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白《劳劳亭》这首诗?

  • 一席评说
  • 2024-01-25
  • 15
  • 共16人发表观点
网友「一席评说 」发表观点
2024-01-30

《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离别之情和对离人的关怀和祝福之情。原文如下: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中“劳劳亭”三字,以一作二,既指地名,又指送别之地,并且暗含送别之人的辛酸凄苦之意。题中虽然着一"送"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不起朋友的满腔深情自可领会。

劳劳亭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游金陵时所作,旧址在今南京市西南,是古时送别之所。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离开金陵,但他对金陵的朋友恋恋不舍,于是在劳劳亭上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李白的高超诗艺和深沉情感却让人回味。

网友「陌上花开hyg 」发表观点
2024-01-31

(首先纠正,李白写的诗不是《劳务亭》,而是《劳劳亭》,错别字可以有,但是这个错得太扎眼了,提出批评。)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忧愁感伤貌。劳劳亭,三国吴时建,古址在南京市西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李白的这首绝句就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表达了别离之苦。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的劳劳亭"。开篇破题点旨,说天下最让人伤心的事就是别离,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程垓《摸鱼儿•掩凄凉》“伤心处,却忆当年轻别”,可见别离时,“伤心总是难免的”;而最具仪式的别离,是在“劳劳亭”进行的,何谓“劳劳亭”?《景定建康志》里记载“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其实,不说劳劳亭,“亭”本身在古诗里的意象就是代表离别,因为古代时路旁置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里就有“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的句子。

唐汝询《江边唐诗十集》里评之曰:“说‘天下’见非寻常,‘伤心处’妙”!

总结语

总之,李白的《劳劳亭》这首诗,表达的就是离别之苦;不同于以往的雄奇豪放,浪漫夸张,这首小诗却写得清新自然,婉转迂回。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里说它“不经用意,自见深沉”;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里赞之曰“深极巧极,自然之极,太白独步”!让我们领略了大诗人李白的另一种诗风和多重人格的别样魅力!

网友「历史的动静(提问者) 」发表观点
2024-01-27

如何理解李白《劳劳亭》这首诗?

李白的这首《劳劳亭》写作年代无从查证,但从史书的前后连贯而看,这首诗应该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的749年,这一年李白在金陵一带游走,诗人信步走到劳劳亭而作。

这首四句小诗读来朗朗上口,但却没有欢快与兴奋的愉悦,有的是深深的感伤与无奈的叹息,诗人以朴实的语言,将人间最真的情谊,写的深刻而悠远,一处劳劳亭,是天下每一个离别之人的痛。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后两句诗人依旧没有提到送别之人,将笔落于柳条之上。春风也知道离别的苦楚,不再催促柳条儿变得青绿。古时送别折柳与友人,以表现惜别的伤感与眷恋,李白在这里以想象的手法,称,如果春风知道每个人的离别之苦,就不要让柳条返青吧,他们折不到柳枝,就可以少一些悲伤。最后两句更是精彩,看似诗人的想象天真而不切实际,实则是诗人寄托的是一种朴素的情感在其中,愿天下之人少一些伤情与悲苦。

网友「清风岩塘 」发表观点
2024-01-29

李白一生大多在游历中,创作了许多送别诗。《劳劳亭》是一首送别诗,创作背景无从考证。劳劳亭在今南京市的西南地区,为古时送别之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白描写法,直点题旨,在劳劳亭送别友人。劳劳亭既是送别的地方,也是最伤心的地方。作为五言绝句来讲,诗人在描写环境上做到了惜字如金。

这首诗的妙处在后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意思是说,春风都知道离别的痛苦,不催柳树条发青。说明诗人当时是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柳树还没有发青。

但诗人采取拟人写法,把春风比作人。春风好像人一样,也知道离别的痛苦,不忍心叫柳树发青。因为古代“柳”,代表“留”的意思。诗人多么希望友人不要离别,能够留下来,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自然流出。

李白的送别诗,我比较喜欢的是《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要问我们情意有多深,千尺潭水代表我的心。汪伦要听了,应该也非常感动吧!

网友「每天读诗词 」发表观点
2024-01-31

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一下吧:

首先,这首《劳劳亭》是古代诗词中典型的送别诗,古人送别,不像现在这般轻松。那时候只有车马,没有飞机高铁,经年一别可能就是永别,再也无缘相见,所以每当送别之时古人都特别忧伤。

首先,这首诗具体什么时候创作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应该是在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李白出川后多次到过金陵,这一次是他送别友人远行,还是自己远行呢?根据李白生平应该是友人送别李白自己。所以这首诗的关键就是读懂谁送谁!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这一次李白就要告别金陵了,这劳劳亭内上演了多少送别之苦场景。如今自己也成了这劳劳亭中送别的一员,原来之前听说的劳劳亭送别之苦,如今果然不虚。

可李白毕竟是诗仙,他的感触可不仅仅是劳劳亭而已,还有这拂面的春风。“春风之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送别愁苦忧伤,这春风好似知道送别之苦,没有吹绿杨柳,不然让我们这送别之人情何以堪!

网友「韩其潭5296 」发表观点
2024-01-28

以借助自然界折射人的内心的情感,甚至将人的感受与自然物融为一体。不仅与人物有交流,而且对人间有深情;不仅善解人意,而且心思绵密。然而多情的世人留不住远行的游子,通情诗人的奇思隽想,既有达人的洒脱,更有离人的幽怨,意象的婉曲贴切,情感的深挚繁复,确令读者感同身受,悠然神往,反复咀嚼,余味无穷。

网友「闲来话文史 」发表观点
2024-01-26

感谢邀请。

李白的《劳劳亭》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送别在古今都是感伤的,特别是在千年之前 ,一次离别十有八九是今生难逢,所以古诗里有大量以作别为题材的。李白的这首离别小诗,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开篇直抒胸臆,用词洗炼,直切题目主旨。天下最伤心的地方,莫过于这个送别的劳劳亭。诗人只字未提送别之人,只言送别之亭,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更增离别的的伤感。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古人常以折柳送别,以柳喻离别之情。李白却说,春风了解离别有多么的痛苦,所以不让柳条发青,这样离别之人就不会痛苦。诗人用无柳可折,便少些离人之苦,使小诗更具感染力。

网友「诗人颜庭月 」发表观点
2024-01-29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之南郊,是古时送别之所。

这首诗短小隽永,颇见匠心。前两句,先以夸张手法定下结论,说劳劳亭是天下人伤心离别的地方,可见发生在此地的离别之多,亦可见劳劳亭的影响之广。

后两句以反话正说的手法给了一个略显荒诞实则沉痛的论据。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我们要知道,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柳谐音“留”,表示希望友人留下,不要离去。但是如今柳条却光秃秃的,无从折起,自然也就无从留下。这进一步印证了劳劳亭发生离别之多,已经到了“留无可留”之地步。所以李白表面说春风知道离别之苦,实际是说春风不顾及人间的离别之苦。当然还可有另一解,就是春风也害怕见证离别之苦,而不肯来劳劳亭。与“春风不度玉门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可爱之处正在于此,将客观之时令,着上浓浓的主观之情感。越荒诞越沉痛。看似不合理,实则合情。笔者有两句诗,正可以为《劳劳亭》作注脚:人间风月长如此,不管相思管别离。

其实,春风也罢,风月也罢,它们所代表的是命运的主宰,人生如萍,离散全身不由己,这是古今中外送别诗的大背景大基调,也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大诗人李白,短短二十字,以一己一次之送别道出千古哲思。所以这首小诗才有如此深厚之感人力量。

网友「爱思考的胡枝子 」发表观点
2024-02-01

谢邀,首先诗名叫《劳劳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全诗为: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理解这首诗,关键在于三点

⑴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⑵劳劳:忧愁伤感貌。此指劳劳亭。

⑶“春风”二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略是取“留”“柳”谐音。这里诗人把春风人格化。知,理解。遣,让。 

翻译为白话文就是: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网友「梅鹤读书 」发表观点
2024-02-03

我喜欢古诗词,李白的《劳劳亭》是一首送别诗,下边和大家分享我的体会。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题解

这首诗的题目是《劳劳亭》,劳劳亭是送别之地,在今天的江苏南京。地方文献《景定建康志》《江南通志》均记载,劳劳亭城外西南十五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就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在这里就是分别伤感的意思。

李白写下这首诗,具体是哪一年,是送别谁,已经很难考证清楚了,但是写送别之情是一定的。

3、后两句

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写景,写未返青柳树,显然送别之时是早春,柳条还没有变绿。“柳”“留”谐音,古代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柳也成为了古诗词里常见的表达送别的意象。隋朝《送别诗》就写到: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与李白同时代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也有: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而李白写的不落窠臼,他说春风是有情的,知道离别的伤心,所以迟迟不到,不让柳条返青,春风也不愿看到折柳送别的场面。

网友「沿流溯源王贵有 」发表观点
2024-01-26

何理解李白《劳劳亭》这首诗?

写作序言:

1.劳劳亭:

在《劳劳亭》五言绝句中,“劳劳亭”是指三国吴时建,故址在南京城西南。是古代依依借别和送客的场所。

一、五言绝句赏析: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句意解析:

(1)“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此句高度慨括,开门见山,直点题旨。

直抒胸臆:天下伤心之地,就是这“劳劳送客亭”。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送别时,柳条没有返青,没有发出青叶。所以,欲送别,就没有柳条可折。

此句诗,是诗人充满奇想:因为春风知道人间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景,所以春分故意吹不到柳条,让柳树枝条不能返青发芽。

二、如何理解李白《劳劳亭》这首诗?

全诗的含义:

诗人李白《劳劳亭》这首诗,是以亭为题,由离别,想到人世间有折柳习俗。 所以,诗人李白从柳树想到春风。为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而另辟蹊径,以追求前所末有的主旨凸显的方式,而把春风拟人化。

网友「小白读诗文 」发表观点
2024-02-03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将原文摘录如下: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注释和译文】

⑴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⑵劳劳:忧愁伤感貌。此指劳劳亭。

⑶“春风”二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略是取“留”“柳”谐音。这里诗人把春风人格化。知,理解。遣,让。

白话译文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古人送别,情深意厚之人往往要送出很远,所以古代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送行和远行之人休息。所以李白也有词写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还有我们熟知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所以我们从这一风俗和全诗可以知道,劳劳亭就是送别之地。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抒胸臆,说现在我要把我很亲近的人送走,那就是天下最伤心的事,而现在我在劳劳亭送别,这里就是天下最伤心之地。

另外古人送别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折柳相送,柳树的柳谐音是留下的留,折柳相送就表明送别之人希望远行之人能够不要走,能够留下来。表达了对即将远行的亲人或朋友的不舍和留恋。但在这里大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他没有写自己留念,没有写自己的不舍,反而假托给春风说,连春风都知道,我这离别之苦不忍你离开,所以他不叫这柳条发青,不让我们送你走。所以通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到对友人或亲人的不舍之情溢于言表,留恋之心跃然纸上。

网友「踏实的金融哥 」发表观点
2024-02-03

首先我把这首诗发出来,然后把它的注解给发出来,最后谈谈我的看法。

【原文】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解】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这首诗应该是在初春时节,李白先生去送别客人,送别朋友时所写的一首诗。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先生的重情重义,对待朋友,对待客人的真诚。

而且这首诗很好地将自己的思绪,与大自然相结合,后面两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惟妙惟肖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综上所述,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先生送别客人的痛苦,以及对客人的留恋不舍之情。@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今日头条

网友「道听图说那些事 」发表观点
2024-02-04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是原诗

此诗并非写劳劳亭的春光,而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点旨,将天下人间离别伤心情怀全都聚集到劳劳亭;后两句则转换视角,别出心裁,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地烘托离别的伤情。全诗语言明快自然,风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蕴藉深婉。

网友「澹泊居士LG 」发表观点
2024-02-02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

劳劳亭:又名临沧观,三国时吴国所筑,在南京西南古新亭南劳劳山上,为古代金陵送别之地。

不遣柳条青: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诗人想象春风懂得人间的离别之苦,故而不让柳条发青,以免经受折柳送别时的痛苦。

评析:诗人在游览劳劳亭这个古来著名的送别之地时,除了亭边寒风料峭中摇曳的柳枝外,其实什么也没有看见。在几乎无景物无情事可写的情况下,仅凭寒风摇曳柳枝的景象就发出了曲折深至的奇想:春风大概也懂得并且同情人间的离别之苦,不忍心看到折柳送别、黯然伤魂的场景,因此故意迟迟不肯来到人间,使柳条返青吧?通过此奇想抒发了对离别之苦的深切体验,并且写得那样语直而意曲、语浅而情深、语平易而想新奇,达到了超妙入化的境界。李锳曰:“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其妙在‘知’字、‘不遣’字,奇警无伦。”。朱之荆曰:“深极巧极,自然之极,太白独步。”

网友「诗词中国 」发表观点
2024-01-27

《劳劳亭》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