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麦城突围,如果听王甫的建议走大路,是否会成功呢?

关羽败走麦城,派出廖化前往上庸求救兵,无有消息,这时关羽欲突围回成都,本地土人说城北有小路可直达西川,参军王甫说小路上有埋伏,可走大路可保无事,关羽道吾意已决,望小路山上前去,正遇吴将潘璋埋伏被擒获。
  • 贝迪看世界
  • 2024-02-11
  • 11
  • 共9人发表观点
网友「虹猫大侠 」发表观点
2024-02-14

按照演义内容来看,关羽突围走大路是能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原著中有交代。

关羽一生傲气,不走大路走小路是因为临了怂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首先肯定不是关羽怂了,北边兵少,这必然是敌方有意安排,目的是让关羽往北突围,只要关羽从这个方向突围,必然中了吴军的埋伏。也就是说北方明面松懈,实际是最难突围的地方。

关羽不是军事小白,不可能看不出来,就算关羽一时疏忽当时没看不出来,他身边还有谋士呢,当时谋士王甫就立马提醒了他。

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

但是王甫的建议,关羽并没有采纳。

如果这时候关羽见形势不对直接退走蜀地,仍然有希望安全撤离。但关羽仍然不死心,他寄希望于离他最近的刘封能率军驰援他,所以关羽退守到了麦城,并且派出廖化去上庸搬救兵,这个救兵不是来救他关羽脱困的,而是助他夺回荆州的。

廖化久久不回,其实已经说明上庸来不了人了,关羽应该清楚。但是关羽心里这个坎过不去,走大道虽然万无一失,但是这也表示他彻底放弃了夺回荆州,直接去面对刘备。

刘备把荆州托付给他,现在丢了,关羽哪还有脸面去见刘备。所以他选择了走小路往北突围,转道西北,其实就是要去上庸。到上庸的目的自然是夺了刘封的兵权,重新夺回荆州。

关羽选择走小路,谋士王甫就已经明白了关羽的想法,他没有继续再劝,并选择留守麦城。

网友「天山月3 」发表观点
2024-02-15

性格决定命运,关羽被困麦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打算突围去西川求救。临行司马王甫劝其走大路,不走小路。而此时的关羽但凡有一点愧疚之意,也应该记得王甫当初的劝阻和忠告,一是不调江防之兵去打樊城,免遭东吴偷袭。二是守荆州之任潘濬不可靠,赵累才是合适人选。争奈关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言,致使荆州被东吴偷袭得手。丢了荆州,陷了家属,军心已变,都快成光杆司令了,你关羽还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可人家关羽楞是不接受教训,扬言:我就走近道小路,不怕他有什么埋伏!王甫再三相劝无果。结果中伏被擒。看来王甫很有先见之明,若听了劝告,也许关羽不致被马忠擒拿,关平也不会遇害。骄傲自大,傲慢与固执己见皆性格使然,害人害己,不可挽回。果若听王甫之言改走大路,并且不留王甫、周仓守一空城,同奔西川,也许能突出包围,一路平安到达成都,因为大路无重兵埋伏。可惜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一错再错,留下千古遗恨,无处释怀!

千年来世间留传的一句话叫作“大意失荆州,”实在是为了照顾关羽的面子,因为历代封神之后不能不隐满实情,去给他神象上贴金。人家不是没本事守荆州,也不是发脾气使性子恶了孙权,因小失大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才丢掉了荆州。而是大意了没防范,不经意之间才丢的荆州。其实大意失荆州是一块遮羞布,为掩盖关羽的严重错误而轻描淡写地作了说词。

网友「丛中笑6603 」发表观点
2024-02-13

关羽麦城突围,走小路被埋伏在芦苇丛中的吴兵擒获。

突围之前,关羽部将王甫曾建议走大路,被关羽拒绝。我猜测,此时关羽想的是尽快面见刘备,然后发兵再战,以雪前耻。

另外,关羽想小路离西川近,就算东吴有伏兵,我也不怕,凭自己的武功和赤兔马,不会有问题。

其实,王甫的建议,恰是对的。大路距离西川虽然远一点,但中途难遇伏兵,何况,关羽刚刚擒了于禁,斩了庞德,东吴各将不敢迎面同关羽交战,这样可保平安回到西川。

关羽的勇气和傲气让它在判断问题的时候,缺失了理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大错。

网友「栽竹耕者 」发表观点
2024-02-19

关羽麦城突围,如听王甫走大路同样难以成功。因为,能逃回西川之路早已经在吕蒙的算计之中,人家故意留下西门小路让你走,就是为了活捉关羽。

关羽若带着百来号残兵败将走大路,不用说目标过大,没有躲藏之机或无法跑赢东吴战马之快,就算一场箭雨,就已完蛋了。

网友「雨后骄阳518 」发表观点
2024-02-20

读过《三国演义》一书,我们知道,关羽虽然忠肝义胆,嫉恶如仇,文韬武略,勇冠三军,但是,他的致命弱点是骄傲自满,轻上重下,刚愎自用,少纳谏言。他在失败之前有三大失误,第一,对外拒绝了东吴孙权的联姻,失去了一个有利的盟友,增加了一个隐形的敌人;第二,傲慢轻敌,对东吴大将陆逊和吕蒙非常轻视,结果偏偏就被此二人击败;第三,对内独断专行,用人不当。关羽错用糜、陆二人守卫重点边城,结果二人都在临阵投敌,为失败埋下了隐患。总之,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失败是由傲慢的性格造成的,虽然事出偶然,但是因果实为必然。乃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的。

网友「历史的尘埃1949 」发表观点
2024-02-21

战争是政治延续,也是政治的从新开始。如果没有政治的前奏,军事行动后的,政治后续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阿富汗战争,就是政治前奏准备不够,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打阿富汗就是为了,抱一个911是件之仇,打了二十年,经费浪费无数,最后灰溜溜的撤兵了,这就是要打仗政治前奏准备不足,中国两千年前的,东周时期,吴国孙子就提出要不战,屈人之兵,这不战屈人之兵,就是政治前奏,如果你国家没那个能力,能屈人之兵吗?阿富汗是帝国坟场不假,也不是没被征服过。那就是政治前奏,和政治方法不对。

关羽是有个性的人,一个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也是心高气傲的人,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计划是对的,可是关羽他就是看不起孙权,作为一方国军孙权,向关羽提亲,想结为儿女亲家,这是政治联姻关羽硬是虎女不嫁犬子,拒绝了孙权,把孙权推向了曹魏集团。

有这方面的政治破裂,无论关羽怎么样荆州早晚都会被,孙权收回去的,就是关羽和孙权同意结为儿女亲家,收回荆州也是早晚的事,荆州的地位对东吴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蜀国,在荆州顺江直下可以直取东吴,对东吴的威胁太大了。所以说荆州在蜀国,就是东吴的一块心病。

关羽是将才是帅才,但他不是政治精英,不是政治精英,做事就不会滴水不漏,一点点的漏洞就会,导致大坝决堤,何况关羽还自大自负心高气傲。

更何况古代战争,都是在为统治阶级服务,老百姓在谁的统治之下,都是一个样子,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就是墙头草,那面风硬就会倒向那面。如果荆州老百姓铁板一块,誓死抵抗那将是另一回事。这也是政治的原因,如果在关羽的统治之下,荆州老百姓的生活好于东吴的话,那又是另一回事。

网友「大佬驾到 」发表观点
2024-02-12

关羽在麦城突围后是否应听从王甫建议走大道,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的话题。在这里,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关羽在麦城突围成功后,面临着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他所率领的军队人数不足,士气下降,而敌军追击紧逼,情势十分危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听从王甫的建议走大道,或许确实有可能顺利突围,并有机会重整旗鼓向北撤退。因为走大道可以避开湿地和山岭,行军速度更快,能够较好地保持部队的集中和战斗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关羽选择走大道,也存在很多不确定和风险。首先,大道上的敌人已经布置过了伏兵和埋伏,以阻止关羽的撤退。因此,即使关羽按照王甫的建议重新组织部队,也并不一定能够避免敌军的攻击和阻截。其次,关羽在这种时刻不可能得到完整准确的情报,无法了解敌军的具体规模和行动计划。因此,在走大道时,很难做到全方位的侦查和防范,可能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关羽本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作为一个以义气和忠诚为重的将领,关羽往往将个人荣誉和使命置于首位,不轻易逃避战斗和面对困难。而且,他在突围时已经失去了许多部下和亲属,士气和士气都已经受到极大影响。此时,如果抛弃王甫建议,选择自己制定和执行撤退计划,或许可以通过更加谨慎、周密的部署和行动,化解危机,保证士兵安全撤退。

综上所述,关羽在突围后是否听从王甫建议走大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情境、军事策略、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等多个因素。从战略上看,走大道或许确实有可能避免敌军的阻击和追击,保证士兵的安全;但是,从战术和人物角度看,关羽采取自己的行动方案也许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他的领导才能和战斗力。无论如何,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不能以历史过来人的上帝视角去轻易下结论。

网友「公明淏 」发表观点
2024-02-17

“虽然离开了也免不了被抓住”!原文是“虽去不免”。——吴范

抓关羽这件事儿说来倒是像有点天意?起初,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权以问范,范曰:“得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与吕蒙设谋袭取关羽,与亲近大臣商量,大多数人都说不行。孙权以此事问吴范,吴范说:“能行!”

后来,汉水流域因为暴雨而发生了“汉水溢流,害民人”的自然灾害,关羽趁机乘大船进攻,俘获了于禁的三万大军。于是,关羽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孙权于是派遣吕蒙偷袭关羽镇守的荆州,迫使关羽退走麦城。

关羽在麦城时,派人请求投降。孙权问吴范说:“他究竟会投降吗?”吴范说:“他有逃走的天象,说投降是假话。”孙权派遣潘璋邀截关羽的径路,侦察的人回来,报告说关羽已离开麦城出走。吴范说:“虽然离开了也免不了被抓住。”

问他捉住关羽的具体时间,他说:“明天中午。”孙权设置漏表滴漏刻下记号来等待着。及至中午没有消息,孙权问其原因,吴范说:“时间还没有到正午。”

不久,有风掀动帷帐,吴范拍手说:“关羽抓到了。”很快,帐外欢呼万岁,传告说捉住了关羽。哈哈哈????……

网友「众播影视 」发表观点
2024-02-17

关羽在麦城突围时,如果听从王甫的建议走大路,是否会成功,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因为历史是不可预测的,我们无法知道如果关羽当时选择了不同的路线,结果会如何。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的记载和战争的一些基本原则,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关羽在麦城困境中,曾向一些将领征求建议,但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王甫建议关羽走大路,可能是考虑到大路相对平坦,易于行军,且可以利用广阔的地势进行阵型布置和军事部署。而关羽选择小路,则可能是希望通过山间小路,避开敌军的追击,进一步减少自己的损失。

然而,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选择哪条路线,不是关键因素。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清晰的行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行动。而关羽当时的情况非常不利,他已经被围困多日,士兵疲惫不堪,敌军的追击也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走大路还是小路,都很难保证一定能够成功突围。

因此,无论关羽选择哪条路线,他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出科学的作战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行动,同时要注意避免被敌军发现和截击,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损失。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