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 一席评说
  • 2024-01-22
  • 20
  • 共17人发表观点
网友「一席评说 」发表观点
2024-01-29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四个部分:

1.交代守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处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描绘出兵出征的肃杀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借用边塞特有的号角声和奇异的战地风光,渲染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3.写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壮志:“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部分通过描写将士们冲破重围、奋力追杀的场面,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决心和壮志。

4.抒发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仰之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历史典故,写出守边将士深受朝廷信任,备受尊崇,他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决心拿起武器,奋勇杀敌,以身许国。这部分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忠君报国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仰和赞颂。

此诗是李贺写的一首歌颂守边将士英勇杀敌的诗歌,通过对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战争场面的描绘,以及将士们报效国家的决心和壮志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敬仰之情。

网友「高楼避愁 」发表观点
2024-01-29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雁门太守行》是在韩愈任国子监慱士时,分司东都,李贺以诗拜谒,韩愈送客归时,十分困倦。门人呈诗卷,解带便即读。第一篇便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于是又整装执带,命邀。于是传为佳话。

全诗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试着解析: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场面的诗。作者运用乐府和瑟调三十八调之一调歌咏边塞征战。

全诗如果硬要分为四个部分的话呢,那就是两句一个场面,即一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描写敌军兵临城下,象浓浓厚重的黑云层沉重地压住城头,似乎要将城池压崩塌似的。阳光从云缝里透出,照在守城将士们袒开的,鱼鳞般金光麟麟的铠甲上,闪着璀烂耀眼的光芒。

这第一部分描写的是敌人大兵压境,城池里紧张的环境和守城将士振戈待发的景象。

第二部分: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漫天的鼓角声吹响,发出呜呜而又悲壮的声音,在这秋色的萧条里,鲜血(燕脂胭脂)浸染了长城脚下的泥土。

这二层意思是作者勾勒出战场的惨景和残酷,为了保卫国家的疆土奋勇杀敌,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总之,这首诗表现了将士们精忠报国,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慷慨激昂的精神状态,读后又有悲壮苍凉之感的风貌。

难怪大诗人韩愈在十分疲劳并且宽衣解带准备休息的情况下,看到这首诗,立马招见这个初次见面的青年诗人。

网友「诗情画意白蘋洲 」发表观点
2024-01-26

一、诵读佳作: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赏析解读: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压近,城墙仿佛将要被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太阳光,如金色鳞片一般闪闪发光。

首联即是写景,又是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借日光显示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军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颈联描写守军出兵夜袭敌军的情景。前一句暗示将士们毅然赴战,后一句暗示战争形势严峻。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宠,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特色品鉴:

巧用色彩词,画面感极强。

行》《苏小小墓》等。有《昌谷集》传世。

五、结束语:

中唐时期,潘镇叛乱此起彼伏,兵戈扰攘。唐宪宗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叛乱。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唐宪宗乃组织军队,讨伐叛军。李贺时在长安,闻知事变,即赋本诗,歌颂平叛战争中英勇赴国难的将士们。

自古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惹事,但绝不怕事。辱我国尊,犯我疆土,虽远必诛。中华好儿女时刻准备着:召必回,战必胜!

花木兰替父从军,历来为中华儿女家喻户晓之美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好男儿志在从军,保家卫国。参军辛苦三年,不参军后悔一辈子。

新冠以来,中华好儿女以身赴“疫”、慷慨以歌,在中外抗“疫”中再次谱写国家情怀、世界情怀、大国情怀!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网友「文之戈 」发表观点
2024-01-25

文之戈为您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诗鬼”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1: 战场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人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前,城墙仿佛瞬息就要摧毁,但守城战士身着耀眼的鳞甲映着日光奋勇冲向黑压压的敌军。“黑云”,“甲光”,“城欲摧”,“金鳞开”这些词精确地描写了战场的紧张形势,这些针锋相对的词语充分渲染了战前的危险气氛。

有人说黑云和日光有点不符天气逻辑,其实这是作者奇特手法的一种,应该是指气势汹汹的敌人之多,和代表阳光正气的守城将士的刚正顽强的气势。不一定理解为天气景象的。只是一种象征手法吧。

3: 战斗情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半卷着红旗,弛援的壮士们奋勇地逼近易水,霜气异常凝重,使那鼓声都沉闷难响。这里作者把声、色倒过来写,用红旗代表增援将士奋勇追击,大有“风凄凄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往直前的誓死战斗的决心。用霜气和沉闷的鼓声表明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万分。

结语

李贺作这首诗其实也有推荐自己报效国家之意的,他把这首诗作为首推呈给当时的大文豪韩愈,韩愈一下子被这首奇特浓艳如油画般的作品惊得拍案叫好。直接就想把李贺推进翰林院,只可惜李贺太奇才,被小人妒忌,抓了个小辫子,取消了进仕资格。

网友「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发表观点
2024-01-23

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

雁门太守行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塞外场面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网友「老街味道 」发表观点
2024-01-27

问题: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分为哪四个部分,怎么理解?

前言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古题,南朝以及唐朝不少著名的诗人写过《雁门太守行》。其中李贺的这一篇是名声最大的作品。

一、两种押韵方式

李贺的这首诗,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前两句押平声韵:

黑云压城/城欲摧,◆摧【上平十灰】

  甲光向日金鳞开。 ◆开【上平十灰】

唐韵在宋朝合并成平水韵,因此大部分唐诗,也符合平水韵的韵部。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后面六句换成了仄声韵:

  角声满天秋色里,◆里【上声四纸】

  塞上燕脂凝夜紫。 ◆紫【上声四纸】

  半卷红旗临易水, ◆水【上声四纸】

  霜重鼓寒声不起。 ◆起【上声四纸】

  报君黄金台上意, ◆意【去声四寘】

  提携玉龙/为君死。 ◆死【上声四纸】

按照押韵的方式,可以分成押平韵和换仄韵两个部分。

三、被韩愈欣赏

唐朝张固《幽闲鼓吹》记载: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鴈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唐朝科举也走后门,考生们都要给当朝权贵献上自己的诗赋,以求引荐。王维就是走的这条捷径而进士及第的。这种方式叫做行卷,也叫干谒。

李贺带着自己的诗,去拜访韩愈。韩愈当时刚送完客人,正在犯困呢,看到李贺这首诗的前两句,立马就清醒了,命令下人赶紧把李贺迎进来。

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招收弟子,亲授学业,提携人才。可惜的是李贺因为父亲的名字与“进”同音,因此没有机会参加进士考试。后来,27岁的李贺郁闷病逝。

网友「疯哥哥GIF 」发表观点
2024-01-25

也不一定要分四个部分,分三部分理解也是好的,可能更加贴切。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甲光”,盔甲反射的光;“金鳞”,像金色的鳞片一样;“角声”,号角的声音;“燕脂”,即胭脂,和夜紫一样都是指血迹;“黄金台”,用典,《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玉龙”,宝剑。

第二部分,战场延伸

(为了行军方便)半卷着军旗,(驰援的)军队迅速抵达战场(易水是代指),将士们都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心情,天寒地冻,气氛压抑,鼓声都有些不太爽利了。

第三联写的是战场之外的景象,半卷、易水、霜重鼓寒,是状态描写,也是气氛的描绘,这一联写动。

网友「待晓儿 」发表观点
2024-01-29

《雁门太守行》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所有选录,但对其的解读过于浅显,虽符合中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知,但其真正的内涵价值远不止如此。

李贺的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其诗歌的特色,还代表着盛唐、中唐到晚唐时期的诗风流变,体现的是当时文人的精神面貌。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这又是一重跳跃,前面写敌军压境,这句写自身反击。

在绝境之中,城中战士依然在寻觅战机,没有凭险据守,而是主动出城进攻,趁着敌军疲惫之时,前去劫营拔寨。

这一句有“易水”这一意象所形成的悲壮,也有其自身烘托出的紧张气氛,又一场大战在即。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一联在内容上和其他联没有承继关系,脱离对战争的具体描述,而是直写战士们的精神面貌。

即使在绝境之中,依然英勇作战,不惜战死,也要报答君恩。

这是全诗的升华部分,将一场战争背后所反映出的家国情怀彰显了出来。

知人论世:李贺的诗歌在诗坛上有特殊的地位

李贺是一个神童,少有文名,在当时非常著名。七岁的时候写的诗歌就让韩愈这样的文坛大家称赞不已,十五岁时便名满京华。

这样的经历也让李贺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可惜的是,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那么,一般情况下,天才遭遇如此境况,诗歌中自然就会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李贺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中这样的情绪是主流。

李贺出身于没落的王室分支,名义上是皇亲国戚,但实际上并不能为他带来多大的帮助。

但是这样的身份能让他与一位古人产生些许的共鸣,那就是曹植。

这种特殊的环境就使得李贺在文学史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

其作品中时不时流露出豪情壮志,这有盛唐的风韵;而其作品中对于社会环境的批判,又有着中唐时期固有的色彩。

身为李唐皇室,虽然不能因身份而享受特殊的照顾,但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乱政等等景象,心中自然还是有不满的凄凉情绪,这也是为什么李贺诗中既有盛唐的气韵,又有中唐的批评。

他不满于时局的混乱,想要整顿乾坤。

而更为有价值的是,盛唐和中唐的特色又都带有那么一点颓唐的情绪,这是晚唐时期的风格。

所以,李贺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诗歌的“鬼才”,更是因为其在诗坛上特殊的地位,连接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纽带。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网友「左国曹 」发表观点
2024-01-28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摇摇欲坠,阳光照耀着铠甲,如鱼鳞熠熠生辉。凄厉的号角声战栗在秋日的晴空,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般凝成,浓艳得近乎紫色。红旗不展,轻兵悄悄地临近易水;天寒霜浓,战鼓阵阵,响声不起。为报答国君的赏赐和恩宠,手持宝剑甘愿为他们战死。

·赏析

1.首联写了什么?

答:首联写景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以及守城将士的严阵以待。“黑云”象征敌军,形容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构成对比,显示了守城将士的雄姿勃发和威武雄壮,含欣喜赞美之情。

2.“压”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压,运用夸张手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双方交战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3.第二句怎样描写守军的?

答: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借日光和铠甲来侧面烘托了守城将士的雄姿英发,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赏析颔联

答: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满”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秋”点名了战斗的时间,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名了交战时间之长,“凝夜紫”的特写,特有表现力,用胭脂比塞上泥土,侧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画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仍处于不利地位,为友军的驰援做铺垫。

5.赏析“半卷”二字。

答:半卷二字含义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运用了借代、拟人手法,借指援军。

6.赏析“临易水”,“声不起”。

答:“临易水”即表明交战地点,运用“荆轲易水送别”的典故,暗示将士们具有慷慨赴死的壮怀激情。“声不起”表面指鼓声不响,实际运用拟人手法,指鼓声呜咽,侧面烘托了战场的壮烈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7.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答:尾联运用了“黄金台”和“玉龙剑”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坚定决心。

8.本诗描绘的两个场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前四句分别用了“黑云”“甲光”“金鳞”“秋色”“夜紫”等色彩,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形象的再现了守城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后四句用“红旗”“黄金”“玉龙”等色彩,写出了友军的驰援,表现了战士们誓死报答朝廷的决心,作者善于用色彩,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中心

这首七律诗,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守城将士及友军奋勇杀敌的场面,赞颂了边塞将士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忠于朝廷,誓死报国的坚定决心。(主题: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不负君恩。)

练习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2、《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

3、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诗中引用典故,表明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5、首联写景又叙事,渲染_兵临城下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_ 。

6、诗的颔联分别从_视觉和__听觉 角度来描写,运用_夸张 和_比喻 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关将士的威严之势。

7、全诗采用了 夸张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8、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9、“半卷红旗临易水”最易让人联想起的一句诗是“风萧萧兮易水寒 ”,给人以悲壮之感,可见战争的残酷。而“ __半卷红旗_”这一细节更加重了悲壮的气氛。

10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

11、“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充满暗示性,请就此略作分析。

“临易水”用荆轲刺秦、易水诀别的典故,暗示将士们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12、“半卷红旗临易水”中作者捕捉“半卷红旗”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3、全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描写了三个时间的画面,请分别用三个短语概括:敌兵压境、浴血奋战、夜袭敌营。)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6、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网友「山水林929 」发表观点
2024-01-30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成白话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这首七言古诗是李贺借用古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的情景,歌颂了守卫边关将士浴血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全诗共八句,大概是两句为一部分,共四部分。但作为一首内容完整的诗,需要顾及上下连贯,情景交融、头尾呼应等因素,因此各部分的界限又不可能分的那么清楚。再者,李贺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代表了早唐和晚唐诗歌风格的变化。他的诗一向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对这首诗理解,众说纷纭。我的理解是:

前四句,写的是日落前的情景。

第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第二句,写城内守军披肩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注:向日一作:向月,塞上一作:塞土)。

第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第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七、八两句,引用了燕昭王置千金与黄金台上宴请天下奇才的典故,其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称颂了天子的英明,歌颂了将士以死报效朝廷的壮举。

网友「小帅说书 」发表观点
2024-01-26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网友「V思维视觉 」发表观点
2024-02-01

谢谢邀请回答。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潞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网友「莫道疏狂 」发表观点
2024-01-27

导语:作为一名风格多变的诗人,诗鬼李贺将《雁门太守行》这首边塞诗写的波诡云谲又浩瀚大气,尤其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极有诗歌魅力,令人遐想万千。

一般来说,《雁门太守行》主要有两个场景,但也可以每句作为一个部分来解释,下面我将本诗分成四个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黑云万里,但城池怎么会“摧”呢?“黑云”的意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外的敌军,表示战况危急紧迫,李贺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将激烈的背景一下全部渲染到位。

在下一句,李贺描写了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的光芒,与上一句的黑云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在侧面表示了,虽然黑暗已至,但光明仍然存在,胜利就在前方。

在首联中,李贺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将背景色描画的引人入胜,一把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也奠定了整首诗绝妙基调。

二、秋色横空万里,号角吹彻天际,夜色缓缓降临,鲜血洒遍大地

在描绘了首联的背景色之后,李贺笔锋一转,将目光从“黑云”和“甲光”上移开,把对战争场景的宏大转换为对战斗惨烈的叙述。

在颔联中,李贺同样用了两个意象,分别是“角声”和“燕脂”。角声是听觉,燕脂是视觉,全方位向读者展现了战斗情况。

这是一个典型的深秋意境,李贺把上半句写的异常简单直白,就是在秋色里面的角声满天,侧面表述了军队之多,为下一句作出了铺垫。

这里的“易水”也可以算作用典,广为人知的荆轲刺秦就是在易水送别的,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此踏上了不归之路。李贺用易水,是为了突出这种慷慨悲壮的气势,也同样是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下来,援军直接投入了战斗,然而在深秋的夜色中,秋霜已经凝结在战鼓的表面,战鼓声音低沉,再不复以往的嘹亮,这种沉闷气氛之下的厮杀,同样用听觉表现出来,战斗的真实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颈联的描写,已经是与上两句完全不同的场景,诗人已经从对静态画面的表述转为对动态场景的勾画,极富张力。

四、帝王恩赏厚爱,真心招募人才,为国英勇无畏,充满家国情怀

在尾联中,诗人脱离了战斗本身,转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升华诗作主题。

在这里,诗人直接用典,“黄金台”是战国时典故,燕昭王千金买马骨,高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终于富国强兵,强盛一时。这里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是指报答帝王恩情,这句也是《雁门太守行》的主旨,一般认为李贺此诗是为出征将士所写,重在表达激励之意,鼓舞军队士气。

网友「张无远 」发表观点
2024-02-01

诗鬼李贺,一个命运多舛的天才,因父亲李晋肃名讳与“进”同音,在讲究避讳的古代社会,李贺学而优则仕这条路从他出生那天起就被断绝了,又从小体弱多病,年仅27岁就去世了,人生虽然短暂,但李贺留下了许多浪漫奇绝的诗歌,我喜欢李贺的浪漫,但我真不太愿意读李贺诗,不是不爱,是真难懂,尽是些“奇形怪状”的想象。杜甫不是说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吗,李贺同学把诗圣思想贯彻到底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是形容战争形势紧张,黑云是指战火铺天盖地,一个“压”字写出了敌军声势,浩浩荡荡地向这座故称压迫而来,自然也就反映出了守军这一方面的处境十分艰难,这是写敌军围城的严酷形势;甲光是铠甲被太阳照射闪出的光,向日是迎着太阳,金鳞开是说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这一句写的是守军,虽然处境艰难,但他们严阵以待,一点也不感到慌乱。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满天,可见战事之激烈,又恰巧在秋色里,我们知道秋天是肃杀孤寂的,周围的一切好像都被消音了,花草树木都死寂了,只有战场上还在厮杀,秋天的肃杀与战场的厮杀,两相对比,更显得战争的惊心动魄;

燕脂就是胭脂,胭脂一般是红色的,形容战士的鲜血像胭脂一样红,鲜血和塞上泥土相凝,变成了紫色。说明这一场战争惨烈异常,双方都有大量伤亡,才能把土地都染了颜色,守军一方本来就兵力薄弱,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援军,恐怕城破是迟早的事,因此前面这4句的描写,也为后4句守军到来做好了铺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一句有典,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筑台,放了许多黄金在台上,告诉天下贤人,本王不惜重金求人才,故称黄金台。李白《行路难·其二》也有“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句,所以黄金台就是指君王的深恩厚意。既然君王对我们有深恩厚意,那我们自然该誓死报效君王,所以拿起玉龙宝剑,冲上战场,奋勇杀敌去吧。

网友「文化清风 」发表观点
2024-01-22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他的作品大多抒写抱负的,《雁门太守行》就是一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颔联:殊死搏斗图。这一联从视听两个角度展现战争的画面。号角吹响,这应该是冲锋的号令,号角满天应是虚写,更显战争激烈。这是一场悲壮的战斗,塞上的红色分明是血,在夜晚已经变成紫色。色彩由鲜红到暗紫,不只写出时间漫长,更是战斗的残酷。“凝夜紫”暗示气温低,“夜”与前文“日”对照,可见时间之久,战斗的艰难。

尾联:誓死报国图。紧承上面,抒发报国的决心,歌颂守边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这句是全诗的主旨句,结尾直抒胸臆,

网友「沁沁茉莉 」发表观点
2024-01-27

这首诗分为四部分:首、颔、颈、尾。

首联: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意解是:“黑云”意指军马,战事。“甲光”意指将士们的盔甲。千军万马如乌云般兵临城下,守城的将士们严阵以待,盔甲在阳光的照射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颔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解是: “角声”意指两军的军鼓、号角声,“凝夜紫”意指战场上的将士的鲜血在寒冷的夜里,凝集成绛紫色。秋日里两军冲锋的号角声在空中激荡,寒夜里边城作战的将士们的鲜血,在月光的照射下凝集成绛紫色。

颈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意解是:“半卷红旗”指急行军中的军队。“易水”是地名,今河北省易县。“霜重鼓寒”指天寒霜降,战鼓声低沉不响亮。寒夜里极速行军,鼓声沉闷,奔赴至易水县。

尾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意解: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用黄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首联: 对峙, 颔联: 交战,颈联:支援偷袭,尾联: 抒情 ,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诗以写景来叙事,战争场面虽用词斑斓,但很妥帖的写出了悲壮惨烈。

网友「冷月秋风968 」发表观点
2024-01-27

《雁门太守行》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推,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体裁: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燕脂,即胭脂。

玉龙,指宝剑。

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

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效果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強大,某些少数民族集团常常侵扰内地,经常引起激烈的战争。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去征讨雁门叛乱,李贺作赋诗鼓舞官兵士气,写下了《雁门太守行》之作。

李贺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立场上,维护唐王朝的领土完整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和侵扰。这首诗既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令人崇拜英雄、憎恨割据势力的感染力。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