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阴历,现在是什么人或机器在编制?

  • 小强的百货铺
  • 2024-01-23
  • 12
  • 共10人发表观点
网友「飘风我尘 」发表观点
2024-01-25

在我印象中,阴历是不用计算的,因为那是一早就算好编好、可以无限重复使用下去的。具体多少年是一轮,我忘记了,但历法就是一直在一轮又一轮的重复使用着。至于节气的时间点,历法当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说明,应该是与日影有关系:不过对于这时间点,平民百姓不会太在意,只有皇宫当中相关的官员会非常在意、因为这涉及到皇帝的祭祀等等。

网友「沙洲孤鸿24331826 」发表观点
2024-02-01

中国的阴历,准确的说法叫农历。中国自从夏朝开始,就没有纯阴历或纯阳历。纯阳历是以太阳回归年作为标准,纯阴历是以月亮圆缺一周期为标准,中国人计算天文历法能让欧美人气吐血,历史上记载祖冲之计算的大明历只与天文回归年差50秒,而祖冲之时代,欧美还在半原始状态。到元朝郭守敬计算的天文回归年与实际天文回归年只差26秒,也就是说从祖冲之到郭守敬1000多年里,误差很小。可见中国历法的牛气。

中国历法精准是缘于统治阶级自认为是上天的儿子,既然是上天的儿子,那就得掌握“天道”,所以任何一个皇帝登基首先就是改年号。这关乎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对天文历法的计算就相当上心。

古代把阴历和阳历揉合在一起叫“燮理阴阳”。让阴历和阳历达到统一是天文学家的最重要任务。于是把一年首先笼统的定为360天,12个月,每月30天。但这是一个“平均数”,事实上任何一年都没有准确的360天,每月根据月相安排29天或30天,这一个月内也有讲究,每5天为一候,每月前15天为“节气”,后15天为“中气”,前15天叫上半月,无论这个节气怎样循环,最早在初一,最迟在15,这是死算法,但是下半月就有问题了,举例:一个节气在15,那中气就在30,可是偏偏这个月只有29天,中气就跑到下月初一去了,这个月没有中气,没有中气的月,就置闰,这就是闰月的来历。对于普通百姓不懂得闰月是咋回事,你只要记住,闰月这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就可。这样,年月日与24节气就完美结合了。

如果你深入了解中国的历法,你就会佩服我们的祖先确实远远比同时代人聪明。从而增添文化自信。

网友「凌风之谷 」发表观点
2024-01-26

有些一知半解的人觉得公历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一阴一阳挺正常。其实是谐音误传导致。

老辈人所谓的“阴历”其实是“殷历”。当时夏朝还是传说,没有出土文物证实,殷商历法就是最早的历法,被认定为农历的起源。后来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进展,1970年开始官方就改叫“夏历”了。但是流传了很长时间的“殷历”也因为谐音被误读成“阴历”。

阴历是观察月相制定的历法,例如回历。阳历是根据地球公转与太阳位置制定的历法,例如现行公历。而中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它是既看月相,也看地球公转位置,所以就会每隔几年来个闰月修正偏差。中国农历起源于夏历,经过各朝重新修正编订,例如汉朝的《太初历》,唐朝《大衍历》,元朝《授时历》,明清《时宪历》,一直到今天的农历,都是逐步在前人基础上完善和修订,期间不断加入新的算法和工具,目的就是使之越来越精确。现在的农历是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前人基础上编订的。

网友「asteriod1984 」发表观点
2024-01-29

天朝的农历历书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制。天朝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不是阴历,特此说明。简而言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圈为一个回归年,其长度为365.2422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朔望月。其阴历部分是历日与月相有关,即朔日为初一,农历历月的长度以一个朔望月为基准。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值是29.5306日。严格来说,每个朔望月的长度都不相等,介于29.27至29.83日之间。若连续两个朔日间隔是29日,则这个月是小月。若连续两个朔日间隔30日,则这个月是大月。农历的阳历部分表现在24节气上。由于一个回归年与一个朔望月没法整除,农历12个月只有354日多,这与一个回归年相差接近11日。需加闰月来调节。这样农历年有的年有13个月,多数年份是12个月。如果不闰月,只需16-17年,就会冬夏颠倒,你会在三伏天里过年。如何置闰,看哪个农历月没一有中气,闰月无中气。什么是中气呢?大家都知道24节气,在24节气中,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这12个是中气,另外12个是节气。农历历法规定,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为十一月。从这一年的十一月至下一年十一月(不含),若有13个月,则取笫一个无中气的月为闰月。2022年冬至是农历11月30日,从2022年农历十一月至2023年农历十一月(不含)有13个月,因此有闰月。2023年3月21日春分是农历二月三十,202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对应的这个农历月无中气,因此文这个农历月是闰二月。2023年4月20日谷雨是三月初一。 中国农历历史悠久,夏朝有夏历,商朝有殷历。周朝又对历法进行修订。秦朝用颛顼历,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若有闰月,放在农历九月之后。汉朝建立后继续采用秦朝的历法。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历,史称《太初历》,太初历将农历年的岁首由十月改为正月,从那以后后农历年笫一天是正月初一,沿用至今。《太初历》以19年为一个闰周,19年里有235个月。后来多次改革历法。

网友「消逝在人海2 」发表观点
2024-01-31

全世界的历法一共基本上也就分为两种

一种是太阳历一种是月亮历

我们现在的公元制 就是太阳历 他是以耶稣出生为起始点进行计算的立法是太阳历中最垃圾的一种计算方式

像中国的这个初一十五这是月亮历 二十四节气这是太阳历

中国是阴阳合历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使用这种方式到国家

太阳历的优点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月亮历的优点可以指导人们的作息时间

因此不同的立法就是以某一个东西为起始点,所进行计算的太阳历和月亮历而已

网友「不是你的斌哥 」发表观点
2024-02-01

中国的阴历是由专门的历法机构编制的,主要包括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这些机构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历法知识,对历法进行修订和推算,以确保历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此外,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也会提供阴历查询等相关服务,但具体编制阴历的还是由历法机构进行。

网友「小东来啦 」发表观点
2024-01-29

我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并不是单纯的阴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现行农历是依据既定基本规则,运用现代天文学成果修订,依照日月实际运行轨道等天文数据计算得来,而非像古代是据参考坐标的历元推算往后之年月日。

紫金山天文台在2017年5月制定了名为GB/T 33661-2017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了现代农历编制的基础概念及算法规则,并以现代天文学技术为基础规定农历的编算方式,比如规定冬至为节气之首(而非立春)、规定有冬至之月份为子月(十一月)、规定寅月建正、规定采用国际通用天体模型且精度应达到1秒,并且要求公开发行的日历产品必须包含西历和农历的日期对照以及二十四节气,符合标准规定的编排规则、计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以杜绝各种不同版本的农历出现在市面上引发日期不一致的混乱。但是由于时区差别,大中华地区(UTC+8)、韩国(UTC+9)与越南(UTC+7)使用的农历的版本并不一致,因此各国农历日期也不完全一致。最常见的情况是由于时差,朔的时刻在不同地区分属两日,导致农历相差一天。

网友「恒学社 」发表观点
2024-01-25

中国的传统农历是一种阴阳历,既考虑了月相的变化,又考虑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在过去,农历的编制主要依靠专门的日历编纂机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农历编制工作逐渐由人工计算向计算机计算转移。

国家授时中心是国家权威的授时机构,负责提供全国统一的时间服务和计量认证服务。他们的农历编制工作采用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基于著名的"传统二十四节气算法",结合了天文学、历史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确保农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总之,中国的农历编制现在主要由国家授时中心负责,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传统的算法,确保农历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的时间计算工具,方便人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生活。

网友「上禾右月 」发表观点
2024-01-29

中国传统的阴历采用的是农历,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天文观测法:传统的阴历计算需要基于天文观测的数据,包括月亮的运动轨迹、月相等。平气定朔法:指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基准点,计算出每个月的朔日,再确定每个月的大小月。节气交节法: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以立春为开端,每隔15度的太阳黄经称为一个节气点。节气平移法:节气点的平移规律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和地球自转轴的变化造成的,需要进行修正。

在现代,计算阴历通常采用计算机程序,通过输入一些基准数据,如冬至、大寒、立春等,即可计算出阴历。这些计算程序的编制一般由天文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共同完成。

网友「活泼胖墩看世界 」发表观点
2024-01-31

首先说明一下:严谨来说是叫农历,不是叫阴历。

中国的阴历是由人类编制的,且不同阶段会做修正完善。

农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人们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的需要,开始观测、记录和预测天象,特别是月亮的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月亮的运动规律与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天气变化有密切关系。

最早的农历系统是基于月亮一年内的正常变化周期,被称为"朔望月"。这个月相周期大约是29.5天,人们观察到一年内可以出现12个朔望月。在这种农历中,每个月从朔日(新月)开始,到望日(月圆)结束。然而,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和一年的真实长度(365.24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种简单的农历无法准确地与太阳年对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引入闰月来进行修正,以使农历能够与太阳年更好地保持一致。闰月是指在某些年份中插入的一个额外的月份,用来补偿朔望月和太阳年之间的偏差。

农历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体系,包括24节气的引入以及节日的安排。此外,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历书编纂者通过精确的观测和计算不断改进了农历系统,使其更准确地反映月亮和太阳的运动规律。

尽管现在全世界统一使用公历为主要的使用历法,因为农历在的文化和民俗意义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农历在中国与汉文化圈国家中就在同时使用两种历法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