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历史上没有赵高和胡亥这两个人,是不是秦朝就长一些了?

各抒己见,可以不相同,反正我认为应该会长一些
  • 知情达理船帆e
  • 2024-02-16
  • 26
  • 共6人发表观点
网友「北京新文化街男孩 」发表观点
2024-02-23

新的考古发现已经可以证明,后人抱怨的秦统一后实施的苛法酷政是错误的。即使如陈胜吴广所犯的大罪,也不至于惹到杀身之祸,完全可以赎买的方式解决。

所以,从统一到再次分裂,必然有其它更重要的原因。

即使没有赵高和胡亥,即使如秦始皇所期望的由长子扶苏继承大统,统一六国后遗留的隐患,也迟早会爆发。

我认为,秦始皇搞的各项改革影响十分巨大,甚至让同时代的人无法理解和接受。那种痛苦甚于战争和饥饿。所以稍有风吹草动,不用进行大的动员,反抗力量就会风起云涌,一发而不可收。

要怪就怪秦始皇死得太早,进行的改革太激烈,太超前。如果能延缓一些,分阶段进行,或许秦王朝会延续得更长久,对历史的影响也会更长运。

网友「一个人的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2-19

首先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历史的发展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因为一两个人物而彻底改变它的方向和前进的途径。就算没有赵高和胡亥,始皇帝将他的皇位传给公子扶苏,由蒙恬、蒙毅等人辅政,是不是秦朝就一定能千秋万代呢?答案是,不一定。

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出,胡亥并不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智障之人,只不过他对于自己的师傅赵高十分信任,才导致了赵高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但这并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秦之所以会灭亡,和隋的灭亡十分的相似。况且陈胜、吴广也不是什么贫苦百姓出身,从他们的所作、所为、所说来分析,至少也是名门之后,贵族的后裔,落寞之人而已。

网友「衡枭 」发表观点
2024-02-20

个人认为不会!

秦朝的问题主要在秦国本身

他们的存在可能增加了反对势力,但是他们不存在也不会减少本就反抗势力,400年乱世各种矛盾不是很短时间就能平息的。

中国历史上改革较大朝代都注定命短,继任者无能更多成为反抗借口,而改革造成的矛盾无法调借才是问题根本,秦朝、隋朝都是改革较大朝代,所以他们结束乱世,改革造成新的动荡,经过各方利益争夺、平衡之后才会形成真正盛世大汉与大唐。

网友「铁灵 」发表观点
2024-02-20

题主的观点建立的基础就是:秦法暴虐。而胡亥和赵高则是秦法暴虐的最大责任人。秦始皇死后,秦国应该施行仁政,只有这样,秦国才不会二世而亡。这是传统上关于胡亥和赵高的观点。

但从出土资料看,传统观点的基础证据正在被崩塌:赵高不是太监而是奴隶出身;胡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即位宣布大赦的皇帝,也是第一个施行仁政的皇帝,只是胡亥的仁政和后世儒家口中的仁政定义和对象都不一样。

从史记记载看,秦末战乱兴起,关键原因并不是因为秦法暴虐。陈胜、吴起起义并不是因为瑶役太重,而是误导不了解秦律的穷人而做出的大胆行动。

其他起兵的,如刘邦、项羽等等所有人员,没有一个起兵是因为瑶役、或者秦法残暴这个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六国之后余党利用陈胜起义而引起的人心纷扰而起兵。

这和东汉末、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战乱都不同。东汉末之后的农民起义,更多的是因为天灾人难等原因让底层人士无法生存而自发或在有进取心的中层社会阶层人士所利用而引发的。

在历史上,没有证据表明秦末的农民是因为生存问题而起兵。西汉相干人物的言论虽然满口秦法暴虐,但没有一个人能提供真实的案例,都是破口大骂但又说不出秦法如何暴虐。

秦法果真暴虐,整个西汉为何无人能留下一个秦朝农民悲惨生活的案例?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秦国时的赋税、瑶役也许重或多,但这个社会都是依然以法律作为生活准则。

就拿胡亥在咸阳旁养禽兽的事情来说,如果这是胡亥无能或残暴的证据。可西汉汉文帝一样养禽兽,还差点因为这事处死嗣养人。

很多说明胡亥残暴的事情,其实在西汉初期依然存在。秦朝的灭亡,和隋朝的灭亡都一样,都是没有根除前朝旧势力而导致的。

网友「芒种螳螂生 」发表观点
2024-02-20

秦灭六国却二世而亡,着实可惜,假如没有赵高和胡亥,秦是否可长久?以我看,未必可以。

分析一下秦灭的原因。

第一,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天下苦秦久矣!秦法严苛,重刑罚轻教化,乃战时法律,并不适合统一以后的修养生息。自秦王嬴政登基之后,秦国彻底走出两次合纵战败的阴影,国力日渐上升,统一六国已势不可挡。秦国内部就曾讨论灭六国之后如何治理的问题,当时的丞相吕不韦集门客编《吕氏春秋》,以儒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诸子百家的优点,提倡无为而治,希望作为统一后的治国思想。

秦自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变强,东出争霸,秦人尤其是王族,对秦法推崇备至,容不得不同意见。嬴政因为政见不合,逼走了吕不韦,后吕不韦在封地内接见六国使者,谈论局势,嬴政得知后容不下他,逼他自杀。

灭六国之后,嬴政曾重用儒生,儒生博学,在统一文字、制定礼仪用度等方面颇有建树,儒生曾建议秦以礼治国,效仿周分封制,以李斯为首的秦官吏反对,推崇秦法和郡县制,嬴政支持秦法,拒绝了儒生的建议。后为巩固思想统治,嬴政采用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总得来说,秦国重臣中,吕不韦是少有的认识到秦法缺陷的人,作为决策者的嬴政,本应在统一后,兼容并包,吸收多家所长,然秦人对商鞅法度依赖过甚,难以变通,无论谁当权,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按秦法,失期当斩,起义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反。秦灭六国之后,国土面积扩大了数倍,不比当时秦国的面积,从各地征用民夫还限制时间,显然已不合理,秦法严苛是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

第二,秦短时间内灭六国,并没有完全消化六国贵族。项羽的横空出世,仰赖的是江东子弟的战力,还有项家积累的财富。氏族是最难被消化的。秦始皇多次巡游,其目的就是震慑六国遗老。陈胜吴广起义是导火索,最终推倒秦帝国的,还是六国贵族势力,毕竟打仗,还是靠硬实力。

前朝遗族,想清理干净很困难,更不要说秦面对的是六国贵族,按下葫芦浮起瓢。秦帝国自身都难以安定,灭国战,平定百越,又修万里长城防备匈奴,国力消耗巨大,本应修养生息,然秦法严苛是内因,外部六国遗族又不老实。秦二世假如是扶苏,也未必能收拾好。

第三,扶苏本人的才能问题。史记记载扶苏是仁义的,因反对坑杀儒生,被秦始皇发配九原给蒙恬监军,其实也算是历练。

李斯赵高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就自杀了,把蒙恬也爱的没了退路。历代秦王,登基都不是一帆风顺。皇子到帝王的路很难,扶苏退却了。不要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蒙恬可是手握30万大军的,当时明确提出了疑义,要亲自去见秦王,战国时期,武将拥立新王的事常有,扶苏完全没必要自杀。至少说明扶苏是懦弱的,这样的决断,他未必是帝王的合适人选。

综上所述,没有李斯赵高,秦二世扶苏继位,既解决不了秦法的弊端,也不一定能处理好六国遗族的问题,秦处于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尖锐,秦始皇和李斯企图以雷霆手段解决社会矛盾,注定了秦短命王朝的命运。

汉承秦制,然汉初采用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极大的缓和了社会矛盾,至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的封建社会格局才基本完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秦人对商鞅法度的钟情,让秦在乱世迅速崛起,也成了秦长治久安的桎梏。

网友「随遇而安41432 」发表观点
2024-02-20

假如的事都是不成立的。但是要做一番推论的话,答案那是肯定的,秦始皇时期法律太过严苛,使山东六国从贵族到平民都怨声载道。在他死了以后如果是宽仁的扶苏做皇帝,肯定会缓解矛盾,不再大兴土木,不再滥用民力,让六国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再说秦律固然严苛,但是当初商鞅都是根据国情制定的,虽不合情但基本都是合理的,秦人直率所以执行起来效果最好,对于山东六国只须稍作调整也是可以推行,从后来汉朝依然使用秦律就可以支持这一点。再说军事,扶苏既在那蒙恬必然会在,有他掌握30万秦军主力,想造反的肯定要窝起尾巴来。最后即使没有扶苏,换公子婴做皇帝,也比胡亥强,也会看出赵高对国家的破坏性。这只是本人一家之观点。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