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小明王,既然想他死,为何还要去安丰救他?

  • 认知灼见
  • 2024-03-01
  • 17
  • 共19人发表观点
网友「认知灼见 」发表观点
2024-03-05

尽管小明王在名义上是朱元璋的老大,但实际上他并无任何实质性的权力。

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对小明王采取了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在那个时候,小明王被围攻,而朱元璋选择去安丰救援,这并非出于他对小明王的忠诚,而是朱元璋有自己的算盘,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和赢得起义军的支持。

而对于起义军来说,小明王才是他们推翻元朝的合法代表,是他们心中的正统。

所以,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为了名正言顺的得到实权,只有通过救援小明王,才能得到起义军的信任和拥护,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此外,安丰位于南京的门户位置,一旦失去,张士诚的军队便可直逼南京,对朱元璋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出于战略和政治的双重考虑,朱元璋才决定去安丰救援小明王的。

网友「太宗悦史 」发表观点
2024-03-07

要怪就怪当时的朱元璋太单纯,厚黑学的水准还没有及格。

一旦灭掉张士诚,能够威胁到朱元璋的就只有北方的元朝。

而北方的元朝早已乱成一锅粥,扩廓贴木耳、李思齐、张良弼、孛罗等人,仗着拥兵在外,各占一地,谁也不服谁,你打我,我打你。

在外的大臣不和睦,在内的大臣也不和睦,大臣们为了争夺大权,相互陷害,相互算计。

总而言之,当时的元朝全体大臣都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对于起义军的发展局势不管不顾,爱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谁主中原,到这时局势已经明朗。

小明王的父亲韩山童是红巾军的创始人,红巾军有很多支,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支。

朱元璋的势力虽然已经盖过所有的红巾军,成为无人能够抗衡的第一,但是名义上却还是属于小明王,这让朱元璋十分不自在。

所以在即将消灭张士诚之际,朱元璋明面上叫廖永忠到滁州将小明王接到南京执掌大权,实际上在暗地里命令廖永忠在坐船的时候,将船凿个洞,淹死小明王。

就在朱元璋决定发兵救援小明王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他,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认为小明王根本没有活着的必要,现如今的朱元璋势力庞大,小明王活着只会妨碍朱元璋,并不会对朱元璋有多大的好处。

再者说了,如果朱元璋去救小明王的过程中,陈有谅突然发兵顺流而下,到时候双面受敌,该如何是好。

对于刘伯温所说的话,朱元璋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一回事,硬要出兵救小明王。

刘伯温被逼得无可奈何,只能死死的拉住朱元璋,不让朱元璋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依旧走了。

三月初一,朱元璋率军出发救小明王。三月十三朱元璋到达安丰,与张士诚发生冲突,但是却不能够保住安丰,只保住了小明王,就连刘福通都战死了。

朱元璋无比的郁闷,他怎么想都没有想到是这么个结果,原本以为能够保住小明王,也能够保住安丰,结果只保住了一个小明王,安丰反而没保住。

朱元璋到这时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结语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朱元璋打天下期间唯一一次犯下的足以改变命运的错误。可惜陈有谅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一旦抓住这次机会,称霸天下的就不一定是朱元璋,而是陈有谅。

网友「依稀说史 」发表观点
2024-03-05

1363年,鄱阳湖大战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日渐明朗。朱元璋开始规划日后的新王朝。正当朱元璋满心欢喜地规划未来的时候,他的心头猛地一惊,他意识到自己名义上还隶属于小明王。只要小明王还在,就不能光明正大地当皇帝。朱元璋若想顺利登基,则要解决好小明王的问题。

此时的小明王要么禅让给朱元璋,要么死亡。即使小明王禅让给朱元璋,朱元璋也有可能背上骂名,让小明王不明不白地死掉是最佳选择。小明王去世之后,朱元璋宣布不再使用龙凤纪年。正是在这一年,朱元璋打破了“缓称王”的原则,正式称吴王,走向了称帝的关键一步。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前为吴王,却没有将新王朝的国号定为“吴”,而是将国号定为大明。大明的国号可能来自于明教,也有可能来自于明王。其实,小明王的称号也是来自于明教和明王。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也有继承小明王大统的意思。

1366年前后,小明王成为朱元璋称帝的障碍,要背上弑君的恶名才能当皇帝。一旦背上弑君的恶名,朱元璋的皇帝则名不正言不顺。实际上,小明王这个障碍是朱元璋挖的坑。当年小明王曾经被围困在安丰,如果不是朱元璋及时救援,小明王可能会葬身于安丰。

小明王对于朱元璋来说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多了一个紧箍咒,却没有得到多少实际利益。朱元璋再想当皇帝,就要先解决小明王的问题,稍有不慎还有可能背上弑君的骂名。对于朱元璋来说,救下小明王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还要救下他呢?

首先,我们只能说此一时彼一时。鄱阳湖之战前,朱元璋获得天下的局势并不明朗。当时南方最有实力的势力为陈友谅,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之后,才获得了逐鹿中原的资格。当时朱元璋依然隶属于小明王,刘福通和小明王手上还有一些力量,也有一定号召力。朱元璋做为小明王的属下,救援他也无可厚非。

如果当时没有小明王这个旗号,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就难以实现。没有了小明王,朱元璋再不称王,就有名不正言不顺的嫌疑。有了小明王这杆大旗,朱元璋可以躲在暗处发展自己的力量。对于朱元璋来说,小明王这杆大旗还不到倒下去的时候。“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对于朱元璋的影响力自然不需多言。

从区域条件上看,朱元璋的位置并不好。朱元璋西面是最强大的陈友谅,东面是击败脱脱的张士诚,南面是方国珍,北面则是小明王和刘福通。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南京则会唇亡齿寒。无论是张士诚还是元朝占领安丰,朱元璋的北面都会受敌。届时,朱元璋的东西南北都是敌人,处境会非常困难。

如果保住小明王和安丰,朱元璋在北方的压力会小很多,南京也会安全很多。从战略上看,朱元璋需要救援小明王,更需要安丰和小明王的地盘。虽然朱元璋没有保住安丰,也不是一无所获,也占据了一些地盘,南京以北的防线向北推进了不少。朱元璋占领了一些地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根据地,也为与陈友谅决战打下了一些基础。

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也非常讲究道义。朱元璋名义上是小明王的部下,救援小明王是义务。当时的朱元璋还不到“随心所欲”的时候,还需要最大限度争取民心,也需要增加的威望。虽然小明王没有多少实力,却依然有一定威望,不少人依然认可这个小皇帝。朱元璋救援小明王,一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威望,二是可以利用小明王仅剩的一点威望壮大自己的力量。

网友「楼哥看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3

朱元璋并不想小明王死,至少在称帝之前不想。小明王之死,是一场义军内部对于究竟尊谁为正统的一场政治斗争,我们后文会详细说明。

懂得了这点,我们才能理解朱元璋为何不顾压力,坚持亲自去安丰救小明王。

穷途末路的韩宋政权

说句实在话,小明王韩林儿虽然是大宋政权的皇帝,但实权是掌握在红巾军名将刘福通的手里。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刘福通和韩林儿之父韩山童一起密谋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韩山童不幸牺牲。逃出生天的刘福通于五月在颍州率众起义,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连战连胜的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五月,刘福通攻破了汴梁,大宋政权终于夺回了昔日的京师,取得了“还都汴梁”的历史成就。

朱元璋剧照

现在张士诚所部攻下安丰,不管是把韩林儿杀了还是送给元军,他朱元璋怎么办?自立为帝?条件还不允许。为主报仇?贸然北上的结果就是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一起包饺子。而此时阻止他去救韩林儿的人是谁?刘基刘伯温。

太祖方亲援安丰,基曰:“汉、吴伺隙,未可动也。”不听。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根据曾长期在李文忠帐下效力的刘辰所著《国初事迹》,当时刘伯温极力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把韩林儿救出来,该如何处置他呢?刘基的话其实暴露了他们这批前元进士、官员的对于韩宋政权、红巾军乃至于朱元璋本人的真实看法:土贼。

到底奉谁为正统?

但是朱元璋没有吃刘伯温这一套,他不但要救小明王,为了以防万一还要亲自去救。本次救驾成功后,韩林儿下旨追封朱元璋三代祖先均为吴国公,老朱本人的身份则是"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当年七月,朱元璋在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决战中取得全胜,次年正月,韩宋政权册封其为吴王。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乎与皇帝没有区别。但据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所著《一统肇基录》中所录朱元璋在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开头第一句还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可见此时的朱元璋在名义上仍然是韩宋政权的臣子,那么这个吴王大概率还是由韩林儿所册封,而非朱元璋自封。

朱元璋剧照

结语: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江南文人勾结廖永忠害死小明王的根本原因。小明王之死如果是朱元璋本人刻意所为,为何要挑选在北伐前的节骨眼上?自己好不容易立的忠臣人设崩塌不算,还有可能引发潜伏在北方的红巾军旧部不满。

皇帝死了,朱元璋自然不能再用龙凤年号,但是他本人明显准备不足,只能在第二年(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启用一个不伦不类的“吴元年”,同时发出的命令由"吴王令旨"改称"吴王圣旨",表示自己已经是代理皇帝。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朱元璋对小明王之死毫无准备。但是人虽不是他杀的,这个锅却背了六百多年。冤哉!

网友「Vivian的水下日记 」发表观点
2024-03-04

谢谢邀请。

他回救小明王,其实有两个目的,虽然险恶,但是合情合理。

首先,安丰这座城的地位,很重要!不多表,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他必须守住的城,小明王只是顺道在里面而已。

所以。。。

1.回救必然引发内外包夹,一场战斗在所难免!如果小明王战死,城池无论是否失守,都是好事。因为朱元璋自己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上位!

2.如若城池失守,哪怕小明王不死,自己落得一个忠君救主的美名,而且巩固了当下的底盘,过后在找机会收拾他也未尝不可。

这是朱元璋的如意算盘。

然而,他失算了,城池丢了,小明王却没死。朱元璋很伤心,但生活得继续,这个傀儡,就先留着吧。不能明目张胆的杀啊!而后来,还是杀掉了他,用一种最为善意最为平和的方式。

所以这是个很纠结的故事,最后都知道,小明王游船时落水而死,死的蹊跷(身边没人?落水不救?除非,有人默许或者这是一场阴谋)

而为何当时羽翼丰满的朱元璋要用这种方式,杀掉小明王呢?要从几个主线人物说起!

他们分别是 汤和,郭子兴,马皇后。

首先,朱元璋起义,最大的恩人是汤和(硕果仅存的开国元勋,由此可见,虽然朱元璋变态,但是并不是没人性。)是汤和引荐他参军,甘心做他的手下(当时汤和级别很高,朱元璋就是个小兵)。

但是郭子兴是朱元璋成就霸业的必要条件!记住这个。会对后面的分析很有用。

郭子兴水平一般,肚量也一般;但他识人,并将女儿嫁给朱元璋且十分重用他!虽然自己死后将基业交给自己儿子,但是逐渐的,大权在握的人变成了朱元璋。

马皇后,一个挽救了朱元璋的生命和政治生涯的人!朱元璋称帝后,对马皇后的爱也丝毫不减,直至其离世。悲痛欲绝是真的,并无半点虚假,这个女人,爱他胜过爱自己。

在郭子兴受人蛊惑,要把朱元璋饿死在监狱中,是马皇后将烙饼偷偷带进去给他吃,而为了饼不凉,硬生生烫伤了自己。这就是一个女人的能量。

综上,朱元璋内心是纠结的。没有郭子兴,就没有马皇后,也就没有他的成就;他很有可能就饿死在某个路口了,这一切都是他们给的。

所以,他起初不忍心下手(个人分析,因为但凡成大事者,虽然心狠,但不狠毒),而且,他此时杀小明王,舆论不好。自己羽翼尚未丰满,如此时引发叛乱,是在毁掉自己的事业!而陈友谅是反面教材(杀自己老大,眼都不眨,老大跟他求情,他视而不见。弑君后,其整体国力削弱了不少;此人也为一代枭雄,也能成一番事业,奈何遇到朱元璋)

但随着自己的霸业越来越大,根基也越来越厚,他的欲望终于促使他下了那个决定。

泛舟湖上的小明王,稀里糊涂(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活不久,多活一天是一天)的送了命,虽不是善终,至少得全尸。

古今帝王成霸业,一将功成万骨枯!

网友「我是赵帅锅 」发表观点
2024-03-03

公元1351年,刘福通和韩山童打出“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准备起兵,韩山童自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同时也是转世的明王,他将以大宋皇帝后裔的身份,率领大家反元复宋,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新时代!

但是很不幸,在起兵前夕,韩山童就被政府军捕杀了。

听到韩山童被捕杀的消息,刘福通在仓促间举起了叛乱大旗;虽然起义进行的非常仓促,但是因为叛乱的大潮刚刚开始,所以大元帝国还没有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在这种背景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很快让整个河南省风云变色,再后来,等到张士诚大败元朝宰相脱脱之后,刘福通便拥戴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正式在中原地区开国立号。

再后来,龙凤政权在大元帝国政府军的围剿下,渐渐退缩到了安徽境内,它一方面与张士诚接壤,另一方相对于张士诚,也非常弱小。在这种背景下,张士诚便想着将这个残破的龙凤政权给兼并掉,从而壮大自己的实力。

面对张士诚的这种如意算盘,朱元璋自然坐不住了。

因为,当时南方三大巨头,陈友谅的实力要强于朱元璋,朱元璋的实力强于张士诚。现在,如果让张士诚兼并掉龙凤政权,就可能让张士诚的实力追上朱元璋,到时朱元璋夹在陈友谅、张士诚之间,能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更重要的是,从地缘上,如果张士诚兼并掉龙凤政权,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会失去屏障。要知道,朱元璋之所以可以安心在江南扩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背靠龙凤政权。

虽然说,龙凤政权一天比一天衰弱,但只要它存在,朱元璋的大后方就是安全的。现在,龙凤政权如果被张士诚给兼并掉,那朱元璋的老巢,南京城就会暴露在张士诚的打击范围内。

网友「哐哧哐哧看电影 」发表观点
2024-03-10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分清楚朱元璋为什么要救小明王?和为什么要杀小明王即可。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最后就有刘福通、韩山童、韩林儿的造反,韩林儿被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说他重新出来主天下。宣称:“弥勒降生,明王出世”,韩林儿成为了元朝末年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而小明王一直的口号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代表了绝大部分起义军的心声。

网友「玄坤文史 」发表观点
2024-03-08

这其实是个非常常见的政治操作,当年项羽也干过,秦末爆发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军得有个正当口号,就把楚怀王找来当傀儡领袖,后来秦朝被推翻了,项羽虚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楚怀王已经成了他号令天下的阻碍,但楚怀王还有利用价值,项羽借楚怀王的名义分封完诸侯后,就才把楚怀王杀了。

韩林儿

在最初形势尚不明朗之时,各路义军纷纷响应号召,发动起义,这个阶段大家也没啥利益冲突,起义进行得十分顺利,各地也建立了割据政权,互相之间逐渐出现利益冲突,而元军在整顿军备后,顽强展开了反击,韩宋政权的实际统帅刘福通没什么军事才能,部队屡次被元军击溃。

公元1362年,刘福通和元军交战后,战败逃回了安丰,而元末另外一支割据势力张士诚已向元军投降,被封为了太尉,他处于摇摆观望的状态,他所割据的区域,面积广阔,物资富足,手下有将士数十万,实力强大,此时又正好是韩宋政权最脆弱的时候,张士诚便出兵包围了安丰。

朱元璋

所以朱元璋亲自率兵救援韩林儿,成功击退了张士诚的部队,成功“控制”了韩林儿,朱元璋准备将韩林儿接到应天府,一路上对韩林儿礼遇有加,朱元璋也得到了一些“好处”韩林儿加封了他祖上三代一些空虚的头衔,朱元璋占据了道义上的正当性,虽然在不少人看来这是毫无意义的。

公元1366年,朱元璋大败张士诚,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此时的韩林儿对朱元璋的利用价值已经所剩无几,朱元璋便在年末请韩林儿前往应天府,特意让大将廖永忠一路护送,途中韩林儿“意外”翻船淹死在了江中。

网友「历史神秘人 」发表观点
2024-03-03

小明王是注定要死的,毕竟他实力不行绝霸着大义的座椅,这是碍着朱元璋的前途了,当然杀小明王之前要把他的价值给榨干了,这才是一个合格君王该做的事,所以朱元璋才去救小明王!

朱元璋救了小明王,小明王立刻封了朱元璋为吴国公,朱元璋名声在外,在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王,这时身为吴王的朱元璋权力和皇帝差不多,小明王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只是戴着个名义君王的帽子罢了,说白了现在的小明王已经对朱元璋没有利用价值了,反而成了一个负累,毕竟朱元璋统一天下只剩下元朝这个敌人了,北伐中原干掉元朝这个伟大战绩的名声不能落入小明王手里,虽说实质操作的是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想完美的把这个功劳抓在自己手里,一点都不能给小明王,毕竟干掉元朝,朱元璋就是开国之君了,可小明王是朱元璋名义上的上司啊,你朱元璋是皇帝,那小明王是什么呢,真让小明王便宜当了开国皇帝吗?显然不可能啦,因此小明王必须死。

网友「拜月敎主 」发表观点
2024-03-05

朱元璋救小明王是为了后面更合理的杀他。

不救小明王有2种结果,一种是被元军俘虏,到时候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朱元璋难受不难受?到时候听召不听召?二种情况是被元军杀了,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朱元璋要拿皇帝位来赌,当然赌不起,万分之一的风险也不可以接受。然后呢?大家看到了,我冒死救下小明王,我可是有忠有义,后面他的死跟我无关啊(为了保证小明王100%死亡,那我必须亲自弄死他)。这里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不是半道想当皇上,一开始就在谋划称帝路线。

网友「而知而行的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3

小明王,姓名叫做韩林儿,元朝末年的河北栾城人。

他的父亲是韩山童,信仰白莲教,积极的传教,在安徽的阜阳认识了刘福通。当时朝廷无道,天下沸腾,可没有一个人挑头。韩山童依靠传教发展了很多信徒,积极准备聚众起事。1351年黄河泛滥,朝廷不得已征召了很多民工修理河堤,这给了他们天赐良机。

他们在黄河故道埋下一个单眼石人,刻了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当民工们挖到了石人后,刘福通等人借机大造文章,说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后代,元君无道,宋当光复。人越多就越容易被煽动起来,当天就举行了起义(当然准备工作也早就做好了,蓄谋已久嘛,比如旗帜、武器之类)。元朝政府虽然昏庸但是镇压叛乱不管谁当皇帝,都会毫不留情。结果没多久,韩山童被捉,死了。他的儿子,韩林儿和他母亲躲在了距离阜阳不远的砀山。

4年后,刘福通等人的势力强大后,就找到韩林儿,拥戴他做皇帝,建国称宋,年号龙凤。这是在1355年。

当然,新成立的宋政府里的掌权者还是刘福通。此时,因为刘福通是首义者,所以南方江淮流域同时兴起了很多武装,都打着龙凤政权的名义,包括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人们都把他们叫做红巾军。

既然刘福通要当这个老大,而且还组织了政权。那么元朝政府的军事压力就都朝刘福通这儿来了。刘福通也针锋相对,派3路大军北伐。结果有的半途而废,有的绕道竟然打到了朝鲜,最后给人用美人计也败了。总之,北伐并不成功。

北伐不成功,刘福通被元军列为头号打击对象,不得不败走安丰,这是在1359年。

如此情形下,勉力支撑了2年后,1361年,龙凤政权的山东、河南等地相继被元朝大军攻陷,在安丰的韩林儿只有在应天设府的朱元璋的江南省了,这也是两年后的1363年当刘福通在遭到已变节投靠元廷的张士诚攻击时,第一时间向朱元璋发出救援信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朱元璋,已在7年前开府,奉龙凤政权为正朔,名义上是韩林儿的臣子。由于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主力在北方遮挡了元朝的讨伐大军,所以当时的朱元璋能在南京附近安全地发展实力,到了1363年朱元璋收到求救信时,他已经是南方最大的三个势力之一了。其余的两个,一个是正在攻打韩林儿的张士诚,一个是朱元璋最大的仇敌陈友谅。这三家,沿着长江一字排开,彼此之间互相攻伐,都想兼并对方。

救还是不救?

此时的朱元璋刚刚34岁,传统的忠义思想还存在。刘伯温当时已经归附他了,这位军师对他说:救韩林儿将会造成中心空虚,容易被他人打偷袭;再者,救了韩林儿,放在身边如何安置?毕竟你朱元璋还是人家的臣子。

朱元璋说:救。理由有三:

第一,我现在还是龙凤政权的平章政事,君主有难,于情于理,当救,这是忠义气节,出来混社会不能丢。

第二、我作为封疆大吏如果不救主难,我如何要求跟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第三、我们能在南京待着这些年过了好日子,都是托韩林儿他们的福,他们挡住了元朝的攻击,现在被小人欺负,我受人之恩,怎能不报?

可以想见,朱元璋还是很厚道的。

然后,朱元璋又说了一句:以前经常跟张士诚打,每次都能打赢,这次也会赢,不会耽搁太久。

朱元璋自信满满地上了战场,结果他到了那里,仗已经打完了,张士诚已经攻下了安丰,现在张士诚的土地从江苏往北,到淮河以北,整个围着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既然来了,就开打,连战三场,都打赢了,也顺利地救下了小明王。可是张士诚擅长的是防守,这样一直耗下去不是个办法,因为从南昌那边传来了一个消息:陈友谅打过来了,而且还是倾国之众,60万大军泰山压顶而来——这是拼命来的。

朱元璋不敢怠慢,留下一支偏师看住张士诚,自己带人匆匆赶往前线。走到一半,他就后悔这次救下小明王了,带着在身边,浑身不自在。朱元璋就把韩林儿留在了滁州,给他盖了一座宅子,软禁起来了。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有惊无险,赢下了这场明帝国的立基之战。战后,朱元璋剩勇追穷寇,一直打到武汉,抓住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彻底解决了西边的威胁。

这时,能在南方与他争长论短的只有张士诚一家了。1366年,他派出20万大军讨饭张士诚,功在必取。因为他打张士诚,打出了手感,没输过。

这时,李善长提醒朱元璋,在江的北边,还有一个韩林儿呢。

朱元璋就派遣部将廖永忠去过江,把韩林儿接过来,结果船沉了,韩林儿死了。

朱元璋很恼怒,这明摆着就是瓜田李下,意外出现的太敏感了,不是傻子都能明白是朱元璋指使的。廖永忠当然没得什么好,被朱元璋抓了杀了,可是朱元璋这黑锅就背定了。

朱元璋为啥要杀韩林儿?

他完全可以把韩林儿接过来,像赵匡胤一样,厚待柴氏后人,不费多少银子。3年前,他还出死力去救的主子,现在就这样稀里糊涂,一点儿也不高明的被自己手底下人做掉了。

所以,这件事,极有可能是廖永忠等私自揣摩上意,本想邀功,结果这招太不高明,反而丢了卿卿性命。

假设,杀韩林儿是出于朱元璋的指使,那么能够推理出来的理由有:

第一、陈友谅势力已经平定,张士诚也即将拿下,天下即将一统,不再需要这面旗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功用丧失了。

第二、清除掉登基为帝的障碍。

第三、给手底下的将士们一个念想,熬了十多年,终于到咱们的出头之日了。韩林儿一死,朱元璋必定称帝,这些人跟着他出生入死,不就是想攀龙附凤吗?这下,可是很好鼓舞一下士气了。

不过韩林儿已死,廖永忠百口莫辩,朱元璋瓜田李下,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几百年过去,连大清都亡了。

网友「嘟嘟读读 」发表观点
2024-03-02

这里关系到人心所向的问题,牵涉到合法性问题。名不正言不顺,虽令不行,只有获得合法性,才能名正言顺的打下去。

没有绝对的盟友,只有绝对的利益。当初朱元璋去安丰救小明王,正是为了合法性。首先是起义军反了元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拉开了推翻元朝残暴统治的大幕,天下人立刻就认准了小明王是潜在的正统,具有取代元朝的合法性地位的组织。

第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翻译过来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从古至今从未变过的观念,这个观念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历代王朝的合法性也来源于此。至今也为变过,这也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地方,中国政府代表全民利益,从来不是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如果人民发现那个王朝不再是民为邦本的时候,这个王朝就逐渐失去了它的合法性。

第二,当时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是元朝统治者不把老百姓看与老百姓想活命但是元朝就不让老百姓活命的矛盾。谁能解决这个矛盾,谁就能获得政治的合法性;小明王一派首先抓住了,他自然就获得了合法性。

第三,石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非常符合古代君权神授的时代的意识形态,老百姓看到彗星会说有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看到奇才会说天神下凡。在当时元朝的腐朽的统治不符合了百姓认为的意识形态。

第四,因为老百姓已经逐渐剥夺了元朝的合法性,虽然元朝还是名义上的老大,但是民心已失。小明王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争夺合法性地位的人选。当时的小明王已经被围困了,如果不救援,那么老百姓会对他们这一群造反的王大失所望。得天下从来不仅仅靠的是武力,还有人心。

朱元璋救援小明王,是为了给自己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朱元璋的起义军在当时就是为了反抗元朝,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是土匪——好土匪。但是朱老板要想做大做强,就得获得政治合法性——让天下人认可他可以和元朝争天下。这就是好比,当初曹操为啥费死老劲要救汉献帝。很明显,朱元璋去安丰救援了小明王后,很明显天下百姓认为朱元璋够仁义,朱元璋首先在老百姓心目中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再者朱元璋部队就获得了合法性。

这时候就相当于,朱元璋创业公司里,朱元璋是创始人总裁兼实际控制人,小明王是名誉董事长。

再说朱元璋为啥要杀小明王!

后来,朱元璋干败了陈友谅,打败了张士诚。搞定这两个对手之后,开始和明朝开战了,朱元璋输了会一无所有,元朝输了会回到漠北放羊。天下人都知道,和元朝对战的是朱元璋,这时候小明王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反而因为出镜率太低而淡化,人民逐渐认可了朱元璋的地位合法性。但是,人心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是最不忍直视的。小明王觉得这里面有自己的功劳,朱元璋是靠小明王的名头才打得天下。小明王怕朱元璋取代自己,不知道从哪里想来的馊主意,给朱元璋使了小绊子。于是,小明王不死也得死了。小明王降旨以金陵为都城,朱元璋要迎接小明王到金陵,小明王居然接受了,这是他的死因。

第一,朱元璋带领创始团队打下来的江山,大家都指望朱老板给封赏呢,图的就是个光宗耀祖富贵荫庇子孙。但是朱元璋认小明王,而且在创业还未成功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对小明王怎么样,但是创业成功后,大家自然不想小明王登基,希望朱老板登基,自己的功劳全在朱老板哪里,小明王登基了,赖账了你找谁去。可是小明王好死不死又想当皇帝,这招致了朱元璋创业团队的极大的不满。

第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这样城府的人,怎么会将创业维艰的成果拱手让与一个傀儡皇帝,况且小明王能力什么都一般,如果要一点股份,可以接受。但是要全部股份,根本不可能,朱老板跟小明王客气了一下,小明王真的就要了。朱老板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这么重大的事情,廖永忠居然办砸了;韩林儿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将他迎回应天,至瓜步时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归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时,朱元璋对诸将说道:“廖永忠在鄱阳湖作战时,忘我抗敌,可谓奇男子。但却派与他要好的儒生窥探朕意,所以封爵时,只封侯而不封为公。”一个水战娴熟的名将,鄱阳湖大战都没翻船,风平浪静的水面居然翻船了。他翻船不小心淹死了小明王韩林儿,诸位大将都长出了一口气——功劳保住了。

以廖永忠的功劳,虽然封赏肯定的。但是朱元璋居然说他本来可以封公爵,看看开国公爵里,徐达这么大功劳才是公爵,廖永忠一个偏将封侯爵,自己偷着乐吧。(爵位里高低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第三,天下的人心所向,也是朱元璋。小明王在这个时候出来争夺,很明显是愚蠢的,会被天下人声讨。这在现代也是如此,把创始人赶出去的公司基本上都完蛋了,雅虎、俏江南、等等。这是天下人认为的合法性再朱元璋,小明王在老百姓眼里是个天使,但是不是天子。

作为一个人,不管身在何处,头上戴的是什么皇冠,身上是什么标签。一定要认清自己,你曾经付出过什么,你能收获什么。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即使朱元璋不杀小明王,朱元璋手下的功臣也不会放过小明王。

网友「十点历史阁 」发表观点
2024-03-05

其实嘛,一山不能容二虎,作为“龙凤政权”臣子的朱元璋想要当皇帝,想要发展,那不是小明王死就是他亡,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但是,至于为什么明明要杀的一个人,朱元璋还要冒着危险去安丰救他呢?其实,朱元璋救得不是小明王而是他自己,或者说是稳定大局。

可是,你不惹人,别人会惹你,明天陈友谅来占几块地,后天张士诚就在背后搞点小动作……但是,这些都是小事而无伤大雅,可当安丰被围,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在元末的大环境下,朱元璋是归属了小明王为首的红巾军,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起码小明王的红巾军不会像同属红巾军的陈友谅那样打朱家军;而且,小明王所处的地盘安丰一带就恰好在朱元璋的北边,可以说北边的红巾军为朱元璋挡了不少的子弹,牵制和削弱了元军的实力。

假如这时,安丰被攻下,也就意味着朱元璋就要直面元军的主力,到时候朱家军的实力还不够雄厚,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军又一同攻打,那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的朝代也可能就不姓朱了。

网友「唐朝好男人李隆基 」发表观点
2024-03-04

尽进人道、所谓的演义。

不救小明王怎能服众、

怎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怎能让天下的义士一起来帮助

朱元璋反元朝的昏庸无道……。

等朱元璋的势力足以打败元朝的时候,

他还会让小明王坐吃山空么,

明太祖不傻、李善长也不傻、

刘伯温更不傻(⊙o⊙)……

重八的兄弟们早就想让朱元璋当

皇上了……

网友「北疆同心聊历史 」发表观点
2024-03-06

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对于朱元璋这样的乱世枭雄来说,他的策略总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

同时,也是因为陈友谅、张士诚等心腹大患未除,所以还不是抛弃小明王的时候!

杀小明王,是因为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江南大局已定,四分五裂的残元的灭亡已成定局。

新政权即将建立,是时候抛弃红巾起义时旗号及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了。

对于此时的朱元璋而言,他不仅可以抛弃原来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韬光养晦策略,更可以尽展其锋芒,是时候让名义上的“韩宋″政权及其代表人物——小明王韩林儿尘归尘、土归土啦!

网友「泉景dXfQ 」发表观点
2024-03-01

谢谢邀请;朱元璋原是郭子兴的部下,是郭子兴一手培养起来的,而且郭子兴用收义女的方式将马皇后嫁给了未元璋,这样郭子兴和朱元璋就形成了翁婿关系,郭子兴亡故后,朱元璋就成了这支农民军的领头人。,这对于不甘心只做部将的朱元璋来说,另一起义将领小明王便是个眼中盯、肉中刺,除掉小明王让自己取而代之是朱元璋早已盘算好的,但明里不能公开,当谋害小明王时期尚未取得成熟时,朱元璋还觉得小明王还有利用价值时,当然要去安丰相救,而当自己羽翼己丰,当然要将挡住自己仕途的小明王杀掉,但事情不能公开,只能暗中下手,用沉船的方式除掉小明王,这件事做的天衣无缝,,使他终于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网友「这事儿有毒 」发表观点
2024-03-05

抛开长篇大论什么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其实老祖宗说的好“此一时彼一时”,试想一下曹操为何要从李、郭二人手上救汉献帝,为何救了之后又把人家当傀儡?

当年1363年安丰救小明王,是为了第一军事上:防范张士诚,如果张士诚灭了明王,那么声势会强大,万一联合陈友谅那么对朱元璋很不利。第二从政治上来讲 当时韩林儿是名义上“打响反元第一枪的主脉”张士诚是非红巾系,朱元璋属于郭子兴红巾军系(当年才接班的时候用过小明王军令)既可以军事上防范张,政治上也有好名声,何乐而不为?第三 说是朱元璋暗害小明王也只是一种说法,就算是真的。他没有让他禅位给自己再杀害,也说明朱元璋不敢背“弑主”之名,更能凸显韩林儿地位名望在那儿。第五,朱元璋让韩林儿死,也标志着自己脱离了“红巾军”这块牌子(用传统史学讲此时朱元璋不再是代表无产阶级农民起义,而是转化为地主阶级与元朝抗衡,)

网友「南山萧大侠 」发表观点
2024-03-03

他没想过杀小明王,他一直做的事情都是想得了天下。小明王禅让他。所以他才救驾,才接对方。只不过有人撺掇廖永忠杀了小明王。

朱元璋当时很不爽,说他受书生鼓动,乱猜他的心思。本应封公,改为侯。

廖永忠当时弄死小明王让朱元璋很被动,因为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导致明玉珍,傅友德反了,让朱元璋捡了便宜,朱元璋其实不愿意冒着弑主的风险,哪怕只是傀儡。本来就是走个流程就登基的事情。

朱元璋为了弥补弑主这个,他只能把义军驱除鞑虏的政治路线改为元朝为正统中原朝代,因为小明王死了,要是小明王的宋是正统地位,那他岂不是弑主,岂不是要找出小明王的家人继承了吗,所以他没办法了,只能强行推倒自己驱除鞑虏的方针。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上看,他都不会想杀小明王给自己增加这些问题

网友「学弟说史 」发表观点
2024-03-10

说起来,就是一个词“利益”。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利益。

我们先说说当时的时代背景。

元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不断,各地人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纷纷走而挺险拿起武器反抗元帝国。

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颖上起义,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举韩山童为明王。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势力越来越大。

朱元璋先放一放,我们现在去说小明王。

小明王就是韩林儿,韩山童的儿子。至正十一年,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颖上起义过程中被元军围剿,韩山童被俘,随后被杀。韩林儿跟随母亲逃往武安。刘福通领导剩余的“红巾军”继续与元军斗争。刘福通攻占颍州后。

与至正十五年春,迎韩林儿至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年底,元将答失八都鲁打败刘福通于太康,亳州失守,韩林儿退驻安丰。

那朱元璋在救小明王之前发展到什么地步?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队伍后,作战勇敢,机敏果敢。郭子兴很看好朱元璋,便把义女嫁给了朱元璋,就是后来的马皇后。当时的濠州城里郭子兴与其他几位元帅矛盾重重。朱元璋见此情况,便想发展自己的力量,于是回乡募兵,少年时的泥腿子兄弟,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不久,朱元璋见濠州城内众人不思进取,封王的封王,内讧的内讧。便在招募的新兵中挑选徐达、汤和等二十四名心腹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在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久后,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郭天叙随副元帅朱元璋南渡长江攻打江南。当年九月,郭天叙和其舅张天祐率兵攻打集庆路兵败被杀。至此,朱元璋名正言顺的是这只“红巾军”的统帅。

紧接着,朱元璋便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为“吴元年”。

结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利益。

网友评论(0)

暂无网友评论