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问这样的问题只能说明你读的历史太少了,要知道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实在太渺小太渺小了,毫不夸张的说一个朱元璋能顶一百个朱棣。至于朱棣为什么能在朱元璋死后夺得大位,只能说明朱允炆就是个白痴。有人说这都是朱元璋的错,把蓝玉这些能打仗的将领都处理干净了,留给朱允炆的不是耿炳文这样的老弱病残,就是李景隆这样的草包废物。但是老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正在的主将是朱允炆他自己。朱元璋在世时并不喜欢朱棣,或许已经想到朱棣这个不安分的儿子会起兵谋反,但朱元璋不想让自己骨肉相残,所以把他一脚踢到边陲守国门,给朱允炆留下大于十几倍藩王数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想着将来就是靠人海战术也能打败各路谋反的藩王吧。可惜实在是朱允炆不争气,前有耿炳文三十多万人打不赢朱棣藩王3万人马,后有废物李景隆五十万大军被朱棣十万人打的损兵折将,最后反而被朱棣突袭京师直捣南京。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估计气的要跳起来了。
顺便说一句明朝其实是一个军事实力很不稳定的朝代,朱元璋洪武时代的明军战斗力是最强的,接下来是朱棣永乐时代。而只是 过了20多年后到了明英宗时代,明军战斗力下降太厉害了,土木堡二十多万明军被瓦刺几万大军砍瓜切菜一样的消灭干净。其实这也不奇怪,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厉害不厉害关键看带兵的人是谁,只要像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将领在,明军自然会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明军一旦出现没有才能的将领带领,就只会出现后面萨尔浒那样的惨败!
李世民、朱棣两人虽有着些许的共同点,都曾帮助过自己的父亲顺利夺得天下,立下开国之功。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李世民未当皇帝前权势滔天,连太子李建成遇到他都不一定能干得过他,而朱棣未当皇帝前虽也有权,可却比不上李世民,别说干不过太子朱标,诸藩王中比他强的都有,如秦王和宁王。
朱棣不是不敢效仿李世民,只是没那实力,实力不够,别说杀兄逼父退位啦!还没行动,可能就被弄死啦!死得透透的。
李世民他之所以敢杀兄逼父退位,那是因为他实力足够了,实力已经足够支撑他实施这大逆不道之举,与其父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掰掰手腕。
玄武门之变前,他手握的权力可以说已经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不相上下。
那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力有多大?
首先在爵位上,李世民“秦王”爵位在当时已经到最顶端,除了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就属他最尊贵,最崇高。“秦”这个封号可不简单,它可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意义非凡,它所自带的属性,注定李世民地位崇高。
《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公元621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一统北方,奠定唐代版图基础。凯旋归来后,李渊重赏李世民,赏其“位在王公上。”即整个大唐,李世民的地位除了低于李渊和李建成,高于任何人,包括亲王。
反观朱棣,朱棣的爵位是燕王,从封号上来看他的地位并不高,比如战国时期燕国可是七国中最弱的存在。在当时,除了朱元璋和朱标,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藩王的地位要比朱棣高。朱棣在明朝藩王中的地位,相对而言不是最顶尖的,他的上面还有一些人,不像李世民,只有李渊和李建成。
再说官职,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拜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
天策上将,这个官职是李渊专门为了已赏无可赏,封无可封的李世民创造的。这个官职李渊赋予了他极其大的权力:位在三公上,总揽唐朝军国大事,形同天下兵马大元帅。有自置官属之权,无需经过吏部,即可授予他人官职。
司徒,属三公,地位次于三师和太尉,主管全国教育,李渊朝未置三师,故司徒在李渊朝百官中排名第二,是为首领官员。
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他是唐初陕东道最高军政长官,执掌当时占据唐朝半壁江山的黄河以东地区。因此,可以这么说,李世民当时控制着唐朝半壁江山,且还是最为富庶的地区。
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他是当时保卫唐都的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侍卫和左右御卫等十二卫的最高长官。可以这么说,李世民有了这个官职,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控制着这支唐都长安最为精锐的部队。
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负责发布皇帝诏书和中央政事,执掌全国政事。可以说,这个官职在身,李世民就可名正言顺地控制唐朝上下政务,甚至可以自由任命全国政务官员。
天策上将掌全国军事,司徒领导百官,中书令掌全国政务,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掌唐朝半壁江山,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掌唐都防卫。
如此多的显赫要职聚集在一人一身,李世民不权势滔天,这都难,造反不成功,也都难。
反观朱棣,他在中央朝廷没有任何官职,只有燕王这个爵位,和其赋予的权力。当时,朱元璋赋予藩王的权力虽有些大,在其封地内有兵也有权,几乎就是土皇帝,但是跟李世民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毫无可比性。
李世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太子李建成都不一定能干过他。而朱棣,别说朱元璋和朱标可以随手将他捏死,就连塞外九王的其中一王,都可以和他斗一斗。
试问,就是只有这样一点点权力的朱棣,他怎敢造朱元璋的反,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啊!
李世民敢造他老子的反杀他的长兄,那是他实力足够。朱棣的实力显然不足够他去干这事。
答:生子当作孙仲谋,则国运会胜过前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是国将不国。明朝最厉害的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的儿子、孙子还不如朱元璋!
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就是草包一个,迂腐而无能。并且,建文帝手下也没有好的文臣武将!
燕王朱棣乃建文帝的叔父。他也看到侄儿朱允炆非明君之才。父亲朱元璋在世时,他知道自己不能有贰心,即使谋逆,也只能招来杀身之祸,因为他自知不是父亲的对手!就是借胆子给他,他也万万不敢杀朱标,逼朱元璋下台。不是燕王朱棣没有这个心,而是他没有这个能力!他与李世民相比,文韬武略还欠缺了一点点。朱元璋一死,朱棣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没有把侄儿朱允炆放在眼里。他就开始谋权篡位了!(朱允炆开始削藩)
顺便说一句,明朝排在第二有作为的皇帝就算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虽然没把建文帝放在眼里,可建文却始终认为朱棣是叔父!双方交战,建文帝有令:“勿伤吾皇叔!”这就奇葩了,你们朱家叔侄争皇位,与外姓人、与当兵的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就像动相棋不准将军一样,这还有意义吗?本来应该是军队及率军之将投降即可不杀,甚至不予追究欺君谋逆之罪,只要杀掉燕王朱棣一家即可,余下文武百官,向皇帝投降可从轻发落!但蠢才朱允炆居然下令,不杀朱棣,只杀军人!这样的战争岂不变成了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杀人比赛!你想建文帝朱允炆这样的人多么昏庸愚蠢,这样的人配当皇帝吗?打仗自然是建文帝朱允炆输,因为,他连打仗的目的都没有搞清楚!真是乱弹琴!对朱棣来说,就只有当皇帝的命了!
朱棣不糊涂,他一直要杀死朱允炆一家,但他始终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后来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到了明英宗时,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都被蒙古的瓦剌人捉去了!明朝后来没有什么有为君主了!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被后金(清)大败。1644年清朝。
总之,明成祖朱棣的皇位实际上的建文帝朱允炆送的。回答供参考。
首先要搞清楚李世民和朱棣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帮助了父亲打天下,无疑李世民的影响更甚。
李世民正因为获得战功太高,所以给了个天策上将的封号,而且还允许其开府,也就是这种环境下,李世民才有了自己的十八学士。
在战争中,李世民笼络了一批人才,文臣武将都是首屈一指的。可因此也助长了他的夺位之心,秦王府和太子府争斗不断,直到最后都白热化了。而李建成也并非是庸人,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合格的,李渊对他也甚为满意。
而在双发的争斗中,李建成有着朝臣的支持,亦有着李元吉的加持和李渊的力推,李世民一时间节节败退,到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大有一击溃败之势,秦王府的人才被以各种名义而调走,可见秦王府入鸟兽散已不远矣。
李世民为何敢组织政变?那是因为没办法了,破釜沉舟作最后一搏,不成功便成仁。李建成和李元吉是胜券在握,只不过一着不慎而阴沟里翻船了而已。
论影响力,李世民和李建成旗鼓相当,正是因为双方势成水火,结果败的结局也就意味着可能是阶下囚。
玄武门政变是其最后一搏的筹码了,虽然此刻的筹码已不算多,可是其风险的背后是完全值得的回报,所以李世民发动政变也是意料之内的。
再说说朱棣和朱元璋这对父子。
朱元璋是典型的从0到1,他的影响力在整个明军中是无人能及的,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对其臣服,而朱棣只不过是后期崛起的,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出力并不算多,在骄兵悍将中的威信是无法比得上隋末初唐时期的李世民的。
皇帝的龙椅谁都想做,但又有几个人敢篡权夺位呢?特别是在讲究忠孝礼仪的古代。这会被后世骂惨的,李世民是穷途末路的最终一搏,虽成功可还不是背上了千秋骂名?朱棣造的是侄子朱友文的反,也是迫不得已下而被逼的,可最终还不是骂的脊背生寒!
首先,朱棣是不敢反朱元璋的,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绝不敢有丝毫的逾越。
其次,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军事上,朱棣都不可能是朱元璋的对手。
最后,朱棣并没有被逼迫得如同李世民一样退无可退的地步,他完全可以做他的北平燕王。
逼父篡位,或者手足相残,这会被后世记录为无德之人,君主的继位讲究正常传承,搞不好在一定时期还会传导出错误的榜样,这在后来都无不得到了验证。
我认为,朱棣并不具备效仿李世民逼父让位的条件:第一,两人所面对的对手不一样。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承袭国公勋位,为隋朝官吏。在起兵反隋和清剿割据势力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其贵族和官僚的特殊身份竖起了一面反隋大旗,对聚集反隋兴唐力量发挥了重要的号召作用,而在统帅大军攻城掠地方面却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建树。再看朱元璋,不仅在治国文韬和权术方面不输李渊甚至在其之上,并且在武略方面一直是军中统帅,谋略高深、在军中的影响力极大,这些都是李渊所不能比的。有这样一个老子,逼宫这样的事,朱棣恐怕是连想都不敢想。第二,两人的军功不同。从起兵反隋开始,李世民一直是军中的主要统帅,李唐的天下主要是由李世民打下来的,在军中的势力根深蒂固;而朱棣,明朝开国他根本就没能参与,只是在就藩以后才开始接触军队,在军中的根基很浅。第三,两人的地位不同。尽管李世民也是个藩王,但其天策上将头衔仅次于太子,并兼有太尉、中书令和十二卫大将军等要职,在朝堂上大权在握、一言九鼎;而朱棣仅仅是一个藩王,就藩在外,连朝堂的边都靠不上。第四,二人的影响力不同。李世民无人可比的军功和仅次于太子的地位都得到了朝野的广泛认可,所以在逼宫成功后很顺利地接管了朝政;而朱棣在政变成功后却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几年后才得以稳定。第五,两人所在的地域不同。李世民一直是在京畿居住,只要有机会,随时都可以发动政变或逼宫;而朱棣则是就藩在外,不奉诏不得进京,基本上不具备逼宫的条件。
任何事都有其背景和发生的缘由。朱元璋从流浪儿到当皇帝有此独特的领导艺术,和政治统治手段,其度量宽广,其治吏之残暴历史上少有,看看李善才、刘伯温的结果你就知老朱的为人了。其恶毒如“火烧庆功楼”,可见不是一般。再者小棣小儿,虽然封王,但功不至此,只是受皇子的荫庇,其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同时太子朱标为人老实聪明,个人品行端庄,十几年的太子之位,又有贤臣辅佐,朱元璋着手培养与迁就,马皇后又极力支持,皇位无人可望。(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朱棣想夺位的心思作梦也没有敢想,何况现实呢?蠢蠢欲动,只能死路一条。看当初朱标死后,朱元璋立孙不立子,只是对朱标的怀念,各王子只能望洋兴叹,如缩头乌龟。这就是现实。
由于老朱决策的失误,立朱允文为帝;允文的反复无常,辅佐文臣的软弱无能,武将的庸侩,直接导致“削藩”的失败。朱棣雄居北平,蓄谋已久,加上智僧姚广孝的辅助,如虎添翼,真是势如破竹,最后夺取皇位,时也,命也!?
借朱棣十个胆子,他都不敢!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平定天下的是朱元璋,不是朱棣。谁都知道明太祖的威名,你朱棣是谁呀?
隋朝末年,带兵平定天下的是李世民,唐初几乎所有的功臣武将都在李世民的账下效力过,而且大部分人还都是秦王府的属官。
李世民是陕东道行军总管,潼关以西都是他的地盘,洛阳更是李世民的大本营!我请问一下朱棣有什么?不过就是顺天府那两个郡,而且燕王还只是一个军事长官,根本没有地方的治理权,朱棣还想造朱元璋的反?
唐朝是府兵制度,禁军和野战军是不分家的,所以常何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军官升级为禁军的长官,而李世民平定天下的时候,谁不是他的手下呢?不要说常何是李世民的卧底,我想问的是在大唐的军队中谁不愿意为李世民效力呢?
朱棣有啥呀?朱棣跟朱元璋斗,他只有脖子……
因为形势不同。李世民是和他的哥哥弟弟争夺皇位,不下手杀了他们不行。
朱棣和他的哥哥弟弟们是同病相怜,都是建文帝要裁撤的对象。别的弟弟没能力反抗。都希望有个哥哥出面,帮助他们把建文帝推翻。所以都支持朱棣起兵清君侧。再说,朱棣的弟兄们都平庸的很,对他构不成威胁。
朱棣没有杀兄弟,但是,他逼死了(逼走了)侄子建文帝。为了权利六亲不认的道理是一样的。
可见,历史上结果不一样的事情,原因并肯定也不一样。都有其内在原因。
又比如清朝雍正。康熙的儿子里面有才能的也不少,所以竞争激烈!雍正工于心计,得到了皇位。当然其他兄弟不服,有意见。雍正把他们都杀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权力面前哪里有什么亲情呢?别的弟兄当了皇帝,也是一样。
朱棣不敢效仿李世民杀兄长,逼父亲让位,第一朱棣师出无名,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让他起兵造反,建文帝时期削藩王触及到他的利益,才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的,军事力量都在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而朱元璋在位时期首都是在南京,只要他一有风吹草动,南京方面就可以做出几手准备来应对;第二朱标当太子与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不像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关系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双方斗得你死我活;第三老爹不一样,李世民的爹是贵族善于享乐,对于兄弟关系只是搞平衡,朱棣的爹农民出身只要不倒下就天天拼命工作,搞锦衣卫检查百官,藩王,所有人都活在恐慌之中。
朱棣的封地是在现在的北京,距离明朝的首都南京千里迢迢,打仗向来讲究兵贵神速,师出有名,离得这么远南京方面早就了解情况,开始部署了,以逸待劳打疲惫之师,那简直是稳操胜券,朱棣又不是傻子自己乖乖送人头。
李世民从最开始的起兵反隋,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数百场,唐朝的江山基本上都是靠他打下来的,手下的将领都只听也都只听他的指挥。李渊要把李世民封到洛阳去,太子李建成得知消息后,听从手下的建议认为机不可失,让李世民去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就打算在路上解决掉,没想到消息泄露,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干掉了太子,齐王李元吉的势力。李建成之所以要在长安就出击,就是因为洛阳离西安太近,李世民到了洛阳势力进一步壮大,迟早双方有一战到时候必败,就没赢的机会了。
首先,朱棣和他大哥朱标之间的关系非常和睦,其次,太子朱标身边有一支支持他的政治势力,比如太子妃是大将军蓝玉的外甥女,侧妃吕氏则是刑部尚书吕本的女儿,再加上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多年,太子也是有一定能力的,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想把皇位传给他。朱棣想要造反首先要师出有名,没有理由起兵必然会失败,况且在南京朝廷中并没有支持的他的大臣策应。
李世民打败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王世充之后,李渊给钱,给权,给地位,把李世民的地位抬高到和太子平起平坐,甚至超过了太子,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的关系也恶化,为了权力争得头破血流。李世民有没有取代太子的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手下的谋臣都想要谋求荣华富贵,所以必须让李世民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把他扶成太子登基做了皇帝就成为终极目标。
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绝对不会有,也不敢有造反的想法,在杨宪案过后他就重新启用了锦衣卫,监视着文武百官,王公贵族的一举一动,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地下情报网络。看谁背地里干坏事,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燕王朱棣身边也安插着两个锦衣卫,互相都不认识直接向朱元璋负责,足以见得老朱有多厉害。如果朱棣有造反的想法,可能小命都不保了,蓝玉打败北元势力想送他一匹宝马,他都不敢轻易接受怕被弹劾。
李渊则是富贵生活过惯了,就连起兵都是手下和李世民一块策划,让他睡了隋炀帝的宫女犯了大错,才下决心起兵的。李世民在打败窦建德,王世充后,李渊最先考虑到的就是如何封赏李世民,好稳固自己的皇帝之位继续享乐。几个儿子之间的斗争也是尽可能平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了太上皇之后还一口气生了30个孩子,真可谓是老当益壮。
朱棣不敢效仿李世民,杀兄逼父,首先是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皇帝身边没有奸臣,太子也还健在,起兵造反师出无名,第二地理原因北京距离南京太远,一起兵朱元璋就能立刻部署应对之策完全有能力评定叛乱;第三在朝廷中没有支持他的政治力量,在朱元璋的铁血统治之下,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哪还敢支持燕王起兵叛乱,朱标的背后还有朱元璋,兄弟之间还没到反目成仇的地步。李世民则是太子李建成先要向他下手,被他提前了解到消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制定了玄武门兵变,控制了李渊当了皇帝。
李渊和朱元璋是不同的,只有了解了这些不同,才会知道清楚明成祖朱棣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区别。
1,朱元璋是白手起家,手腕肯定是杠杠的。手下大奖,文武百官无敢不从。
2,朱元璋赶尽杀绝,从明朝胡淮庸案,空印案,郭恒案,牵扯甚广,杀人至多。
3,朱元璋封王无不招不进京。性格多疑,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就是朱元璋最开始弄出来的。
李渊与朱元璋比,比较优柔寡断,对儿子们争权夺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拉帮结派。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朱棣是恐惧他老爹的,是不敢反抗的,镇守边疆,等待招见。李世民确不一样,手上已经有了和李渊李建成抗衡的实力。
这两个人有本质上的不同!首先说说李世民,起兵打天下时自己也属于策划者之一!在自己打天下的过程中积累了自己家底!可以说唐朝得的天下有一大部分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和自己的老爹一对比,并没有明显落于下风!而且唐朝建立以后,李渊似乎并不善于治理!而且太子觊觎李世民的才能一直不合甚至到最后兵戎相见!李世民在当皇子时便已封为天策上将!虽然李建成的班底很厚,但李世民似乎可以和太子碰一碰!所以说实力才是硬道理!
再来看朱棣,整个天下基本上全是朱元璋打下来的!朱棣在朱元璋面前简直不值一提!朱棣的军事才能除了和蓝玉学过一些外,大部分是老丈人徐达学的!成年后朱棣封到北京这么个最偏远的地方天天和蒙古的残元势力斗争已然成为一个出色的将军了!再因为太子死后朱元璋为了给孙子铺路杀了那么多能打的将军,以至于后来朱允炆无兵可用!另一个原因也怪朱允炆,技不如人还偏听偏信!从策略,战略等等方面是一错再错!可以这么说,就朱棣和朱允炆的实力而言!换一个人朱棣就是翻了天也不会造反成功!
朱棣跟李世民不是一个层次的皇子,正如那位朋友所言,你问的这个问题有点奇特,你对中国历史了解太少了,李世民是有勇右谋,有才,而朱棣只熊说是比其它皇子稍胜一筹,但与唐太宗李世民比起来只能算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的败类,李自成起义进京,他束手无策吊死在景山公园的一棵树上,上世纪的1989年我去北京参加《农民日报》社举办的全国编辑、记者、通訉员培训班,休息日我去景山公园游玩,目睹了那棵历史文物,那树还在几百年历史了,如今是物是人非成为历史,由此可见朱棣是怎样的人
而李世民虽杀兄逼父当上皇帝,但他是一个有担当为民众的好皇帝,他在位统治时期是国富民强的盛唐时期,这是性质不同无可伦比的两个人!
李世民打天下之时早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班底,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完全都听命于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纵然是再大的谋划都可以得到保密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很显然最终的成功也是极其喜人的。
朱棣虽然作战勇敢,但是在战争期间并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稳定体系,一切的权利依旧在朱元璋手中,而那些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都是忠心与朱元璋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否则便会招致灭门之祸。
谋反叛乱这样的大事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商议与谋划,而朱元璋组建的锦衣卫可谓是无孔不入,朱棣在完全没有解决锦衣卫探听消息的问题之前是无论如何都不敢动手的,毕竟谋反的机会只有一次,失败者的下场便是万劫不复,因为皇帝对于挑战者而言是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的,不论他是什么人。
而且太子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而且他良好的品行也赢得了大臣的一致好评,可谓是根基以稳羽翼以丰,如果不是中道崩卒朱棣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谋权篡位的。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