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本人姑且算个不是农民工的农民工。退休之后隐居山林自得其乐,不甘寂寞之时,耕了二分地,种了点花草,养了几只鸡,挖了小魚塘,以至水果青菜食不完,鸡狗成帮,魚儿成群。表面看去,此乃养生好形式,实则与乡村农民无异。既是不是农民的农民工,对题主所言的淘汰农民工如何发展命题略有所思,忍不住亦想探讨一下。首先农民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分田到户之后,正逢高度城镇化之时,广大农村盈余劳动力便涌入城市,或经商成务工,当时社会对职业的称谓已固化,通常划分为工农商学兵五大类,在农村干活的叫农民,那么在城镇务工的叫什么最为恰切呢,后来认为他们虽是农民,干的却是工人活,农民工这一叫法逐渐定型。本人一直坚持认为,农民工此称呼不应带有贬义,应饱含着崇敬与感激,是他们用无数心血与汗水托起城镇座座亮丽高楼,推动整个社会经济不断向前滚进,功大莫焉。话归正题,淘汰的农民工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其实农民工应无淘汰之说法,所谓淘汰,无非是因年龄偏大,体力难于胜任较高强度工作而不得不退出务工队列(志向远大回乡创业年轻者也不乏少数)。不过,如今的乡村已不是改革开放前那贫穷落后模样,经济发展共享成果已惠及农民,路、水、电、娱乐等设施日益完善,为乡村长远振兴打下了扎实基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解甲归田的农民工应根据家庭实际和自身特长,因地制宜发展养种业,不求宏图大展,只求小康富裕,保重身体,延年益寿,更多享受家庭团圆快乐,更长领取政府发放的养老补贴。也许我茆说的不无道理吧?
第一批农民工随着工作时间与年龄的增长被逐步淘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至于淘汰后该如何发展也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在他们工作时大部分企业都为其缴纳了养老统筹,其在缴满十五年之后并年满六十周岁后就能逐月领取养老金以保证余生基本生活。有的因个人原因或企业原因未能参保的,其在老家农村也参加农村农民保险,只不过标准低在年满六十岁后领的也少,其生活消费也相应低点,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提高经济的增长,老龄人员的生活保障将不断改善与提高!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