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智因为强练易筋经等少林武功,结果走火入魔,幸亏被段誉吸光一身内力,解决了丧命之险,却也武功尽失。
那么,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为什么没有人找他报仇呢?
鸠摩智算是《天龙八部》中的反派,而且是大反派。现在鸠摩智武功全失,不正是报仇的大好时机吗?
可是整部书算来算去,鸠摩智根本没有什么仇人啊?
鸠摩智是个武痴,一辈子都在追求武功进境,无论是去抢六脉神剑,还是少林绝技,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武功更进一步,既没有滥杀无辜,也没有仗着自己是吐蕃国师大杀四方,人家凭借的是个人能力,武林中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常见吗?
天龙寺会把鸠摩智当仇人吗?显然不会!少林会把他当仇人吗?似乎也没有!而段誉跟鸠摩智冰释前嫌之后,天龙三兄弟肯定也不会跟他为难了。
慕容博出家为僧,慕容复变成了精神病,谁还会找鸠摩智报仇啊?
鸠摩智在中原武林确实跟许多人结过怨,但是只是“怨”而已,远远达不到“仇”的地步!
鸠摩智不仅仅是个武者,他更是吐蕃国明王、护法国师、大轮寺住持。
吐蕃兵马强盛,一般武林中人,谁要是动了鸠摩智,那不就是跟吐蕃为仇吗?再猛的武者,也没有实力跟一个国家为仇啊!
两者,难道吐蕃除了鸠摩智,别的人都不会武功吗?显然不合常理!像鸠摩智这样的高手,吐蕃可能就一个,但依旧有许多一流高手,寻常武林人士哪惹得起啊!
鸠摩智更为厉害的是他的宗教身份,他在吐蕃有着无数的信众、无数的徒弟,吐蕃百姓视他为神,谁吃饱了撑的,去惹一个国家的国师?
并且,鸠摩智大彻大悟之后,佛学修为精进,在百姓中的声望更高,动他一下试试?
鸠摩智失去的是一身内功,但是他的眼光、境界还在。只要曾经到达过某个境界,就有了这个境界的眼光、体验、知识。
老鹰有时候可能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飞不了老鹰那么高,就是这个道理。
寻常武林中人,如果去杀鸠摩智,未必是他的对手。
更厉害的是,鸠摩智内功虽失,却得到了无上武学《易筋经》,这项绝学原本就是让人脱胎换骨的武功,最能化解异种真气、筑基培元。
鸠摩智就算从头学易筋经,以他的智慧、透彻,绝对事半功倍。并且鸠摩智失去内力之后,已经无人相、无我相、无所求,又有佛法加持护体,绝不可能再次走火入魔。
鸠摩智其后的武功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还真不好说!
况且,鸠摩智也没有结下什么仇家,也没有做过大奸大恶的事情,谁去费尽千辛万苦去杀他呢?杀一个武功尽失的人,传出去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最后,鸠摩智那么可爱,你们忍心杀他吗?
国师又没杀过人,为什么要找他报仇?
偷看点经书以慈悲著称的少林寺总不至于杀人吧,而且少林寺是信仰佛教的,很多佛教典籍都是鸠摩智翻译的,你总不能因为他偷看你点武功秘籍,在没有外人的时候去挑衅一下你们少林就杀一个经常开坛讲经的高僧吧,还想不想在佛教混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鸠摩智没有真正的仇人。
鸠摩智做的坏事,只有这几件,第一绑架段誉,第二袭击慕容复,第三踢馆少林寺。
第一绑架段誉,也没有造成段誉什么损伤,反而让段誉有了很多经历,结拜了乔峰、虚竹两个好兄弟,还认识了王语嫣。同时这段闯荡中原武林的经历,大大帮助了段誉的成长。
以段誉的宽容大量,不会去计较鸠摩智的所作所为,况且两人在枯井中已经化解了矛盾。
第二是袭击慕容复,差点将他弄死。
大家是各为其主,鸠摩智作为吐蕃国师要服从吐蕃国王的命令。这笔账应该算在吐蕃国王头上,而不是鸠摩智。
况且慕容复也没死掉,稍后还发了疯,四大家将死的、死散的散,也不可能去报复。
第三是踢馆少林寺。
鸠摩智是正大光明上门挑战,要依靠七十二绝技击败少林寺高僧。
气人归气人,也是鸠摩智的光明磊落行为,符合江湖规矩 ,少林寺有本事可以击败他啊。
另外,鸠摩智也是留有余地,一没有滥杀少林僧人,比试“拈花指”击倒玄渡,也没有伤害他的性命;二只是让少林寺解散,只是让少林寺服软罢了,并不是真的要他们解散;第三鸠摩智实际上是被虚竹击败了,单挑少林寺没有成功。
以少林寺的度量,当然也不会去追究鸠摩智的责任。
大家注意,天龙八部的几个主角中,段誉、乔峰、虚竹、游坦之、慕容复等都杀过人,只有鸠摩智从没杀过人。以鸠摩智的神功,杀人如同我们踩死蚂蚁,他是遵从佛教的戒律,严守杀戒而已。
既然没有杀过人,鸠摩智又能有多少仇人,没有人会去杀他!
鸠摩智是《天龙八部》里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本来是吐蕃国师,位高权重,在吐蕃是神仙一般的人物。如果他一直停留在吐蕃,一定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不过鸠摩智是顶级聪明的人物,他虽然享有无上荣光,但是他不喜欢美色,对物质也没有追求,他唯一在意的就是绝世武功,并且可以称霸武林。
鸠摩智师承宁玛派上师,学得一身火焰刀功夫,后来还学会了小无相功。再到后面,鸠摩智遇到慕容博,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绝技,以小无相功为根基,修炼七十二绝技,练得有模有样,甚至少林高僧都辨别不出来。
鸠摩智修炼的如此厉害,在吐蕃早已经纵横无敌,对于他这样骄傲的人物,肯定不满足只在吐蕃耀武扬威,毕竟要想真正称霸武林,必须征服中原武林才成。
不过鸠摩智也有顾虑,尽管他掌握了几十种绝技,可是当年慕容博曾经告诉他,天下最厉害的武功有两种,一种是大理段氏六脉神剑,另一种是少林易筋经。鸠摩智是个十分谨慎的人,他想在中原武林逞能,但是怕遇到修炼这两种神功的高人。另一方面,他本来就是武痴,对这种绝世武功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就先去大理天龙寺谋求六脉神剑。
后来他用卑劣手段抓住了熟背六脉神剑的段誉,妄图套出六脉神剑秘籍,结果没有得逞。不过鸠摩智还真的和绝世武功有缘,后来他竟然从游坦之那里骗到了易筋经,于是他急不可耐的修炼起来。
本来鸠摩智用小无相功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就是大忌,造成内息紊乱,后来他又匆忙修炼易筋经,结果身体大受损伤。
易筋经是少林绝技,它是一门十分奇特的武功,修炼易筋经不看天赋,不看本身修为,看的是缘分。游坦之要天赋没天赋,要根基没根基,但是他和易筋经有缘,所以可以修炼。而鸠摩智和易筋经无缘,强行修炼易筋经,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正是由于鸠摩智贪多求全,练坏了身子,后来在慕容复刺激下走火入魔,马上就要性命不保。就在幸亏段誉在旁边,吸干了鸠摩智内力,鸠摩智得以保全性命。
写到这里,鸠摩智的戏份就结束了,书中有交代说鸠摩智一下子大彻大悟,对什么武功名利都放下了。鸠摩智本来就是国师,佛法精深,没了武功羁绊,于是潜心研究佛法,终成一代高僧。
鸠摩智前半生争强好胜,在吐蕃耀武扬威不说,还打伤了天龙寺、少林寺很多高僧,这时候鸠摩智已经武功尽失,那些人为何不报仇呢?
关于这点,实际上并不奇怪。首先在金庸武侠世界里,一个成名人物一旦武功尽失,他的仇人基本上就不会再跟他寻仇了。比如说《倚天屠龙记》的谢逊,杀人无数,他结下的仇恨可比鸠摩智狠多了,但是后来他双眼失明,自费武功,甘愿受他仇人唾弃侮辱,果然那些人不再杀他。
对于武林人士来说,打打杀杀很正常,技不如人被人杀了也不能抱怨。如果说一个人亲人被人杀了,那他最光荣的报仇方式就是苦练武功,正大光明的用武功击杀仇人。如果去欺侮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没有武功之人,一般武林高手都做不出来。何况鸠摩智击败打伤的都是一些武林顶尖人物,他们更不能做这种事情了。
除此之外,鸠摩智还有个身份很厉害,吐蕃国师,这在吐蕃是受万人景仰的,吐蕃王子都对他礼遇有加,这样的人物,别说是武林人士了,就算是大宋朝廷也不敢过于得罪。有了这层身份加持,鸠摩智更安全了。
哪怕有一些武林人士穷凶极恶,不讲什么江湖规矩,但是这种人往往是利益至上的。鸠摩智武功尽失,已经是废人一个,就算过去和他有过节,杀了他也没什么好处,还容易得罪整个吐蕃国,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们肯定不会做的。
所以,鸠摩智就算武功尽失,也会非常安全。最多他可能遭遇一点昔日敌人的奚落羞辱,但是他已经大彻大悟了,也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了。
鸠摩智在《天龙八部》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你说他坏吧,他在小说中从头到尾好像只在大理身戒寺中以无相劫指杀害了少林玄悲大师,而且似乎也没有栽赃嫁祸之意,纯粹是为了博得强者之名,以便在中原武林中称雄。他的唯一爱好便是武学,大理的六脉神剑,少林的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经以及逍遥派的小无相功,他都想尽办法,或偷或骗,就是没杀人;你说他好吧,他为了夺得武学秘籍,咄咄逼人之态在天龙寺以及少林寺中都有显现,而且和咱们的主角之一段誉也有过碰撞,确实算不得好人。
其实,我们对鸠摩智的印象,更多的是从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中得来。剧中鸠摩智的扮演者是李国麟老师。相信大家都记得这位身披深蓝色袈裟,脚踩拖鞋,肥头大耳的鸠摩智形象吧。其台词近年来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表情包中,诸如“能和我鸠摩智打成平手的世间没有几个”、“没有我鸠摩智的大会算什么英雄大会”,再比如一些名场面:前一秒还要试试乔峰有多少斤两,后一秒就被打得满口是血;每一次出场都威风无比,但最后的结局都十分狼狈。这样一个人物,我们也确实恨不起来。
后来,鸠摩智因为强练少林寺的易筋经,弄得经脉大乱,走火入魔,多亏了段誉及时用北冥神功吸走了他的内力,才得以保住一条性命。经此一劫,鸠摩智大彻大悟,对之前追求虚名,贪恋武学追悔莫及,发誓自今而后便于经书为伴,日日相伴佛祖,其后更是返回吐蕃,终生再未踏足中原,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因该是最好不过的。
至于报仇之事,一是他除了和少林以及段誉、慕容复有些恩怨,其他的倒还真没有什么仇人。段誉大大咧咧,又自幼崇尚佛教,既然鸠摩智已经大彻大悟,也就没有再纠缠的必要了;慕容复的结局后来我们也知道,他一生只为了光复大燕,其他之事基本就不叫事儿。鸠摩智武功尽失,已经是一个废人,对于慕容复来说,也就没有杀的必要了。至于少林,英雄大会后,玄慈方丈刚刚圆寂,寺内乱作一团,哪里还有时间再来追杀一个废人呢?佛门毕竟慈悲,苦海无边,既然已经回头,放下屠刀,那便可成佛了。
(全文完)
你有没有想过,鸠摩智虽然被段誉吸走了内力,但拳脚功夫是吸不走的,他的拳脚功夫依然顶尖,普通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别说普通人,恐怕普通的一流高手也不是他的对手。
君不见,张无忌被倚天剑刺伤后,完全不能使用内力的情况下,还能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促使宋青书点自己的穴道。
鸠摩智的拳脚功夫比张无忌只强不弱,对付宋青书这个级别的高手问题不大。
再者,鸠摩智原本就是因为本末倒置才走火入魔,被段誉吸干内力后,对他而言是福非祸,可以真正修炼易筋经了。他能看懂梵文版易筋经,早就把易筋经背个滚瓜烂熟,此时再从头修炼,用不了几个月又是顶尖高手。
因为有能力找鸠摩智报仇之人少之又少,而且当他一身功力被段誉尽数吸去,昔日的贪嗔痴三毒也消失得干干净净。此时,鸠摩智已无欲无求,所以没有人会找他的麻烦。况且以他的资质,在大彻大悟之下,修炼成“易筋经”并非难事,一身武功很快就能恢复旧观,又有谁敢找他报仇呢?
鸠摩智出身于吐蕃贵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鸠摩智七岁的时候,宁玛派上师索琼·喜饶札巴在空行神殿开坛讲法,父亲带了鸠摩智前往聆听。索琼·喜饶札巴在讲法时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小孩,口中念念有词,心中大为惊奇,便在讲法结束后单独召见了他。谁料索琼·喜饶札巴一试之下,这个名为鸠摩智的小孩,竟然将他刚才所讲的佛经一字不差的诵读了出来。
震惊之余,索琼·喜饶札巴又用佛法查探鸠摩智的神识,竟然感受到他的识海之内,隐隐有一尊巨大的不动明王法身!索琼·喜饶札巴惊喜地告诉鸠摩智的父亲,他儿子与佛大大有缘,日后必成一代高僧大德,问他愿不愿意让儿子跟随自己修习佛法。鸠摩智的父亲虽然是贵族出身,但家道中落,早已不复当年的荣耀和富贵,正愁家中几个子女的出路,如今听说上师要收小儿子为徒,自然是千肯万肯。
此后十年,鸠摩智便留在了索琼·喜饶札巴身边,修习佛法和武功。由于他超卓的天分,很快便成为同一辈弟子中的佼佼者。十七岁时,上师将鸠摩智和其他六位杰出的师兄弟叫来,传授给他们一套驱寒之法,并告诉他们,凭着这套驱寒之法,在珠穆朗玛峰顶试炼,能够坚持七天七夜者,则传授无上秘法“火焰刀”。
七位师兄弟武功都是不俗,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攀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开始试炼。但其中两人,只坚持了三天便不耐酷寒,试炼失败。还有三人坚持了五天半,终究因为害怕死于极寒而下山。剩下的两人,就是鸠摩智和他的五师兄。到了第六天上午,峰顶突然下起了暴风雪,雪花片片似刀。五师兄劝说鸠摩智跟自己一起离去,无谓丢了性命,但鸠摩智心志坚毅无比,没有和五师兄一起下山。
其实,鸠摩智虽然一直运用上师教自己的方法驱寒,但那功法早已不再奏效,好在那暴风雪将他厚厚包裹住了,隔绝了一些酷寒,才让他支持到了第七天。然而,到了第七天中午,峰顶又刮起了大风,将他身上的积雪全部吹走,几乎带走了他身体的最后一丝温暖。此时,鸠摩智的全身早已被冻得僵硬,连血液似乎都不再流动,他的意识也渐渐模糊,只剩下一丝本能,还在运用着那驱寒的功法。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鸠摩智意识完全丧失,身体的最后一丝暖意即将消失之际,忽然否极泰来,阴极阳生。鸠摩智的丹田气海之内,一点暖意如烟花一般爆炸开来,凭空生出点点暖意,缓缓散入四肢百骸。这暖意在奇经八脉、十二正脉间运转了三十六周天,每运行一次便增长一分,直到鸠摩智身体和意识渐渐恢复正常。
在这一刹那,鸠摩智忽然有了一种明悟,上师所谓的驱寒功法,其实就是“火焰刀”。只是这种功法必须在极寒之地,生死之间,抓住那一丝“阴极阳生”的契机,才能练成。鸠摩智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心念一动,一股炙热的内力已经到了右掌边缘,他随手一划,虚无缥缈的内劲便激射而出,地上厚厚的积雪,已经出现了一道一尺多宽、三尺多长的裂缝。
练成“火焰刀”之后,鸠摩智被上师封为大轮寺护法。又过五年,上师派鸠摩智讨伐黑教,鸠摩智三年间扫荡吐蕃境内的黑教寺庙二十七所,杀伤黑教高手七十一人,使其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出吐蕃。又过七年,鸠摩智佛法、武功俱已进入至高境界,被吐蕃国封为明王、护国法师、大轮寺主持,人称“大轮明王”。
1074年,索琼·喜饶札巴坐化于大雪山。临终之时,他为鸠摩智留下一句偈语:以武修佛,从心而行。鸠摩智本就痴迷于武学,如今见上师指点,与自己所求毫无二致,便开始四处游历,追求武学的至高境界。不久后,鸠摩智和慕容博结识,后者将“小无相功”传授给了他,并指出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和少林寺的“易筋经”,才是世间无上武学。
鸠摩智知道慕容博别有所图,但他反复思量,觉得对方所为,只对自己有利,于是便有了他天龙寺谋取“六脉神剑”剑谱,后又挑衅少林、强练“易筋经”之事。后来,鸠摩智因强练“易筋经”走火入魔,神志混乱,导致他在西夏皇宫枯井之底,被段誉以“北冥神功”吸走了全部功力。
鸠摩智功力尽失,整个人却变得无比通透、纯净,缠绕他半生的贪、嗔、痴三毒,也随着功力一同散去。此时,他才真正明白上师临终所言的意思。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同样,只有在贪、嗔、痴三毒侵入膏肓,整个人进入魔障之际,才能将其彻底抛去,顿悟成佛。于是,鸠摩智于入魔而出魔,终成一代高僧。
和段誉作别之后,鸠摩智一路南行,返回吐蕃。数日之后,鸠摩智在草原上遇到一股西夏溃兵,正在掳掠一个牧民部落。看到牧民四散奔逃,鸠摩智心生怜悯,双手在衣袖内捏了一个法印,心念一动,数丈外的三个西夏兵士,持兵器的手腕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灼热,不自觉的抛下了兵器。他们望向自己的右手,只见手腕处出现了一个成人指头肚大的黑点,正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的无相劫指。
接下来,鸠摩智游走于牧民部落,将那些西夏兵士的兵器一一击落。那些兵士以为出现了巫师,纷纷怪叫着仓皇逃去。被救的牧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到鸠摩智一身僧衣,宝相庄严,便纷纷向他行礼。鸠摩智双手合十,颔首回礼。忽然间,他才想到自己已经武功全失,刚才却施展了“无相劫指”,且功力收发随心,更胜从前。
此时他佛心澄净,略一思索,便知道自己已经在无意中练成了“易筋经”。当日在少林寺中,鸠摩智听扫地僧说过,如果要修炼“易筋经”,必须勘破我相、人相,心中须不存修炼武功之念。鸠摩智虽因强练“易筋经”走火入魔,但他过目不忘,经文早已烂熟于心。数日前,他在枯井之中大彻大悟,早已放弃了武学,正是勘破了我相、人相,“易筋经”不练而成。
此前,除了“易筋经”之外,鸠摩智还练了逍遥派的“小无相功”,这门绝学是道家的顶级功夫,只是鸠摩智一直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威力。佛道虽然殊途,但到了至高境界,却是相通,所以当他领悟了“易筋经”之后,“小无相功”也不练自成,至此佛道交融,功力尽复。
在回吐蕃的途中,鸠摩智还遇到了几个黑教弟子,但他此时已经知道,宁玛派与黑教之间,只不过是理念不合,抛开俗世中的利益之争,两派之间,并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不过那几个黑教弟子中,有人认出他就是大轮明王,便唤了同伴远远避开。鸠摩智微微一笑,继续飘然前行。
回到吐蕃之后,鸠摩智辞去了护国法师、大轮寺主持等职务,专致佛法。有人问鸠摩智,当年他锋芒毕露,风光无限,如今没有了俗世中的职务,救不怕仇家找上门吗?鸠摩智笑而不答,心中却知天下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伤得了自己,而像扫地僧这般绝顶高手,心中自有更高的追求,同样不会来找自己的麻烦。
如此而已。
鸠摩智是吐蕃国师,在中原兴风作浪,掀起无数的争端,但其武功高强,中原武林之中少有敌手。段誉和朱碧二姝,也只是利用鸠摩智不会水性才侥幸逃脱,若是在陆地上,就不会有逃跑的可能了。
这一来,鸠摩智大彻大悟,终于真正成了一代高僧,此后广译天竺佛家经论而为藏文,弘扬佛法,度人无数。其后天竺佛教衰微,经律论三藏俱散失湮没,在西藏却仍保全甚多,密教自此大兴,三藏典籍辗转传入中土甚多,其间鸠摩智实有大功。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六回》
鸠摩智原是个大智大慧之人,幼时得高明上师传授,悟性极高,佛学修为亦十分睿深,只因练了武功,好胜之心日盛,向佛之心日淡,才会本末倒置堕入魔道。但纵观整部天龙,鸠摩智虽然为人张狂,但却没有伤及一个人的性命,与少林高僧对阵时往往手下留情,并没有伤及别人的性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鸠摩智的仇人才非常少。
武林中比鸠摩智可恶的人多得是,很多都是背负着命案,像鸠摩智这种的是属于很轻的仇恨了。萧峰在聚贤庄大开杀戒,江湖中多少成名高手命丧在他的掌下,那么丧命之人的亲属肯定要找萧峰报仇的。但是鸠摩智不一样,他没有命案在身,更不像江湖中那种大奸大恶之辈,不过是贪恋武学,于江湖中人并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不会让天下英雄唾弃。
再则鸠摩智得罪的人群,都是心胸宽广不至于被小仇恨蒙蔽之人,所以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才没人去找他报仇。鸠摩智贪恋中土高深的武功,中慕容博奸计与大理段氏为难,为遵守诺言上天龙寺讨要六脉神剑剑谱,与天龙寺众位高僧交手时,旨在表现自己强悍的武功,并未有伤人的想法,挟持保定帝段正明,也不过是想获得段家的绝世武功而已。
再加上出家人慈悲为怀,常年受佛法熏陶,心胸宽广不爱记仇,即使段誉被鸠摩智掳走,事后段正淳等人也没有找鸠摩智麻烦。可见段氏子弟并没有多么痛恨鸠摩智,也没有想找回场子,找鸠摩智报仇的想法。少林寺僧人同样如此,鸠摩智出入少林并未伤及无辜,打上门来不过是切磋技艺,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所以少林高僧们事后也就没有为难鸠摩智了。
鸠摩智得罪最深的人就是段誉了,但是事后段誉却没有找他报仇,虽然对鸠摩智为人嗤之以鼻,但终究没有报仇的想法。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率先向段誉道歉了,段誉从小爱好佛学,其佛学修为不在虚竹之下,并且心胸开阔,所以欣然接受了鸠摩智的道歉,化解了两人的恩怨。
只听鸠摩智道:“老衲过去诸多得罪,谨此谢过。”说着合什躬身。段誉虽见不到他行礼,忙即还礼,说道:“若不是大师将晚生携来中原,晚生如何能与王姑娘相遇?晚生对大师委实感激不尽。”鸠摩智道:“那是公子自己所积的福报。老衲的恶行,倒成了助缘。公子宅心仁厚,后福无穷。老衲今日告辞,此后万里相隔,只怕再难得见,恭祝两位举案齐眉,白头偕老。”新修版《天龙八部·第四十六回》
鸠摩智做人做事还是有底线的,虽然好胜心非常强烈,但是一直恪守佛门戒律,并与太多越轨之事,得罪的人都是高僧大德和心胸宽广之人,所以武功全失以后,没人去找他报仇了。
在《天龙八部》中,鸠摩智和段誉算得上一对相爱相杀的对头。段誉在他手下吃了数不尽的苦头,最终鸠摩智却反倒被段誉吸干了内力,武功尽失。不过鸠摩智反倒因祸得福,他不但痊愈了因内力冲突导致的严重内伤,而且还顿悟成为了真正的佛门高僧,最终得享善果。
那么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为什么没有人对他出手呢?灵冲霄个人认为,一方面他武功尽失的事罕有人知,另一方面也跟他本身并无重大恶迹以及他尊贵的身份有关。
在我等读者观众看,鸠摩智被段誉吸干内力后,武功尽失是人所众知的事,但其实在《天龙八部》作品中这事少有人知。首先这件事发生在枯井底,污泥处的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场者仅有段誉、王语嫣和鸠摩智三人(此时慕容复已经离去);其次在场者中段誉和王语嫣都不是多话的人,他们不会到处嚷嚷鸠摩智武功全失的事,鸠摩智自己自然更不会满世界跟人说像我这么牛逼的人现在已经废了。所以鸠摩智武功全失的事,整个江湖中知情者都堪称寥寥。
虽然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是将鸠摩智当反派写的,但其实这位大轮明王除了争名夺利的名利心极重之外,他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恶迹。
比如在天龙时代,不必说恶迹累累的四大恶人和丁春秋之流的恶棍,也不必说杀人如割草的战斗机器萧峰,就是萌新如虚竹、段誉这样的老好人手底下都有好几条人命,不过鸠摩智倒真是杀孽深重的《天龙八部》中的一股清流,纵观整部天龙他从始至终真的没杀过一个人。
他抢夺大理段氏的家传绝技,又先后抓了保定帝和皇储段誉为人质,算是把大理段氏给得罪死了。不过说一千道一万,他终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再者说就连当事人段誉最终都原谅他了,谁还会再揪着他以前的过错不放呢。
至于他偷练少林绝技,又跑来少林寺砸场子,也算是大大的得罪了少林派。不过少林一方已经有虚竹和扫地僧两位重量级的大佬先后教他做人,他并没有真正得手。而少林寺经历了萧远山、慕容博以及玄慈方丈等人的重大变故后,也无心再跟鸠摩智的无足轻重之事斤斤计较了。
鸠摩智虽说武功尽废了,但他的地位和声望依然还在,吐蕃国师和大雪山大轮寺高僧的尊贵地位也不是一般人敢惹的。当初他大闹大理天龙寺的时候,段氏高手就限于他吐蕃国师的地位而不敢对他真下狠手,因为以吐蕃国力之强,当时除了辽国之外,其余大宋、西夏和大理诸国也确实不敢轻易招惹。最主要的是,鸠摩智是声名远扬的佛门高僧,在他出场之前,保定帝甚至还曾动念想去听一场他主持的佛教法会。名望这个东西说没有也没用,但说有用的话也有大用。除了不知天高地厚的浑人和无恶不作的恶人外,没人愿意去主动对一位声名远扬的佛门高僧动手的。
而且,以吐蕃国的国力和鸠摩智师门的实力,也保不齐他们国内、宗门中还有其他的高手。想找鸠摩智的麻烦,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惹得起他背后的势力。
开最大的脑洞,品最有趣的故事。我是灵冲霄,欢迎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鸠摩智在中原武林的一系列作为并没有为他树立多少敌人,也不曾见到他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后来更是放下心中的执念,与段誉和解其实也是和他之前的种种作为和解,没有仇人自然更不会有人找他报仇。
鸠摩智在《天龙八部》中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想要得到两门绝世武功:六脉神剑和易经筋。
和武侠作品中其他反派不同的是,鸠摩智并非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去达成目的,或许是他自持吐蕃国师的身份,也或许是他多年研习佛法在他身上的影响。不论如何,即使作为反派,哪怕是再心心念念这两门武功,他还是有底线的。
鸠摩智出场在天龙寺,无它,六脉神剑剑谱在天龙寺中。他并没有一上来就蛮横的抢夺剑谱,当然这也可能是他掂量了自身实力后的选择。
当然结果并没有鸠摩智预料的那样顺利,枯荣大师烧掉了剑谱,不甘心的鸠摩智劫持了段誉,想要从段誉口中套出六脉神剑剑谱。
事实上,为没有看到鸠摩智对段誉采用了些什么非人的折磨来逼迫,反而是有些讨好的意味在其中。不曾想鸠摩智非但没有从段誉身上得到六脉神剑的一招半式,反而无数次的间接或者直接促成了段誉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成长为一个绝顶高手。
在枯井中,和段誉冰释前嫌,这更像是鸠摩智在和他的过去和解。大理段家不会找他报仇,天龙寺也没有理由找他报仇。
在追求《易经筋》的道路上,鸠摩智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彬彬有礼的习惯,按照惯例去少林寺“”讨教”了一番,结果被小和尚虚竹击退。
慕容博藏身少林数十载,暗地里偷学易经筋,扫地僧是光明正大的学,游坦之是走狗屎运捡到易经筋,鸠摩智是从游坦之手中抢走易经筋。
武林中对武功秘籍的争抢似乎是家常便饭,鸠摩智抢夺经书的行为绝对算不上光明磊落,可也不见得就人人唾弃,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别人最多眼红,但打的过鸠摩智的人不会去抢,想从他手中抢的又打不过他。游坦之也随着阿紫纵身一跃,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最该找他报仇的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最后在枯井中,鸠摩智差点爆体而亡,因此成就了段誉,在临别前鸠摩智也讲易经筋托段誉物归原主归还少林。
少林本来处事的宗旨就是慈悲为怀,加上经书失而复得,更加不会有找鸠摩智报仇之说。
鸠摩智虽说作为反派,但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正派都没有理由也不会去找他“报仇”。
那么我们再看看书中的另外两个反派势力:慕容父子和丁春秋。
鸠摩智和慕容家是世交,虽然他们之间的交情是流于表面,慕容博想借鸠摩智的手挑起各方势力的争端,以便坐收渔翁之利,而鸠摩智贪图慕容家的武功秘籍。无论交情多么虚假,起码明面上他们之间并没有撕破脸面。
同样作为反派的丁春秋就比鸠摩智要让读者憎恨的多了,他们两人之间不管是从立场上还是利益上也都没有什么冲突,除了互相看不顺眼之外,压根和“”报仇”一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再说到了最后,慕容博出家不问世事,慕容复疯疯癫癫,丁春秋被困少林失去自由,加上鸠摩智武功尽失,他们之间倒是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了。
综上,鸠摩智的所作所为虽然其中有一部分令人不耻,但归根到底,并没有因为这些行为为他树立真正的“仇家”,自然谈不上报仇之说。再说鸠摩智幡然醒悟决定放下心中的执念之后,也必定不会停留在中原,肯定是返回吐蕃,即便是有个别想要找他麻烦的人,可别忘了他头上还有个吐蕃国师的身份,估计也会取消打算的。
金庸笔下有好几位武痴型的角色,天龙中的鸠摩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身为吐蕃大轮寺的主持,得道高僧,一直放不下心中的贪、嗔、痴之念,为了获得更高明的武功,甚至有些没有底线了。在被慕容博坑了后,深陷武学障,即将到达走火入魔的境地,幸运的是鸠摩智一身内力被段誉尽数吸走,虽然失却了武功,却也幡然醒悟,看破了执念,成为真正的高僧,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那么在鸠摩智失去武功,返回吐蕃的这段途中,鸠摩智曾得罪了不少人,为何没人找他报仇?
鸠摩智几次三番来到中原,除了失去武功那次是为了帮助吐蕃王子竞争西夏驸马之位,纯粹是公事以外,其他的几次下了吐蕃,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武功的执念。
鸠摩智第一次出场是前往天龙寺挑战枯荣等人,打着的旗号光明正大,正气凛然。慕容博假死,一生对天龙寺的六脉神剑念念不忘。作为好友,自然要满足他的愿望。鸠摩智提出用少林七十二绝技交换六脉神剑,并且自己不观看剑谱。但枯荣大师拒绝了鸠摩智的提议。
鸠摩智指名挑战六脉神剑,但天龙寺五本加上枯荣内力都不够深厚,无法修炼全部的六脉,只能各自修炼一脉,组成六脉剑阵来对抗鸠摩智。虽然五本不是鸠摩智的对手,但枯荣大师武功也非同不可,两记六脉剑气点出,也伤了鸠摩智。在让段誉记住了剑谱后,枯荣大师索性毁了剑谱,断了鸠摩智的念想。鸠摩智无奈之下只能抓了段誉这个活剑谱。大理段家,就是鸠摩智得罪的第一个大势力。
鸠摩智得罪的第二个大势力就是少林。从慕容博处得到七十二绝技后,鸠摩智为了打压被称为中原武学祖庭的少林,扬吐蕃志气,专程上门挑战少林。鸠摩智自然不可能将七十二绝技尽数修炼完成,但他修炼了小无相功,以小无相功模拟天下武学的特性驱动七十二绝技,竟然瞒过了一众少林高僧。
少林高僧无法在武功上压过鸠摩智,正在无奈认负,三大主角之一的虚竹出马,指出了鸠摩智作弊,用的是小无相功,并且以普普通通的黑虎掏心一招,击败了鸠摩智。
鸠摩智得罪的第三个势力就是萧远山、萧峰父子。在少林之战中,鸠摩智明显站在慕容博父子一边。慕容博设计害了萧远山一家,自然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从。鸠摩智帮慕容父子,就是与萧峰父子作对。如果不是扫地僧出现,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就是萧峰父子大战慕容父子外加鸠摩智三人。
鸠摩智得罪的第四个势力就是慕容家。和慕容家也只是互相利用,在西夏公主招亲时,涉及到了利益之争,作为吐蕃国师,鸠摩智自然要站在自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慕容复风流倜傥,风度翩翩,自然成了自家王子的头号竞争对手。鸠摩智私下见了慕容复,竟然想将慕容复毁容,十余招就击败慕容复后,刚要下手,体内隐患发作,陷入了走火入魔的险境,慕容复得脱大难。
除此之外,鸠摩智虽然算是反派角色,但也只是一个爱武成痴的角色,他武功高强,又地位超然,虽然贪嗔痴三毒俱全,但也算得上佛法高深的高僧,自然不会像真正的反派那样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通,并未得罪多少人,自然仇家不多。
在西夏公主招亲剧情中,鸠摩智强行修炼少林七十二绝技带来的隐患发作,几乎走火入魔,幸好掉入了段誉所在的枯井之中,在发狂扼住段誉咽喉时被段誉的北冥神功吸走了全部的内力。内力一失,隐患自然消除,神智恢复了清醒。
但失却武功也并非全是坏事,鸠摩智幡然醒悟,对自己此前的行为作了反思,不禁冷汗直冒。脱去贪嗔痴后,佛性显现,日后成了大德高僧。那么在武功全失,回返吐蕃的途中,或者以后为何没人找他报仇?
首先就是鸠摩智的身份决定的。他是大轮寺的主持,是吐蕃的国师。吐蕃在古代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实力也极为强大。又占据着特殊的地理之利,别国无法攻上高原,他们却可以居高临下攻打他国,是以几乎没多少国家愿意得罪他们。
细数鸠摩智曾得罪的四大势力,都有不愿意得罪鸠摩智的理由。吐蕃与大理接壤,是邻国。大理自建国后一直国力弱小,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自然不会为了一个还能默写出来的六脉神剑去找鸠摩智报复,再者曾被鸠摩智抓走的段誉也是毫发无损,得罪吐蕃,完全是得不偿失,智者不为。
再看少林,虽然鸠摩智曾让他们面子全失,但少林再不堪,那也是熟读佛经的,鸠摩智和他们只是武学之争,何况鸠摩智挑战少林时也不曾杀伤人命,为这个也不至于非要弄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和萧峰父子也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唯一真正得罪的就是慕容复。但慕容复一心复国,别说不知道鸠摩智武功全失了,就是知道,想着鸠摩智背后代表的势力,也不会冒此大险去找他报仇。
其次是鸠摩智武功全失一事也就只有段誉和王语嫣最为清楚,他二人当时正陷入热恋之中,你侬我侬之际,对身旁事恐怕都不会放在心上。何况段誉天性善良,也不会想着将此事宣扬得天下皆知,借刀杀人来坑鸠摩智。鸠摩智曾得罪的人如少林、萧峰一方压根都不知道他武功已失,何来报仇一说?
最后就是吐蕃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的。吐蕃地处青藏高原,海拔极高。上了高原之后,高原之下的人习惯了当地的气候、气压等条件,上去后就会得当时称之为“气疾”,现在称之为“高原反应”的症状,这也是吐蕃在古代一直未曾被真正征服的原因。
鸠摩智也未曾将人彻底得罪死,没真正杀过几人,别说他武功全失的消息没有传出来,就是传了出来,为这个上高原冒着生命危险去报复鸠摩智,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
正因为鸠摩智的身份超然,背后依靠着在强横的势力,又身处高原,武功全失的消息也不曾传扬开来,自然不会有人去找他报仇。
古梁镛:天下风云出我辈,虎啸龙吟上九霄。
在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吐蕃国师鸠摩智,给大家的印象是武功高强,佛学造诣深厚,是个十足的武痴,同时因为每次装高逼格的时候总是被事实无情打脸,让大家也比较同情鸠摩智,毕竟逗比欢乐多。
那么,鸠摩智武功尽失后,曾经霍乱江湖的他,为什么没有人找他报仇呢?
古梁镛详细分析。
鸠摩智
在《天龙八部》中,鸠摩智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他踏足中原后,一度为祸武林,掀起武林不小的风波。
鸠摩智先是先礼后兵,挑战南国大理镇国宝刹天龙寺,耀武扬威一番后,虏走大理国世子段誉,不久之后更是潜入燕子坞,偷入琅环玉洞,偷看里面的武功秘籍。不久之后,鸠摩智羞辱了江湖上大名鼎鼎的武林新秀慕容复,并方言:“南慕容不过如此。”让半个武林为之震惊。在少林寺天下英雄大会举办之际,鸠摩智更是拜访少林寺,同样采取先礼后兵的手段,先以高深的禅宗学问诘难少林寺一众高僧,随后以逍遥派小无相神功摧动少林寺七十二绝技,让少林寺颜面尽失,中原武林为之失色,幸亏虚竹出面,揭露了鸠摩智的真实武功并击败了他。
但是鸠摩智却从少林寺寺规律法做突破口,证明虚竹所施展的武功并非少林寺武功,简而言之,打败自己的不是少林武功,少林武功不过如此,同时少林寺弟子偷学少林武功,将少林寺清规戒律视若无物,这如果不是少林寺管理松懈,就是少林寺故意包庇,总而言之,在扫地僧出现之前,鸠摩智在少林寺一战,少林寺终归是输了。
在以上事件中,鸠摩智可谓出尽了风头,让他不得不感叹:“中原武林不过如此,武林盟主非我莫属”的感叹。
鸠摩智在《天龙八部》中属于高阶层人士的代表,在佛学领域,他是佛法造诣深厚的高僧,大雪山大轮明王是密宗佛学中泰山北斗般的人物。在江湖中,他的武功非常高明,位居天龙武侠世界四绝之列。在国家外交层面,鸠摩智是吐蕃国国师,地位尊崇。
在正常人的世界,鸠摩智这样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社会高阶层人士的代表,他可以因为自己的事情在江湖中行走,也可以以国师的身份出入于国际社交,其实在古梁镛看来,鸠摩智虽然是一个武痴,但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最好的证明就是他陪同吐蕃王子参加西夏公主招驸马一事。
鸠摩智虽然在中原武林兴风作浪,但是他到底和别人结仇没?很明显,他没有和人结仇,最多只是结怨,而和他结怨的人,又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最终的最终,江湖笑,恩怨了。
首先,鸠摩智没有杀过什么人,他挑衅天龙寺、少林寺,都是以武力威慑对手,无论是天龙寺施展拈花指、多罗叶指、火焰刀,还是在少林寺施展大力金刚掌、摩柯指、般若掌等等,都是先以自己高深的武功,用铁片、铜香炉做道具,演练自己的武功,以此震慑对手,鸠摩智后来遇到了游坦之,也是设计欺骗了他的易筋经,而不是强抢。
所以说,鸠摩智和他人的结怨,都是没有生死伤亡为前提条件下的武林竞技。
其次,鸠摩智挑衅的对手,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并不是普通江湖人士。
普通江湖人士,可能因为意气之争进而拔刀相向,甚至不死不休,但是有一定江湖身份的人则不同,他们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要树立大度、公平公正的姿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利益。因此,鸠摩智挑衅天龙寺、少林寺,注定最终结果都是“以和为贵“。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鸠摩智并没有和他人结下生死大仇,武功竞技切磋在江湖中再平常不过,没有什么仇恨所言。再者鸠摩智身份地位非常高,如果有人找鸠摩智的麻烦,他的国师身份、一代高僧的形象是无法忽视的。
结合上面种种情况,鸠摩智武功尽失后,无人找他报仇,是非常合理的。
谢谢大家。
欢迎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古梁镛原创。
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因为鸠摩智他根本没什么仇人,没干什么特别坏的事儿,他得罪过的人,要么是天龙寺、少林寺这样的佛门,要么是段誉这种深通佛理生性豁达的人。
大明轮王鸠摩智,吐蕃护国法师,金庸迷都喜欢叫他国师。鸠摩智除了武功高强,还是一位得道高僧,金庸在《天龙八部》里说他具大智慧,精通佛法,而且每过五年他都要在大雪山大轮寺开坛讲经,西域天竺各界的高僧都是云集于此听鸠摩智讲经,而且个个都感觉满载而归,对国师的讲经和和回答无不赞叹不已,这说明,鸠摩智的确是一位深通佛法的有道高僧。
鸠摩智既然深通佛法,又具大智慧,本来不应该再有业障,千不该万不该,国师却误入了武学的迷途而不返,机缘巧合之下,他修得逍遥派的小无相功,练成绝顶武功火焰刀,跻身武林中最顶尖高手的行列,这些武功对一般江湖人士来说,也许已经足够,然而国师又被人诱入了“贪”“嗔”“痴”的迷途,所以才有了后来他在中原武林兴风作浪的经历。
那么,鸠摩智是被谁误导的呢?没错,就是那个无恶不作、狡诈成性的慕容博。
慕容博为了他光复大燕的伟业,坏事做尽,一方面,他假传消息,坑骗中原武林高手去截杀萧远山,因为远山是辽国后族萧氏贵族武士,所以萧远山如遇不测,可能会引起宋辽边境大战,慕容博想趁机坐收渔翁之利。
另一方面,他引诱武功高强的鸠摩智去大理国和宋朝兴风作浪,鸠摩智是吐蕃国师,在吐蕃朝野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鸠摩智达不到目的,有可能会让吐蕃国兴师讨伐北宋和大理,慕容博又可坐收渔翁之利。
那么,慕容博是怎么引诱国师误入歧途的呢?
慕容博假意和鸠摩智交好,了解到鸠摩智虽然是得道高僧,却痴迷武学,因此故意跟鸠摩智讨论天下武功,特别是他故意提到天下两种最顶尖的武学,一个是少林寺的易筋经内功,另一个就是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
鸠摩智一听之下,沉迷不悟,想得到这两种天下第一的武功,立刻派了自己的师弟去少林寺卧底,先后在藏经阁偷到了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经。然后鸠摩智又亲履大理天龙寺,要抢得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然后挟持了段誉。
纵观鸠摩智在中原的所作所为,他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这两种武功秘籍,并没有滥杀无辜。
他口口声声说要把段誉这本活剑谱烧了祭奠慕容博,也只是吓唬吓唬段誉,段誉是天底下唯一学全六脉神剑的人,鸠摩智怎么可能杀他?还有,鸠摩智带着吐蕃王子去西夏争做驸马时,派人在半路拦截其他人,也只是把人家打一顿,并没有杀人。
鸠摩智是个出家人,是个得道高僧,身具大智慧,并没有彻底邪恶,所以,他没有做什么特别伤天害理的事儿。
所以,他的所谓“仇人”们,也并非对他深恶痛绝,非要找他报仇。
你比如,鸠摩智虽然挟持了大理王子段誉,然而,大理后来知道段誉无恙以后,天龙寺的人并没有找他寻仇,毕竟大理天龙寺虽说是大理皇室的宗室,毕竟都是得道高僧,胸怀广阔。
再比如,鸠摩智和他的师弟虽然偷了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和易筋经,但是,少林寺只是说讨回秘籍和囚禁了鸠摩智师弟,也并没有要找鸠摩智寻仇的意思,毕竟佛家慈悲为怀,何况国师也是一位得道高僧。
至于段誉就不用说了,是个胸怀广阔,生性豁达的人,让他记谁的仇,比打他一顿还要难。不要忘记,在少林藏经阁,当乔峰萧远山慕容博少林和天下高僧们正在听扫地僧讲经时,鸠摩智意图杀了段誉,结果被扫地僧及时制止了,段誉受了重伤,差点一命呜呼,饶是如此,段誉也没有记国师的仇。
所以说,鸠摩智虽然在中原武林兴风作浪,然而,他并没有做什么恶,没有什么血海深仇的仇人。
第一,鸠摩智虽然做人有点傲气,但是他并没有做太多坏事,只是喜欢各类武功秘籍,喜欢练习武功。只是什么都练,却不懂化解戾气,直到走火入魔,内伤日深。直到枯井之内,被段誉吸干内力,内伤得治。算到底,鸠摩智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仇人,他不滥杀无辜,其实他很多做法可能也是为了吐蕃国。
第二,鸠摩智是吐蕃国师,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他其实确实是一位高僧,有政治背景和地位,即使得罪过一些人,也不是一般人能惹的。而且鸠摩智离开后就回了吐蕃,并没有人找他寻仇。
第三,虽然内力尽失,但是他有很好的底子。而且是一个武学奇才,他已经记下易筋经,单单这一个,就能让他快恢复,想杀他也未必容易。等他回到吐蕃养好伤,很快就能继续修炼。只要内功恢复,他之前学的招式是不会忘的,依然是一个高手。
鸠摩智是金庸武侠经典《天龙八部》小说当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之一。
按原作小说的描述,人们通常只会觉得鸠摩智可爱无比,因此,在“鸠摩智武功尽失之后”又怎么会“有人找鸠摩智报仇呢?!”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了解原作小说当中鸠摩智“可爱的表现吧!”
一,鸠摩智是一个典型的武痴。鸠摩智在知道大理段氏皇朝有六脉神剑武功绝学之后,鸠摩智立马就不远万里地从吐蕃国单枪匹马地杀到大理国天龙寺,并且找到枯荣大师等人进行比武。鸠摩智想要一睹六脉神剑武功的风采。另外,鸠摩智最后之所以会走火入魔,就是因为强练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的缘故了。
二,鸠摩智对朋友非常地讲信用、非常地重情义。譬如说,其一是,鸠摩智和慕容博是好朋友。慕容博诈死之后,鸠摩智就信守当初的诺言,鸠摩智想要把段誉这个“六脉神剑的活剑谱”在慕容博坟前焚化了;其二是,在少林寺藏经阁,面对萧远山父子二人的复仇挑战,鸠摩智顾念自己和慕容博的交情,鸠摩智毅然选择站在了慕容博父子这一边。第三是,在去往西夏国征婚的路上,鸠摩智在和慕容复交手的时候,鸠摩智又时时刻刻顾念自己和慕容博的交情,对慕容复谦让了十招。
三,鸠摩智从未害过也从未杀过一个人(对段誉是意志之外的事情)。鸠摩智在学成少林寺七十二绝技之后,鸠摩智也只是到少林寺去炫耀一下而已。在与少林寺僧人比武较技的过程当中,鸠摩智也没有出手伤害少林寺僧人。
四,鸠摩智在无意之中成为了段誉的“大红娘”了。因为正是鸠摩智把段誉从大理国掳掠到了江南地区,段誉才因此得邂逅并喜欢上了王语嫣姑娘的。之后,又正是鸠摩智以及慕容复把段誉弄到了一个枯井里,才使得段誉和王语嫣的感情迅速升华的。
此外,在香港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电视剧里,由李国麟老师饰演的鸠摩智一句经典台词:“这世上能和小僧打成平手的,也没有几个人!”更是鸠摩智这个人物形象可爱程度大大飙升。何况,鸠摩智在武功尽失之后,就隐居起来不问世事不知所踪成为一代高僧了。
人们为什么还要去找鸠摩智报仇呢?!
鸠摩智在严格意义上不算武林中人。他的身份是护法法王和吐蕃国师,这个地位还是很尊崇的。在武林人士眼中,鸠摩智就是“官家的人”。所谓“民不与官斗”,武林人士并没有必要主动去找官府的麻烦。
其次,鸠摩智在武林中并没有什么名气,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佛学知识比较深厚,开坛讲法声名远播。大家对他的感官是,这个人是一个佛门高僧。而不是武功绝顶的高手。被国师揍的没脾气的天龙寺群僧碍于自家面子,也不会宣传这个人。所以,即使鸠摩智后来丧失了武功,但本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原本身怀绝技,所以根本不会去关注他。
第三,鸠摩智在武林中介入事物不多。他仅仅与江湖中深居简出、神神秘秘的慕容世家的个别上层人物有过交往,与一般武林豪杰并没有联系。而且他作为佛门高僧、吐蕃国师,不太可能与中原的武林门派帮派之间发生什么利益冲突,自然也就没有结下什么仇怨。就原著来看,鸠摩智也并没有杀过什么人,作恶不大。
虽然他短期挑战过少林,但少林是极注重声誉的名门正派,也不可能去报仇。原本就没有什么仇人,自然也不会有人找他报仇雪恨。
第四,鸠摩智失去武功是在枯井,仅段誉知晓。段誉不可能到处八婆,所以外面也不可能知晓鸠摩智武功已经废了。鸠摩智出井之后,立即就悄无声息的返回了吐蕃,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内情。鸠摩智后来翻译佛法,声誉更隆,自然不会有人去找他麻烦。
第五,鸠摩智的身份地位很高,吐蕃国师的名头还是可以震慑住很多人的。即使与他有私怨,动手前也得掂量掂量。何况综合前述,鸠摩智本也不太可能与中原豪杰发生什么纠纷。
《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武功尽失,没有人找他报仇是有原因的,而且道理其实都很简单。
鸠摩智在枯井里被段誉吸光毕生功力,只有当事人段誉和王语嫣在场。
而大轮明王已经和段誉化敌为友,以后段誉自然不会去找他的麻烦。
慕容复是鸠摩智在武功尽失前交手的最后一个对手。
当时慕容复眼看就要被鸠摩智除掉,关键时刻鸠摩智走火入魔,这才被慕容复反败为胜,打入井里。
而且慕容复还搬来石头盖在了井口上以掩人耳目,在他的心目中,鸠摩智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后来慕容复很快失败,迷失心智发了疯,更是想不起还有吐蕃国师这号人物。
要知道鸠摩智即使没有内力,但是他的武学修为和见识还在。
其实他要想慢慢恢复,理论上还是可行的。
这一点可以参考《射雕英雄传》里的西毒欧阳锋和北丐洪七公。
电视剧版的《风云雄霸天下》里的雄霸,也是走的这个路子。
鸠摩智大彻大悟以后,对武功再也不感兴趣。
他的吐蕃国师身份依然还在,他的佛学修为本来就是神明一般的存在。
等闲之人,自然无法找他报仇。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