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 文史探寻
  • 2024-02-25
  • 9
  • 共20人发表观点
网友「文史探寻 」发表观点
2024-02-29

在康熙朝,储位之争是一段承载着血腥与权谋的历史篇章。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作为清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治下育有众多子嗣,为了确定继承人,他历经了一场残酷的储位之争。

康熙帝在位期间,育有众多子嗣,共计35子,而其中又以四爷胤禛与十三爷胤祥(后改名允祥)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储位之争中备受关注的两位皇子。康熙帝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这使得诸子间的纷争日益加剧。

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纷纷谋求各自的支持者,拉拢文武大臣,结党营私,以谋取皇位的继承权。康熙帝一直在举棋不定,试图找到最合适的继承人,但这种悬而未决的局面使得诸子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

储位之争的竞争格局异常复杂,各个子嗣都在不断地施展手段、拉拢势力,甚至有些愿意诋毁、陷害其他兄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利益面前,君子也变得唯利是图,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在朝堂上上演,使得整个朝堂风云变幻,暗流涌动。

这样的情景,使得康熙朝的储位之争成为整个清代最为激烈、残酷的一场皇位争夺战,涉及的利益牵扯极为复杂,而康熙帝的举棋不定更加添了这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在这种背景下,胤禛与允祥的兄弟情谊与政治地位显得更加珍贵与复杂。

允祥为保护胤禛所做出的牺牲是雍正朝历史中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无私,也凸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雍正朝的政治风云中,允祥为了保护胤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不仅承担了胤禛的罪责,更在牢狱之中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煎熬。面对康熙帝的冷酷和残酷,允祥始终选择了保护胤禛,甘愿以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为代价,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牺牲令人感动和钦佩。

允祥的牺牲最终换来了胤禛的皇位。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登基,允祥所做出的牺牲成为了雍正登基的关键因素之一。雍正帝对允祥的忠诚和无私深感感激,他意识到允祥是自己最可信赖的助手和盟友,因此在登基后立刻释放了允祥,并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共同辅佐朝政。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雍正帝对允祥的器重,也彰显了允祥在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允祥的牺牲不仅换来了胤禛的皇位,也为雍正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忠诚和无私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历史上的典范和楷模。允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和牺牲是无私的,是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对亲情、友情和国家的最高表达。

雍正帝登基后,允祥在政治舞台上崛起,权势稳固,成为雍正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崛起过程展现了他的智慧、能力和忠诚。

首先,允祥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忠诚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作为雍正帝的兄弟,允祥在康熙朝就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忠诚,这使得雍正登基后对允祥更加倚重。雍正帝深知允祥的忠诚和能力,因此在政治上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允祥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和政治手腕。他善于把握政治局势,正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手段,始终站在雍正帝的一边,全力支持和辅佐雍正帝处理政务。允祥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的果断和决策能力使得他成为雍正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此外,允祥还掌握了重要的权力,并在雍正朝的政治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其他重要官员共同辅佐朝政,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大事。允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成为了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为雍正帝的统治稳固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允祥在雍正朝的崛起和权势稳固是他忠诚、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实际成绩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赞许,成为了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为雍正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允祥作为雍正朝的重要政治人物,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他的贡献和影响深远而持久。

首先,允祥在雍正朝政治中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以忠诚、智慧和能力为雍正帝辅佐朝政,稳定了政局,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允祥在处理政务和解决政治斗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才能和决策力,为雍正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允祥的影响持续深远。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成为雍正朝政治家的楷模。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和成就被后人传颂,对清朝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允祥的后代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允祥在雍正朝的辉煌表现,他的后代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允祥的后代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清朝政治中的重要一环,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家族的兴盛也是允祥政治遗产的体现。允祥家族因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家族的兴盛成为了他政治遗产的延续。允祥家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贡献,成为了清朝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允祥作为雍正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政治遗产包括了对雍正朝政治的贡献和影响,以及他的后代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家族的兴盛,这些都构成了他在清朝政治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网友「铁马冰河wu 」发表观点
2024-03-01

据记载,康熙帝总共育有35子,除早夭者外,养至成年者24人。胤禛(雍正帝)排行老四,允祥排行老十三,比胤禛小8岁。雍正即位后,曾由衷的点赞说:“朕实赖王(指怡亲王允祥)翼赞升平,王(允祥)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用这么肉麻的话来褒赞自己的兄弟,可见允祥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胤(允)祥做事很绝,主动替胤禛受过,甘愿为他把牢底坐穿

史载,胤祥这人做事很绝,尤其是曾代胤禛受过,誓把牢底坐穿。

在空前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允祥投靠势单力薄、并不为人看好的四哥胤禛,并且在关键时刻肯效死命 ,自愿豁出自己,以保全胤禛。

文献记载,八爷胤禩有才干、人望好,皇子们大多投靠依附于他。相比之下,四爷胤禛势单力孤,门前冷落,就连一母同胞的弟弟、十四爷胤禵都不屑帮他。胤禵深受康熙宠爱,被封“大将军王” ,他先依附于胤禩,后来干脆自立门户加入“夺嫡之争”,成为胞兄胤禛的死敌。有意思的是, 胤祥是胤禛的同父异母弟,他不嫌胤禛没有势力,主动和他结为一党,积极帮他谋夺储位,也就无法避免地被卷入党争旋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太子胤礽废黜掉,并严惩参与夺位之争的诸皇子,胤祥与皇长子胤褆、废太子胤礽均被抓捕圈禁起来。本来胤祥是帮四哥胤禛争夺储位的,为救胤禛,他大包大揽,将胤禛的罪责全部扛了下来, 使胤禛化险为夷,摆脱干系。

胤祥为了保住胤禛,不仅失去了康熙的宠爱,还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史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权谋老辣的胤禛笑到了最后,彻底掌控了皇权,他立刻下令将圈禁于内务府高墙内的胤祥释出。次日,雍正帝任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八王(贝勒爷)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兼禁军统领)隆科多共同辅佐朝政。对雍正而言,允禩和其死党马齐为政敌,将他俩推上高位,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毕竟允禩在朝中党羽众多,实力雄厚,必须先稳住他;隆科多是雍正舅父,也曾是八爷党核心,在关键时刻投效自己,并帮助自己用非常手段(此处有争议)夺得皇位,在刚登帝位的动荡时期不得不加以笼络;只有允祥曾为他顶罪坐牢,是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过命兄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同袍心膂。因此,表面上总理事务大臣是四人,但雍正心目中的灵魂人物实际上只有允祥一人。

允祥从前朝落魄皇子,内务府囚徒,一跃而成新朝最权势煊赫的亲王,掌握了辅政实权,成为雍正帝麾下毋庸置疑的二号人物。

竭力帮助雍正帝摧垮政敌允禩,并大兴年、隆之狱

雍正即位之初,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付允禩一伙,一直占据主动地位,毕竟他是一言九鼎的最高统治者,允禩即便人多势众又能拿他咋的?随着地位的稳固,尤其是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后,雍正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于是少了很多顾忌,开始向允禩集团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功臣大刀阔斧地杀去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爷允禩这人颇具才干,面对磨刀霍霍的雍正,他是不甘心坐以待毙的,于是暗中联络关外旗主发动兵谏,并策动隆科多反水倒戈,企图通过“八王议政” 架空雍正帝,最终扶持雍正三子弘时(一向与八叔允禩亲近)上位。 还是病入膏肓的怡亲王允祥力挽狂澜,粉碎了允禩、隆科多的兵变逼宫阴谋,他率军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吓阻了从关外进京的旗兵,并将隆科多的九门之兵(禁军)也给震慑住了 ,一举瓦解了允禩等人通过“八王议政”废黜雍正的阴谋,彻底稳住了雍正帝位。那么,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这很简单,彼时的允祥虽然身患重病,但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背后又有皇帝加持,手握最高军权,关外来的那点兵又掀起多大风浪 ?隆科多的卫戍步军又怎敢不尊其号令?因此他能迅速平定事端,稳住局势,和身体好坏有甚关系?

网友「枕流儿 」发表观点
2024-02-26

《雍正王朝》里最出彩的一段莫过于“八王议政”,这一段中,八爷党的阴谋布局、旗主王爷的步步紧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静到冷汗直出的描写、张廷玉的历史满分、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很多人觉得:在八爷党有百官拥护、旗主王爷控制了丰台大营、隆科多控制了九门的情况下,朝廷的文事武备、人心舆论、里里外外都已经被“八爷党”掌控住,站在雍正一边的只有一个弱不禁风的王文昭、一个唯唯诺诺的马齐、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个老态龙钟的张廷玉,充其量也只有四人,连雍正的贴身保镖图理琛、亲生儿子弘时、弘昼都不敢明确表明态度,保持中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八爷党”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呢?至于隆科多的军队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威胁雍正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出兵逼宫,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得到的是稳稳当当成为“新朝第一人”的地位,不是要做“尉迟恭”,做出头鸟。所以十三爷一出场,隆科多就急忙退出朝堂,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隆科多又能逃到哪去?他不是怕十三爷,是怕八爷党狗急跳墙,直接命令自己调兵逼宫,就算自己不做,可也得背上“谋逆”的名声,不灭九族也得抄家。

而“八爷党”,说是说有“百官支持”,但实际上,经过康熙数次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到底还有多少,就连胤禩自己都说不准。弘时去抄胤禩家的时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谓“八爷党名单”,看着人挺多的,其实却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们在朝堂上的声音太小了,“八爷党”空有人员的虚幻,没实际话语权,就算是“千官”、“万官”支持又有什么用呢?

雍正至少还有四个人支持,其中三个是军机大臣,众臣之首,胤祥还掌握着兵权,可“八爷党”除了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外,当时在场的官员就连屁都没放过一个。在旗主王爷和隆科多接连退出“战场”后,胤禩三人的末日也就来了,他最后讽刺雍正那几句,说他只有几个老弱病残支持的话,其实也是在说自己,讽刺外强中干的“八爷党”。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网友「历史茶坊 」发表观点
2024-03-03

隆科多和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中得以胜出的两大关键人物,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卫戍大权;十三阿哥胤祥手持金牌令箭,控制京畿附近的丰台大营,心有不甘的八爷党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只好俯首称臣。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赞誉他“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登基之初授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成为清朝12位铁帽子王之一。雍正登基后极力推行新政,摊丁入亩,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天下士绅;整顿旗务,让八旗子弟自食其力,搞得怨声载道,雍正陷入“四面楚歌”的艰难困境。

八爷党趁机联合对新政不满的关外旗主矫诏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接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又威逼利诱隆科多做为内应,准备在大朝会上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向雍正实施“兵谏”。老十三从十几岁起就在古北口外练兵,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的不少将官曾是他的部属,凭着这份交情就足以将关外旗主安插进来的人拿下,更何况现在的允祥盛眷正隆,俨然如同皇帝替身,掌管着京城内外的军政要务。丰台提督曾说“军队防务没有圣旨或是十三爷的手令,末将不敢接受。”允祥的手令等同圣旨,可见他一直掌握着军队大权。

网友「小岛知风 」发表观点
2024-02-29

先说一下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事情,这段故事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虚构出来的剧情八王议政逼宫,下面就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来给你说一说为什么八爷党联合了隆科多以及弘时都抵不过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

连后来在雍正继位前夕邬思道都指点雍正,让他找机会去看看被圈禁的老十三,邬思道让雍正以老十三的名义去联络步军统领衙门、丰台大营、西山锐建营中那些被老十三提拔上来的军官,就是为了在如果康熙驾崩当夜八爷党不服的话,那么邬思道就建议雍正动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个武力就来自于老十三当年提拔起来的军官们。

而且老十三确实在后来雍正继位当夜发挥了很大作用,雍正继位当夜立刻就派老十三的大舅子张五哥亲自持康熙的令牌去释放老十三,并让老十三去接管丰台大营。

老十三虽然被圈禁多年,但是一被放出来,手持康熙的金牌到了丰台大营之后,立刻就控制住了局面,当时丰台大营的都统是老八胤禩的心腹成文运,老八本以为成文运在丰台大营就等于被自己所掌控,他可以用军队反控雍正。

结果老十三虽然被圈禁多年,一放出来却依然能号令军队中他提拔上来的军官,再加上老十三手持康熙的金牌,很快就控制住了局面,老十三就是因为平时在军中威信极高,才最终在金牌令箭的加持下策反丰台大营的军官反杀了老八的亲信成文运。

所以说在军队之中老八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这些盛京过来的旗主王爷,但是这些旗主王爷派来的军官虽然接手了军队,但是毕竟是外来军官,中下层军官还是只认老十三这个侠王,所以老十三到了军队很快就能凭借军中威信收拢军心,然后让人把这些旗主王爷的军官全部抓起来。

老八联合的隆科多、关外各旗主王爷以及三子弘时不过是乌合之众

上面说过老八一党没有人能像老十三一样能在军队中有极高威信还能稳定和控制军队的人,他们所依靠的无非就是关外盛京过来的这几位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以及步军统领隆科多,至于雍正的三子弘时,那不过是暗棋而已,弘时的作用就是用来接雍正皇位的作用,其他方面就是依靠弘时暗地里做点小把戏,弘时在军队这方面毫无帮助。

老八、老九、老十他们三个人都拉拢不住军队,只能依靠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们,但是就包括这些旗主王爷们都是各怀鬼胎,其中还有一位王爷不敢明面向雍正逼宫,这都可见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至于弘时,那纯粹是被老八忽悠利用的一个被权力冲昏头脑的人,在剧中弘时自幼学习态度和能力都比弘历也就是乾隆差远了,所以最开始弘时都已经认命了,只想贪点钱做个富贵王爷就好了,所以他和张廷璐串通去倒卖试题。

但是很不幸这个把柄被他八叔抓到了,老八顺势鼓励他去争皇位,还想报他上位,其实老八就是想利用他上位,好便于自己操控而已,其实说白了老八就是看中了他没头脑。

因此弘时在最后被老爹雍正赐死的时候才悔悟,痛骂八叔为“阿其那”,但是为时已晚,雍正担心弘时未来会成为下一个老八,威胁到弘历的皇位,所以抢先赐死了他,最后雍正和弘时那段父子对话很有意思,雍正评价弘时:你这样的人,做坏事都是如此没有章法!

可见雍正都认为自己的儿子弘时蠢不可及,这样的人老八还想指望着他能做成事,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雍正对于八王议政逼宫都是有所准备,留有后手,这场八王议政逼宫的戏很可能是雍正故意安排,是他对付老八的一步险棋,他故意给老八机会,他看准老八会借着整顿八旗军务,拉拢几位旗主,拉拢隆科多等等,雍正就是为了制造机会让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全部跳出台面,他一举将他们都是收拾了,一劳永逸。

其实即使老十三不出现,隆科多虽然换防了大内侍卫,而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也被几位旗主的参将接管。

但是不要忘记,图里琛手底下还有雍正的近卫,这些人忠诚度是极高,就算图里琛反叛了,他们都不会全反。

最主要的是皇宫根本就没有被隆科多完全控制,隆科多进皇宫都要得到图里琛许可才能进来,而且最后事情失败时隆科多想跑,根本就没跑出图里琛的掌控,这都说明了图里琛还是一直把控着皇宫禁卫。

而且老十三后来顺利进入皇宫也说明了隆科多根本就没有控制住皇宫,大内禁卫还是掌握在图里琛手中,只要图里琛不背叛雍正,八爷党根本搞不出事来。

即便图里琛背叛了雍正,这些近卫肯定都是对雍正忠诚度极高的人,他们也不可能全都听命图里琛指挥,最终还是会服从雍正命令。

八王议政逼宫的剧情真的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虚构,历史上是不存在这种事情。

在历史上老八胤禩在雍正即位之后就立刻被雍正从贝勒晋封为廉亲王兼总理王大臣,看似爵位升了很多,还赋予了老八很大的权力,实际老八被雍正架空起来。

因为雍正初期总理大臣共四位,分别是老十三胤祥、老八胤禩、大学士马齐以及步军统领隆科多,老十三胤祥被雍正赋予极大权力,直接压制了老八,而马齐和隆科多则对雍正有拥立之功,所以老八成为总理王大臣,实际上是被雍正所架空,这不过是雍正即位之后对外做的样子而已。

因此来说老八在雍正继位后根本不存在还像电视剧中一样,处处给雍正捣乱,老八被架空根本没法做这些,而且老八被雍正很快就整死了,雍正四年(1726年)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就被雍正囚禁折磨致死了,所以老八根本就不像电视剧似的还活到了雍正朝后期兴风作浪。

所以说按照清朝八旗制度,根本不可能出现剧中像老八、老九和老十还成为一旗旗主的可能性,而且八旗旗主实际上在清代只有下五旗才有旗主,上三旗旗主就是皇帝。

清朝自康熙初期起,八旗旗主的权力就已经非常弱化了,八旗旗主在康熙初期之后大多数都是富贵闲散王爷,康熙为了强化皇权,旗主只是名义上统领各旗,其实真正管事的是皇帝任命的各旗都统,这些都统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清朝时期下五旗旗主大多都没有军权,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他们只是被富贵的圈养在京城,并不在盛京,他们身份地位很尊贵,但没有实际权力,只是每年接受各旗包衣奴才的孝敬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没胆量去向雍正逼宫,除非是活腻歪了。

网友「平楠说史 」发表观点
2024-03-04

夺嫡失败后,胤祀终于意识到,被百官拥护的自己为何斗不过雍正。因为八爷党没有掌握兵权。于是胤祀便趁着雍正整顿旗务的机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的旗主王爷们对雍正实行逼宫。

这一次胤祀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皇宫内由隆科多麾下的九门兵丁进行换防。京师外由旗主王爷麾下的将领,来接掌丰台大营。可以说胤祀此举,已经掌握了京师内外的兵权。那为何他依然敌不过,已经病入膏芒的胤祥呢?

康熙帝膝下诸子中,亲历过战事的有:胤禔、胤祥、胤禵。其中长子胤禔参与过征讨葛尔丹的战事。十四阿哥胤禵曾平定过西北,他更是康熙亲口封的大将军王。而胤祥不但曾跟随胤禔经历过西北战事,邬思道更是对胤禛说过:胤祥曾奉康熙帝的旨意在古北口练兵,军中众多将领,都曾是胤祥的部下。

这就说明胤祥不但亲历过战事,而且在军中有着很深的人脉。清朝军权一直被皇帝牢牢掌控,除去皇帝能让军中将士甘心效命以外,这些将领只会听命于各旗的旗主王爷。因此便可以说,将领们依次效忠的顺序为:皇帝(雍正),旗主王爷(关外的王爷们),最后才是自己的战友胤祥。

正白旗出身的费扬古,在平定葛尔丹之乱中,所立的战功可是实打实的(比起皇族出身的福全)。因此便可以说,除去康熙帝以及康熙的兄长福全以外,在清军中最具影响力的人,便是这位费扬古。

康熙帝执掌大清的中晚期,各地军中大部分将领,都曾在费扬古麾下任职过。人们所熟知的,接替年羹尧执掌西北大军的岳钟琪,当年也只不过是费扬古身边的一名亲兵。

胤祥能被丰台大营中的一众武将拥戴,一方面是因为彼此有袍泽之情,另一方面便是因为费扬古和马尔汉在军中的影响力。

丰台大营的兵力,是隆科多所掌握的九门兵力的三倍,得到一众武将效忠的胤祥,就是雍正压倒八爷党、关外王爷、隆科多的最重要砝码。更不要说雍正还坐在皇位上,占据着天下大义。

胤禛在登基的第一时间,就封胤祀为辅政亲王,其目的便是为了稳定朝局,推行新政。当科举考试让雍正收获大批,忠于自己的官员后,必然会对胤祀等人动手。雍正心里很清楚,大清动乱的根源不是关外的旗主王爷,也不是不愿纳税的官员士绅,而是胤祀等反对自己的兄弟。因此在大局稳定以后,雍正第一时间便开始打击八爷党。

网友「帝国烽火 」发表观点
2024-03-01

丰台大营是供卫国都安全的野战队,大多是八旗子弟,是当时北京卫戍非常重要的部队之一。丰台大营驻扎了12营军队,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4万多人,虽然丰台大营的驻军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非常强大。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

第二次老十三重新掌握丰台大营,这次是发生在老八他们谋划“八王议政”的时候,之前八爷党吃亏在没有掌握兵权,老八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利用八旗进京整顿旗务的时候,将丰台大营共管了。而所谓共管,就是利用八旗王爷带来的参将与丰台提督共同控制了丰台大营,使丰台大营不能进行军队调度,而在北京城内,由于隆科多投靠八爷党,所以九门提督的军队都在八爷党一边,这样看来八爷党的确是稳操胜算。

十三爷虽然有病,但是地位和威望依旧存在,加上握有掌管全国兵马的权力以及一些死党,处理八旗旗主留下来的几个参将绰绰有余,十三爷也又一次保障了雍正的帝位。

网友「秋媚读史 」发表观点
2024-02-27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产的罗永浩依旧有实力指点江山。《雍正王朝》中,胤祥是天人道的男子,也是大清的忠臣良将,虽病入膏肓,但还是能够为雍正擎天保驾,这主要是因为他实力并未受损,足够碾压八爷等人。胤祥的实力,来自两个方面:

到了康熙晚年,十三爷的手下,很多已经成了军营的中层管理者,他的话比军营的主帅还有效。

因此,胤禛在谋划皇位问题时,重点考虑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放出胤祥。只要胤祥振臂一呼,胤禛就能顺利继位。这就好比当年的公牛王朝,想要问鼎总冠军,就必须让乔丹披挂上阵。

到了雍正朝,胤祥头顶“铁帽”,入军机处,兼管兵部,军事影响力只会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下,他临时发号施令根本不需要经过正常程序,甚至于他的话就是军令。关键时刻,十三爷就如同比赛时最后几分钟的乔丹,可以相机行事。

所以,步军统领衙门以及丰台大营的兵,会优先响应十三爷的号召。十三爷病了,依旧是十三爷,他只要能发出命令,就比隆科多、胤禩的命令更能让人信服。胤禩等人失去兵权,也就没了叫板的资本。

在古代,想办大事就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所以,朱棣要喊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齐桓公要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号。

胤禩打出“恢复祖宗礼法”的口号,口口声声“先帝”,其实是想占据传统道德制高点,为自己篡位找合法性。

但是,胤祥搞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戳穿胤禩的阴谋时,胤禩的口号就变得一文不值。失去合法性的依托,所谓“八王义政”就成了图谋乱政。

胤禩等人的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漏洞百出:

第一、漏掉了弘昼。胤禩没想到弘昼看破了他抢兵权的图谋,导致后来弘昼给胤祥通风报信;

第二、低估了胤祥。殊不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胤祥还活着;

第三、高估了队友。关外来的铁帽子王,并不完全一条心,一旦有人犹豫就会产生离心力。

网友「炒米视角 」发表观点
2024-03-01

其实十三爷允祥(雍正即位后,都要避讳,不能再用胤了,其他兄弟同上。)最终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因素很多,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雍正对他的无条件的信任。也是因为他对十三爷的信任,雍正也挽救了自己。

弘昼在丰台大营“误传圣旨”的时候,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两个提督曾经透露了一个秘密。那就是“除了圣旨和十三爷的手谕,概不奉召。”

躺在担架上把所有的局面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而康熙驾崩那夜,十三爷还得靠“金牌令箭”以及必要杀掉程文运,才能掌控局面。

八王逼宫的局面对于雍正而言,极为凶险。应该说八爷允禩是掌握了极大胜算,赢面事非常大的,不然以允禩的性格是不会轻易动手的。

因为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几乎把天下士绅都给得罪光了;火耗归公几乎把大清的官员都给得罪光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几乎把读书人又得罪光了;整顿旗务,让八旗子弟去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又把八旗得罪光了。可以说雍正面临的是“四面楚歌”。

八爷最大的弱势就是自己没有能力掌握军队。原本自己集团内部有个在军中极有威望的天然人选老十四允禵,只可惜,当初康熙一计将两人打散。八爷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夺嫡的头号敌人,还曾搞出了“毙鹰事件”。

但是十三爷只要在京外两营露个脸,就直接收回了军权,把旗主王爷带来控制京外两营的参将都给拿了。

然后大摇大摆地进宫,接管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权。一路之上,可谓兵不血刃。而这些没有雍正对十三爷的信任,允祥长期掌握军队,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网友「开心的冬少爷 」发表观点
2024-03-02

一,在康熙皇帝的诸位皇子当中,有两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一个是十四阿哥,一个是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在康熙皇帝时期,备受宠信,建功无数,地位颇高。

二,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十四爷的兵权被剥夺,转而进入十三爷的手里,十三爷叱咤战场多年,在军中建立了很高的威信,加上他既是大清皇子,又是雍正充分信任的左膀右臂,其影响力自然不言而喻。

三,八爷党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兵权,这一点在争夺权利的过程中,是最致命的软肋。十四爷还是大将军王的时候,依仗十四爷。十四爷失势了,只能借助隆科多的九门提督。

四,隆科多地位再高,始终是个奴才,与十三爷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隆科多的兵力与十三爷的兵力对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再者隆科多这个人野心太大,反复无常,与八爷党也只是暂时的利益捆绑,双方相互不信任。

五,最重要的一点,四爷始终是皇帝,既有名,也有权,于情于理,主动权都在雍正手里,八爷党自从夺位失败后,就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当年同为皇子,你老八输给了老四,现在他是君,你是臣,他是兄,你是弟,他有权,你无势,仅靠隆科多,又怎么可能成功呢?另外几位所谓的旗主也是见风使舵,靠不住。

网友「最知之(提问者) 」发表观点
2024-02-29

“侠王岂是白叫的”。八爷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妄图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意图逼宫夺权。

“风投专家”隆科多

康熙驾崩,诸子明争,隆科多却迟迟未公布先皇遗诏,反而在十三爷控制局势后,匆匆忙忙“官宣”雍正继位。而此次八爷逼宫,隆科多虽控制京城步兵统领衙门,但是并未做有效封城,以至于十三爷竟可随意出入丰台大营并被抬进大殿,可见隆科多所谓的“控制”只是不让步兵统领衙门处于观望状态,并不明确为任何一方所用,属于明显的“墙头草”行为。

“八爷名不正言不顺”

个人所言,还请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网友「雍亲王府 」发表观点
2024-03-03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联络了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并拉拢到了上书房大臣兼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同时又以弘时为内应,精心构划了一场“逼宫”事件。

八阿哥等人先是利用弘时,顺利夺下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权,算是打掉了雍正的外部支持力量。而朝堂上,八爷党的众位皇子在四位铁帽子王的策应下,对雍正是步步紧逼,之后隆科多的临阵倒戈又将雍正陷入到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此时的朝堂上除了张廷玉、马齐、王文昭等少数官员尚且能同雍正站在一起,其他的官员均对此选择了漠视。如此局势对于雍正来说,完全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

可就在最危急的关头,十三阿哥胤祥带回了他重新夺取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消息,并且还带兵包围了宫殿,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下,八阿哥胤禩精心炮制的这场“逼宫”时间,也就此以失败告终。

实际上,这是十三阿哥胤祥第二次通过夺下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救雍正于水火之中。在此之前,正是胤祥的及时带兵勤王,才确保了雍正的顺利登基,而这一次,又是胤祥稳定了局势,挫败了八爷党的阴谋。

回到《雍正王朝》剧中,前文中也说到了,雍正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靠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带着康熙的金牌令箭,只身前往丰台大营,杀掉隶属于八爷党的丰台提督成文运,夺下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进而带兵前往畅春园勤王,这才使得雍正能够顺利登上皇位。

而至此开始,丰台大营的控制权就掌握在了雍正自己的手中,并且平日里,关于丰台大营的指挥事务,也仅仅是由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两个人能够调度进行。

当然,也正是因为之前险象环生的经历,让雍正和胤祥都看到了丰台大营的作用,也也看到了丰台大营的掌握权一旦旁落,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与破坏力,于是,雍正对于丰台大营的兵权是非常的重视。

与此同时,雍正也要时刻防着八阿哥胤禩等人,并且随时准备着抵御八爷党人企图阴谋乱政的行为,而丰台大营无疑是确保雍正皇位稳固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坚实的屏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八阿哥胤禩自然也更加非常清楚丰台大营之于雍正以及之于自己这方势力的重要意义,所以想要“逼宫”成功,必然要拿下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可是这一次,一口气来了两位雍正的皇子,并且两人都采取了同样说辞,而这也让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两位提督相信,这就是雍正的旨意和安排,进而同意了“共管”的要求,同时也算是丢掉了对于大营兵马的绝对控制权,同时也使其自身受到了关外四位铁帽子王辖属将领们的牵制。

弘昼在事后隐约感觉到了异常,但是以他的性格并没有当场说穿,而是第二天朝会之前将此事秘密告知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才有了胤祥坐在担架上,拖着病体重新夺回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悲壮之举。

首先,胤祥一直以来得到的都是雍正的旨意,可以说是代雍正管理两个军营的事务。

正如丰台和西山的两位提督所说的,他们都听命与胤祥,包括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上下,也都全部服从与胤祥的命令,这是雍正的旨意和安排,也是维持了十多年的惯例。

且不说胤祥在两个军营之中的声望和影响力,就是凭借雍正特命、钦派的头衔安排,也令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不敢造次,更加不用说他们手下的将领了,断然不敢于胤祥公然对抗。

所以,胤祥只要出现在营中,局面就会瞬间被控制。

再次,就是此时的胤祥已经完全为八爷党所忽略,进而可以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往返于丰台大营与皇宫之间。

不得不说的是,没有关注到胤祥的,是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巨大失误,当然这其中也有着一定的原因。

一来,就是胤祥本身的身体不好。此时的他已经无法正常行走,需要坐在担架上被人抬着,所以胤禩等人并不认为以这样的身体状况下,胤祥能够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二来,就是胤禩等人太过于自信,也太过于自负了。八爷党这次“逼宫”行动,内有弘时作为内应,外有四位铁帽子王给予支援,同时隆科多协助进行“兵谏”,加上此前已经成功夺下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的控制权,让胤禩自觉万无一失,甚至说自以为有九成胜算,只差“老天相助”的狂言悖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也不会担心胤祥,更加不相信胤祥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三来,就是弘昼的“表演”成功麻痹了八阿哥胤禩等人。可以说,弘昼的此举算是对其自身的将功赎罪。他将丰台大营被“共管”的事情告诉了胤祥,眼见着胤祥急匆匆的走掉,他应该猜到了其中的原委,可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来,并且是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彻底迷惑了八爷党的众人,使得其也就此忽略了胤祥的存在,只是认为其实真的回家养病,进而没有加以阻止。

如果胤禩等人,特别是手握重兵的隆科多,能够拦下十三阿哥胤祥,不让胤祥去搬丰台的救兵,那么“逼宫”事件的结局或许将有着完全不同光景,可就是因为没有阻拦胤祥,最终使得大好的局面遭到了“逆转”,整个“逼宫”计划也就此破产。

网友「东方钺 」发表观点
2024-03-02

电视剧编造故事情节,为了引人入胜,把剧情推向高潮,与历史事实大有出入。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为雍正迫害手足兄弟,提供充足的理由,是被逼无奈采取的措施。塑造雍正是:励精图治,政治革新,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把清宫戏推向高潮。其实太子允礽二度被废,都与八皇子允禩和雍正都有很大关系。允禩有才华,声望高,人脉广,连雍正亲弟弟允禵都支持他当储君,朝臣更有很多人支持允禩。由此引发康熙的强烈不满,对他和支持者进行打击和限制,允禩在立储无望的情况下,支持十四子允禵接班,(雍正亲弟弟)干扰雍正继位,造成兄弟不和。皇三子允祉文采出众,年长又是亲王,大批文人聚集门下,康熙很赏识他的文采,曾亲书;“松高技叶茂,鹤老羽毛新"联句赠与他,也是雍正的竞争对手。允禵手握兵权,镇守西北,与允祉一文一武都对雍正构成威胁,而八王爷允禩已经被排除在外。雍正继位,先用允禩总理事务,后亲书《朋党论》谴责允禩,允禵,允禟,“俱不守本分,结成朋党,欲成大事”。但批评多,处理少。年羹尧,隆科多自恃拥戴雍正有功,狂妄自大,多行不法,影响极坏,被雍正先处理掉。又对允禩集团的成员进行残酷打击,允禩,允禟,允褆,允誐都乌七码黑的死亡,这个集团就彻底复灭了,只有十四子允禵因为是雍正的亲弟弟而幸免于难。隆科多是雍正集团的重要成员,步兵统领,九门提都,相当卫戍区司令。是宣佈康熙遗诏的大臣,如果遗诏是假的,隆科多就是阴谋夺权的主谋。不可能参加八皇子的允禩集团的活动。雍正继位后斥责隆科多。“屡参允禩,定要将之置于死地”。怎么可能与八王党串通一气呢?隆科多是因为持宠而狂妄,多行违法乱纪和年羮尧一样,犯的同样的错误被清除。雍正先是放纵他们,尔后又整治他们。年羹尧和隆科多的权势熏天,他们向朝廷推荐大批官员,从中大肆受贿, 时称“年选”和“佟选”。权重身危,不知自醒,终于被雍正一个赐死,一个圈禁,落一个免死狗烹的下场。一旦拥有至高无尚的皇权,一些参加争储的兄弟就成为待宰的羔羊。雍正一个也没有放过,对他们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连亲属,都受到牵连。抄家,流放,毒死,在清皇室奏响一曲曲骨肉相残的挽歌。乾隆继位后觉的自己父亲做的过了,于是给这些叔叔们恢复名义,由后人继承职衔,大大缓解皇族之间的矛盾。又采取多项改革措施,使满清成为稳定的王朝。

网友「钱钱他爹 」发表观点
2024-02-26

十三爷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被雍正称赞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在允祥死后,雍正为了纪念他的功劳,甚至下旨把允的“允”改回原来的“胤”。允祥也成为了,清朝唯一一个不避皇帝讳的臣子。当八爷党联合隆科多用步兵统领衙门的兵替换掉大内侍卫。然后联合对新政不满的八旗旗主,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接管了京外两营。八爷此时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宫里宫外都是自己的人了,就开始联合八大旗主进行逼宫。可惜,八爷太天真了,京外两营岂是可以这样随随便便就接管的。这两营除了雍正的圣旨和十三爷的手谕,谁都调不动。“墙头草”隆科多看到允祥的到了,知道了逼宫这事要黄,脚底抹油就开溜。被图理琛请旨派人缉拿,囚禁在府中。八位旗主见大势已去,也纷纷叩头认罪。八爷党的疯狂逼宫的阴谋也在允祥的出现被粉碎。可以说允祥再一次不负雍正的信任,替他化险为夷,力挽狂澜。可惜经过此事一折腾,病入膏肓的允祥很快去去世了。

网友「嗔痴历史官 」发表观点
2024-03-03

在八爷党逼宫雍正的时候,明明当时表面上看起来八爷有朝廷百官支持,还有旗主王爷控制了丰台大营,并且有隆科多控制住九门,一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何最终这次逼宫却失败了呢?

关于这次逼宫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当时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为何他已经病入膏肓,还能起关键作用呢,我继续为你详细分析。

一、八爷党的组成

八爷党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厉害,有八个王爷支持,还有隆科多以及文武百官的拥戴,可是这些人为什么要支持八爷呢?是因为他们有共同政治愿景么?

八爷党逼宫就是发生在这样的基础下,可是这些人喊归喊,要是让他们拼命,那瞬间就认怂了。接下来八爷党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结局,隆科多是个投机分子,想着中立静观其变,万一哪方先倒下,他就归顺另外一方,如意算盘打得好好的。

其他几位王爷呢,也就是合伙闹一闹宣泄一下情绪而已,管你怎么改革,反正他们依旧家财万贯,日子幸福,他们才没有那么在乎呢。

二、老十三为何能镇住他们

了解完历史背景之后,我们再看老十三,老十三一直都是雍正的心腹,在雍正夺嫡的时候,老十三就立下汗马功劳,得到雍正的高度信任,并且将京城附近的两大营和御林军全部交由胤祥统领,除了圣旨和胤祥的命令外,没有人可以调动部队,这就使得这三支部队被胤祥牢牢控制住。

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再反观这次逼宫,旗主王爷控制的丰台大营,当时是因为弘昼假传圣旨,让丰台大营的将领错误判断形势,从而才被旗主王爷控制。

结语

任何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团队,要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尤其是领导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团队的内部组成以及各自的利益关系,只有一切高度相关,这个团队才会具有凝聚力,要不然人数再多也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任何实际用途。

老八的逼宫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他作为一个领导根本搞不懂自己团队的情况,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要是老八当上皇帝,断然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网友「峰子奇观 」发表观点
2024-03-04

纵观《雍正王朝》整部剧,有两大高潮,一个是康熙帝驾崩之夜,“九子夺嫡”白热化,步步惊心;一个是八王议政,逼宫雍正,直接将皇权争斗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1、一代“操盘手”康熙帝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八爷党”集团。

八爷党是夺嫡战的最强大的派系,有钱有势,阵容强大,主要成员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上书房重臣佟国维等一干朝臣,势力遍布朝野。

康熙帝两波操作下来,看似只是简单的一废一立之间,实则各派皇子势力格局,都在废立之间发生变化。而康熙帝堪称“操盘大师”。

所谓此消彼长,四爷胤禛的心腹年羹尧,却得到了康熙帝的提拔,成为西北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四爷胤禛的母亲,被康熙帝借迷惑十四之机而悄然晋升为贵妃,四爷的儿子弘历,更是被康熙帝接到身边亲自调教,等等。

老康熙这些神操作,其实都是在为他心中真正的储君人选,不动声色地扫平道路。之所以不动声色,正是出于对他心中“皇位继承人”的保护。

否则,这个继承人就会成为众皇子攻击的“靶子”,废太子胤礽就是前车之鉴。(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剧! )

2、一场“八王议政”大逼宫

四爷胤禛上位后,力行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而朝局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有句话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有八爷党在,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的。

八爷党夺嫡失利后,就把眼光锁定在了雍正下一代身上,这个“最佳人选”就是不甘心的弘时。雍正未来将传位弘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而且康熙帝把弘历接进宫亲手教导,已释放了这一信号。

一是十三爷胤祥及时处理了京郊大营的四位旗主王爷的部将。

十三爷虽病入膏肓,但军中亲信众多,享有崇高威信,本人比令牌还好使。其实,就算四位旗主王爷的部将,共管了京郊大营也没事。

因为既然是共管,京郊大营的将军就谁也调动不了谁。其实八爷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在他们逼宫时,京郊兵力不能动就可以了。

二是关外四位旗主王爷和八爷党的意见根本不一致。

关外四位旗主王爷,只想恢复所谓“八王议政”,从而获得话语权,至于杀皇帝或者逼皇帝退位,他们是万万不敢的,而且也没那个必要。

因此,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关外四位王爷中就有一位比较敏锐,顿时发现被八爷党利用了。所以这位王爷一直没吭声,也不参与“发难”。真要到篡位一步,四位旗主王爷是不会跟八爷党站在一起的。

三是隆科多只是负责外围警戒,内层有皇帝亲兵内卫。

很多人以为九门提督隆科多,掌管京城兵力,可以进入皇宫,其实不然。

九门提督是步兵统领衙门的军事长官,权责是驻守紫禁城外围九门,保户皇城外围安全,无权更不能进入内城,而内城自有内卫部队负责。

更何况,“八王议政”逼宫的地方,是发生在宫外。

网友「达摩说 」发表观点
2024-02-27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八爷胤禩本身是没有兵权的,但他收买了隆科多,也就间接有了些兵权,即京城九门提督控制下的兵马,以及领侍卫内大臣控制下的宫廷侍卫人员。

由此可见,胤禩其实并没有真正接管京外二营的防务,其真正用意是暂时令其按兵不动,为逼宫争取一些时间。然后待其逼宫成功,谕旨一下,木已成舟,就无法更改了。

所以,说到底,除了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那点人马,胤禩就是个光杆司令。

而胤祥呢,他掌握着京内和京畿地区绝对的军事权力。尤其是京外二营,无皇帝上谕和十三爷手令,概不奉诏。可以说,一旦胤祥得知消息,兵权易手就在旦夕之间。只要掌握了京外二营,胤禩再怎么努力,逼宫也是徒劳的。

更何况,胤禩对京外二营的控制不过是唬人的谎话,胤祥一来,谎言自然而然就被戳穿了。

网友「步武堂 」发表观点
2024-03-05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雍正四年,廉亲王允禩趁着雍正推行新政受阻,雍正面临四面楚歌的机会,勾结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进京,以清算雍正新政的错失,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为借口对雍正进行了“突然袭击”式的发难。开始对雍正的总清算,目的是扳倒雍正取而代之。

这次的有预谋的逼宫政变,八王爷廉亲王允禩是做了看似非常周密的准备和布署的。除了联合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旗主,廉亲王允禩还收买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并成功鼓动了雍正的三阿哥弘时参与。八王爷允禩这一次精心策划的逼宫政变看起来应该是胜券在握。

但是,这一场咄咄逼人的发难,最终却败在了那个在八王爷允禩眼中“病怏怏的活不了多久”的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的手里,身体孱弱到躺在轿椅上无法行走的怡亲王允祥,到丰台大营走了一趟,八王爷的所有的精心策划就完全失效。而掌管京城防务大权的隆科多更是不堪一击。这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八王爷允禩志在必得的逼宫政变惨败如此,没有任何的反击机会?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分析的问题。在现实社会当中,这样的事屡有发生,很多的自认为精心策划的行动往往不堪一击,败在一些自己认为不值一提的小小的细节上。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明朝大儒方孝孺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深虑论》,其中第一段是这样说的: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这段话很深刻,干大事的人,往往是对困难和风险估计的很足,防范的也很严,但是问题和麻烦往往是来自于自认为可以“忽略”和“不足疑”,这有的时候并不是“人事”的问题,而是“天道”使然。

八阿哥胤禩的逼宫政变之所以失败,既有对自以为“不足虑”的十三王爷的忽视,也有对于当时“天道”的违背。应该说逼宫的失败,是八王爷允禩“自以为是”的结果。而低估了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的作用,是被允祥打败的根本原因。这种低估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允禩严重的低估了雍正对允祥的信任。以八王爷允禩多疑的性格,他不认为在控制了雍正之后,允祥有能力单独夺回兵权,毕竟京畿防务是皇权保障的最重要的砝码,即使是在康熙朝,京畿防务的大权是不容除康熙本人之外的任何人觊觎的。就是太子也不例外。允禩不相信雍正会把最重要的兵权完全授权给允祥。

事实上,八王爷允禩还是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当他到丰台大营假传圣旨,安排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关外铁骑“协助”丰台大营“整顿防务”的时候,丰台大营的管事将军告诉他:没有皇上的旨意和十三爷的将令,任何人不能插手大营的防务。这个意思其实已经很清楚,也就是说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和雍正在丰台大营或者说京畿防务的问题上具有“同等”的权力。但是八王爷允禩却忽视了这一点,当他和弘时哄着五阿哥弘昼“误传圣旨”,让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人马与丰台大营“共管”了京畿防务之后,允禩认为应该是万无一失了。

他真的没想到雍正对那个“病歪歪”的十三王爷怡亲王胤祥如此信任,以至于允祥有十足的权力,轻易地就瓦解了所谓的“共管”,夺回了京畿防务的兵权。同时对于京城内的防务 ,十三王爷也是有绝对的控制权,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很快就成了摆设。

第二,胤禩没有想到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对雍正如此的“忠心耿耿”,又如此的相互信任。允祥在得到五阿哥弘昼的汇报,得知丰台大营被铁帽子王“共管”之后,二话没说立刻赶往丰台大营,连“请旨”都免了,如果不是十三王爷忠心耿耿敢于担当,如果不是他对雍正完全信任,是无法达到这个默契的。因为十三王爷在丰台大营夺取兵权,相当于掌握了皇帝宝座的控制权,这个时候允祥对雍正的忠心和信任就显得极为重要。可惜的是八王爷允禩大概是“以己之心度彼之腹” 想当然了。这是犯了大忌。

八王爷在策划这场逼宫政变的时候,其实对“文治”和“武备”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都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的,但是他的准备,其实是想当然的,并没有在具体的细节上做出有效的应对,尤其是在对待十三王爷允祥这个问题上。忽视了允祥,轻视了允祥,这个错误是致命的。

除此之外,八王爷允禩在朝堂之上“文治”的失败,也给十三王爷怡亲王允祥翻盘创造了机会。而“文治”的失败是以八王爷为首的八爷党乃至铁帽子王们“轻视”乃至“鄙视”在朝堂之上的“汉臣”的结果。当然更加可笑的就是作为《八旗通志》的主编,八王爷允禩对“八王议政”这个所谓祖制的研究居然如此肤浅。一个连逼宫的“理论基础”都没有研究透的政变,难怪在朝堂之上的辩论会完败给汉臣张廷玉。

文治的完败,必将导致朝堂之上人心向背的变化,失去人心的八爷党已经没了气势,十三王爷的出现,就彻底打垮了八王爷允禩。

这就是“天道”。

网友「小姐姐讲史 」发表观点
2024-02-26

谢邀!

八爷党妄图八王议政逼宫夺权,咄咄逼人,气势最足,而雍正这边却只有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对他忠心耿耿,其余的都是些不中用的,要么经不起打压,要么唯唯诺诺不敢发声。面对如此情形,为何病怏怏的老十三仍任能够接管丰台大营呢?

而胤祥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他大权在手,掌握着京城内外的军事实力,而京外二营也一直是胤祥掌管的,只要牢牢握住这些兵力,老八再怎么逼宫也没用。老八暂时接管二营只是假传圣旨的结果,并没有真正接管,这个谎话只能哄骗大家一时。所以说老八只是看似有实力,实际上只要有胤祥在,他与胤禛抵抗起来结局只是失败。

而雍正的支持者实际上也不多,但是质量还是很高的,三个军机大臣,和一个手握大权的胤祥,虽说人不多,但是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八爷那边,表面上看过去拥护者不少,细细巴拉一下,都是一些不敢吭声装聋作哑的人,既没权利,又没话语权,只不过充个人数罢了。

老八只敢文斗不敢武斗

实际上老八的这场逼宫根本没用上什么兵力,可能是他自己也意识到拼起武力的话自己会死的连渣渣都不剩。老八假传圣旨就是在拖时间,所以在逼迫雍正的时候,他舌灿莲花,不断地拿祖制来说事,说东说西就是不敢动用武力,因为他心虚啊,他也知道托不了太久,连难听的话都说了,直骂雍正身边都是一群老弱病残。说了这么多一大堆,没有一点毛用,张廷玉出马一个引经据典就把他压死了。众王爷看戏看半天,也能猜出结局了,连忙找借口退出,现在老八傻眼了。

而老十三胤祥的出现,成了老八的催命符,这就说明丰台大营又被胤祥重新接管了,“八爷党”们更加不敢轻举妄动,这也就注定结局失败的是老八。
网友「豆都窦 」发表观点
2024-03-01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既然是对最高权利的争夺战,就要看双方手里的底牌是什么?

八王议政时的八爷一党,本钱其实很有限,看似得到了几位旗主王爷的支持,可实际上这些人对整个朝局和各位督府道等封疆大吏来讲根本不值一提,实际上八爷一党掌握的关外兵马并不是跟他一条心,只是利益驱使,更何况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关键的是隆科多手中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属于准军事力量。

雍正爷的王牌在于名正言顺的大清皇帝,可以清君侧,可以正君行,但决不能逼宫,这是僭越欺君大不敬,古代这是十恶不赦大罪,任何人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其次,更重要的是十三爷手里的兵权,十三爷掌握着整个丰台大营,健步营(也就是后来的西山锐建营),善扑营的兵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武警总队,北京卫戍区,中央警卫团三股军事力量。

我们从力量对比来看,八爷必败,雍正只是看似以身犯险,实则有惊无险。

八爷有几个必输因素。

一,他的目的是稀释雍正的皇权,让自己的势力参与并主导国家决策,从而达到逐渐架空雍正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作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雍正宁死也不会答应,而八爷又绝不会弑君,这就成了一个死局。

二,要想成功八爷的关键是快,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达成逼宫的目的,等圣旨一下,大势已成。可是,这点算计雍正岂能不知?雍正需要的是拖,拖到十三爷带兵勤王,八爷党一体擒获,大难度过。这又成了一个死局。

三,八爷根本不具备任何稳定朝局的资本,八王夺嫡时八爷党的资本是各地封疆大吏,可已经时过境迁,河南,江苏,山西,四川,陕甘,南北直隶这些命脉都在雍正手里,即使逼宫成功,十三爷居中联络,也可以让宝亲王弘历利用这些势力迅速夺回政权。

八王议政与其说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政变,不如说是八爷党垂死挣扎的最后一击,以八爷的算计,难道他会不明白力量的悬殊?只是,后人看到的是成王败寇后对皇帝的粉饰,对失败者的无限诋毁,谁会告诉世人,雍正的屠刀早就在八爷党头上悬着了,所谓八王议政并不是八爷党野心膨胀的体现,而是雍正爷欲擒故纵请君入瓮的手段。

试问,一次蓄谋已久的政变,两个时辰就风吹云散?是政变者无能?还是皇帝早已知情,陪政变者演戏?

这短短的两个时辰,八爷运作了几年,四处联络,结果必然是早已走漏风声。而雍正与十三爷陪他们唱歌双簧,两个时辰就把朝廷里的八爷一党和自己身边的反叛之人一网打尽,如果不是这次政变,挖出这些人需要多少时间?而这些人官官相护,定罪有多困难?这下好了,一场政变这些人全部粉墨登场,而雍正掌控朝局后,一个逼宫的罪名,法办这些人就名正言顺了。

什么八王议政,不过是八爷党出资,出剧本,自己登场拍了一部戏。可导演确是雍正和十三爷,怎么演,皇帝说了算。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