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公文写好?

  • 胥乐兮
  • 2024-01-27
  • 6
  • 共13人发表观点
网友「拉风系列 」发表观点
2024-01-31

一个搜索软件,一次搜索200篇范文,可任意复制,小白秒变公文高手。

现在,通过对比选择1到2篇还不错的范文复制到word当中:

点击“公文标题”,自动设置标题格式后,效果图如下:

写作就是复制和粘贴吗?当然不是。你还得根据具体的场景增加一些金句、提纲、数据,也可以综合多篇文章进行取长补短。

通过软件搜索,可以轻松的解决没有素材、没有名言金句的问题。

最后,需要进行校对和检查。既然是发言稿,那么读一遍更加贴合实际,试试朗读校对功能。

如果是格式上出现多余的空格、空行等,可快速清除:

掌握了以上的快捷技巧,就已经不是职场小白了,因为背后是海量的素材库、模板库、正确的格式,我敢说很轻松的比写了十几年的老司机还要高效。

但这只是开始,真正要成为高手,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素材库、知识库。

比如下面的图:

说明一下,要求是“仿宋”,有的人分不清用方正GBK(兼容GB2312)还是GB2312,其实都可以的。建议用方正gbk字体。

(欢迎指正)

4.标题形状---只采用正梯形或倒梯形

5.常见错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6.注意用语规范,不要用口水话

下图仅供参考:

9.模板

比如慧办公助手,一键实现批量打印,特殊打印,目录校正等:

比如常见的一些格式转换:

超级办公软件合集

:真正的效率神器

公文格式问题:一次说清楚

网友「河图职场笔记 」发表观点
2024-01-29

把公文写好,可以算是我们这些“小笔头”的终极梦想了。我从工作以来,一直在从事服务领导和文字综合的工作,到现在为止,也还在像这个目标努力。

公文材料多种多样,有汇报,有调研,有讲话稿,有工作总结,但是其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想把公文写好,首先要了解公文的本质。公文材料的本质是为领导服务,为工作服务。所以,好的公文代表了领导的思路,工作的思路。

因公文种类不一样,先以工作总结为例,谈谈公文的写法。

工作总结分为两到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成绩(核心内容重点写)。

第二部分是问题和困难(可有可无,根据领导需求)。

第三部分是下一步的筹划安排(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实的可以写虚的)。

有问题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或者私信我。

我是河图,【河图说公文】系列和【河图说职场】系列,正在更新。

网友「夜奔书房 」发表观点
2024-01-30

这是一篇万字回答,如你能看完,一定能写出让领导经验的公文。

24岁之前,写文章就是我的噩梦,我的高考作文得分应该在10分以下,但凡稍微正常一点的得分,我甚至可以梦想清华北大。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按道理是不应该作文写不好,但问题恰恰在于读得太多,年少无知的时候觉得任何模仿都是拙劣的,我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文字,结局注定是悲惨的。

24岁那年,我在某行的基层网点当柜员,每天数钱扎帐令人绝望。那年三月,省分行办公室发文组织征文比赛,题目很大叫“我为全行发展献一策”,据说省行领导很重视,各个单位的笔杆子都摩拳擦掌,我们支行也发了通知,要求新入行大学生必须参加,这可要了我的老命了。一直憋到截稿前的下午,好像突然开了窍,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2000字左右的文章,记得题目叫“关于建立XXXX的建议”。交稿之后就忘了,过了几个月,我还在上柜接客,省行人力的一个姐姐打电话给我,说你小子真是深藏不露啊,平时让你写个东西推三阻四,关键时刻你放个大招。原来我那篇文章得了唯一的特等奖,让全行的笔杆子们大跌眼镜。

从此之后,写文章成了我的职场贵人,很快调入省行,是当时省行最年轻的员工;也成了我们部门的笔杆子,不仅给部门领导写,也给分管行长写;几年后,也是因为写文章到了总行,一度很有影响。

如果你正在电脑旁边,那么请新建一个word文档打开,看着光标在空白文档中跳动,告诉我你什么感受?你是不是感觉要从无到有的凭空创造,感觉压力和焦虑?

我告诉你我看到什么,我看到是这篇文章已经完成了50%,why?

在工作中需要写的任何文章,简称公文,本质上都是大型完形填空。

这是我24岁那天下午悟到的真谛,面对空白word文档的时刻,你不是设计师或者艺术家,你不需要从无到有创造,你是厨师,食材已经准备完毕,你只要烹饪它们。

上学期间,我们要写的都是命题作文,似乎范围已定没什么发挥余地,但命题作文依旧要比公文自由得多,作文的体裁、主旨、风格都可以自己选择,但公文都是固定死的。

工作总结(无论是机构的还是个人的)肯定要对亮点大书特书,不足要大而化小;工作规划一定要有格局、有口号、有分工;这些是日常性的,而针对特定事情的请示、回复、调研报告也一样是事先规定好的。

领导某天突然安排你写一个服务问题的调研报告,你如果马上埋头苦写,多半会跑偏,正确的做法是你要问领导,为什么对服务感兴趣?调研的范围有多大?未来这篇报告用到的场合以及受众是谁?这些搞清楚了,报告自然就好写了。如果领导是被大领导批评了服务,而你写的报告是服务工作亮点纷呈成果斐然,后果自然是可怕的。

读到这里,有些有道德洁癖的朋友会指责说:你这是迎合上意拍马奉承,我们一定要坚持真实。但这么想是不对的,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符合机构发展目标的事物,我们所处的机构都是科层制的,有它自身的管理逻辑,公文存在的意义就是贯彻战略逻辑达到管理目标,哪有绝对客观的公文?简单点说,领导所处的位置和接受的信息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唯一能做和该做的事情,就是把领导观点用公文表达清楚。

既然文章的体裁、主旨、使用场合已经确定了,那文章自然已经完成了50%

第二点就是共情。如果写的文章是自己用的,比如个人总结、工作周报,那就不太需要共情,但往往大多数时候,文章不是写给自己的,要么是站在本机构的立场上、要么是站在领导的立场上,这时候你就要共情带入到另外的主体视角去,你要用领导的思维、眼界、口吻去组织整篇文章,不要陷在自己的小格局里。

有一年,总行行长打电话给部门一把手,说准备在马上召开的年度工作会上单独表扬我们部门,让我们紧急提供一两页纸的内容。任务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自己放在总行行长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在他的角度,部门KPI完成的多好、为行里赚了多少钱、有哪些亮眼的数据,这都显得太小太小了,在那个场合他不屑于讲这些小事,能够打动他的可能只有市场占有率,因此我们所有的指标都只讲市场占有率,短文里有一句“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和市场老大掰掰手腕”,他在隔天的大会上原封不动的读出来,这就是共情。但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共情,这要求平时的积累,比如多旁听高级别的会议、多看讲话稿,但有意识地开始共情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人了。

第三点是逻辑。逻辑这个词听起来就很玄乎,在实际工作场合更是出现在各种五花八门的地方,“你来讲讲你的逻辑”、“这个事情你得讲逻辑”、“逻辑没问题,但能实操么”,它的确切含义已经模糊不堪。我们回到写文章上来,公文就是在结论已定的前提下说服他人的东西,这句话的关键点有两个:一个是结论已定;第二个是说服别人。

我们回想一下写过的公文不过就以下几种:“我去年做的很棒”、“我今年要大干一场”、“领导你同意我这个请求吧”、“下属单位的请求我们不同意”、“虽然出事了,但错不在我们”、“其他部门真坏,领导你要为我们作主”、“我有个事情,希望你们帮忙”;要达成这些目的,就必须说服对方,而说服的过程就是逻辑。

逻辑的运用有许多种,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但无论哪种逻辑,核心关键都是要有用户思维,你要最大程度上让受众认可的方式来展开描述。比如《陈情表》就是用孝来打动晋武帝的、《谏迎佛骨表》里韩愈用短寿和灾祸恐吓唐宪宗,其意见未被接受且险些丧命,虽然都是古文名篇,但说服效果却并不相同,用户思维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那年部门有个新项目,领导苦于部门没有编制,吩咐我们写一个部门增编的请示,而那几年总行部门增编异常困难,增编必须总行一把手审批才行,我们讨论了半天,认为一把手不会在乎项目的增产增收,只能用项目本身的创新意义来打动他,结果我们一页半纸的请示得到的却是“2个不够,再加5个”的回复。

第四点是论据。结论有了、共情有了、逻辑有了,接下来就要用论据来填充。到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论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你所在机构日常积累了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天量的业务数据,如果你不假思索的将这些材料都塞到文章里,那么整篇文章只能算合格且平庸,想要脱颖而出靠的是删减。据说海明威写小说分成两步,第一步是正常写出来,第二步是删掉90%的文字,所以海明威小说读起来信息量巨大,像冰山一样有庞大的水下部分,他的小说有种别样的美感。扯远了,回到主题,

公文要达到既定目标,论据一定要充分,但充分不代表繁多,而在于精准。比如“今年客户增长创下新纪录”,这就是那把刺穿人心的刀,要是在这里巴拉巴拉地讲“新客户增长多少,同比多少,客户流失多少,同比减少多少”等一堆数据,这句最关键的话就被埋没在一堆无用的细节中,刀就不锋利了,甚至会看不见了。再比如数据,以工作总结为例,开篇总要讲工作亮点,如何寻找和表达呢?指标有存量增量、同比环比、任务完成率、市场占有率、人均、网均等等维度,我们自然是寻找最亮眼的那一组,而把不那么好看的维度隐藏掉,如果傻傻的都列出来,难道要让读者寻找亮点?说不定他找的是黑点。

最后讲一下文笔。文笔的首要基础是准确,你能用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一步,写出来的东西要么是病句要么有歧义,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只能多练习。再往上就到了文采这个层次了,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文采好,在这儿分享三个小经验:

第一个是简单粗暴地抄,千万别有心理负担,天下文章一大抄,遇到有用的、惊艳的句子,摘抄下来直接用到文章里,抄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第二个是化用,就是用名家名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容,比如《出师表》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段话感人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点很有趣,它把时间后置,前边回顾过往这些年的种种,最后来一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种感情的真挚和时间的厚重瞬间迸发,达到了文字表达的巅峰。我们是可以化用这个结构的,比如“近年来,总行启动帮扶一线工程,部门员工深入基层网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和理财经理并肩作战,面对面手把手帮助基层提高专业能力,受到基层员工和客户的一致好评,至今已累计完成896家网点帮扶”,怎么样,是不是一下就感觉不一样了。

第三个是巧妙引用诗句。公文里总会有一句诗,但绝大部分都会沦为陈词滥调,什么直挂云帆济沧海、雄关漫道真如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变成了例行公事,没什么惊喜。我教你一种方法,引用常用诗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中国诗词有个特点,它是完美对仗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内容去表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便利,不要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讲“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不要讲“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讲“浪成于微澜之间”;不要讲“于无声处听惊雷”而要讲“于无色处见繁花”;不要讲“上善若水”而要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等等等,到真正运用之时,去搜索一下原文,你总会找到清新脱俗的句子。

公文有套路,掌握套路之后,不仅可以无往而不利,还能偷懒摸鱼,毕竟你比别人快太多,自然可以藏拙。

如何看待国企或者体制内,写材料的工作和岗位?有朋友提到:别写,一旦被别人知道你能写,那以后就完蛋了。我知道,有许多体制内老油条都曾这么告诫过年轻人,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听我来从根上驳倒它。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在迅速拉平。我们可以掰着指头数一数,中美两国的中产阶级,还有哪些不同?知识结构、职场生态、娱乐产品、家庭装修、处世哲学,甚至连心理疾病都是一样的,这时候文化的差异就极为凸显,重要性极具提升,这是大前提。

就像我们无法理解“演讲能力”对美国人有多重要一样,他们也无法体会“公文写作”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我们是最早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大一统帝国,欧洲还在纠结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时候,我们早就“书同文、车同轨”上千年了,但是,文字虽然统一了,语言却没有统一。传统王朝的治理,高度依赖“公文”的上传下达,这也使得“掌印官”这一“一把手”传统延续至今,也使得“幕僚”地位越来越高,明清时期,一些有名的幕僚,开价都在近千两白银,并且还有价无市,不是随便哪个官员就能请到。

一篇好的公文,不仅能使人升官发财,甚至能够青史留名,到现代社会,依旧有些公文能够被广泛流传,也为写作者带来功名利禄,就不具体列举了。

说完大背景,我们再回到体制内的小环境。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国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会认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绝对不是第一目标,国企是政治社会治理的主要架构,它运行的逻辑不是经济的,而是政治的。

第二个问题,领导的讲话稿都是秘书写的,领导自己会写么?答案是会,并且越高级别的领导越会写,何以表现呢?领导至少表现出来,他知道哪些材料是好的,哪些材料是烂到惹人发火的。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领导们当初也是写材料出身,或者就算不是专岗,写作能力也是顶尖的。大多数的领导履历,支持这个推测。

道理很简单,从古至今,政令的上传下达都是依靠公文来实现,公文就是武器装备。士兵不会用枪,上战场会死;将军不懂装备,会打败仗。

所以,只要想在国企升职加薪取得事业成功,写公文都是必备技能,并且是排名第一的技能。注意:我们在这里讲的是,大多数、普遍意义上的,二代、情妇等特例,就别拿出来讲了。

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写材料,躲着材料,但这实质上断绝了自己的升迁之路。当然也有许多人,材料写得很好,却也难以升职,甚至深陷材料大坑苦不堪言,要知道写公文是升职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升官那么容易的,是古代科举。

我建议,但凡大家不想在国企躺平,还想有所拼搏的话,把这篇东西多看几遍。

写公文既非常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简单之处是上文提到的,公文是个约束条件的求解,本质上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前文提到的几点去做,最起码能够入门,胜任一般的材料任务。不简单之处在于,公文要想出彩,工夫多在戏外。

陈道明在电影《手机》里有段经典台词:你给我任何一张地方的党政报纸,我能看出地方的党政人事关系,这叫做,微言必有大义,是政治美学。

IT届也有一句话,叫做:系统架构本质上是组织架构。前几年阿里的技术中台火的时候,曾经试图向茅台集团输出自己的数字化架构,最终铩羽而归。

写公文的天花板在哪里?在组织内的权力架构。那年我刚到某个部门,结果就扔给我写部门年度总结的大活,这个总结极其重要,因为还要发到办公室去,大领导还要过目,涉及到部门一把手的年度评定。因为太过重要,人人都当做烫手山芋,扔给我一个新人。

同志们,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蠢人手里是个雷,我偏要把它变成宝。

我们部门一把手,当年就是领导秘书出身,一直在下边最大的机构任副职,去年刚刚调任部门一把手。而这部门以前只有一正一副,副手是个总部老人,不仅分管业务,还分管综合处。新老大来之后不久,就调了一个自己原来的部下,来当副职,部门变成一正二副。老大没有对这个大材料做具体指示,他很妙,要求我旁听部门的办公会,部门办公会每周召开一次,三个老总和几个中层参加,而我在旁听。

只需要两次,我就知道材料怎么写了。新老大看不上原来副职搞的东西,俩人有点合不来。我只做了一个动作,把原来副职分管的业务从往年惯例的第一部分挪到第二部分,把新副职分管业务挪到第一部分。只是顺序做个对调,内容几乎不变。

我的材料不仅一稿就过,老大还在各个场合大肆表扬,并要求我,以后跟着他参与各级会议,包括出差。剩下的什么考评优秀啊,工资等级提升啊,都是顺理成章的。

不要小瞧这个小小顺序对调,它会影响资源投入、员工心理预期、全系统的权力宣示,进而轻描淡写的完成权力格局的转变。

写材料从来都不仅仅是文采这么简单,它要求执笔之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文字材料变成刀剑,交到权力的手中。写材料是锻炼政治素养的必经之路,不仅要看得懂,还要自己去实践。

有时候用的不好,也会贻害无穷,我就曾近距离旁观,一份材料引发的地动山摇。原单位的业务大致能够分成甲和乙两大板块,每个板块下边都各有多个业务部门。某年,甲板块中A部门的某项小指标完成情况不佳,被最高层所关注,A部门某中层写了份材料,说经过严密的数据分析,这项指标落后的原因是,乙板块的支持不够。其实互相甩锅时有发生,但是时机不太对,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两大板块历来有业务交集,大部分时候互相友好支持,但那个时间点,情形有些微妙。乙板块已经连续几年落在后边,两个分管大领导彼此有些针锋相对,大老板高高在上,乐见双方明争暗斗,但形势已经快到撕破脸的边缘。这份材料横空出世,迅速引发连锁反应,掀起了两个板块持续多轮的大战,最终结果,A部门老总离职,部门被拆分,两个板块分管大领导调离,下边二级公司和基层员工被折腾的苦不堪言。

而始作俑者完全不明白,此后种种根源在他的那份材料,旁观整个过程的我,倒是洞若观火,但也毛骨悚然,深感文字材料威力之恐怖。这个中层,估计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任中层十几年,还是原地踏步。话说回来,若不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人傻,估计早死几百回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虽然我在这方面看的明白有些天赋,但实在厌恶至极,自己的性格又有缺陷,很难往上爬,估计最后一辈子都是个幕僚,所以就选择离开这个环境。但如果你们是有追求之人,那就把写材料这件事重视重视再重视。

话说,我在短视频平台经常看到,有主播现场帮忙改公文材料的,那真是瞎扯淡,主播又不了解你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改出来的公文,和百度的范文没什么区别,妄图拿这样的材料升职加薪,纯属痴人说梦。

写公文的第二个天花板,是用情。上文写过逻辑,其实再好的逻辑也比不上用情。一篇好的公文,甚至能把人看哭,我看到过很多这样优秀的材料,自己至今只写成过一篇。有一年,和部门老总到下属单位出差,这单位最近几年比较困难,业绩不佳,士气低落。老总吩咐我,写一份这个单位的报告,用在最后的座谈会上,我们作为上级部门,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批评加要求,然后下属单位表个态,走完流程完事。

那段时间,我刚有小孩,看着粉嘟嘟的孩子,觉得全世界都是温柔的。我先把这单位的业绩指标找出来做个分析,鬼使神差的给这个单位的对接中层打了个电话,那时候已经是深夜10点,没想到他也在办公室,一开始还是正常工作对接,之后不知道哪句话岔开了,我俩开始聊孩子,他就感慨,这几年单位形势不好,天天加班,每日早出晚归,哪怕见孩子一面,也是愁眉苦脸,觉得自己特别对不住孩子,40多岁大男人,竟然有些哽咽。

放下电话,我突然就有个大胆的想法,这次我不要按照套路来写,我要换一种写法。出差路上,我也洗脑了老总,拍着胸脯打了包票,这次一定不会搞砸。第一天到了之后,先是到了几个生产现场走走看看,我拿着本子记下许多细节,晚上吃饭我就没参加,回到酒店房间通了宵。早饭时候,拿材料给老总,简单一起过了一遍,老总大为惊讶和赞赏。我大致是这么写的:

我们昨天走访了几个现场,现场A,有位员工,名字叫XXX,在处理某业务流程时,不仅按照总部要求完成规范动作,还领会到真正内涵,自己又根据现场情况,加个哪些动作,这非常好,我们走访这么多下属公司,这位XXX是做的最好的;在现场B,我们看到生产日志,在上边写了哪些东西;在现场C,我们和XXX、XXX、XXX聊了一会儿,在某些事情上他们的看法是。。。,令我们大为惊叹,基层才是最了解市场的。

总之,就是用一个个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细节,来夸赞他们哪些做的好,并且在材料的结尾,我引用了《一代宗师》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来勉励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走出困境。

这个材料,说明我们重视,不然不会记住那么多细节;还说明我们真心想让他们好,而不是把锅甩给他们背;更重要的是,这篇材料,打破了职场规范,超越上下级,自始至终透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与理解。

说实话,晚上写材料的时候,我把自己都感动哭了,那天会议时,领导也把稿子念得特别动情。几十人的会场,有不下七八个人眼眶是湿的。下属单位的一把手也参加了(下属单位一把手要比总部部门经理略微高半级),最后直接不用他们事先准备的稿子,现场脱稿讲他的心路历程。

气氛感人,宾主尽欢。

中午吃饭时,这个下属单位一把手特意把我拉到他旁边坐,加了微信,我如今已经离开原单位三四年了,现在仍然在朋友圈互相点赞。那天我先回程,在机场接到部门老总发的邮件,称赞这次的材料和调研的效果非常棒。

当然,我这次的经历,实质上有些取巧,首先场合相对自由,有发挥的余地,其次这家下属公司,已经被其他兄弟部门批判到极致了,压抑的情绪为我所用。

我遇到的大师级材料,已经完全超越体裁限制,能用最官方的词,传递最饱满的情绪,比如我至今记得的这段:

如果没有激情,就不会有思想上的解放、思维上的创新和方法上的变革,就不会有责任面前的担当、机遇面前的敏锐和困难面前的奋进,就不会有远大目标的追求、饱满精神的保持和一流业绩的创造。

我自己就不点评了,留给大家去感受吧。

这篇文章写着写着,慢慢勾起我尘封已久的往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记忆如山洪般奔涌而下,我打算用这个帖子,借助自己10年的国企经验,试图彻底终结写公文这个问题,以后但凡要写公文,就来我这个回答找答案吧。

昨天提到了权力格局和用情,其实还有两点,是公文写作的天花板。

第三个天花板是:懂业务。我知道这时,你心里肯定在嘀咕,这不是正确的废话么,这TM还用你来提醒?但是,相信我,我说的业务和大家理解的不太一样。

以前我看到一句话说的很好:上升一级想问题,下沉一级做事情。一般情况下,写材料都是围绕自己所在机构业务,但是材料想要出彩,就远不能如此。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机构都处于组织之中,而组织又在环境之中,他们之间联系紧密,频繁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交换。这就决定了,在你机构的视角,你是看不清楚组织和环境是如何运转的,那就无法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部门和另外一个部门属于私下里的竞争对手,在业务指标和产品上都极为类似,区别只在目标客群不同,我们部门处于劣势,因为对手部门的客户群是属于传说中的“高端VIP”,我们就更大众化一些。我们老总和对方老总也不太对付,两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个是从基层一路打拼到总部,另一个是在总部普通员工一路升上来。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大学时候学的是经济,但对会计这门学科始终非常头疼,“借与贷”的概念一直没有入门。此为背景。

但形势逼到这份上了,跟着我们老总去参加经营分析会,每次都是对方部门老总大出风头,我们总被压过一头,老总不爽,我也不爽,况且老总不能讨好他的领导,我也就不能愉快的摸鱼了。所以,我私下里找个由头,去找了财会部负责考核体系的同事交流,打着用“管理会计分析XX业务”的大旗,经常向他们请教。而业务部门日常情况下,对财会部是又怕又恨,生怕他们明白了自己业务的小九九,给自己部门加任务,全都躲着他们。我的主动,让他们很受用。

借此机会,我在她们的帮助下,很快搞清楚整个组织的财务逻辑和高层领导关注所在,还拿到许多她们内部的分析数据。我很快找到一个完美的角度,出于管理的便利性,财会部实质上对业务指标进行了二次拆分,并不是直接考核部门营收和利润,而是客户和产品,所有部门都是如此。而我们部门是全组织营收和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条线。

有次开季度大会,我帮老总搞个材料,开篇就把营收和利润贡献摆出来,一下子震倒了所有部门和领导,原因是:一从未有业务部门研究这类数据;二是我们部门竟然排名第一;三是财会部领导现场佐证数据的正确性,并表示:早都让你们多考虑管理会计,结果就XX这个部门认真对待。

实质上,我这个维度是取巧了,有一部分营收应该归入全组织共有,但没人懂啊,会计部和我们是一条战线的,更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从此,我们部门老总就成为大老板们的宠儿,年年评优,对手部门领导天天被骂,而我则愉快的摸鱼,顺手考了几个证。

话说回来,为什么秘书岗位总是出大领导?除了近水楼台之外,更重要的是上边讲的,写材料会锻炼政治素养,以及懂业务。

业务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具体执行上,如何快速找到规律和抓手;二是理论格局,要在大脑中有个树状图,清楚每块儿业务处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和其他部分的联系、大致的风险与收益,当领导最重要的不就是这些东西么?而一般人总是把具体执行的东西看的很重,看不起“笔杆子”,觉得我们不懂业务不接地气,其实他们才是傻瓜。

我相信,这个回答是中文互联网公文写作的最佳答案。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我相同认知的人,现在早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的领导,每天被各种行程和应酬填满,不可能来知乎分享。

在通俗意义上讲,我是体制内的失败者,所以才会有这篇东西。这就是我想说的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天花板:见自己。

博尔赫斯说:任何生命,无论多么漫长和复杂,实际上都是由一个特定时刻组成的——人永远了解自己的时刻。

创业失败之后,这几年窝在家里,想要搞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在过去是人生中,总是能够一个接一个的“跨越”,让身边人都很赞叹,在过程中自己也很努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很有天赋,可结果不尽人意。

没办法,开始读哲学,也看些宗教类的书,却一直没有入门,直到有一天,克尔凯郭尔的一段话打动了我。

亚伯拉罕求子多年,终于生下一个孩子以撒,得偿夙愿。然而,上帝向亚伯拉罕提出,让他杀死他的儿子,作为人牲进献。有什么知识能帮助亚伯拉罕决定是否服从上帝的意旨呢?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都是孤独的,在这些时刻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每个人的存在都必须通过本质地占有属于人的东西来承担”。克尔凯郭尔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绘顿悟的时刻:

当一个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如晴朗的星光之夜一般寂静、庄严,当灵魂在这个世界上变得孤独,那时在一个人面前出现的就不是一个非凡的人,而是永恒的力量本身,天堂似乎开启了,这一刻我选择了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接受了自己。

我们习惯于如何看待职场呢?比如职场是“层级分明的等级树”,我们自己处在某个细枝末节上;比如职场是“大鱼吃小鱼的池塘”,我们躲避猎杀又猎杀别人;比如职场是“时间交换金钱的交易所”,我们从早到晚出卖时间来维持生活。

这些观念各有各的对,我的本意不是深究对错,而是提醒大家注意:以上三种比喻的意象,我们的视角都是冷静、客观、超脱的第三方视角,我们能看到自己在这些环境的中的位置。

那么我们自己到底是谁?

这世上,80%的人都活的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我也是其中一员。但我遇到过一位属于另外20%范畴的牛人。

那年我岗位变动,到了一个陌生单位,坐了几个月冷板凳,彼时她虽是中层,但也处于冷板凳的状态。单位组织爬山活动,下山的时候,正处于天明地暗华灯初上之时,我们碰到一起,结伴下山。彼此同病相怜,聊得很深。

她本科毕业之后工作,在基层刚好碰到奇葩领导,就是看不惯她,她忍了两年,也想了两年,最终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果断辞职去读了研究生,又工作之后,这次她各种长袖善舞人情练达,始终坚持“做人是根本”这个理念,短时间就升职加薪,成为中层领导。彼时,她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被短暂搁置,但她并未怀疑自己。后来,我离开那个地方,听说她东山再起,再次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成了最年轻的班子成员。

在基层被折磨那两年,她想清楚了,自己要的就是利益,就是要升官发财。读研究生也好,迎来送往也罢,全都是达到目标的手段。甚至和我的那次“交浅言深”,何尝不是她的一次“投资”?

我总结我的职场生涯,其实自始至终我都处于“不主动、不拒绝”的状态,我知道这句话还有一句“不负责”,原本是用来形容渣男的,我借来用用,因为精确概括了我,以及80%的普通人。对比我上边的故事,你就看出差距,升官发财大家都喜欢,但我却并未将此定义为目标,我“不主动”行动,有了结果我“不拒绝”罢了。

那年,我还在原部门“光芒耀眼如日中天”的时候,有位老哥在酒后,把我拉到一边斥责我,他说:你现在处境很危险,你得做点什么。可惜,我当时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如今,我想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说:你已经身处权力修罗场,有了做点什么的能力,但你却毫无大志,最终只会像坐拥辟邪剑谱的林平之一样,被围捕猎杀。

如果你能将这篇文章看到这里,就会隐隐有感觉,能把写公文写好,实质上是掌握了“屠龙技”。当你能看明白组织的运转逻辑,知晓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清楚应该在何时何地轻轻一碰,就让事情朝着你希望的方向运转之时,你就已经具备上场的资格。当这时,你还没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就赶紧自己滚蛋吧,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士兵突击》里,高城讲过一句话:早熟的人往往晚熟,骄傲的人又很急性。

我原来的单位,属于智商密集性行业,人均研究生,清华北大不稀罕,可是正应了高城的这句话,能够“见自己”的人太少太少。这世间能够令人上瘾的东西很多,背后的机制都类似:前边几次强烈的正反馈之后,变成难以摆脱的行为习惯。

我的观察是,我自己以及身边高学历人群,普遍存在“被肯定”上瘾,一旦外界给予正反馈的评价就极为兴奋,一段时间没有就呈现饥渴状态,甚至不惜自我欺骗,来缓解戒断反应。这就是“早熟的人往往晚熟”的真相。

我们是个崇尚教育的民族,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好”就是一切合法性来源。好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获得的显性和隐性利益,是人生其他阶段的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除了如北大韦东奕这样的天才之外,绝大部分好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界的评价反馈,而非出于自身的兴趣。而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鼓励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这就导致好学生们普遍对“被肯定”上瘾。

当初我在职场,就是在没有自我的情况下,又染上了“被肯定上瘾综合征”。我对于公文写作的钻研,既不是本身热爱,又不是想升官发财,而是外界对我的肯定。处于求求你表扬我的状态。

前几年,有种说法,别把平台的能力当成自己的,其实这种状态,除了认知失调之外,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于,“被肯定上瘾”的自我欺骗。还有一个现象和此有关,职场上充斥着商业互吹,没有自我之人,相互提供虚假的温暖。我现在就不太习惯和原来同事交流,还没聊两句,商业吹捧的话就飘过来了,我理解这是他们习惯了,但我真的不需要这个。

这就显现出,我那个姐们牛逼的地方,她在毕业之后两年之内,就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并且主动的追求和争取,其实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只要明确自己的目标,都是能够抵达一定高度的。可惜以前的我不懂,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你赚不到钱,是因为你不爱钱”。

你看,我特意用“见自己”这个词与前边部分互文,就是为了表明:有些话和道理,我们总是讲,但并不明白真正涵义。

任何事情,最大的天花板都是自己,自己的心,够不够清晰可见,够不够勇敢果决。陆象山有段话说的比我好多了,叫:激厉奋迅,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

如果,想好了,那就,出发吧。

网友「日日悦读 」发表观点
2024-02-01

梁实秋先生说:“文学作品无不崇尚简练,简练乃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我想,这也适用于机关公文罢,因为简洁正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简,即简少之意。古字“简”的下部,门里是个“月”字,意从门缝透进的一丝月光。 洁,即除去杂质之意,留下的便是精华了。因此,简洁也就是“少而精”,这是公文写作所追求的最佳境界。

少,是指篇幅短。篇幅短,这是相对而言,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一切公文皆作短文。譬如,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一万余字便是“少”了。一个企业的年度工作总结,一万字便太多了。

精,古意为上等细米。《庄子·人间世》有云“鼓荚播精”,说的便是用小簸箕簸细米。后来引申为经过提炼或挑选的完美的东西,如精兵、精英。公文的精练,须立意精辟,结构精巧,材料精当,叙议精到,文笔精悍。“少而精”是个统一体,不可偏废。只有“少”,而无“精”,难免成了“少而空”。

网友「杜老师0403 」发表观点
2024-02-02

公文写作是个苦差事,要想写好公文有很多注意事项。除了一些制式公文外,讲话是最难的。有人说,公文写作不难,认识千把个汉字就能干好材料,有一定的道理。其一,材料要有现场感。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基本是一定的。其二,材料要有政治性。要符合大政方针,不能说错话,这是最根本的。其三,材料要有思想性。不能言之无物,讲的乱七八糟。其四,材料要有逻辑性。上下要有机衔接,分类准确。其五,材料要有有一定的文字技巧。谋篇布局要有讲究。以上这些够用了,这几点照顾到了,公文应该差不到哪里!

网友「九谷湾上 」发表观点
2024-01-28

我看了很多写公文的资料,大多是偏向于用词,概念辨析,如何使用排比等方面,固然这些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在下笔之前的思考极为重要,就是毛主席讲的三性之一的准确性鲜明性。这是构成整个文章的骨架,只有把骨架搭建好了,文章使用的修辞文法才有真正的价值。

网友「今昔何夕2023 」发表观点
2024-02-02

公文包含了很多种类,像通知、请示、报告等等。

不同种类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一是要做到主题清晰明了,也就是写这篇公文的意义能让人一目了然;二是逻辑清晰,不要下句不接上句;三是严格遵守公文格式,像字体要求、排版要求等;四是不要有错别字、不要有错别字、不要有错别字。

怎样才能写好?

多看一些领导人的讲话稿,这些都是精英人士写出来的。

多积累素材,碰到一些好的句子,好的标题都可以复制下来。

多写,不要怕动笔,有时想来想去都不知道怎么写,但是真正落笔后你会发现没有那么难。

网友「国企流放之路 」发表观点
2024-02-06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答案也不尽相同。我在国企工作多年,大学毕业初入国企时,也是从秘书岗位干起,免不了要起草各类文稿,所以对这一块熟悉。公文的起草环节较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文稿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很锻炼起草者的思维逻辑,经验水平和综合能力,没什么秘诀可言,只有靠长年累月的积累磨炼,十分考验人。目前各类的公文写作的公众号,网站很多,你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包括在今日头条里面,就有很多人人专门讲公文起草的经验及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结合我个人的国企工作经验,公文写作遵循一些基本的规律,把好这些基本的规律,才能熟能生巧,下笔如神助,总结起来,有这么 一些经验:

1、勤学,学习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文种,格式之类的,学习一些单位历年来的工作报告,发言稿,汇报材料等,多读一些党政大报,特别是对一些评论要重点研读。同时要与单位的老同事多学习取经,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让你少走弯路,熟悉情况,积极经验。

2、多练,如果初入政府单位和国企从事公文处理工作,要从最基本的干起,如发文,日常性的通知,宣传报道,要多找这样的机会练练手,才能把握好内在的规律和逻辑,才能对文体、思路、语言的感觉才会清晰起来,才能体会到结构 、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找到自己的感觉,这也是了解单位全面情况的一个好途径,让你不至于对单位其它工作很陌生。

3、厚积,公文写作并非一日之功,学习靠积累,厚积薄发,包括你对构思,语言和素材都要在很长一段时间积累,才能在真正写作的时候快速迸发出来 ,否则你就是抓破脑袋也无济于事,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单位的业务,历史的变革,业务的进展,以及领导的风格和历史档案资料的学习,从中汲取养分,成为自己的知识沉淀池,手中有粮,心里才不慌。

网友「华享观点 」发表观点
2024-02-01

要写好公文,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格式、语言和内容。具体可以看我刚刚随手写的一篇:

于M市稳就业工作相关经验的汇报

各位市政府领导: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各地陆续复工,疫情余震仍在的压力,M市为全面强化稳就业,采取了一系列顺民意、贴民心的有效举措。

首先,M市在与其他城市面临的同样的难题:大龄失业人员多,缺乏工作技能,找不到匹配的工作;僧多粥少,岗位供应有限;企业春季招聘缩减,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等。为此M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畅通工作信息渠道。微信群中每天都有大量就业信息,就业信息册专人送上门;二、政府买单,为农民考证提供培训。网上授课,且流程简单,迅速,补贴高。三、提前完善出行手续,专车护送返岗复工。专车标志、全面消毒,交警监管。四、开辟公益性保障岗位,有针对性实行失业保险金政策;五、引导举办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网络双选会,配合企业招聘,响应冲刺行动;六、政策导向,企业释放大量就业岗位,先落户后工作;七、挖掘校友资源。

M市的这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开花结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映,有力地缓解了疫情余震下的就业问题,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汇报人:XXX

xxxx年xx月xx日

网友「白无聊才的大锤 」发表观点
2024-01-31

我写材料1年多了,对于这个问题可谓是深有感触,从一个新手小白到如今的手到擒来,一般大小材料在【手掌写作】边看边写,此公众号的优势显而易见,日更数百且海量公文范文库,被网友称之为“及时雨!”

依照优秀的范文和素材,纵然是老题材也能出彩!

网友「柳桥han 」发表观点
2024-02-06

第一,干啥不好,非要干写稿这活啊?凡是想学写稿的,我第一都是劝退。因为他妈的太苦太憋屈了。都是泪啊。

第二,你非要学。那好。卖油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无论干啥,其实道理一样的:“无他,但手熟尔”。唯一的办法就是多读多写。

多读,第一是读你们单位以及你们上级单位的材料,主要是你们主要领导的工作报告、讲话稿等,烂熟于心,某个事情随手拈来。第二是读国家领导人、党政机关的重要文件。可以看《人民日报》的任仲平文章,熟悉体制内公文写作的风格。

多练,那就是以工作练笔了。这个,让领导多骂几次,多几稿,自然就长记性了。写稿,这玩意儿都是有套路的,掌握那么几套就够用了。但是,领导是没有套路的,多挨几次骂吧。

网友「可儿情感说 」发表观点
2024-01-29

我们写公文前要先有个框架,否则写的东西就容易散,掌握不好节奏。那框架到底要怎么立呢?

对于总结报告这一类,框架大体就是,先亮数据,摆成绩,然后讲重点工作,最后总结问题,设想未来。

一份优秀的工作总结,最后一定要写写今年工作的不足、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下一年的规划、未来的展望。这个需要考虑受众面,因为最后呈现的人不同,所以要有区别。如果是上报上级单位,问题就得宏观全局;如果是给全员大会,给职工看,就得鸡毛蒜皮些,强调员工培训有待加强,绩效考核要完善等。再就是下一年的计划,我的建议是对应今年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来写,这样可以使整个工作有所传承和延续了。

公文框架,就像人有骨骼、骨架,我们写公文也一样,不管是报告、总结还是其他任何文体,也都要先有框架讲,如果没有就会如同一滩烂泥。

那具体怎么才算是一篇好公文呢?选好用哪种体式、用上合适的语言把事情讲明白就可以了吗?我看未必是这样的。一篇好公文,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

言之有物,就是写出的公文材料,要言之有物,不能言之无物。首先是要有内容要表达、有什么话要对人说,有什么意思要写出来告诉别人。因此,当自己要写材料的时候,得想清楚弄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需要说,值得写的实质内容。言之有物的核心是写文章、说话都得围绕主题,说到点子上,抓住问题的关键,不能空话连篇。

言之有序,就是写出的公文材料,要有条理,合乎逻辑,不能杂乱无章。逻辑顺序可以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大到小;可以由个别到一般。就跟我们今天前面讲特定体式一样,先举例,再讲观点;也可以由一般到个别。一般来说,讲述别人不太熟悉的未知事情,先从别人熟悉的、已知的具体事情说起,大家能更好理解接受。

言之有味,就是写出的公文材料,要有味道,让大家喜闻乐见。要多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说明问题,不能套话空话连篇,语言平淡无味。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要用心学习掌握群众语言。群众语言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我们还得巧妙使用网言网语,有利于传神达意,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

你可以回想下自己看过的公文材料,尤其是自己觉得好的,是不是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味?假如让你给领导 A 起草个讲话稿,同样的主题,你再给领导 B ,领导 C 各自起草一份,能不能做到三个同样主题的讲话稿,当众讲出来的时候,各具领导特色,各有侧重,听众听完,觉得没有任何雷同,反而各有收获,达到既言之有物、又有序还有味。

网友「艾特律宝 」发表观点
2024-02-03

以法律文书为例,日常要写好所函、委托合同、诉讼状、律师函等常见文书,需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格式去撰写和排版。这是日常工作繁忙的律师,就要借助律宝写作助手,只需在电脑中安装Word或Wps律宝助手插件,就可以实现文件协同编辑,编辑完成后还能实时同步回律宝工作平台。同时,一篇好的法律文书需要引用的案例、法条、司法观点、工商信息等,写作助手也提供这些自动检索查询工具,方便律师快速引用法律法规。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