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不定都西安?

  • 风中等你也是等我
  • 2024-03-07
  • 28
  • 共14人发表观点
网友「风中等你也是等我 」发表观点
2024-03-15

朱元璋没有选择西安作为明朝的都城,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经济因素:西安的经济状况不如江南地区繁荣。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而西安相对落后,如果定都西安,需要从江南输送大量的钱粮,这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漕运问题:西安地处内陆,与主要的水路交通网络相距较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资的运输和调配。漕运不足是当时考虑都城位置时的一个重要因素。继承人问题:朱元璋曾经派遣太子朱标巡抚陕西,考察西安作为都城的可行性。然而,朱标身体状况不佳,回南京后不久便去世了。朱元璋在继承人问题上感到困扰,加之年事已高,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实施迁都计划。历史因素:虽然有官员如胡御史认为西安地理位置优越,是建都的好地方,但朱元璋可能也考虑到了历史上多次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最终都未能长久,这可能也是他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其他城市的竞争力:西安并非是唯一被考虑的都城选项,当时还有其他几个城市也在竞争者之列。这些城市或许在某些方面比西安更有优势,或者更符合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的战略考量。个人情感:朱元璋本人是江南人,对江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此外,他在南京起义成功,南京可以算是他的福地,这也可能是他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个人情感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朱元璋不选择西安作为明朝都城,是由于经济、地理、政治、历史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网友「澹奕 」发表观点
2024-03-09

从隋唐开始,西安其实就已经不再适合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原因也并没那么复杂,一是西安位置太偏了,二是西安实在是太饿了。

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建立明王朝,不过南京并非朱元璋理想的都城,他一直都想着把都城从南京搬走,他也考虑过西安,不过很快就放弃了,并没有实施。

然而,随着明朝接连北伐成功,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皆被收复,南京这个位置实在是有点偏南的都城,就显得很鸡肋了,朱元璋因此就想着迁都。

至于迁都的备选方案,朱元璋择定过北宋旧都开封、燕王封地北平,甚至于老家凤阳,尤其凤阳一度被升为中都,斥巨资兴建,可见朱元璋的确不愿留在南京。

洪武三年,西安开始兴建明城墙,虽然是个藩王封地,可朱元璋对西安城墙修建的规格要求却非常高,完全按照国都的级别,他更是派遣太子朱标前去视察。

从朱元璋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的确也想过把都城迁到西安,毕竟古长安是华夏历史上的千年古都,从先秦时代就做起了都城,历史极其悠久,不过朱元璋最后还是放弃了西安。

朱标的结论相当有道理,而事实上从当年隋炀帝时代开始,就发现了关中一带有这样的致命缺陷,因此才极力兴建东都与大运河,唐朝时的皇帝,也是在长安洛阳之间来回跑。

明朝初期民力衰颓,一切均以休养生息为主,考虑到西安这个地方实在是不足以供养都城的巨量人口,左思右想之下,朱元璋还是打消了迁都西安的念头。

不仅是粮食的问题,随着南北朝之后江淮、江南等地的崛起,后世王朝的实际管辖区域也不断增大,关中平原所在的黄河流域,已逐渐不具备绝对的优势。

西安的位置实在太偏,交通不便,物产又不足以供养,定都在西安实在不能有效掌握全国,因此从唐朝之后就没哪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在此,明朝当然也不会。

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15

朱元璋建国以后,一直试图定都西安,但最终没能成行。表面上看来,是因为西安的气候恶劣、城市残破,漕运不足等。但事实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这个更深层的原因,甚至是连朱元璋自己都没看清楚。不过,虽然他没看清楚,但是他已经隐隐感觉到了。那么,这个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标)

这个话确实有道理。历史上,无论是盘庚迁殷,还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宋朝初年的时候,宋太祖一度想迁都,因为开封无险可守,在开封建都,需要配置大量的拱卫部队,所以宋太祖希望迁到有山川之险的洛阳去。可惜最后在赵光义等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之下,这件事没能成功。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损伤了赵光义等人的利益。

朱元璋同意了朱标的建议,最终没有迁都。

不过,其实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迁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朱元璋也许不一定想得那么透,但是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是什么问题呢?

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其实和西方的历史发展大致是差不多的,也都经历了一个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国在汉朝、唐朝的时候,是典型的陆地文明。他们对外交流,开辟的路线也是一种陆上路线,比如从长安出发的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明显的陆地路线。当时的中国,也就通过这条路线,和外地进行物资交流。

不过,历史发展到宋代以后,由于西北地区被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给割断了,因此这条丝绸之路基本上被阻断了,至少没有没有大汉、大唐那时候活跃了。宋朝没有了西北地区对外交流的丝绸之路,因此他们只能转向开启海洋贸易。由于海上贸易的活跃,也使得宋朝变成了一个在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之一。

网友「龚柳辉 」发表观点
2024-03-12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确实想过迁都的事情,迁都这个事情得从朱元璋推崇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说起。

在所有的帝王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布衣天子”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刘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起义后遇见一个叫李善长的谋士,李善长就用刘邦的故事来激励他干一番事业。

首先,大明朝开国初期,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迁都的经费吃紧,根本不敢想象要用多少银子

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一想起要大把大把的钞票,他就两腿发软,不想搬家了。

毕竟明朝的钞票是真金白银,虽然大明朝也是用纸币,当时叫做“洪武宝钞”,这种纸币在朱元璋时代非常稳定,没有随便滥发钞票。

如果迁都西安,那么就得重新建房子,各种宫殿和皇家园林。

这些地方都得用钱,搞不好会造成宝钞贬值,刚刚稳定的大明经济也会发生动荡。

网友「妖火说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17

朱元璋其实还真考虑过定都西安,只不过后来因为太子朱标身死,朱元璋年迈,再加上西安当时有好几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所以最终,这个构想被放弃了。

但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

首先是气候的变化。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关中地区的气候开始整体变冷。在唐朝以前,西安的温度和环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在唐朝的时候,长安周围甚至还有大熊猫生活。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西安地区的降水量开始减少,气温整体降低。原本西安周围茂密的竹林越来越少,熊猫也开始在西安附近渐渐消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随着吐蕃的崛起,长安作为国家首都的弱点,开始暴露了出来。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曾数次被吐蕃攻破。

因为吐蕃的崛起,长安在地利方面,又输了一筹。

而在唐朝灭亡之后,作为继任者的宋朝,向来以军力孱弱而闻名。宋朝已经无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辽国和金国。如此一来,宋朝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至于到了南宋事情,长安根本就不属于南宋,而是属于金国,自然也就谈不上定都于此了。

再之后,蒙古帝国崛起,元朝建立。

忽必烈去世后,元朝又过了几十年,就到了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反抗元朝暴政。最终,在众多农民起义军当中,朱元璋脱颖而出,打败了众多农民起义军势力,统一了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自此开国。

明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还仅仅只拥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朝朝廷手中。在这段时间,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一点问题都没有。南京不但可以辖制江南,还能直接指挥北方战场,坐镇明朝和元军战斗的第一线,可谓占尽了优势。

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选择其实很多。西安、太原、北京、开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当中。这几个地方,可以说是各有利弊。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古代人最讲究气数,所以凤阳在风水气运方面,深得优势。不过除此之外,凤阳就没有其他任何优势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凤阳之外,其他几个地方,则相对靠谱许多。北京、太原、西安、开封这几个地方,都相对更靠北方,更容易将来抵御北元。这其中,长安是秦汉隋唐的都城,意义重大;开封则是北宋的都城,同样不容小觑。至于北京和太原,则处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地点,都有些天子守国门的意思。

朱元璋选择长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长安是几朝古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朝代,除宋朝外都是定都长安。其次,长安地处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又能勾连西域。朱元璋在位期间,明朝的势力范围,一直没能延伸到西域,这也是明朝的一大遗憾。至于青藏高原,此时则已经被明朝纳入自己的版图,不存在唐朝时期的外敌隐患。

但同时,劣势也是很明显的。

明朝不同于隋唐,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南方则相对落后。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了。明朝的赋税来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区。所以,一旦定都长安,想要运输钱粮到首都,会十分麻烦。

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的几年里,明朝或许真的会迁都西安。

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出现了。

太子朱标去长安转了一圈之后,觉得长安确实还不错,便开始制定迁都的可行性报告,然后返回了南京。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标却因为旅途劳顿,生了一场大病。返回南京之后,朱标的病非但没有痊愈,反倒更加恶化,最终撒手人寰。

朱标的死,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

朱允炆即位后,同样没心思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在他即位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各地的藩王。于是,朱允炆即位后,便开始削藩。结果这场削藩行动,就造成了燕王朱棣开始反叛,靖难之役爆发。

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四年之后,朱棣取胜,成了明朝新一任皇帝。朱棣即位后,同样面临了迁都的问题。然而此时的朱棣,想法则与当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因为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边,而不在西安。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思考后,朱棣终于决定,迁都北京,而非迁都长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此后近五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都定都于此,长安也就再没了机会。

网友「兰台说 」发表观点
2024-03-16

历史事实是:

其一,朱元璋定都南京并非首选,是迫于多种现实原因。

其二,朱元璋对于定都西安一直很向往,念念不忘,临死前几年还实施了筹备工作。

朱元璋称帝之后,在定都这件事上,一直纠结、摇摆不定,折腾了几十年。

这对于杀伐决断的朱元璋来说,很反常。也反映了他的复杂性格特征。

当时朱元璋的军事势力主要在于江南一带,因而除了应天府之外,他还中意古都汴梁(开封)。

汴梁地处中原腹地,四通八达,农业基础好。而且当时也属于朱元璋的地盘。

于是,朱元璋效仿周唐的两京旧例,以汴梁为“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一北一南呼应。

但是当时天下大势已定,朱元璋派大军扫平地方割据势力、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这就意味着,一穷二白的临濠朱氏,将创下千秋伟业。

于是,激动万分的朱元璋产生了一个想法:将老家临濠列入国都名单,而且是最尊贵的地位——中都。

大臣们也猜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圣心思故乡,欲久居凤阳”。

也有说,临濠做国都的风水不合适。例如国师刘伯温明确反对建都临濠,认为“非天子所都之地”,原因是“地势曼衍”。意即此地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粮食产量低。

总之,轰轰烈烈的中都临濠建设项目成了烂尾工程。至今遗迹残存。

后面的事,众所周知,朱元璋继续定都应天府。

毕竟此地也是古都,地形堪称虎踞龙盘。

而且,他在这里经营多年,吴王府、自己称帝都在这里,算是自己的发迹之地。

而且这里富有江南风情,离老家也不算很远。

当然,他也命人耗时耗力,对应天府进行了改建、扩建,使它更具帝都气象。其中很多地方采用了中都临濠的设计规制。

然而,大明王朝定都此地已有几十年,逐渐进入太平盛世。

如果再突然迁都,大动干戈,会扰乱人心。何况大臣们已经习惯、喜欢这个江南富庶繁华之地。

但是,朱元璋对朱家王朝如何统治千秋万代的问题,考虑的越来越多。

此时,大明王朝已经一统天下,疆域辽阔,南京的地理区位就显得偏东了。

中原之地虽然居中,但是缺乏天险屏障守护防御,属于四战之地。

西安镇抚东西南北,而且有天险可守,进可攻退可守。

汉朝、唐朝定都西安,结果长治久安,强盛之极,而且都有几百年的国运。

于是,他对千年古都西安越来越向往。

朱标西行巡察了一圈,回到应天府。他汇报了考察成果,并献上了相关的地图。

然而,随即朱标竟然病倒,养病期间还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西安都城事项。

不料,朱标不久即病逝,年仅37岁,英年早逝。

史书记载,朱标自小文弱,温文儒雅,此行关中路途遥远,劳神耗力,而且水土不服,受了风寒。

朱标之死,让老年丧子的朱元璋痛心万分,成为心中一块伤疤。

于是,迁都之事也就从此不再被提起。

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可能会迁都西安,也可能只是把西安作为“西京”。

七年后,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传位皇孙、朱标之子朱允炆。

朱允炆在位仅四年,叔父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攻入南京,即位称帝,后来迁都北京,将南京作为留都,遵循两京旧例。

从此,北京成为大明的国都,延续两百多年,直至明朝灭亡。

网友「鱼咸李(提问者) 」发表观点
2024-03-13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南京为都,建立大明,中原在被蒙古人统治了98年之后,重新归于汉人制下。但是,做为大明的开国皇帝,为什么没有把国都选在唐宋时期的长安、洛阳、开封所外的中原一带,而在建在南京呢?

一、明朝定都长安的优势和劣势

1、定都长安的优势。

长安是最有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南有秦岭山脉,西、北两面有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脉。除此之外河流纵横,向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这些山脉和河流,成为了长安城的天然军事屏障,无论是应该国内东部的变乱,还是北方草原民族的袭扰,坐镇长安都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西汉时刘邦的谋士娄敬说:“关中连山带河,以四塞为险,如敌有百万之众来攻,我固守四塞,则无忧矣。”

二、定都南京的优势和劣势。

1、定都南京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及时调配江南富庶之地的钱帛财粮。从宋朝时间开始,江南的经济就慢慢的超过了北方,国家的钱粮赋税都要靠江浙地区支撑,而南京,则处在江浙地区的核心位置,定都南京则可以更轻易的控制全国的财富中心,更便利的维持国都的经济运转。

第二个优势是可以掌控江南贵族和开工功臣。

当时南京是朱元璋的军事根基所在,当时他正是在南京提出“高筑墙、广积粮”,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后,最终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统一了东南地区。定都南京,朱元璋一是可以随时调配江南贵族的财力。二是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功臣的根基都在安徽,定都南京,可以时刻掌控开国无勋的动向。

第二个劣势来自于历史。自古以来,在南京定都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都是偏安一域的短命王朝。从军事方面来看,北方势力一旦发动战争,南京虽然有长江天堑,但是很少时候能守的住。从淮南起兵打下金陵的朱元璋,很明白这一点。

不料,朱标自西安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了,在第二年就病死了。太子去世,对于晚年的朱元璋是个非常大的打击,已经年过花甲的朱元璋,再也无力筹划迁都事宜了。

靖康之乱后,朱棣信奉天子守国门,而且他的大本营又在北京,于是将国都迁至北京,于是南京又再一次成为短命国都。

网友「史里淘声 」发表观点
2024-03-08

朱元璋何尝不想定都西安(古代称长安),可正是由于此迁都之计划引起了太子朱标之死,这无疑给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朱元璋也知道,金陵早在三国时是东吴之都;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还有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为京师。战略上,金陵可以拓地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可以长江为守。

而且由于天下税赋多处于东南,金陵又为财赋汇集之地。

再说了,跟老朱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元勋大多是江淮人,也就不愿意轻去他乡。

思来想去,朱元璋于是效仿周唐的两京史事,下诏以汴梁(开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将金陵定为大明国都,改金陵为应天。

但是,1369年,朱元璋又在老家凤阳营建中都,而且还下令从江南移民到中都来。结果,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国都的重任。

谁知,朱标考察回来的第二年就得病死了。有的说朱标是去关中考察时得了风寒而死;也有的说朱标是由于压力过大,以致抑郁而死。

反正,朱标之死是由于朱元璋迁都的事而引起的,所以迁都长安之事很不吉利!

因此,朱元璋在给朱标写祭文时,就说出了上面那段话。

网友「有邻 」发表观点
2024-03-12

出生于布衣而一跃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最让他烦心的问题就是怎样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中心,国都建在何处?而这个问题几乎困扰了老朱大半辈子。

朱元璋何尝不想定都西安,重振大唐雄风,梦想着能成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风流人物,复兴汉、唐之治。

在朱元璋心目中最佳国都之选是西安、洛阳,其次是北平,还有就是他的出生地安徽凤阳。然而,最终定都南京,朱元璋为什么会选择南京?

朱元璋以杀伐果断著称,杀起人来毫不犹豫,但在迁都问题上却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始终下不了决心。

洪武元年攻下汴梁后,朱元璋亲自去视察,觉得这里位置不错,地处中原,四通八达,但缺陷就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朱元璋看这形势还不如金陵,金陵还有长江天堑作为防御。

次年陕西平定,帝都重建又提上日程,朝臣中有提议迁都关中,其中御史胡子祺上书请迁都关中,他的理由是:关中平原地势险要,位于潼关、大塞关、武关、萧关四关之内,东有崤山,西有陇山,北有北山,南有终南山,群山环抱是天然的屏障。

汉朝选定都城时,张良支持定都关中,他解释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既然关中险固难攻,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迁都西安?我们从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天道已不在西北,关中天运已尽,王道之气已散。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从西周到唐朝,孕育出十三个王朝,横跨1100余年,她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功成身退。

纵横千年,她创造过无数辉煌,也经历了无数灾难,尤其是唐朝末年,长安城多次被焚掠摧毁,公元904年,长安城遭遇了最后一次灭顶之灾,朱温挟持唐昭宗迁往洛阳,将长安城彻底摧毁。“昔时繁华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盛极必衰,一个中古史上最长命的王朝灭亡,还搭上了一座千年帝都为其陪葬。

其次、长安城地气已经耗竭,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地失厚德,怎能载物?而此时,江南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最后、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离不开安徽老乡团,他的淮西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极力反对迁都。还有一帮以文人贤士为主的浙东团,他们也是故土难离。人心不可违,还是和为贵的好。

网友「黑水布衣 」发表观点
2024-03-13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定都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关于新首都在哪,君臣们进行过多次讨论,因为南京在全国的位置偏于东南,不便于统治全国,于是便有了几个候选:

“或言关中(长安)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开封)亦宋之旧京,漕运方便;又或言北平(北京)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但是朱元璋都否定了,他的目标是——凤阳。对,就是这位朱重八的老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才作罢,而大臣提出的几个候选,他都没同意。

所以说,当时长安,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来说,都已经不适合成为都城了,它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网友「哈哈一颗心 」发表观点
2024-03-15

因为不合适,自唐以后,长安基本不在作为都城,实际在唐朝,就开始迁都洛阳,虽然名义上为两京,但一般很少在长安办公,主要因为地理位置和环境都不符合。地理上长安远离东部和南部,在有,比邻草原荒漠,异族入侵的前线战场,明朝在北京都能搞个土木堡,在长安说不定搞个什么幺蛾子。所以明朝得感谢朱棣定都北京。环境上来说,长安环境比中原环境来说,日益恶劣,荒漠化的环境逐步蔓延,在唐朝时期,长安已经比邻沙漠,所以综合来说,长安已经不适合作为国都了

网友「雨后的星空0921 」发表观点
2024-03-17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历史上建立的几个王朝比较短命,而且还不是大统一王朝。所以朱元璋本想迁都西安的,不然也不会让他儿子去西安考察,只可惜后来儿子死了,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燕王在今天的北京起兵夺得天下,后从南京迁都北京,(注:北京从金国开始成为都城,后经历元明清三朝)至此北京在往后几百年一直是都城,新中国成立后,也备选了几个城市确定哪个城市作为都城,几大城市只剩下西安和北京,经过综合考虑选择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而西安落选了。

网友「高盛号 」发表观点
2024-03-15

我来回答,因为西安已经不在适于作为首都了。因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外部威胁由西北向北、东北移动,而相应的,国防重心,也存在着西北向北、东北移动的趋势。与此对应的,中国统一朝代的首都,也存在着从西安向洛阳,北京移动的趋势。

首先,由于气候和人口的变迁,中国的经济中心向东向南移动,隋唐时期就非常明显了

网友「东风快递日本分拣中心 」发表观点
2024-03-10

我觉得还是跟最初打天下的势力集团是哪里人有关,刘邦虽然不是秦地之人,但是却依靠秦地的力量资源得到了天下。唐朝要么是陇西贵族要么是山西来的,选择西安也很正常。而宋朝赵匡胤手下的人基本都是中原河北地区的,选择洛阳开封也是固有势力范围。朱元璋打天下靠的就是淮扬一带的士族地主,肯定是选择南京了。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