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答。总括起来,鲁迅能成为北大教授,原因有三:一是他是教员出身。鲁迅从日本留学他回国后,曾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院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二是他的文学的成就。他在任教的同时,闲余的时候认真写自己的文字(文学创作),回国的第二年,鲁迅就写出了属于他的第一部文言文小说《怀旧》等作品。
三是他任教育部官员。鲁迅在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的佥事(兼任教育司科长,今相当于正处长——副司长之间)职务时,到北大任教。后来任《新青年》的责任编辑。
1920年,鲁迅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讲师,因为他当时身上还兼具有教育部的职位,所以北大并没有正式给他颁发教授的证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民国的现代教育刚起步,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
满清垮台以后,民国初建的1912年才正式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教员分为教授、助教授、讲师三级。
到了1917年,教育部公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令》,规定大学教师晋级参照五个标准:一、教授成绩;二、每年授课时间的多寡;三、所教授学科的性质;四、著作及发明;五、社会声望。
当时中国大学凤毛麟角,到1922年全国也只有31所大学,一切制度都在慢慢完善中。
以上的规定,只是政府规定,具体到大学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以清华大学为例,直到1932年校评议会才正式通过《国立清华大学教师服务及待遇规程》,规定清华大学教授必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
“(甲)三年研究院工作或具有博士学位及有在大学授课二年或在研究机关研究二年,或执行专门职业二年之经验者;(乙)于其所任之学科,有学术创作或发明者;(丙)曾任大学或同等学校教授或讲师,或在研究机关研究或执行专门职业共六年,具有特殊成绩者。”
显然,这个门槛并不低。
鲁迅的学历是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也就是没有必要。而且医学专门学校也不是大学,最多属于医学专科学校,大专级别。
换句话说,鲁迅的学历是中学,毕竟算是流过洋。
所以鲁迅回国以后,只能在老家中学当老师,没有资格去大学教书。
鲁迅1918年开始创作小说,并且很快出名。
当时全国各大学的制度还没有形成,出现了老师奇缺的情况,经常破格招揽社会贤达为讲师。
所以1920年,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请为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
鲁迅在北京这些学校没有做过教授,充其量只是兼职讲师,说的就是中国小说史。
因为鲁迅自己就是小说家,讲这个还是能够胜任的。
但讲师是讲师,教授是教授,兼职讲师和专业讲师也不同,性质有很大区别。
鲁迅只是兼职讲师,所以对学历和资历没什么要求,鲁迅也一直讲小说史。
第二,厦门大学录取鲁迅的理由。
鲁迅只在厦门大学做过几个月的教授。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居住了13年的北京,前往福建厦门,到厦门大学教授,月薪400银元,是比较丰厚的。但是鲁迅仅仅住了3个月,就辞职离开。
为什么厦门大学让鲁迅做教授?很简单,它刚刚成立不久。
厦门大学当时是一所私立大学,在1921年刚刚成立。这是福建华侨尤其是富商私人出钱建立的,目的是能够让华侨弟子能够在老家上学。
当时连校舍都没有,只能借用集美学校上课,第一年仅有3个班,教职工还不到20人。
雪上加霜的是,1924年厦大爆发学潮,欧元怀等三百余名师生出走上海,将“厦大”倒过来,另建大夏大学,这就是后来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所以,鲁迅到来的1926年恰恰是厦大困难时期,迫切需要扩充师资力量。厦大规模一直很小,直到1936年也就是建立长达15年后,全校只有文、理、商3个学院、9个系,学生仅有300多人。
换句话说,鲁迅是被厦大破格录取为教授的。但厦大在当年没什么了不起,一所小规模的私立大学,能够开到什么时候都难说。
所以鲁迅在厦门当了3个月教授,也没什么特别的并不稀奇。而当时鲁迅的脾气就很古怪了,不但和国学院同僚无法相处,同校长甚至校长秘书也严重对立,最终才3个月就辞职离开。
第三,鲁迅在中山大学的担任教授。
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门大学,赴广东中山大学任教。
中山大学也是刚成立的大学,1924年底刚刚建立,师资奇缺。
此时北伐战争已经打响,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郭沫若随军北伐后,时任中共粤区党组织最高负责人的陈延年提议并筹划,邀请鲁迅先生及时到广州接任郭沫若的职务。
不过,鲁迅也没有在中学大学多久,仅仅4月国民党开始清党反共,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而鲁迅当时同中共党员接触很多,在4月辞职离开大学,9月离开广东赶赴上海,从此没有再任教。
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去了上海以后就和许广平同居,等于是纳妾了。而许广平曾经是鲁迅的学生,在当时师生恋是有违师德的行为。
虽然这是你情我愿的私事,当事人都不在乎,但鲁迅的敌人众多,一定会有人拿这事大肆攻击,鲁迅已经不可能再去担任教师。
说来说去,鲁迅之所以可以在这些大学做讲师、做教授,都是因为民国初期大学实在太少,大学老师更是奇缺,所以大大降低了标准,允许一些社会名流破格任教。
其实,随后各个大学制度就越来越严。
按照1941年通过的西南联大《本校教师资格标准》,除教授外,副教授需具具备有以下三项条件之一:“甲、三年研究院工作或具有博士学位者;乙、于所学学科有重要学术贡献者;丙、曾任大学或同等学校教授、副教授或讲师、或者研究机关研究、或执行专门职业共四年,有特殊成绩者。”
讲师也要有下面三项条件之一:
“甲、二年研究院工作或具有硕士学位者;乙,于所学学科有学术贡献者;丙、于专门职业有特殊经验者。”
教员需要满足的是两项条件之一:
“甲、大学毕业成绩特优,具有曾在大学或同等学术机关授课或研究二年者;乙、于所任学科有专门知识或授课有特殊成绩者。”
换句话说,如果到了上世纪40年代,只有中学学历的鲁迅没有资格成为教授、讲师,只能勉强做个临时教员。
主要是有真才实学。
鲁迅时代的职称并不如今天一样由某级的评审委员会来统一地评审,再由单位聘任,而是纯粹由用人单位聘任。他在北京教过大学,也教过中学,当过讲师,也当过教授,还当过一般教员,但所讲授的主要课程便是一门:中国小说史。从1920年8月到1926年8月,周树人曾在八所学校兼课,这些学校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集成国际语言学校、黎明中学、大中公学、中国大学。兼课也是从熟人、朋友开始的。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后,在1920年8月聘请他为本校讲师和北大研究所国学委员会委员。1923年7月,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师大前身)校长的许寿裳聘他担任小说史教员。1926年2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易培基聘他为国文系教授,这是鲁迅第一次担任教授。这时期的周树人早已名动京华,可官还是教育部科长,职称也基本还是讲师,直到即将离开这片是非之地,又有厦门大学送了教授的聘书来。一同寄来的还有路费和预发的工资,那是林语堂的好意。厦门大学表面是很客气的。和北大一样,周树人被聘为国文系教授的同时,也被聘为厦门大学研究院的教授,月薪400大洋。但很多学生开始并不知道周树人就是鲁迅,反而责怪学校骗人,明明听说新学期鲁迅先生来国文系任教,怎么又变成了周树人?稍后当然明白了周树人就是鲁迅,可鲁迅却开始决定离开这里了。原因较多,但生活的不便和校方的出尔反尔是主要的原因。用鲁迅支持过的一个学生刊物《鼓浪》上的打油诗概括他的生活,是“到校二三月,挨饿三四顿,包饭五六家,还要等一等”。如果说生活上尚可坚持,校长林元庆的丑恶表演更让他心生去意。一是林要国文系教授能多出书快出书,有了书稿马上就印。结果鲁迅交出了一部书稿给他,不到半小时就被原封不动地退回了。二是将去广州时,林元庆一面假惺惺地退还鲁迅的辞职信,一面为他饯行。三是一次吃饭时,有个厦大董事在侧,林介绍说:“某某先生是我们的董事。我们私立大学不管别的,谁捐钱谁就可以说话。”鲁迅借着酒意从口袋中掏出一个铜板说:“我捐给厦大一个铜板,我要说话!”耿介如鲁迅者,岂能受你这等眼色!原定的两年聘期,被他自行缩减了四分之三。他向林语堂宣布,从1927年元月1日起不再上课,也不要报酬了。1927年元月,应中山大学之聘,鲁迅来到广州,被聘为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500大洋。但9月即离穗。从此,再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工作了。在北京时他是兼职教师,教育部里还有着名义上的300大洋的月薪。但在厦大、中大时以教书为业,一生中也就这么一年左右的光景。至于职称,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就足以奠定他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的地位了,那几乎不是一个教授的头衔可以说明得了的。尽管他写这些书时好些学校只聘他为讲师,但实际水平早已非常人能及。其实,鲁迅最喜欢自己的两个职业:当作家和当老师,但他又很矛盾,他认为当作家需要激情,而当老师需要冷静,两者不能兼顾。他在兼顾两个职业多年后,终于只选择了当作家。而那时的作家不如今天可以评个几级作家,然后由政府发工资养着。他的作家没有职称,没有什么机构给他去评个什么几级作家,但他靠自己的一支笔养活全家,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沈从文后来都能做北大教授,鲁迅无论是学历还是能力还是名气都比沈从文强,做北大教授绰绰有余。
不过鲁迅在北大做的真的不是教授,而是讲师。并不是鲁迅学历能力问题,而是在北大教书是他的副业,甚至还不是第一副业。他的职业是教育部佥事,第一副业是写作。那时候没有兼职教授的说法,他去北大捞外快只能做讲师。
不要说当年,即使现在,教育部的一个处长要在大学兼职做个讲师甚至教授,没有丝毫难度。
你傻啊,鲁迅年轻的时候还是科举制度。哪有什么学历。蔡元培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是现代意义上中国最早的几所大学之一,此前北京大学不叫北京大学,叫京师大学堂,是原来的翰林的官厅衙门。那时清华也不是大学,叫清华学堂,用庚子赔款办的,又叫留美预备学堂。现在动不动拿学历说事,比照当时的人和事,那是不学无术,傻到极点。蔡元培也没有什么学历,不过他是进士出身,后来留洋,算是进了大学的门。鲁迅是日本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算是渡了金,比现在的博士不知牛逼了多少倍。陈独秀也没有现代意义上任何学历,读过私塾,后来也留洋,好像没有拿到什么毕业证书,照样做北大教授,文科学长。梁簌溟也没有任何学历,二十岁出头,只读过私塾,原本想考北京大学当学生,却没有考取,但因为他发表的几篇文章,蔡元培认为水平足够,直接聘请梁簌溟做北大讲师。
顶级人才,一是天赋,一是偏才,没有全才!!刀无两面刃!!天才是生出来的,不是后天改造出来的。他的知识是基因里带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因为在此之前根本就没人有。《相对论》是谁教给爱因斯坦的?谁能给爱因斯坦打分?谁又能给《相对论》阅卷?和俺只能探讨古董文物,其他的你找错人了,去和孔子,周恩来去谈吧!
不管鲁迅是教授还是讲师,问题的重点不是鲁迅。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校长。他兼收并蓄,熔古今中外先进思想于一炉;汇天下英才为一体。他的世界视野,他的胸怀,都是北大历任校长中,公认的最好的一位。
蔡元培既能请陈独秀来任教,又能请刚刚在美国读完博士的胡适来北大担任重要职务。他同时还能给晚清遗老、民国时期坚持留辫子的辜鸿铭教授留下一席之地。
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中国教育人才荟萃,星光熠熠;蔡元培在中国教育史上,开风气之先,独树一帜,英名长存。
鲁迅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他在文学和思想领域的造诣非常高,被誉为“文化巨人”,因此得到了北大聘任为教授的机会。
首先,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小说、散文、翻译等作品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也是开拓性的,他关注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人文精神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性的思想和见解,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其次,北大当时非常重视文化和思想领域的人才,不仅注重学术成果,也重视文化传承和思想引领。因此,北大对于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也是非常欢迎和尊重的。北大聘任鲁迅担任教授,一方面是看重他的文学和思想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能够在北大的学生和教师中传承他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鲁迅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能力和水平,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和赞赏。他在北大教授的课程主要是文学和文化方面的,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化批评等。他的教学方式生动、深入、思辨性强,让学生受益匪浅,也为北大的文化和思想建设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凭借其杰出的文学和思想成就,得到了北大聘任为教授的机会,并在北大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能力和水平。
比起现在的官员、学者,甚至明星,动辄拥有的博士头衔,鲁迅的学历的确可怜。
受所处时代影响,鲁迅没有接受过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教育。
他少年入三味书屋,也就是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中国古典文学。
父亲去世后,家境日衰,鲁迅不得不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对于军事院校,朝廷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
比如,北洋水师学堂就有让人心动的助学制度,“一经入选,八口有资”。只要成为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八口之家就有了生活保障。江南水师学堂也有相应的奖励政策。
事实上,鲁迅到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入学容易,甚至不需要考试;二是不用交学费;三是远房的叔祖周庆蕃在这所学校教汉文,兼当管轮堂监督。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呆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了,因为学堂什么人都有,乌烟瘴气,学风实在太差了。后来,鲁迅又转入了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
鲁迅在这里学习了三年,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至1901年末正式毕业。这是鲁迅平生得到的最完整也是最高的文凭。
矿务铁路学堂开设的数学、几何、代数等课程,基本上都是入门级的,相当于中学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矿务铁路学堂就和现在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差不多。
当然,专业课的学习对鲁迅的改变并不大,反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课外读物,对他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矿路学堂毕业后,鲁迅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留学。在日本,鲁迅先入弘文学院,开始学习日语。
需要注意的是,弘文学院只是临时的培训机构。从弘文学院毕业后,也只能升考各专门高等学校。
此时,鲁迅如果想要入国立大学学习,还得在高等学校三年,才有资格升考。普通学校如此,医学就更难了。
前路漫漫。从弘文学院结业后,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仙台医专充其量就相当于现在的“大专”,而且毕业后只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即便如此,鲁迅也只是肄业,学了两年就退学了。
当然,鲁迅退学是因为弃医从文的决定。当时,他看了一部“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他下定决心,要把沉睡、麻木的国人唤醒。
回到东京后,鲁迅又到挂名在“独逸语学协会”附设的德语学校学习德语。学习德语纯属鲁迅个人兴趣,在学时、学籍上并没有太多追求。
以上是鲁迅先生的大致学习经历,其取得的学历也就是中专毕业、大专肄业。
鲁迅回国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学校当教员,后来又到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职,解决生存问题;二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小说创作。
这样过了7、8年,鲁迅在仕途上几乎没有进展,反而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如,1918年,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并载在《新青年》杂志上,引起了轰动。
两年后,也就是1920年,鲁迅便收到了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邀请,并去这两所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此后,鲁迅便以中国小说史到各地讲学。
此时,鲁迅的身份是讲师,而不是教授。当然,这也不能怪鲁迅,他在教育部门还保留有职务,到高校讲学只是兼职,而校外兼职最高只能聘到讲师,不能聘为教授。
多年后,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任职,自然就升格为“教授”。
不过,鲁迅对讲师、教授之名并不看重,就如他对学历不大看重一样。“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文凭又不在手头,更无从查考。”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某种实力,并对学历、教授这些外在的东西,不会分外在意了。鲁迅的实力就是大量的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
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时的大学还是比较开放的,学术自由、不拘一格,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唯才是用。而反观现代大学的评价体系,鲁迅这样的人怕是连个教授都评不上吧!
鲁迅先生并不是北大的教授,而是教员,当然尽管不是教授,水平要比教授高。
鲁迅先生能去北大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点:一是鲁迅在日本留过学,虽然没有正式毕业,但是毕竟有留学镀金经历,那个年代还是不多的。二是鲁迅先生发表的大量作品,在当时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引起强大的反响,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三是当时更加看重视能力,能够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受老乡蔡元培的邀请去北大做教员,教书育人。本身也有教书经历,自然做起来得心应手。
因为鲁迅的学识、成就、影响,远远大于大学毕业、大学教授。
1,学识。鲁迅的文章,细腻、犀利、深刻、幽默、尖锐,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但鲁迅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有对于国家、国民深刻的悲悯情怀。
2,成就。被誉为“民族魂”。鲁迅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判、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有重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鲁迅是主将。《狂人日记》,是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3,影响。毛泽东正是用朱德的枪杆子和鲁迅的笔杆子为武器,打烂了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鲁迅的解放思想、揭露丑恶、唤醒民众,反帝反封建,居功至伟。
到了今天,东南小岛一小撮独毒,仍然在鲁迅的笔下瑟瑟发抖;我们社会上的某些妖魔鬼怪,仍然在鲁迅的笔下无所遁形。鲁迅的影响,千秋万代,用不褪色。
因此,北大,能够请到鲁迅做讲师,实在是他们的光荣。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鲁迅,都曾经在北大活动,这是历史的神奇,是中国的宏福。
鲁迅是日本仙台医专毕业的,算大专吧,大专也算高等院校,可以说是大学,何况该校并入了日本东北大学,也算是名校,现在是东北大学知名校友并有塑像的。鲁迅留学期间和同盟会接触密切,跟苏瑾是街坊同乡也是同学,而苏瑾是蒋介石在日期间的革命引路人,所以鲁迅在民国时期还是很有渊源的,否则也当不了教育部的处长。而那时候国内的大学招教员远不入现在这么严格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