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弹尽粮绝时,为什么感觉西方大多会投降,东方大多同归于尽?

  • 用户5123721981
  • 2024-02-14
  • 63
  • 共14人发表观点
网友「烟郭说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2-17

以前我也不明白,后来读了史书,看到那两段悲壮的传奇,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汉唐军魂已经被刻进了我们民族的基因。

耿恭在击退匈奴第一次进攻后,带着部队转移到物资更充足一些的疏勒城据守。

在匈奴大军几度围攻下,他们几乎弹尽粮绝。

城里的饮用水、物资、食物全都短缺,他们最后不得不将马粪榨干了喝马粪汁,把铠甲、弓弩煮了吃上面的皮革。

就这样,在匈奴的连番进攻下,他们坚守了一年,匈奴派人劝降,耿恭干脆直接杀了匈奴使者,以示决不投降的决心。

汉章帝登基后,才发现西域驻军被围困很久了,于是派出7000人的援兵赶往救援。

汉军援兵先到达关宠所在的柳中城,大败匈奴、车师联军,斩首3800级,俘获物资无数。

随后分兵2000赶往疏勒城救援耿恭,当援兵到来时,城中仅剩26人,他们已经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骨瘦如柴。

在回撤玉门关途中,还要继续与追兵交战,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

最终安全抵达玉门关的,只剩下13人!

汉朝最伟大的地方不是打败了匈奴,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以及对国民的教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带来了民众在国家意识上的觉醒。

汉帝国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责任感。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为国效力是责任,为国捐躯是光荣,投降敌军、背弃祖国是耻辱,这是汉朝的主流价值观。

而耿恭以及所率领的汉军将士死守不降的事迹,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不放弃、不抛弃精神,以投降为耻,以战死为荣,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军魂。

这段传奇彪炳史册,然而700年后,历史再次重演,不幸的是,700年后的唐帝国再无力派出一兵一卒救援。

但事实上,郭昕联合了北廷都护、沙陀、回鹘部落,一直在抵抗吐蕃国进攻,他们一直不断派人前往长安报信,但都有去无回。

直到781年,安西、北廷驻军绕过河西,改道由北方草原经过回鹘境内,辗转千里,才到达长安,上报朝廷。

唐德宗这才发现,原来西域还在自己手里,大为感动,当场嘉奖了郭昕等人。

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李元忠封为北廷大都护,安西四镇将士一律破格提拔升7级。

此时,他们已经在西域独自坚守了十几年,这些嘉奖,对他们的现实意义却不大!

790年,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城陷落,但安西四镇最后的沦陷时间,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学者推测是在808年,安西四镇全境沦陷。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在最后一刻,吐蕃大军攻入城池的那一刻。

白发苍苍的郭昕带着一群衣着破烂不堪,食不果腹而瘦骨嶙峋的白发兵,发起了最后的冲锋,直到全体战死的悲壮场面!

按照808年,安西四镇沦陷来算,郭昕在这里以一地之力,孤军坚守了42年,北廷、沙陀、回鹘部落沦陷后,以完全的孤军坚守了19年。

网友「深度工场 」发表观点
2024-02-22

有网友问:战场上弹尽粮绝时,为何西方大多会投降,东方大多同归于尽?其实这个说法,首先是不正确的。在西方也有很多打到最后时刻的部队。在东方也有还没有打光弹药,就举手投降的战例。

大俄罗斯人比其他东欧和西欧的斯拉夫民族(波兰人除外)都更有天赋的军人性格。很难说他们比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强,或者比芬兰人、芬兰血统瑞典人和德国人劣。这种估计完全基于单个人的特性,而没有考虑领导、训练和装备的作用。

也没有考虑对苏联军人家庭成员生命的严重威胁,更没有考虑督战队手枪所产生的作用。这些督战队的手枪可以确保士兵从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绪中苏醒过来,并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战斗力。

这是因为,这些八旗军的家人就在城内,他们必须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战斗到最后一刻。在抗战当中的衡阳会战,第10军的4个师,可以战斗到只剩下1.3万重伤员,做到了打到最后一个人。

网友「我是胖胖大哥 」发表观点
2024-02-24

这个问题其实蛮难说的。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是回答者个人的意见。所以就会有可能造成争论或争吵。

但是我觉得只要是本着讲道理那么争论也没什么。我就说一说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这个问题问的不是很明确问题中东西方的范围。传统来说,欧美国家应该属于西方。但是属于欧洲的俄罗斯人也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传统。而地处亚洲的印度人,历史上却很少有跟对手死磕的事例。以至于最终的独立也是由所谓的和平手段达成的,看起来更像是占领者的一种恩赐。所以我斗胆帮提问者界定一下,所谓的东西方具体就是东亚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国家和西欧及北美部分国家的差别。

我觉得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具体来说,东方人的由儒家文化居于中心思想的价值体系使东方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往往会做出决绝的选择。儒家亚圣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这种文化取向的最佳注脚。也因此在传统上东方人是耻于投降的,对于偷生的人也评价极低,以至于对于偏安的朝廷也是多有微词。

而西方由于长期没有礼义廉耻这样的观念,而且西方长期以来经济水平较差造成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交易,像西方战争中凡是投降的骑士们对于对方来说都是一笔财富,因为战败的一方是需要出大量金钱来赎买这些人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战争更像是一种投机生意,赢了就会有一笔横财,输了也不会有性命之忧不过是一次生意失败。因此当然不用性命相博。而所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则完全不用考虑。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如果是涉及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西方人也能拼死一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骑士间的决斗文化。

简言之,我认为造成这样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方人重义,西方人重利。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网友「巴罗特雄 」发表观点
2024-02-16

因为我们祖先见识过,无数次屠城,灭族,亡种,见过无数次投降后,被活埋,坑杀,祭天,敢死队等等;更惨的是做为军粮。

最重要一点,欧美古代战争都是贵族战争,干嘛那么拼命?谁手下当奴隶不是奴隶?但是你看欧美如果被蛮族和被匈奴入侵,你见过多少投降?投降有用?而我们就不一样了,王国建立和建立初期打仗特猛,投降?想多了,打赢了就有土地家财功勋,都是拼命去的,而不是农奴战争。

网友「慕什塔戈 」发表观点
2024-02-15

这是由东西方军事文化差异造成的,东方军事文化重义而轻利,西方则重利而轻义。

其次,就个人层面而言。东方国家要求军人不仅要胸怀民族大义,更要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古往今来,那些在战争中战败阵亡的军人,一律都被尊崇为英雄,却从不追究其是否存在指挥失当、盲目硬拼等过错;相反,对那些被俘或投降的军人,则一律被指责为背信弃义的变节者,根本不考虑其在战场上的真实处境。与东方国家相比,西方军队更加尊重军人的个体利益,军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契约精神:军人既依法享有保卫祖国的权利和义务,在战斗失败、保卫祖国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军人也有权选择是否向敌方投降。

网友「强歌1122 」发表观点
2024-02-22

做为一名战士保卫祖国是天职!当兵就意味着当祖国一声招唤随时为祖国献身!战争是残酷的惨烈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商量的余地!弹尽粮绝不屈不挠,赵尚志做到了!八女做到了!五壮士做到了!与其苟且偷生招人唾骂不如誓死如归流芳千古?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网友「26885488金山 」发表观点
2024-02-21

不邀自来,这个问题有问题。东方与西方在战争中无差别,強国侵略他国时,在弹尽粮绝可以投降,被侵略的国家就要做到不成功便成仁。按这问题的问法、世界上就没有美国这个国家,当时英国侵略美国时,华盛顿也被围困处在弹尽粮绝,华盛顿为什么不投降。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看,在国家存亡面前都要做到不成功便成仁。侵略他国时投降对国家无害,所以就要保命投降。

网友「落下m 」发表观点
2024-02-19

1、敌人的性质

在过去西方国家之间的战争里,由于各个王国的王族之间相互通婚,因此各国之间的君主,基本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

那么在这种局面之下,这些国家的军队在交战时的状态,和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王之间的战争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战之以礼,点到为止。只要承认战败,就什么都好商量,对决不会出现某一个国王彻底占领别国,将其君主斩杀殆尽的情况出现。

当这种情况出现之后,中国人面临的都是有可能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打败投降,签一个条约之后,就继续你过你的,我过我的这种情况,绝不可能会在中国出现。

2、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今天的我们看到西方,有着众多的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在文化思想以及宗教思想上,实际上都是出于一个体系之中的,那就是他们都被笼罩在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之下。

绝对不会,因为这都是自己人啊,战争的胜负只是和君主有关系,打完战之后士兵们还是该干嘛干吗,这在西方几千年的战争里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因此在古代亚洲国家,为了君王的决定,臣下们在相互作战时同归于尽,则变成了一种美谈。哪怕到了二战之后,日本战败之后,大量的日本士兵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为君主尽到义务,而深感愧疚,最后大量出现剖腹自杀的事件。

网友「老威观史 」发表观点
2024-02-14

关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西方军队一般会投降,东方军队一般死战到底的情况,虽然说并不是绝对的,也有西方军队战死到最后一刻,东方军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的,但大多数情况如题主所说,其实这是缘于我们两者文化不同。

从文化角度来说,西方从来不认为投降当俘虏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很多时候如果被俘人员能够回家,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战俘为国为民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牺牲;而东方文化中,一般来说归来的战俘会被人们羞辱,被当做懦夫,其投降的行为是可耻的。

这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了。

就拿西方来说,我可以说几个例子。

看了这个我当时也感到非常惊讶,其实放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对方释放了俘虏,这些俘虏回到家以后,即便和谈没谈成,也绝对不会回到对方那里继续当俘虏了。

同样的事情在布匿战争时期也发生过。比如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罗马的执政官雷古鲁斯在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后来迦太基想与罗马和谈,就派出了一队使者带着雷古鲁斯来到了罗马城,迦太基人希望雷古鲁斯在元老院劝说罗马放弃战争,但雷古鲁斯到了元老院的时候,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鼓舞罗马人奋战到底,然后就跟着迦太基人回去继续当俘虏去了。

其实当时只要罗马人愿意,雷古鲁斯是完全可以留在罗马城的,毕竟就那么几个迦太基人带着雷古鲁斯进入到了罗马城,罗马人完全可以扣留迦太基的使者,留下雷古鲁斯,但是罗马人没有这样做。雷古鲁斯回到迦太基后,被迦太基人处死了。

再如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也曾经在东征时期战败被俘,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他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因为他按照“上帝的旨意”发动了圣战,即便是战败被俘也仍然是光荣的,甚至还被罗马教廷赋予了“圣路易”的称号,对他的评价,基本也都是正面评价。

▲在密苏里号投降仪式上,盟军的战俘将军享受到了最高的荣誉

当然,到了现代的时候,西方人仍然不会以当战俘为耻辱。比如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与日本签订日本投降协议的时候,当时的会议现场是在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代表盟军出席投降仪式的,就有在菲律宾战役时期被俘的温赖特将军和新加坡战役时期被俘的帕西瓦尔将军,并且在投降仪式上,给了这两位将军非常高的荣誉。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其实自古以来并不以当战俘为多么耻辱的事情,一般认为当了战俘是迫不得已,弹尽粮绝才不得不投降。即便 当了俘虏,在归来以后也能享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这也让投降的人卸下了心理上的负担,能够在实在打不赢的情况下,没有那么多顾虑地去投降。

既然在西方的文化中允许投降,那么西方军队的作战士气会不会变的非常低呢?会不会在作战的时候一股脑地贪生怕死地去投降呢?实则不然,这是缘于文化因素。

从西方的文化上来说,西方自古以来就是工商业文化,这种文化中人与国家之前往往是一种契约关系,公民对国家履行义务,同时也享有权利。

公民为国家当兵打仗,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因为国家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公民会愿意为国家付出牺牲。

一名士兵上了战场,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的话,我们会发现并非每个士兵都不怕死,确切地说,怕死是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没有人会愿意去死亡。西方允许士兵投降,实际上就是给上了战场的士兵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实在打不赢了可以投降保命,并且投降了的俘虏回来后待遇不会改变,如此一来,士兵们往往都卸下了包袱上了战场,作战的时候便没了顾虑。

在这样的心理下,实际上我们翻看从古至今的所有战例,我们会发现在作战当中通常来说西方士兵的士气都非常高昂,实际上出现大面积投降的事情非常少。

说完了西方,我们再说一下东方。

其实从文化来说,东方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农业文明(东亚),农业文明的特点就是集权制,当然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的。

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军队要求效忠于君主,既然要效忠于君主,就要随时愿意为君主做出牺牲。在东方,自古以来就认为当战俘是非常可耻的事情,这在于我们文化中是有过许多的记载的。

甚至俘虏如果能够活着回来,也会到处遭受人们的白眼,被社会抹杀。所以东方的士兵上了战场,很多时候宁可战死,是因为存在着很多顾虑,毕竟文化氛围不允许存在战俘的生存空间。

网友「壹大师 」发表观点
2024-02-22

老知乎上有个好习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从近往远说

1.整个辽沈战役,国民党共被歼灭47万人,其中被俘虏32万人,起义10万,真正被毙伤的只有5万人,那么国民党军算不算东方军队?

2.说完内战,再说个外战的。平壤战役,清军15000人,最终阵亡2000人,不过其中有1500人是在逃亡过程中被日军击毙的,而主帅叶志超是第一个逃跑的。清军算不算东方军队?

3.说完武德费拉的满清,那么说一下武德充沛的明朝吧。1645年,清军南下,南明朝廷一次性成建制投降清军23万人,而南下的清军总数也不过才10万人。南明军算不算东方军队?

4.再说汉人武德巅峰的汉唐,有名的李广利就不说了,安禄山大军南下时,在洛阳之前的城池可都是望风而降的。

而西方军队,也不乏死战到底的案例,远的有斯巴达三百勇士,近的有斯大林格勒和柏林战役的第11装甲师。

所以题主这样的感觉明显是错误的,这个错误很大程度上都受了影视剧的影响。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题主,因为近代以来出镜率最高的东方军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出镜率最高的西方军队就是美军。

解放军死战到底的案例的确比美军多的多,所以大家也产生了这个误区。

不过美军投降的多,死战到底的少更多的是军队后勤保障的差距和双方文化的差异。这点很多答主也说过了。

而解放军和美军本身就是东西方军队中的顶尖水平,拿顶尖水平代表全部显然是不客观的。

网友「混沌之灯 」发表观点
2024-02-23

这问题纯属扯淡,东方什么时候跟别人同归于尽了,被包围了基本都是投降。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投降的传统,赵军被俘40万人,全被坑杀了也没和秦军同归于尽,后面的朝代就不说了,投降一片一片的。就是以坚韧著名的日军和解放军,也有很多人被俘。而在西方,也有许多战斗到底,宁死不降的战例,包括一向被人认为战斗意志软弱的美军。其实,东西方在战场上投降的情况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不同的是官方和舆论对待被俘人员的态度,在西方被俘人员一般被视为英雄,东方则会被打入另册。

网友「世界镜像观察员 」发表观点
2024-02-24

战场之上,当士兵们弹尽粮绝的时候,西方的士兵大多会选择投降,而东方的士兵大多会选择同归于尽,这个情况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后期世界区域动荡中就显现出来了,这也让许多战争的结果朝世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首先,我们讲一下观念。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西方士兵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他们大多会选择投降,这是基于他们认为弹尽粮绝的话,他们就无法完全任务了,于是他们选择投降。东方的士兵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大多会选择同归于尽,他们心里其实也很清楚,弹尽粮绝后,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但是他们内心里面还是向要拼搏一下,即便真的无法完成任务,那么他们也要让对方付出代价,减弱对方的实力,以求己方后续部队接手任务时能够顺利一点。某种程度来说,西方士兵为现在而战,为眼前而战,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完成眼前的任务,他们很少会考虑到后续接手部队。东方士兵为现在和眼前作战的时候,还会去考虑到未来,他们兼顾未来的作战,他们会为后续接手部队能够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任务而努力。

美国人在战场上的四个投降条件使得他们被定义为“纸老虎”,这也是造成他们在东方战场上败于东方国家中,而我们东方国家在不被看好的情况,却让美国人吃了瘪,这完全是取决于对我们对刚稳定下来的国家能够获得良好发展环境的渴望,国家得失永远放在个人得失的前面,这个是西方国家的士兵无法体验到的作战精神。

网友「众甫822 」发表观点
2024-02-15

有人觉得投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认怂不丢人,其实只是怕死,而怕死是精致利己者的标配了。

东方人讲感情,重视兄弟情谊,兄弟战死,亲人和家庭都被毁灭,只有没骨气的人才会投降敌人,因此同归于尽是最好的选择。只有没办法同归于尽且反抗会死去更多兄弟的情况下才会不得己投降与被俘。

网友「别小默 」发表观点
2024-02-16

一般来说,弹尽粮绝,抵抗没有什么意义,被俘虏应该是很自然的事。

东方人写意,理想主义者多。选择同归于尽的多是因为,被俘虏后,回去会受惩罚,人格呢,好像也因为被俘而抬不起头,自己也会觉得屈辱,但是,坦率地讲,同归于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你都弹尽粮绝了,拿什么让人跟你同归于尽?

西方人务实,现实主义者多。子弹打完了,没有吃的了,战斗下去,就是死亡,而且对战局的影响不大。他们允许在失去抵抗能力的时候不再抵抗,这结果就是被俘,而且,被俘后回去,仍然有正常的待遇。

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这样的。

但若看二战的历史,东方人投降的也不少,而且并非在弹尽粮绝的状况下。我们中国的战场上,投降的伪军人数超过了侵华日军的数量,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之痛,民族耻辱,所以,汪精卫理应遗臭万年。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