战,但只是军事指挥权,并不是所有权,藩王可指挥军队,但并不等同于这个军队就是你藩王的“私军”了,军队的所有权是属于中央的,其实也就是皇帝的,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刚刚起兵时没有那么多人的原因。
对于古代王朝来说,藩王势力过大是会对皇权造成威胁的,如西汉时的“七国之乱”。所以,对于皇帝来说,不能让藩王势力做大,不受掌控,所以皇帝大多都会实行或强硬或温柔的手段进行“削藩”。在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为了防止藩王势力过大威慑皇权,便实行了“削藩”政策,而且还是比较干脆的,先后废除了五位亲王。对于当时的燕王朱棣来说,本身他对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继位为帝,心中就有些不满,毕竟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有着当皇帝的身份。而且建文帝登基后,着手削藩,特别是几位藩王都被处理了之后,朱棣明白自己早晚也逃不过,于是就发动了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的“靖难之役”。虽然开始时,朱棣只有八百亲兵,但是多年来,朱棣长期征战,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并且,朱棣本身就是皇室,并且不管如何,也是“师出有名”,所以,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的拥护者也越来越多。而这场战役,也使得朱棣最终登上帝位。
首先,朱棣并不是最有实力的藩王,正确的说法,他是最有威望的藩王!
从实力上来说,最强大的是宁王!
宁王长期拥有指挥权的军队,有八万人,注意,这是有指挥权的军队不是有归属权!
权力这东西大致分成人事,财政,指挥!
三个权力都掌握在手中,才大致拥有了其主权!可以说这是你的军队!
明朝藩王的三卫,也只是拥有长期的指挥权!
朱棣的三卫,当时大概在4.5万人左右!
由于边境上长期与蒙古人的战争,朱棣战时指挥边军达到十来万!
但是这是只有临时指挥权的部队,连长期指挥都算不上!
真正朱棣招募任免,并且发钱的,也就是八百人的卫队!
所谓削蕃,就是解除亲王对三卫的长期指挥权!
王爷们,大体上是不痛快的,心里是不高兴,但是也是服从了的。朱棣,当时已经交出了三卫的指挥权了!
所以他能直接指挥的武装力量,只有这800人!
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十岁被封为燕王,十七岁在凤阳住了三年,很了解民情,二十岁就藩北平,多次参与战争,两次北征蒙古,在北方军队中影响力很大。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即位,害伯藩王造反,在黄子澄、齐泰建议下决定削藩,他先拿周王开刀,找了个由头把周王发配到云南充军,又整治了三个藩王,并派人把朱棣监视起来,并且把他的军队调走。没办法,朱棣只好装疯,可没想到的是王府长史葛诚叛半向建文帝告密,朱棣决定起兵谋反。他命张玉、朱能带八百人在府中等待时机,七月初四,张昺、谢贵和奉建文帝密诏包围燕王府,当日夜里,朱棣率八百勇士攻下北平九门,夺回北平。七月初六至二十七日,扫平北平周边,增兵数万。并反书南京,宣布谋反,靖难之役开始。
建文帝决定包围北平,一举歼灭朱棣。朱棣在这次战役中并不占什么优势,首先他兵力没有建文帝多,其次又是谋反,可是他手下的兵身经百战,在与耿炳文作战时,中秋偷袭雄县,伏击鄚州援兵并顺势取之。公元1400年,双方在白勾河鏖战,忽刮大风吹散李景隆的将旗吹断,大获全胜。在后来夹河和藁城之战中大风再助力其取胜。后决定直接偷袭南京,1402年攻南京,守金川门朱橞和李景隆投降,金陵失陷,建文帝不知所踪。靖难之役结束。
八百人只是燕王朱棣的亲兵,在北京城的兵马文武大部分是朱棣旧部。只要朱棣能够把朝廷派来监督他的大臣杀掉,并能够控制北京城主要的部门。在北京的朱棣旧部就会纷纷起兵响应朱棣,朱棣能够迅速控制北京城也是依靠这些旧部。如果没有这些旧部,仅靠朱棣王府八百亲兵起兵就算能够控制北京城,但如果没有北京旧部帮助。朝廷的兵马分分钟就能把朱棣的八百亲兵斩尽杀绝。如果朱允文能把朱棣调离北京老巢,那么再要削蕃就易如反掌。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