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为什么公元前十六世纪还在用泥板和赫梯帝国通信?

历史学家都认为至少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就在使用莎草纸,后来还大量出口,那么为什么直到公元前十六世纪还在用泥板和赫梯通信?
  • 见微知著观世界
  • 2022-08-10
  • 13
  • 共6人发表观点
网友「大誌骑鹅旅行记 」发表观点
2022-08-15

我们假设这种泥板是真实的。那么且不提他用于书写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从材料学上我们找到了一种超越水泥的超级材料,硬度超水泥。超级延展性,万年不变型。不干裂。这不是超级材料,这是啥呀?,

我记得小时候在东北。土坯茅草房,每年都需要抹墙。用碱土和卖接和泥,就这样到秋天的时候。还是会干裂,脱落

埃及有这样的材料吗?你在看看那些。已经风化的像一堆尘土一样的金字塔。

网友「猫爹1121 」发表观点
2022-08-15

很简单,按照奥卡姆剃刀原则,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只要这些都是后世伪造,就完全解决了。

其实这个原则可以用于所有未解之谜上,包括埃及的金字塔,与其费尽心机让古埃及人学会制造混凝土(目前埃及官方已经承认金字塔为混凝土制造,但特别强调是古埃及的混凝土),不如去掉所有多余条件,就一句后世伪造,就可以了。因为这是对它的最简单的解释,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所以应该是最接近真相的解释

网友「在囿 」发表观点
2022-08-16

如果按照西方的人类起源于非洲,文明也起源于非洲,那么文明的非洲为什么会失去传承?看看中国历史,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两次入主中原,结果都是被汉化,并入到了中华文明的体系中。为什么文明的非洲文明会被野蛮文明灭掉而消失?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它们不够文明。

网友「唐律疏议 」发表观点
2022-08-17

所谓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在使用纸莎草纸,是因为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纸莎草纸就是公元前3000年的。但是纸莎草在最初并不是作为日常的书写材料,而是指作为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使用工具。

在公元前16世纪之前出土的纸莎草基本上都是神庙里面用作祭祀等宗教活动使用。法老的日常书写不属于宗教活动,所以恐怕还没有资格使用纸莎草。

至于纸纱草后来出口到地中海各地,变成环地中海的常见书写材料,那是要到公元前6世纪以后了。

以上内容的资料来源是论文《论纸莎草纸的兴衰及其历史影响》,《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

所以,公元前16世纪,法老和赫梯使用泥板而非纸莎草通信,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网友「澹澹言怀 」发表观点
2022-08-15

提这种问题的人本意不是想讨论问题,而是具有挑衅性的意图。其逻辑不在乎专攻大众的知识盲区,有意排除各种可能,用二极管式的阴谋论方式来解释问题,非蠢即坏。

回到这个问题,其实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通信问题是很难得出让人满意的回答的,过于久远的历史细节很难考证,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进行合理的推测。但是不能说,没有答案的问题,其问题本身就不存在或者是伪造的,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假如用简单的阴谋论来给这个问题盖棺定论,那么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网友「网络萌新 」发表观点
2022-08-14

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前提:“以泥板石板等书写载体为主要书写载体”这一点,对于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周边文明而言,并非是赫梯,或者说是西亚的专利。

把目光转向地中海北岸,罗马此时还是蛮族部落,不作多言。

而希腊,如图,其早期文字的两种“线形文字”,尤其是迈锡尼的,同时代的线形文字b,都采用了泥板而非莎草纸。可见在公元前16世纪,使用泥板作为主流书写载体,是东地中海地区,非埃及文明的共同点,赫梯并不独特。

——《18世纪以前欧洲文字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 作者:东北师大 孙保国先生

再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埃及和赫梯通信,用的是泥板?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赫梯等西亚文化圈的国家都在用泥板。而埃及,它若不想当国际孤儿的话,就最好入乡随俗。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为什么赫梯在公元前16世纪依然在使用泥板?”

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1、成本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莎草纸需要进口,而进口是要钱的。而泥巴的成本非常低。

2、海运货物保存问题。

先打破一个国人的惯性思维:“海运很危险”

这俩是随手搜到的图,可以参考一下。

很明显,我们在这方面,运气是非常的不好。中国沿海地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云集,几乎是全世界海况最恶劣的地区。

所以国人往往形成了“古人技术不行,一定喜欢走陆路而避免走海路”的错觉。

但是地中海地区不一样,作为内海,它相对而言要风平浪静得多。海上各种岛屿星罗棋布,既便于靠岸补给,又有利于导航。为古文明提供了良好的航海条件。

甚至现在都21世纪了,还有小部分北非难民玩“百万澡盆偷渡地中海”,划桨去欧洲[捂脸]。当然,这是少数,一般还是坐小渔船偷渡的。

此外,气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起东亚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风向要稳定得多。

即使如此,冬季出海也被希腊罗马人认为是危险的,因为此时地中海盛行西风,虽然比东亚季风稳定,但还是风浪相对较大,需要尽量避免出海。

——《古代航海季》译者:内蒙古大学 张锦钊先生

如图所示,冬天没人出海,所以连海盗都收工放假啦[捂脸]。

总之,在地中海,出口贸易大多数时候是走海路的。

——出处图中已有,不多言。

公元前1400年前的埃及人已经学会了在船上铺设甲板。但看文字描述,似乎还只知道铺设一层甲板。

这意味着货物必须被存放在底舱里,而潮湿的底舱是莎草纸保存的大敌。没人会喜欢到手时已经碎掉的莎草纸,公元前1600年的赫梯也自然无法大量使用莎草纸。

——同图①。

希腊地区现存最早的莎草纸,是公元前700年左右的《神谱》和《工作与时日》。而真正开始大规模使用莎草纸,得等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即雅典造船技术得到长足进步后。航海技术的进步为莎草纸的大规模进口提供了条件。

即使如此,该莎草纸记录工作的主持者也是当时统治雅典的庇西特拉图父子,可见当时的莎草纸价格依然不便宜,需要政府力量支持。

至于亚里士多德一众,那是再晚一两百年的人。而且亚里士多德在世时还发生了亚历山大东征事件。埃及的被征服导致了莎草纸价格的下降,最后更是沦为了罗马行省。

而由希腊的情况也可以推测出一个重要情况:公元前6世纪前的莎草纸并没有大规模出口,至少出口数量还不足以取代当地的本土书写载体。

故而公元前16世纪的赫梯没有大规模使用莎草纸,是正常的。

——同图⑥

3、自身文字的问题。

众所周知,赫梯等西亚国家使用的文字,普遍是楔形文字的各路分支,也就是“钉头文”。

其笔画的开头较粗,因此书写用的木棒是三角头的。书写时将笔头先插入泥板里面,再勾勒笔画。

泥板咱可以把笔头捅进去,捏泥巴时捏厚实点就成。莎草纸?显然不行,一捅就破了。

说起来,这么想的话,泥板书还可以节省墨水成本?

而希腊文没有“钉头”,笔画从头到尾差不多粗细,所以和埃及人一样用芦苇笔(羽毛笔的爸爸,钢笔的爷爷)也没关系。也就不存在钉头文“力透纸背”的问题。

4,外交关系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西亚的文明史不比埃及短,二者在历史上积怨已久,比如著名的卡迭石战役。战后签订的合约至今刻在埃及的卡纳克神庙墙上。

两国关系不稳定,这总不能打仗了就不写字了吧?加上西亚长期使用泥板的历史传统,不淘汰泥板并非不可理解。

而希腊在古典时代前,在地中海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只是文明世界的边缘地带而已。

——罗塞塔石碑,亚历山大征服埃及的间接产物。

埃及和希腊长期没多大历史恩怨,两者第一次爆发大规模战争,是亚历山大东征。埃及又好巧不巧输了,希腊自然不担心战败国会封锁莎草纸。在之后的罗马时代,莎草纸问题就是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内政问题了。

而西亚?罗马和他们的关系反反复复,等到七世纪拜占庭(东罗马)失去埃及时,羊皮纸技术已经成熟,坚固耐用的羊皮纸对莎草纸具有很强竞争力。

——《中国造纸术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节点、路径及逻辑探源》 北京师大 万安伦先生 王剑飞先生 杜建君先生著

而紧随其后,我国造纸术的传入又对莎草纸对西亚的渗透形成了降维打击。天朝造纸术的优越性,想必无需我赘言。

总之,赫梯等西亚文明没有普及莎草纸,是一个很复杂的,由多样原因共同导致的现象。具体缘由恐怕还有很多,我水平不够,就不过多展开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